APP下载

牙周病正畸与普通正畸患者错类型的比较

2016-11-07刘帆王艳红王俊刘琳

中国实用医药 2016年26期
关键词:正畸牙周病

刘帆 王艳红 王俊 刘琳

【摘要】 目的 比较牙周病正畸与普通正畸患者的错类型。方法 70例错畸形患者, 按照病因分为牙周组(30例)和普通组(40例), 对两组患者的错类型进行比较。结果 两组患者中, 牙周组患者正畸年龄主要集中在19~45岁(90.0%), 女性比例大于男性;普通组患者正畸年龄主要集中在11~18岁(65.0%), 女性比例大于男性。两组患者的错类型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组的错类型以安氏Ⅱ类为主, 而普通组的错类型以安氏Ⅰ类为主。结论 牙周病正畸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成年女性, 错类型以安氏Ⅱ类为主, 而普通正畸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青少年女性, 错类型以安氏Ⅰ类为主。

【关键词】 牙周病;正畸;错类型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6.26.097

错畸形是指由各种原因引起的牙齿排列不齐、上下牙弓牙合关系异常、颌骨大小形态位置异常、面部畸形等。错畸形的形成因素和机制是十分复杂的, 可能是单一因素的作用, 也可能是多种因素的共同作用, 同一因素也可以造成不同类型的畸形, 同一类型的错畸形又可能由不同因素引起。因此, 在进行错正畸治疗时, 对病因机制的分析是十分重要的, 以便尽快去除病因。本次试验研究的是牙周病正畸和普通正畸患者的错安氏(Angle)分类的比较, 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 1 一般资料 选择2015年3~8月本院收治的70例错畸形患者, 按照病因分为牙周组(30例)和普通组(40例)。牙周组患者均有牙周炎病史, 男7例, 女23例, 年龄11~49岁, 平均年龄(26.4±8.4)岁;普通组患者男11例, 女29例, 年龄13~51岁, 平均年龄(25.9±9.1)岁。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等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纳入和排除标准 纳入标准:牙周炎患者均为慢性牙周炎, 正畸前已行完善的牙周治疗和口腔卫生知识宣教, 确定患者的牙周状况正常, 牙周炎症处于静止期, 牙周无出血, 口腔状况良好[1]。患者同意加入试验, 签署知情同意书。

排除标准:有正畸矫正史、颌面部外伤史、唇腭裂, 有牙龈病、侵袭性牙周炎, 合并全身疾病者, 合并全身性骨代谢性疾病者, 拒绝加入试验。

1. 3 方法 通过对两组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 将各组患者分为11~18岁、19~25岁、26~35岁、36~45岁、>45岁五个年龄段, 分别统计各个年龄段中患者的性别例数。对所有患者进行初步诊断, 依据安氏分类的方法将患者进行分类。安氏分类法:第Ⅰ类错(中性错):患者上、下颌骨位置与牙弓的关系正常, 即:在进行牙齿对合时, 上颌的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正好位于下颌的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沟内, 这种类型的畸形位置主要位于牙弓前段。此类错的临床表现为牙齿排列拥挤, 上、下颌双牙弓向前突出, 上颌牙弓突出较为明显, 前牙反且深覆, 后牙颊、舌向错位。第Ⅱ类错(远中错):患者上、下颌骨位置与牙弓的关系不协调, 下颌骨位置及下牙弓均处于远中位置, 且磨牙为远中关系;上颌的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与下颌的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相对, 为轻度远中错。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位于下颌第一恒磨牙与第二前磨牙之间, 为完全远中错。第Ⅲ类错(近中错):患者上、下颌骨位置与牙弓的关系不协调, 下颌骨位置及下牙弓均处于近中位置, 且磨牙为近中关系;上颌的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与下颌的第一恒磨牙的远中颊尖相对, 为轻度近中错。上颌第一恒磨牙的近中颊尖位于下颌第一、二恒磨牙之间, 为完全近中错[2]。

1. 4 观察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错类型进行比较。

1. 5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18.0统计学软件对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均数 ± 标准差( x-±s)表示, 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检验;等级计数资料采用秩和检验。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 1 两组患者五个年龄段的性别统计比较 牙周组:11~18岁2例, 男1例、女1例, 占6.7%;19~25岁10例, 男3例、女7例, 占33.3%;26~35岁9例, 男2例、女7例, 占30.0%;36~45岁8例, 男1例、女7例, 占26.7%;>45岁1例, 男0例、女1例, 占3.3%;五个年龄段中男23.3%(7例), 女76.7%(23例)。普通组:11~18岁26例, 男7例、女19例,

占65.0%;19~25岁8例, 男3例、女5例, 占20.0%;26~35岁5例, 男1例、女4例, 占12.5%;36~45岁1例, 男0例、女1例, 占2.5%;>45岁0例;五个年龄段中男27.5%(11例), 女72.5%(29例)。两组患者中, 牙周组患者正畸年龄主要集中在19~45岁(90.0%), 女性比例大于男性;普通组患者正畸年龄主要集中在11~18岁(65.0%), 女性比例大于男性。

2. 2 两组患者的错类型比较 牙周组患者中错类型:10例(33.3%)为安氏Ⅰ类, 15例(50.0%)为安氏Ⅱ类, 5例(16.7%)为安氏Ⅲ类;普通组患者中错类型:23例(57.5%)为安氏Ⅰ类, 10例(25.0%)为安氏Ⅱ类, 7例(17.5%)为安氏Ⅲ类;两组患者的错类型相比, 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牙周组的错类型以安氏Ⅱ类为主, 而普通组的错类型以安氏Ⅰ类为主。

3 讨论

牙周病是一种口腔疾病, 是危害人类牙齿的主要疾病之一, 具有较高的发病率。牙周病的后期会出现间隙、扭转、松动、移位, 甚至是脱落, 会继发错畸形及咬合紊乱等诸多问题, 从而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 并且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患者的心理健康。随着正畸技术的普及, 越来越多的患者会选择进行牙周-正畸的联合治疗, 正畸治疗是通过一些方法进行矫正牙齿, 从而解除错畸形。以往进行正畸治疗的患者多集中在18岁以下, 但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于生活水平的提高, 已经有越来越多的成年人进行正畸治疗, 改善其外在形象。牙齿是人身体上较为坚硬的部位, 不过由于颌骨的可塑性、牙骨质的抗压性及牙周膜内环境的稳定性这三个因素, 从而可以在任何年龄段都进行正畸治疗。有研究报道, 我国在牙周病的发病率呈明显的上升趋势, 但很多欧美国家的患病率则逐渐呈下降趋势, 这可能与我国人们的口腔健康的不重视引起的[3]。由于我国人群的地域分布差异、思想的变化及疾病, 都可能成为影响人们进行正畸治疗的因素。在上述试验中, 两组正畸患者中, 无论任何年龄段, 女性比例均大于男性, 这可能与女性对于外貌这方面更加关注, 故而进行正畸治疗的例数较多。在牙周组中主要人群集中在成年人中, 女性比例大于男性, 以安氏Ⅱ类为主, 而普通组中的主要人群则集中在青少年中, 女性比例大于男性, 以安氏Ⅰ类为主。这可能是由于牙周组的患者多为成年人, 有很多患者由于外貌的原因而进行牙齿畸形矫正, 尤其以近中移位对外貌不满意者为主, 因此患者自身的正畸意愿也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就诊的人数变化。同时在此次试验中发现还有以下情况可以影响到结果数据的变化:①区域性及环境差异, 不同地区的错畸形样本数目不同, 从而造成试验数据的偏差;同时在生长过程中还受到周围环境的影响;②随机样本会造成误差, 从而影响结果的判断;③安氏错分类是依据磨牙进行分类的, 对于磨牙缺失患者则无法分类;④试验数据过少, 容易产生误差, 还需大量的数据进行验证。由于本次试验的数据较少, 数据统计差异较大, 还需通过大量数据做进一步的研究。

综上所述, 牙周病正畸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9~45岁(90.0%), 女性比例大于男性, 错类型以安氏Ⅱ类为主;普通正畸患者年龄主要集中在11~18岁(65.0%), 女性比例大于男性, 错类型以安氏Ⅰ类为主。

参考文献

[1] 庄金良, 丁洁, 李勋, 等. 不同错牙合类型同名牙牙冠大小比较分析. 中国实用口腔科杂志, 2015, 8(2):108-111.

[2] 黄明悦, 吴江. 成人牙周炎患者错畸形牙周正畸综合治疗的病例分析. 中外医学研究, 2014, 12(14):129-130.

[3] 李洪玲. 修复前正畸病例的临床探析.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13, 7(10):48.

[收稿日期:2016-06-17]

猜你喜欢

正畸牙周病
探讨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的临床效果
牙周基础治疗联合正畸干预在牙周病患者中的应用及对美观的影响
口腔正畸治疗牙周病致前牙移位患者的效果探讨
每天刷三次牙 降低患糖尿病风险
微型种植体支抗在正畸治疗过程中稳定性研究
热激活镍钛弓丝和普通镍钛弓丝在正畸治疗中的效果差异
四手操作在光固化树脂粘接托槽中的应用
喝生姜水预防牙周病
正畸儿童龋病的口腔综合防治效果分析
前牙龈下残根正畸—修复联合治疗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