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所致高热的认识及治疗体会

2016-03-10达春水王永莉

光明中医 2016年2期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病因病机

薛 明 达春水 王永莉



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所致高热的认识及治疗体会

薛明1达春水2王永莉3

1.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专家门诊(宝鸡 721001);2.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儿科(宝鸡 721001);3.陕西省宝鸡市中医医院急诊科(宝鸡 721001)

摘要:对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所致高热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病论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通过对1000例患者的治疗,得出在辨证论治这一治病求本的基础上,针对上感高热可采取辨病施治,辅以审因论治、对症治疗。

关键词:上呼吸道感染; 高热; 辨证论证; 辨病施治; 病因病机; 中医学术发掘

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所致高热简称上感高热,是指最高体温39℃以上伴全身不适、精神差、食欲不振、畏寒、头痛、咳嗽及鼻部症状较重,可有声嘶、咽痛、咽部充血明显、扁桃体肿大、咽峡部或扁桃体上可有点斑状渗出物,咽腔、软腭、悬雍垂的黏膜可有灰白色疱疹或溃疡,可伴见眼结膜充血或滤泡等一系列临床表现病症。其是儿科最常见的急证,正如叶天士所言:“襁褓小儿,体属纯阳,所患热病最多”。上感高热之表里虚实寒热变化非常迅速,热势剧增常易引起喘促、昏迷、惊厥,严重影响儿童生命质量,为此笔者结合自己的临床实践,在秉承前人经验的基础上,参阅现代医学学术观点,对本病的病因病机、辨证分型、辨病论治等方面,进行了论述,借此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敬请参考。

1 正虚和里热实证是病因病机

小儿上感高热属温病范畴,其发生常见于冬春两季,冬春两季气温变化最剧,乍寒乍暖。小儿脏腑娇嫩,气血未盛,经脉未充,寒温不能自调,暑湿不能相避,最易感受邪气。小儿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肝常有余,脾肾常虚,感邪之后易阳亢化热,热邪在卫分时间十分短暂,经常卫分症状未出现而热邪入里化火,火盛生风,风火相煽,火热愈盛;热盛灼伤津液,真阴内亏,呈现正虚里热实证。西医认为:天气寒凉等因素使呼吸道局部黏膜温度降低,毛细血管收缩,供血减少,黏膜上皮纤毛活动减慢,外部细菌和病毒或寄生于黏膜上的其他致病物质如支原体、衣原体等,即会在免疫力减低的情况下生长、繁殖,从而发生疾病。其实任何疾病的发生,都是邪正相争的结果,邪胜正负则发病,小儿上感高热的发生就是外感邪实和正虚共同作用的结果。正虚主要是元气损伤,《灵枢·百病始生》曰:“盖元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李东垣曰:“凡怒忿悲思恐惧皆损元气,而元气耗损,则阴火内积而发热”。元气以肾所藏精气为主,与脾胃运化水谷精气密切相关。其次小儿脾常不足,饮食不能自节,父母溺爱,杂食乱投,久则损伤脾胃功能,食积内停,气滞气虚发热。外感邪实无非是外感风寒暑湿燥火六邪,其中暑、燥、火本身就属阳邪可直接致热,其余的邪气可使卫气闭郁,邪从热化入里,正如《幼科要略》说“六气之邪皆火化。”但无论是何种邪气,最终呈现的主要病机是里热实证。

2 病机特点及三种热型

上感高热是邪正相争的结果,发热经常表现以下两种情况,一种是一过中午即有发热迹象,入夜最易高热,热时全身肌肤四肢均发热,手触即知热度非常高,此属营阴亏虚失于内敛,阳热外浮,热邪外散。《赤水玄珠》说:“昼静夜热是阴液不足之证。”另一种表现是时时发热,热时身热不扬,甚至恶寒,手足厥冷,此属阳虚气滞,邪热内闭。因人体血液须阳气推动,小儿自身阳气不足加之感邪后卫阳闭郁,血流缓慢,内热不得外散,这种情况在下午和晚上会更明显。因此,小儿上感高热最常见昼轻夜重,同时见口干而不甚渴,心烦不寐甚则神昏谵语,舌绛少苔或白腻苔,脉细数。

小儿上感高热有三种常见热型,最多见的是壮热,表现为持续高热,无恶寒反恶热,烦躁、目赤、唇干、咽红,严重可偶见惊厥。《圣济总录》曰:“小儿壮热者,由阴阳不和,气盛血实,邪热之气客于胃肠,蕴蓄日久,重发肌肉。”此时病机是表邪已尽,邪气化热入里,邪在肺胃或在气营甚至血分,此时的病情以实热证为主。其次是恶寒、发热并见,表现既有高热又同时并见恶寒发冷、四肢厥逆、皮肤发青,这既是表证发热的特点,又为邪正交争、病在肺卫的表浅阶段,是表里俱病,表寒与邪气化热入里的实热证并见。最后还可见到寒热往来,其指恶寒与发热在一日之内多次交替出现,此属邪正交争、表邪未罢、里证未成,病邪处于半表半里,上感高热早期这种情况少见,往往多见后期,说明寒热往来更多见正虚邪衰,病势胶着的时期。

3 辨证论治与辨病论治相结合

对上感高热辨治,是采取八纲六经,还是卫气营血,亦或三焦辨治,甚至脏腑、病因辨治?笔者认为,不管是何种邪气,其入里后均是化热,而且传变迅速,呈正虚里热实证,因此必须在扶助元气、清热祛邪的治疗总则下,根据小儿生理特点结合本病外感邪实、正虚的特点,应以病因辨治为基础,参以六经辨治、卫气营血辨治,治疗的目的就是尽早尽快地祛除病邪,预防疾病传变恶化。通常情况下,临证时可有如下分型:风寒发热、风热发热、伤湿发热、伤暑发热、少阳发热(邪郁少阳、湿伏膜原)、阳明经腑热、热入营血。但在实际工作中,经常不能确定是何种邪气导致的上感高热,而且小儿一旦发病,易虚易实,易寒易热,传变迅速,很难准确分型。因此针对上感高热里热实证和正虚的特点,根据攻其有余,补其不足的原则,可采取辨证论治与辨病施治相结合,突出主症,不拘证候,参以病机,以一个主方为基础,根据临床表现加减变化即可。这样可持简驭繁,提高治疗效率。

治疗原则:清热散邪,扶助正气。基本方如下。生石膏(先煎)20 g,鳖甲(先煎)5 g,蒲公英10 g,生葛根10 g,白茅根5 g,玄参10 g,青蒿5 g,党参5 g,山药8 g,熟地黄5 g(该方剂量适合5岁患儿,大儿可加倍,小儿可酌情减量)。方解:生石膏味甘性寒清阳明气分阳热,鳖甲味咸性寒清营、血阴分之热,蒲公英味苦性寒清热解毒散结,三药直折火热,将火热消于无形。生葛根辛凉解表,通过汗液清除火热,起“火郁发之”“透热转气”之用,冬春季可分别加荆芥、防风助其散邪。白茅根味甘性寒,凉血清热,利小便导热下行以清除火热,暑天可加滑石或白通草利湿解暑热。玄参味咸性寒养阴解毒,生津以泄火,便秘加生地黄滋阴润燥。青蒿芳香化湿清热,避免热与湿合,热无出路,难解难分,咳嗽有痰加竹茹、茯苓,厌食有寒湿加白豆蔻。党参、山药气阴双补,健脾益肺,药性平和,合用有持久的扶正之效。熟地黄味甘性微温,补血生精,滋养元气。既往有抽风或现病有风动迹象加白僵蚕;有喘息加地龙,二药均可退热;有食积加山楂、神曲,有虫积加槟榔、乌梅、鹤虱,两类药物可起消积杀虫泄热之效,其如张秉成所说:“如挟有形之物,结而不散者,非去其结,则病终不痊。”笔者以该方为主进行加减,近三年治疗1000余例上感高热患儿,按以下标准:显效:三剂热退; 有效:三剂热减或六剂热退; 无效:六剂仍反复出现高热。统计后结果:显效48%,有效40%,无效12%。

4 病案举例

患儿,男,5岁。因“发热两天”按“急性充血性扁桃体炎”输液加口服中药银翘散加减治疗五天仍发热,清晨体温多在38℃左右,一过中午逐渐升高,每晚都超过39℃以上;近三天咳嗽,渐加重。就诊时见:唇干咽红,精神萎顿,面色苍黄间有白斑,便稍干,不思饮食,舌红苔白腻根部黄。查体:咽、扁桃体充血明显,双肺可闻及干鸣。证属肺胃蕴热,邪入气营,夹积滞。处方:生石膏(先煎)20 g,鳖甲(先煎)5 g,蒲公英10 g,生葛根8 g,白茅根5 g,玄参5 g,青蒿5 g,党参5 g,山药8 g,熟地黄5 g,槟榔5 g,乌梅8 g,鹤虱5 g,神曲5 g,杏仁3 g,炙桑白皮7 g。头3剂两天内服完后热退咳减,再服3剂巩固疗效,后用健脾宣肺之剂收功。

doi:10.3969/j.issn.1003-8914.2016.02.056

文章编号:1003-8914(2016)-02-0265-02

收稿日期:(本文校对:张峰2015-01-14)

猜你喜欢

上呼吸道感染病因病机
喜炎平注射液治疗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效果分析
热毒宁与喜炎平注射液治疗上呼吸道感染临床疗效对比研究
儿科上呼吸道感染的处方用药研究
溃疡性结肠炎的中医病因病机研究进展
反复上呼吸道感染患儿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的检测
亚急性甲状腺炎误诊临床分析
谭波诊治脑中风恢复期验案2则
痰热清注射液对上感久咳并颌下淋巴结炎疗效观察
慢性肺源性心脏病中医诊疗的对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