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智库服务与社会能力建设刍议
2016-02-10王桂枝
王桂枝,杜 斌
(1.牡丹江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157012; 2.牡丹江镜泊湖管委会规划局,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社会热点论坛
高校智库服务与社会能力建设刍议
王桂枝1,杜斌2
(1.牡丹江师范学院 马克思主义学院, 黑龙江 牡丹江157012; 2.牡丹江镜泊湖管委会规划局,黑龙江 牡丹江 157012)
[摘要]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内容。高校在建设新型智库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学科领域广,高层次人才多,拥有雄厚且稳定的智力资源,有较频繁的国际互动交流等。但是,当前高校科学研究难以成为智库研究,主要原因在于高校研究鲜以问题为导向,专业知识与社会实践结合度不高。智库研究之着力点恰是高校科研的短板。所以,高校智库需要转换科研模式,发挥存量科研力量的作用,为地方建言献策,资政启民。需要走出象牙塔,进行符合智库研究的研究范式转换,提高高校作为智库服务地方社会的能力。按照当前的高校智库发展现状,高校智库需要具备三种基本能力模式才会有利于提高服务地方经济社会的水平。这三种基本能力模式是研究范式转换能力,服务竞争能力,战略与策略思维相结合的能力。此三种能力相互配合,解决了高校作为智库研究政策的进入能力,也解决了进入政策研究后所必备的思维能力以及科研实力。这样才能从根本上保证高校智库可以成为地方信得着,用得上,离不开的智库。
[关键词]高校智库;服务地方;能力模式
引言
智库事业首先在美国兴起,其后发展至全世界。可见智库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趋势。2004年中共中央发文《中共中央关于进一步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的意见》,提出要使哲学社会科学界的工作成为政党和政府工作的思想库、智囊团。在中国共产党十八届三中全会中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中提出,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国的智库建设迎来了春天。智库是“一种社会组织,是特指稳定的、相对独立的政策研究机构。其研究人员运用科学的研究方法对广泛的公共政策问题进行跨学科研究。并在与政府、企业及大众密切相关的政策问题上提出咨询建议”*薛澜.智库热的冷思考:破解中国特色智库发展之路[J].中国行政管理,2014,(5):7.。可见,智库应该站在公众立场,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为决策层提供理论、思路、策略、方法等方面的支持,发挥参谋作用,影响决策,目的在于使决策科学化、民主化。
高校是输出精神产品的重地,汇集了多种学科,80%以上的社科人才。高校本身就是一座思想库,既有基础研究,又有前沿研究,既有自身领域问题的深度研究,也能够做出横跨多学科的综合性研究。在如今改革进入深水区时期,高校具有的公众性以及与政府部门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使得高校以其具有独特的优势赢得社会信任,获得与政府沟通的机会。高校可以整合自身优势资源,发挥团队的力量,资政启民,建言献策。
但是高校资源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案例,尤其是成功的案例并不多,除了高校科研管理体制的原因外,高校自身智库意识也不强烈。因此,高校主动服务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除了其科研教学自发需要外,还需要建设高水平智库,以智库建设引领高校科研,为推动高校科研改革,破解改革和发展难题,提高地方政府决策科学化和民主化,做出力所能及的贡献。某种程度上地方高校在政府决策中的参与度和影响力,已成为衡量一个地区公共决策水平的重要价值尺度。但是高校智库应该具备什么样的能力模式才可以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更好、更优的精神产品呢?本文旨在相关配套体制环境已经不是瓶颈的前提下,探讨高校智库自身的能力模式建设。
一、研究范式转换能力
(一)传统学术研究范式不适于智库研究
“范式”一词最早由美国科学家托马斯·库恩提出,指的是科学家认识世界的一种基本方式,是某一特定学科的研究群体所共有的观察角度、概念体系和研究方式,包括基本概念、原理、规范及基本方法和工具。高校科研人员的研究范式多数是从学理层面着手分析,尤其是社会科学工作者,更习惯于从权威的学理寻根究源,运用的概念、原理和规范多是从学理层面得来,运用一般性的归纳演绎方法,形成了单向度的研究方式,采用符合自己话语风格的原理体系,或者只从学理层面分析学理问题,形成了重“主义”的研究风气,对现实问题的关注往往淹没在学理深度剖析之内。这样做的后果表现为语言表述不接地气,貌似显得学术研究有些深度,但是欠缺对现实问题的直接指导。有造诣的学术研究,思辨色彩浓重,有高屋建瓴之处,也有独到见地之处。但是思辨色彩浓重并不代表都是有造诣的学术研究,更令人担心的是形成了众多的学理分析成果,于学术是增添了造词的艺术,于社会是没有转化为效益的文字。高校很多科研工作者研究领域狭窄,热衷于纯学术研究,致使有分量的研究成果越来越让大众难以理解,以至于大量研究成了卖弄文字、贡献新词的概念转化研究,为社会服务的功能越来越弱化。“相关统计数据显示,近5年来,高校人文社科领域共出版著作约15万部,发表论文约158万篇,其中在国际刊物发表约2万篇。但在这些汗牛充栋、数量巨大的科研成果当中,对决策具有积极影响、真正转化为国家各部委以及各级地方政府的咨询报告、政策建议的仅有6万余份,得到中央领导批示或者被省部级以上部门采纳的仅为千余份。”[1]虽然高校智库研究不能等同于高校常规科研活动,但这组数据,确实在很大程度上反映出我国高校研究成果服务地方经济社会整体水平较低的现状。
(二)注重问题导向机制,转换研究范式
智库研究应该以需求为导向,非以学术研究为导向,注重应用研究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实问题的前瞻性预测,解决方案的可行性分析,政策宣讲的舆论导向。现阶段高校科研机构的成果服务社会能力较低,从主观因素讲,是高校常规研究缺乏智库意识和智库能力。要具备智库意识和智库能力的关键在于研究范式更新观察角度,注重问题导向,转变与提升基本概念体系。传统学术研究立论成文的基点在于理论探索,有点像拍脑袋做学问,正如瑞士国际贸易和可持续发展中心执行主席里卡多·梅林德斯指出的:智库不是拍脑袋做研究,应从现实出发寻找问题。我国高校科研的研究成果也有很多在为解决实践提供方案,但是提供的方案很多不可行。
从唯物主义认知模式分析,认识来源于实践,实践是永无止境的,认识就是永无止境的。认识是源于实践,又反作用于实践,在认识与实践的逻辑循环中,认识的数量和质量都会上升。认识对于实践的影响力取决于认识对于实践的效用。效用为正的越多,则越需要人与客观世界不断的互动,从而得出接近实际,能够对实践起推动作用的知识。高校科研人员是知识精英,处于社会上层。这有可能使很多人脱离研究对象所在的社会真实场景,对问题的认知也是停留在表层。用学理眼光分析日常生活,造成对社会认知的失真。知识社会学的批判者布迪厄通过实践的一般哲学的理论分析认为,要用批判的视角反思认识,在认识与实践的互动过程中,强化对问题的认知,不能在获取了某一信息后,就从这个信息来源之外对信息进行解读,这样容易走向学究式探索之路。
关注实践,深入研究现实中存在的问题,形成问题域概念。科学研究要注重因果联系,理清某一问题所涉及的相关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瓶颈。在对问题的跟踪过程中,寻找其来龙去脉,运用政策思维对其深刻剖析——不是单个问题而是系统的问题域——通过纵向与横向的分析,获得能够解决问题的理论对策。当然高校智库要站在公众视角,立足现实,着眼长远,为解决问题而进行研究。在对问题的动态评析中,要对决策前、决策中和决策后的相关问题进行剖析,不是写出理想模型,束之高阁,而是能够对现实有推动作用。高居于现实之上的晦涩理论,是一种理想的理论模型,优秀的高校智库需要研究范式从传统学理研究转向应用研究。就研究者个人而言,改变由个人主导局面,向需求主导转变,改变单纯注重科研理论成果出版的刊物级别、数量差别,向注重研究成果的能否能够服务地方决策,为社会不同层次公众认可转变。
(三)运用技术手段、交叉学科,转换研究范式
新型高校智库在坚持“问题导向”过程中,在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引入技术手段,做实证研究,将有利于高校智库成果获得政府采纳和社会认可。现代社会分工细化,很多问题既有表象,也存在不能很快识别的复杂因素。所以运用先进的技术手段,对所研究的问题进行周翔有效的调研,创新数据采集机制,获得可靠的一手数据。重视数据积累和数据库建设,对数据进行开发使用和深度挖掘,对数据资料进行严密科学的论证,运用交叉学科,从多个层面深度分析。比如,为了改善牡丹江市城区交通状态,2015年9月份,中国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与牡丹江师范学院合作承担的《牡丹江市城市交通改善及老城区交通整治工程规划项目》中的城市交通调查项目,进行了公交站点问询调查,公交跟车调查,停车特征调查和停车供需调查。从数据采集到数据录入分析再到提出对策性建议,采用的是Jane's交通专业数据库,分析了牡丹江地区人口出行高频期间,得出交通流量管控,机动车出行管控等多个方案。从学科角度来说还涉及社会学、行为学,也只有依靠这种全新的分析问题的视角,先进的技术手段的支持,才有可能得出可行的方案。更复杂的问题还会涉及心理学、经济学、测量学等。此外,如棚户区改造等经济社会发展需要解决的问题,也要做到对具体问题的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相结合,运用先进技术手段,综合运用多学科,提高研究成果的客观性、科学性和公信力。正如王德彬教授所言,高校科研要逐渐“摆脱为政府决策作阐述性解释工作的被动地位,要针对实践中可能或正在面临的问题,多做些前瞻性的专题调研和立项论证,以专业、客观、理性和独立的方式开展理论研究,掌握一定的科研立项自主权”[2]。
(四)更新话语模式,转换研究范式
高校智库研究成果的消费者是政府和社会大众。也就是说智库研究成果的受众是进行非学理推理判断的非学术研究人士,他们关注的核心在于决策科学性、决策可行性、决策影响力、决策的正负面效应。高校理论研究范式长期积淀形成的话语模式理论色彩较浓,难以迅速切中主题,而智库的研究成果要一目了然,分析所要解决问题的成因、给出对策方案、设计可行的制度政策即可,不能有冗长的推理,就是所谓的正确的“废话”要少。尤其是政策宣讲类型,话语模式要转换为受众易于接受的模式,形成主题鲜明、通俗易懂的材料。因此在提交的成果表述方面,话语模式也需要转换。
研究方式的转换需要并不意味着常规科研一无是处,二者并不矛盾,基础理论研究与对策应用研究、宏观理论研究与微观现实研究、学术理论研究与决策服务研究,这些关系并不是截然对立的,在每一种关系中,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则是前者的具体化、现实化,两者相得益彰。“兼顾基础的学术研究和政策直接相关的应用研究,以学术研究为基础,以政策研究为导向”,有利于不断提高决策咨询的服务水平。高校与地方党政企业等社会实践职能部门应该加强联系,增进深度交流,以便高校智库对职能部门的实践需求有所了解,形成制度化的交流,有利于智库提供的思想产品与实践部门的要求相匹配。不仅能促进自身理论论证研究与实践的有机结合,而且也能提高自身研究论证成果被具体实践部门作为决策理论依据的概率,出现更多的“用得上”的智库产品。学术研究是理论创新和搭建新的理论体系,而智库研究则是为了给实践部门提供决策科学的依据,解决实践过程中不断出现的现实难题,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应该协调发展。
二、服务竞争能力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众多生产要素以市场机制进行生产、分配、消费。高校智库是为政府部门服务的,提供的精神产品要服务于地方决策。政府部门与高校智库是委托与被委托关系,同时也是市场买方与卖方关系,政府是购买方,决定着对高校智库生产的精神产品—政策方案是否购买。高校智库是众多智库中的一种,要想脱颖而出有竞争优势,必须不断提高自身的竞争力,立足长远,将智库做成品牌,不能成为假大空的伪智库。当然,高校教学科研人员由于身在高校,本职工作是传道授业解惑,负有知识传承创新、德育育人的职能。教师是事业编制,人事管理缺乏活力,容易形成惰性,竞争意识淡化。作为高校智库建设即便不是市场化的运作模式,但是也应该具有市场化的竞争能力,这样才可以增强与其他智库的竞争能力。有能生产优质精神产品的高端人才队伍是实现高校智库健康可持续发展的保障。
(一)发挥学科优势,提升服务竞争能力
高校作为知识生产、创新、传播、转化和人才培养的基地,具有基础研究实力雄厚、学科门类齐全、人才集聚的优势,应该整合相关资源,发挥学科优势,创造出自己的拳头领域,打造一支优秀智库。比如,法律专业,不仅提供免费咨询、服务社会的基本功能,同时,可以为地方相关行业的某些法律法规的制定提供参考。因为作为生活在本地的教学科研人员,对地方的特殊性,有很深的生活体验,在特定行业法律规范制定过程中,与专业技术部门和地方政府合作,完全可以为制定出符合地方经济社会特点的规范性文件提供具有针对性的建议。例如,行政审批事项的完成的工作日规定,目前全国对某项审批完成时限是一个时间,像牡丹江这样的城市,人口流动量少,地域空间小,交通比较顺畅,负责行政审批事项的人员每天接待的客流量密度不能与北上广深这样的一线城市相比,所以,具体审批事项完成时限应该有所不同。具体时间为多少,完全可以做一个综合调查,得出适合牡丹江地区的工作时限,提高行政工作效率的同时,又切实为行政相对人减轻直接或者间接的负担,也有利于遏制个别人利用时间差“吃拿卡要”,对反腐败也是一剂“良药”。当然也可以与党校、社科院等搞横向联合,共同公关某领域。学科优势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所需相互结合是高校智库的核心竞争力,越是立足于地方越要有品牌意识,精心打造自己的“拳头产品”,并且利用多种手段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
整合学科资源,形成交叉研究优势。国家、地方的问题相对复杂,所需决策信息量大,单个学科或者某个学识渊博的学者不能独立解决,需要多学科交叉,进行协同创新。高校学科云集,能提供学科交叉的多种要素。高校智库建设应紧紧依托优势学科群,在继续扶持基础学科的同时,大力发展新兴交叉学科,促进多学科深度融合,以点带面、稳步推进,加强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建设,形成一批有集成优势的智库研究平台。同时,适应信息化发展新趋势,促进研究手段和方法创新,构筑智库建设的支撑平台。
(二)严格选人用人标准,提升竞争力
高校智库是服务机构,不是投机权术之地。要将那些具有真知灼见,有服务之心,有服务能力的人纳入智库系统。在吸引人才进入智库的准入阶段,要严格审查人才的质量,把握好用人关。依据所建智库的拳头专业领域,相关学科,引入相关人才。庸者勿入,智者请进。成员的选择应该是来自政界、商界、学界的精英。为保障高校智库的可持续发展,要搭建梯队,注意培养与引入青年人才,这关系到高校智库的长期发展水平和发展后劲。据李晓磊在《中国智库“弊病”调查》一文中指出某伪专家M,被某城市邀请做城市整体规划建议,该市领导说:“和他一接触,觉得不靠谱,云里雾里什么都能说,就是不懂业务,后来就放弃了,还交了4万元咨询费[3]”。
如果高校智库选进的人也是很能说,但是就是业务能力很差,给出的建议搭不着边,那么这个智库的存在还有什么价值呢?
除了智库核心成员要有竞争实力外,高校智库在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过程做简单的咨询服务等事项时候,也要注意选人用人标准。高校智库服务地方,不仅是个别人或者机构服务地方,也是高校智库使用校内资源服务地方的过程。而高校最大的资源莫过于教师和学生。我校在做《牡丹江市城市交通改善及老城区交通整治工程规划项目》中的城市交通调查项目过程中,需要召集大量教工与学生。进行实地调研,做一手数据资料,在已经做好问卷调查材料的前提下,下一步的工作就是实地调研,需要认真负责的人。能够务实认真的做事也是一种竞争力,不同智库间竞争的是态度和责任心的时候,责任心就是完成任务的关键。学生有责任心,带队教师有责任心,是保证有质有量完成调查任务的关键,是提升我校服务地方能力的体现,也是我校智库服务地方竞争力的关键。牡丹江市各种统计调查每年有很多,高校智库服务地方进行调查,获得一手资料,考察的就是责任心。而简单的事情,做起来需要的责任心不是每个高校的教师和学生都能做到的。没有做到的合作不愉快。而之所以选择牡丹江师范学院,也是听说我院教职员工素质高,责任心强。合作调查结束后,甲方所有人反映,他们在全国各地有项目,搞调研,而我校是他们遇到的教职员工和学生最负责、最有能力的单位之一。提升竞争力不仅是科研实力,当智库服务地方的业务不是高深的前瞻性预测,而是对决策提供基础数据的工作的时候,责任心就是竞争力。
(三)不断更新知识,提升竞争能力
高校相对安逸的科研环境,相对独立的工作空间,使得很多科研人员不愿意与校外交往,不愿意与民间交往,不愿意与世界前沿接触。我们生活在知识经济时代,随着世界发展速度的加快,人类的知识总量迅速提升,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的新知识、新观点都以非常快的速度出世。结合自己所在地区的现实,需要很大程度上保证对当地问题的解决是最有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方法。所以智库构成人员自身要不断更新自身知识:社会知识——热点难点问题,基础理论知识——学科前沿,相关其他知识——国家宏观层面最新信息等。个体接收的新知识的速度与频率越高,其对新问题的分析能力越强,反过来还可以让个体的逻辑思维能力提升,越来越快的吸收新知识,这是个良性循环的轨迹。高校智库构成人员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自身知识体系自我更新能力是解决“高公信力智库较少、高质量研究成果不足”[4]问题的关键。智库组成人员要始终保持对前沿理论与前沿重大现实问题的敏感性。
教学与科研是高校教师的核心工作。但是二者并不矛盾。做科研有助于提升教学质量。所以,科研工作与地方社会热点难点问题相结合,既保持了科研的持续,也为经济社会发展建言献策,还可以实时更新自己的知识体系。智库构成人员的知识更新还体现在通过接受委托横向课题的形式。学术理论研究与社会热点结合,不仅不偏废学术理论,还能抓住应用决策重点。
三、战略与策略思维相结合的能力
战略思维是认知主体对认知客体超越时间和空间的一种判断,是一种创造力和洞察力,是事关全局的长远和规律性的认识。战略思维能力是主观能动性发挥极致的思维,也是一种创造性的思维。“它不仅力求正确地反映事物的本质,更重要的是力求在认识和把握事物本质的基础上,按照规律驾驭事物发展,规划和实现特定目标。这是一种高水平的劳动,是一种需要经过高度抽象而得到的成果。”[5]运筹帷幄之中,决胜于千里之外,说的就是一种战略思维。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就是思维的宏观性、系统性、全局性。要着眼未来,也要尊重历史。策略是在战略既定前提下,对战略谋划结果,予以实施的方法和方案的集合,是保证战略思维结果落实的关键步骤。策略思维服从和服务于战略思维,是保证战略思维趋利避害实现的思维方式,是解决战略思维成果怎么做和做到什么程度的关键,既符合长远发展,又要满足阶段性要求。所以,既需要战略思维指导方向,又要有策略思维分析,提供解决方案。战略思维与策略思维二者不可偏废,否则没有战略思维指导的策略思维会失去方向指引,没有策略思维的战略思维是不能实现的或者错误实现的应束之高阁的精神产品。作为智库研究,是为当前错综复杂的问题寻找出路的研究,产出为领导决策提供咨询服务的精神产品,应该兼具战略思维与策略思维,这样才能是“信得着,用得上,离不开”的智库。
(一)智库的业务性质需要智库人员有战略思维和策略思维
智库的研究是立足当下,指向未来。既需要合乎目的也需要合乎规律,既要解决科学性问题也要解决可行性问题。按照这样标准要求智库研究结果首先是具有符合规律的理念设计,其次是可操作的实践策略。从战略思维方面讲,智库研究关注问题的方方面面:不同发展阶段的状况以及相互联系的多个方面,政策相关者的积极性,政策实施后的社会反响、生态状况等,这些既关乎长远,又关于全局。所以,智库研究必须具有战略思维。“针对国家发展战略大问题和政府部门面临的难题,产生政策思想,提出解决社会重大问题的解决办法,为政府部门面临的难题做前瞻性的预测和指导方案,从战略层面满足政府决策需求。”[6]决策前要深刻分析决策事项本身是否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是否有违生态文明,是否能给一方百姓造福,这是从战略上考量预决策事项。而战略认知是一种理性思维的抽象概念,是人类对历史、现实、未来的实践经验的总结,是特定立场的认知。即便是战略认知也要符合人类社会、党和国家的基本情况。从宏观上具有战略思维,有利于做出正确的符合地方情况的策略建议。战略思维催生策略思维,但是并不等同于策略思维。策略是对解决具体问题的可行性建议。决策事务实施过程中应该如何能够将决策的思想转变为现实实践,需要可操作的方法。所以,策略思维能力是关乎决策能否变为现实的关键。很多智库的产品束之高阁,大部分原因在于不具有实践性。策略思维能力要求结合当地情况,做到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不需要太多正确的废话,听起来很好,但却无法落实,落实到了纸面上,却落实不到地面上,用不上。要想成为“用得上”的智库必须具有较强的策略思维能力。
(二)深入实践,调查研究,策略得当
“用得上”是智库思维的结果,是一种实践。可以实践的策略必须来源于对实践的深刻的认知。事物的存在是因为联系,事物的运动变化发展也是因为联系,而作为一项决策所涉及的主要对象,肯定是在联系中存在。所以,与决策事项相关的客体与主体都是应该考察的对象。对相关主体的考察细致的分析,尤其是要从利益相关角度分析,这样容易总结出可行的实践方案。战略思维的正确性,需要在实践中变为现实,但是在实践过程中,不能保证每一步都会没有矛盾出现,所以,策略思维是化解矛盾,解决问题的思维。是保证战略思维实现,并且是趋利避害的关键。随着中国改革进入深水区,着实是牵一发而动全身。每个地方都有自己的特殊情况,也有与其他地方相似的共性情况。策略思维在于保证国家长远发展大计,做出符合当下的可以实施的不违背未来与全局利益的正确选择,公共政策制定的难度加大,更需要策略思维接地气、连民心。以牡丹江地区为例,牡丹江地区经济发展和社会发展存在的问题,市政府主抓的重点工作,人民最关心、最直接、最切实的利益是什么都需要清楚。显然经济发展、社会进步是要务,但是改革中出现的问题,只能在改革进程中完成。牡丹江市生产性行业不多,支柱性生产行业则更少,为促进经济发展,需要实现产业结构调整,这是从战略上考虑问题。从具体策略方面,涉及如何促进经济发展,实现产业结构调整的问题。经过多方调研与论证,牡丹江市引进油页岩开发项目。这个项目可以带来经济效益,预计“年新增销售收入15 359万元,税金3 300万元,利润2 528万元,可提供就业岗位260个”[7]。油页岩开发产出大量污染物,主要是通过露天开采油页岩矿石,经粉碎后,干馏提取页岩油,而开采矿石会产生粉尘,干馏提取会有残余物,这些都会对生态文明造成威胁。所以,排污处理能力很关键。牡丹江市环保局进行环评测试,结果若采用旧式设备开采与提炼,不能通过此项目开发。要想继续实施该项目,需要解决技术问题。高校智库的立场具有公众性,这是其他政府部门智库所不能具备的,因此对于具备什么条件可以实施该项目,是保障决策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的必备条件。如何趋利避害,在保证经济发展的前提下,考察当地的民情、社情、经济、生活、文化状况,才能做出符合当地需要的策略方案。
总之,高校智库具有自身独特的优势,资源丰厚,身份独立。如果能在科研管理制度方面、政府信息公开方面改进,建立适合中国国情的“旋转门”制度,高校智库能够立足现实,着眼未来,进行自主研究,向政府推销自己的研究成果,向社会发布自己的研究成果,是能够得到社会公众支持的。智库自身要“多看重实功,少追求虚名,真正的品牌智库是靠实力打造出来的,各种各样的宣传展示只应是成果推广、实情发布与社会互动”[8]。也只有多方面协同配合,才能真正使得智库研究做到自己说的对,别人听得懂,决策者信得过用得上的智库。高校智库定会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提供有益的帮助。
[参考文献]
[1]秦会民,谢水清.我国智库相关建设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4,(4):17.
[2]王德彬.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路径分析[J].求知导刊,2015,(6):45.
[3]李晓磊.中国智库“弊病”调查[J].领导文萃,2015,(7):24.
[4]徐凤臻.新型智库建设笔谈[J].学术交流,2015,(10):71.
[5]王兆铮.自觉做好战略思维与策略思维的统一才是合格的领导者[J].学习论坛,2007,(7):26.
[6]文少保.高校智库服务政府决策的逻辑起点、难点与策略[J].中国高教研究,2015,(1):37—38.
[7]油页岩项目进入实质性建设阶段[EB/OL].牡丹江新闻.(2009-05-05).http://mudanjiang.dbw.cn/system/2009/05/05/051896920.shtml .
[8]秦惠民,解水清.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014,(4):20.
〔责任编辑:徐雪野李彬琳〕
[收稿日期]2016-03-12
[作者简介]王桂枝 (1980—),女,辽宁朝阳人,讲师,博士,从事马克思主义基础理论研究;杜斌(1981—),男, 黑龙江牡丹江人,工程师,从事城市规划研究。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5-0085-06
·高校建设与发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