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路径分析

2017-04-27粟萤子

新教育时代·教师版 2016年43期
关键词:高校智库中国特色建设路径

(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学院,北京,100876)

摘 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对我国的改革发展有着重要的战略意义。高校智库的建设有着良好的政策机遇和自身优势,尽管近年来有所发展,但由于机制、管理、人才、谏言渠道等多方面问题,进程缓慢且为政府决策贡献的实际成果较少。因此,发展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要结合中国特色,关注中国的发展问题,为我国发展和改革所面临的国内外政策问题出谋划策。

关键词:中国特色 高校智库 建设路径

智库(Think Tank),一个头脑风暴中心、有着明确目标且敢于挑战权威的智囊团。面临全球化、信息化时代的冲击,智库能通过全面深入的研究,力图为一个国家的政治、经济、军事、文化发展出谋划策,给予决策者正面影响,帮助增强国家的国际外交影响力等等。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发布的《全球智库报告2015》显示,目前全球共有6846家智库,智库数量排名全球前四的国家依次是美国、中国、英国和印度。美国以1835家智库稳居第一位,中国以435家位居第二。然而数量不能说明质量,在全球智库前150位的排行中,中国仅有8家入围,其中高校智库只有2家。同期,上海社科院智库研究中心发布了《2015年中国智库报告》,据报告,我国智库排名前十中,仅有四家高校智库入围。上述表明,虽然我国高校智库的地位和作用在国内有所提升,但影响力与官方智库相比有一定差距,且缺乏具有国际影响力的高校智库。

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背景下,新型高校智库即依托高校资源建立的、以中国发展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研究咨询机构。十八届三中全会强调了要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我国国家领导人也就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做出过多次重要指示,強调要发挥高校的人才和学科优势,为中国新型特色智库做贡献,构建具有鲜明特色、布局合理的智库体系。高校作为人才、技术、信息等汇集的场所,有着建设智库的天然优势。在美国,半数以上的智库是依托大学成立的,而在中国,官方智库占据半壁江山,尚未形成官方智库、民间智库和高校智库的互补,这与我国高等教育水平和经济社会的发展态势不协调。对此,如何建设高水平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越来越受到关注,高校智库研究高潮正在到来。

一、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优势分析

1.国家政策重视

近年来,高校智库的建设已被提升到了重要的战略地位。《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 2010—2020年) 》 对高校智库提出了要“积极参与决策咨询,主动开展前瞻性、对策性研究”的要求[4]。2011 年《高等学校哲学社会科学繁荣计划(2011-2020 年)》和2012 年《教育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教育质量的若干意见》再次强调了发展高校智库的重要性。随后,2014年出台的《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推进计划》从功能定位、组织机构和发展方向等多个方面给我国高校智库建设做出了具体指示,说明政府开始了对高校智库建设的统筹引领方针。

2.完整性和系统性

首先是人才和学科具有完整性。高校是各类学者和专家孕育、聚集之地,从庞大的本科生研究生博士生队伍,再到各学科教授以及近半数的两院院士,高校建设新型智库拥有多层次、多种类的丰富智力资源、良好的学术氛围、雄厚的研究实力和丰富的教育数据资源。尤其综合性高校的学科种类齐全,有利于协同资源,解决跨领域、交叉学科的复杂问题。其次,高校智库能完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高校从中央遍布到地方的各层级地区,和地方发展联系紧密,服务具有针对性,高校智库的建设能调节我国智库发展的“不平衡”,提升智库的系统性。

3.高校智库的独立性

中国的高校智库尽管没有独立的法律地位,但与党政军智库不同,高校智库不依附党政机关,在政策研究时政策倾向较弱,具有相对独立的研究环境。并且,高校本身具有强调客观知识和科学精神的特性,有良知的高校学者兼具学术责任感和道德责任心,能持有批判意识和独立的思想。

4.与生俱来的公众性

公共决策的实施和推广不单取决于政府是否采纳,也关乎公众对政策的接受度,良好的公众形象对于政策推广至关重要。高校与社会群体互动频繁,对外交流广泛,有着良好的国际视野,可以与国内外的研究机构开展深入的交流,建立多层次、多方位的合作。同时,高校的社会服务功使其更好地贴近群众,更易引导公共政策的舆论;相反,体制内的官方智库大都较为封闭,且不为大众所熟悉。高校智库的“亲和力”使其参与制定和推广的政策更易得到认可。

二、我国当前高校智库建设的问题

1.顶层设计存在缺陷

我国各地高校的管理体制不同,人员、资金和校际合作等方面的统筹协作程度低,因此我国智库数量虽多但规模小、力量分散、水平参差不齐,资源浪费和同类机构的重复建设直接影响高校智库的总体发展。且研究生、博士生的人员更换频繁,没有建立起梯队式的人才管理机制。单一的评价机制也造成人才流失,大部分高校智库采取学校统一的考核晋升标准,即以课题、学术著作和核心期刊论文的数量为评价指标。然而许多研究结果往往不能当即被采纳,使得研究人员的智力成果变成无用功,导致积极性缺乏。此外,我国高校智库的工作大多由政府立项或委派,人力和物力受政府制约,研究成果也受官方审核,可能造成结果的倾向性。

2.核心竞争力不足

智库的核心竞争力主要表现在政策影响力、创新能力和国际化水平。其一,从整体看,对政府决策有较强影响力的高校智库甚少,且分布不均,集中在一流的“985”“211”高校,且主要分布于东部经济发达地区。且高校智库的工作人员多为教师,缺乏政策制定的实战经验,常出现时效性不强、针对性弱、重理论轻实践等现象。其二,创新能力主要包括产出新思想和新知识,发现并解决新问题的能力。当前我国高校智库有突出创新能力和影响力的高水平人才队伍有待增加,且受到体制和资金影响,自主独立的创造性研究成果不多。其三,高校的对外话语权体现其国际化水平,然而通过《全球智库发展报告2015》,中国入选前150强智库的高校智库仅2家,其政策研究能在国际上产生影响的更是极少数。

3.协同发展能力弱

从内部看,高校学科之间泾渭分明,缺乏跨学科资源的协同,制约了高校智库的研究,造成一些研究工作的“割裂”。人才资源同样存在协同力不足的问题,不同年龄、不同学术背景的人员单兵作战,没有发挥最大的合力。从外部看,高校智库与政府部门、企业的互动不足,“产学研”结合程度尚在起步阶段,导致政策咨询成果转化率低;不同地区间的高校智库没有形成联盟,造成资源利用不充分。

三、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的建设路径

1.优化建设环境

首先,政府要加强对高校智库的重视度,发挥导向作用,以发展“中国特色”为价值要求,开启“政策之窗”,主动向高校智库咨询决策,增加高校智库的决策参与机会,完善高校智库研究成果的转化平台;高校智库也可通过多种媒介进行宣传,将研究成果以书刊、研究报告、学术论坛、新闻发布等多种形式向社会展示,以增强决策社会影响力。

其次,给予高校智库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政府要加强高校智库建设的制度规范,创造宽松的政策环境,引导其发展方向和参与方式。在资金方面,按照国际惯例,智库的经费来源主要有基金、捐赠和委托服务费,非竞争性经费投入的比例应占50%以上,而我国高校智库主要通过竞争方式获得科研经费。因此,政府需要增加对高校智库的固定经费投入,建立可持续的经费资助机制。

最后,政府应合理布局,重视中西部的地方高校智库建设,按照不同地区需求,基于地方高校的自身优势,整合各类高校智库资源,构建合理的中国特色高校智库梯队。

2.创新管理和人事机制

一方面,要改革現有高校智库的人员和经费的管理体制,创新管理方式。目前智库在高校内往往处于边缘位置,通常被视为高校的二级行政单位,缺乏量身定制的人员、业务和经费的管理办法。高校要树立智库意识,统筹内部零散的机构,建立科学管理机制和组织架构,在保持独立性的原则上探讨智库与高校、政府间的关系。

另一方面,要突破现有的人事制度,形成良性的参与和协作机制,避免闭门造车和资源浪费。新型高校智库建设的关键是人才的培养,高校可采取引进与培养并举,发掘领头精英,聘任高水平的校外复合型人才,吸纳政企界精英;做好校内人才培养工作,持续关注学科发展的青年人才储备,制定相应的激励和考核制度。

此外,要创新高校智库的科研评价办法,对成果进行科学量化,对常规性科研、专项政策研究成果等进行分类评价,形成多元化放入评价制度,建立相应的高校智库研究人员科研评价、绩效考核和晋升等奖惩机制,形成科学的聘任和辞退制度。

3.加强协同创新能力

与政府协同。探索“中国式旋转门”机制,高校智库与政府部门的精英可通过挂职、借调、交流工作和共建研究团队等方式,促进学者和官员间的人力、信息资源互通,减少高校智库的研究与现实需求难融合的问题。

优化校校、校企合作。大多数的决策支持研究是跨学科和跨领域的综合性课题,将不同高校智库机构中有相关背景的人员组成项目团队,强强联合、优势互补。高校智库与企业合作,不仅给智库研究工作提供资金和技术资源,也提升了企业的科学决策能力,优化产业结构。

加强国际交流合作。高校在国际上的学术交流活动已形成一定规模,这就为高校智库打开了国际交流合作的渠道,进而促进我国智库的整体国际影响力。

此外,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还应主动拥抱大数据时代,研发智库自己的数据库并争取政府的数据库资源,深入挖掘、处理和分析决策数据,既要延续传统学术研究方式,把握政策问题的因果关系,也要通过大数据的关联性预测把握政策发展趋势。

四、结语

社会的高速发展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撑,高校智库作为中国智库的重要组成,要担负起解决社会问题、把握发展现状、服务政策制定等重任,坚持质量与数量的发展齐头并进,打破党政军智库主导的不平衡智库体系。同时,中国特色新型高校智库建设要坚持“中国特色”,不能简单跟风,要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决策为导向,以提升影响力为核心,发挥战略决策咨询、政策建言和舆论引导等功能,打造一批在国内外有影响力的品牌高校智库,构建中国高校智库发展新格局。

参考文献:

[1] James G. McGann.2015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EB/OL].http://repository.upenn.edu/think_tanks/10/

[2]2015年中国智库影响力排名发布[EB/OL].http:// www.thepaper.cn/newsDetail_forward_1426171

[3]王荣华,王国平等. 智库建设与人才战略[J].社会观察,2015(2):24—25.

[4]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EB/OL].http://www.moe.edu.cn/publicfiles/business/htmlfiles/moe/moe_838/201008/93704.html

[5]杨静,陈赟畅.协同创新理念下高校新型智库建设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15(7):7-11.

[6]秦惠民,解水青.我国高校智库建设相关问题及对策研究[J].中国高校科技,2.

作者简介:粟萤子(1990-),女,汉族,硕士研究生(北京,100876),研究方向:高等教育管理。

猜你喜欢

高校智库中国特色建设路径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面向计算机专业的高校智库信息服务模式研发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贾康:“中国特色”的独立思考的知识分子
“中国特色”的低速电动车
关于加强天津高校智库建设的研究
高校智库服务教育综合改革的价值、困境与实现路径*
高校智库建设对学术评价体系改革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