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感悟音乐美

2016-02-05

北方音乐 2016年2期
关键词:感悟

于 睿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感悟音乐美

于 睿

(湖南师范大学,湖南 长沙 410000)

【摘要】康德在艺术范畴把美分成纯粹美和依存美。与纯粹美、依存美相对应,在音乐艺术里表现为和谐美与情感美,两者共同组成音乐美。在音乐审美判断中,审美对象的意义生成于审美主体的体验和感悟之中。感悟音乐美是审美主体自我教育的过程,是推动音乐艺术繁荣、社会和谐发展的动力。

【关键词】音乐美;感悟;审美判断;审美对象;审美主体

至圣孔子说过:“移风易俗,莫过于乐”。音乐具有如此强大的社会功能,是由音乐的本质决定的。音乐的本质是音乐的有规则的运动形式。这种运动形式遵循和谐的规则,由音乐自身的和声、旋律、节奏、音色诸要素所确定。正是音乐的本质,使音乐具有独特的艺术魅力,而深受人们的喜爱。伴随人类历史的发展,音乐作为人类文化的重要形态和载体,成为了人类精神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康德对“美”的定义

德国哲学家、美学家康德在他的著作《判断力批判》中,对复杂的美作了简单而明确的解释:“美是不涉及概念而普遍使人愉快的。凡是不凭概念而被认为必然产生愉快的对象就是美的”①。

康德对美的解释包含四个方面的内容:

第一,关于审美判断。审美判断不涉及事物的概念,也不计较利害得失。不需要讲逻辑理由,只凭感觉作出判断。例如,人们看到了自然界的花卉,人是审美主体,花卉是审美对象,人看到花卉产生了快感,这种快感就是一种美感,因为没有利害计较,也不是满足了欲望。这种快感与一般的快感不同,例如,一个人买彩票,中了头奖,他的欲望得到了满足,产生了快感,但这种快感不是美感。

第二,在审美判断中,审美主体只关注对象的形式,不考虑对象的内容和意义。

第三,审美主体在审美判断中产生的快感具有普遍性和必然性。这就是说,如果某个审美主体产生了快感,感到对象是美的,其他的人也必然会感到是美的。因为人类具有共同的感觉力。

第四,康德把美分为两大类,一类是自由美,即纯粹美;一类是依存美,即依附美。纯粹美是指不涉及概念和利害的美,是事物自身呈现的美,如自然界的花卉。依附美是指有内容的,依附于概念或事物的美,如具象绘画、标题音乐等。

康德是在美学的范畴内把美划分为纯粹美和依存美。而对音乐美学而言,由于两个方面的原因:一是音乐的本质是乐音的和谐的运动形式,音乐本身表现出来的美是反映宇宙秩序的和谐美;二是音乐是人类情感的载体,人类情感依存于乐音的运动形式表现出情感美,所以本文将康德所说的纯粹美和依存美,在音乐艺术领域称为和谐美与情感美。和谐美与情感美共同构成音乐美。

二、音乐的情感意义

长时期以来,东西方的音乐家、哲学家和美学家都在探讨音乐的情感意义。1700多年前,我国魏晋名士嵇康一方面指出声无哀乐,另一方面认为音乐能唤起人们心中的情感。而西方则出现了以李斯特为代表的情感论者和汉斯利克为代表的形式-自律论者。但是,面对音乐情感意义的探讨,都很难克服音符与文字之间的障碍,只能作文辞的描绘、诗意的徘徊,没有实质的进展。要克服困难,进行真正意义上的体验和感悟音乐美的审美判断,涉及到了审美现象学中的音乐美学问题。

杜夫海纳是现象学美学在法国的重要代表人物,他对音乐美学的贡献就在于明确提出了艺术作品与审美对象的关系问题。杜夫海纳强调,审美对象的完成依赖欣赏者的参与才能实现。杜夫海纳知道,语言中的代码(文字)直接将自身引向概念和意义;音乐中的代码(音符)将音乐引向了表现。他指出,音乐作品的意义是体现的,而不是意指的,“任何企图用语言来表现音乐终归要失败”。②

于润洋先生在他的著作《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中谈到杜夫海纳的音乐哲学时说:“如果说,音乐审美对象生成于音乐作品被欣赏者审美地加以感知之时,那么审美对象中的意义的生成自然也不能没有欣赏者的参与。”。③

杜夫海纳说:“作品的公众越广,意义越多,审美对象就越是丰富……公众通过增加作品的意义继续在创作作品”。④

根据于润洋和杜夫海纳所说的这两段话可以对审美判断中,审美对象所蕴含的意义,作出推论:审美对象的意义生成于审美主体的体验和感悟之中。

三、在审美判断中感悟音乐美

社会现实反映到作曲家的头脑中,打上作曲家的情感烙印后就成为了音乐作品。音乐作品要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需要演奏家将它演奏出来,转变成可供听众感受到的声音,并希望听众感受到它要表达的情感意义。

声音是音乐的物质材料。音乐作品被演奏出来后,其音乐的运动形式就是欣赏者通过听觉器官可以把握和体察的审美对象。欣赏者需要通过心理联想将自己的听觉效果与某种事物联接起来。

奥地利音乐美学家、评论家汉斯利克说:“乐曲诞生于艺术家的幻想力,诉诸听众的幻想力。”⑤汉斯利克的这句话把审美主体相对于审美对象的重要性凸显出来,审美主体的幻想力成为了音乐美的裁决者。但是,在审美判断中感悟音乐美是深刻的认识过程,也是复杂的心理过程。感觉到了的东西,我们不能立刻理解它。只有理解了的东西,才能更深刻的认识它。作为审美主体的欣赏者应该清醒地知道,音乐作品是作曲家的艺术创造,它有特定的情感。在审美判断中,审美主体要产生情感满足和审美愉悦,实现主客体之间的情感交流,就要求审美主体有一定的审美经验,对审美对象的风格范畴有所了解和把握。当然,审美经验的积累和丰富需要一个过程。北宋时期,苏轼有一首诗《题西林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首诗说明了一个道理,站在不同的角度观察同一个事物,会得出不同的结论。同样的道理,在音乐审美判断中,对于同一个审美对象,不同的审美主体由于具有不同的审美经验,会感悟出各不相同的情感意义。而且,由于音乐是听觉艺术,音乐随着时间的流动而展现,不具有语义的确定性,也没有事物形态的具象性。所以,审美判断本身就具有自主性、经验性、感悟性和情感意义的多样性。因此,音乐欣赏者不要理会自己有无审美经验,先展开自己幻想的翅膀,开始审美判断的实践,跨出感悟音乐美的第一步。实际上,任何一部音乐作品问世,总是带有自己的风格特点,例如时代性、民族性、地域性等。只要你走近作品、熟悉作品、理解作品,作品的风格范畴就可以把握。只要你去欣赏音乐,音乐就会唤醒你心中美好的情感,产生对生活的热爱,对爱情的追求,对英雄的敬仰,对祖国对人民的忠诚……总之,在审美判断中审美主体应该展开诗意的想象,感悟音乐的美好。接受音乐美的陶冶,舒展紧锁的眉头。无毁誉之乱耳,无得失之劳神。让生活归于和谐,让心灵归于宁静。这样,情感就会在审美主体和审美对象之间生成、交流和发展,而感悟音乐美就在其中了。

四、感悟音乐美是审美主体自我教育的过程

在音乐审美判断的过程中,感悟音乐美的重要性,表现为两个方面。一方面,音乐作品期待欣赏者感悟依存于作品的情感意义,实现自身的社会价值。另一个更为重要的方面则是,感悟音乐美是审美主体培育高尚情操、健全人格、实现自我教育和自我完善的过程。

我国《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对音乐的感悟、表现和创造,是人类的一种基本素质和能力。”充分肯定了感悟音乐美的重要性。可是,有些专业音乐工作者不愿谈及音乐美,认为美是个说不清楚的东西。诚然,音乐美学中的一些问题还未有定论,但是这不正是音乐工作者肩负的使命吗。显然,感悟音乐美还远没有引起全社会的共同关注,还没有成为音乐审美判断中审美主体的自觉行为。

其实,音乐审美判断普遍存在,在学校里上音乐课是审美判断,在生活中听音乐也是审美判断。因此,感悟音乐美作为一种美育过程,与人类的生活、社会的发展密切相关。如果感悟音乐美成为了所有音乐欣赏者的自觉行为,那么,广泛而深刻的自我教育将是推动音乐艺术繁荣,社会和谐发展,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日益强大的动力。

注释:

①转引自朱光潜:《西方美学史》下卷

②杜夫海纳:《审美经验现象学》,转引自于润洋:《现代西方音乐哲学导论》,湖南教育出版社,2002年版,176页

③同注②,170页

④ 同注③

⑤同注②,36页

作者简介:于睿(1989—),女,汉族,湖南,硕士,湖南师范大学,音乐学科教学。

猜你喜欢

感悟
散文阅读教学中如何把握作品的思想倾向
做教育的聆听者
在班级细节管理中绽放智慧之花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初探
小学课堂教学中运用“参与研究型”模式的反思
加强数学思想渗透发展数学思维能力
关于高中英语教学中阅读解题的几点建议
自我感悟 自我反思 自我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