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
2016-10-18程鹏飞
摘 要: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可以从朴实自然美,含蓄美,音乐美,个性美四个方面来概括。朴实自然美指的是文学作品的语言的朴实,简洁,通顺,具有自然之美,清新绚丽,口语化的特点强。含蓄美是指语言含蓄,委婉,具有哲理。音乐美是指语言朗朗上口,节奏感强,充分运用格律、平仄、音韵,具有诗意。个性美是指语言的个性化特点强,能充分地揭示人物的心理特点。
关键词:朴实自然美;含蓄美;音乐美;个性美
作者简介:程鹏飞(1995-),男,沈阳师范大学文学院汉语言文学专业。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2139(2016)-26-0-01
文学语言的评价标准有以下四个方面:朴实自然美,含蓄美,音乐美,个性美。
朴实自然美是指语言的朴实,简洁,真实感人,清新典雅。所谓自然美是指具有审美价值的客观自然界中的现象或自然事物本身之美,是自然界原有的感性形式引起的美感。在诗歌中,以口语形成的诗才称得上自然美。因为其基本上保持了语言的原生态,其特点是朴素、实感、真情、自然流畅,一般是白描手法。“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也就是说素朴是最高的美。李白的诗被誉为“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因此他的诗多属自然美。如《静夜思》,其诗全部采用口语,形象生动、言简意美、易记易背。再如大诗人王维的《山居秋暝》,诗中颔联“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完全是无需提炼的自然。诗人的构想与景物天然巧遇。这种自然朴实的语言正是诗人淳朴本性的流露。沈从文的作品《边城》,语言就具有朴实自然的特点。《边城》的语言给人以自然亲切的感受。作品通过对美丽的湘西自然风光的描写,对翠翠这一人物形象的塑造,展现了人性美,自然之美,表现了翠翠的纯洁与善良。揭示了人性的淳朴与善良。作品亲切感人,充分表达了作者的情感与人物的心理状态。
含蓄美是指语言的含蓄,委婉,含而不露,哲理性强。柳永的《望海潮》[1]通过对杭州自然风光的描写,选择代表性事物突出词原有的境界,给人向往和想象的空间,让人流连忘返。古希腊诗人荷马的著名史诗《伊利亚特》歌咏希腊联军围攻特洛伊九年,为的是夺回美人海伦,而海伦的美让他们感到九年的辛苦和牺牲不是白费的。在史诗中,荷马不用华丽的词藻去描绘海伦的容貌,而是从她的巨大的残酷的影响力量轻轻点出她的倾国倾城之美,为我们塑造了一个美人的形象。手法之高超令我们叹为观止。的确,含蓄的语言所表达的内容是丰富的,是充实的。含蓄美的表达效果是:含蓄深沉地表达真实的思想感情,让人回味无穷,给读者以美的感受。如李白的《玉阶怨》,“玉阶生白露,夜久侵罗袜。却下水晶帘,玲珑望秋月。”在这首诗中,玉阶、白露、水晶帘、秋月等众多意象组合成一个完整的意境,诗中未提到一个“怨”字,但却处处写怨,我们仿佛可以感知到那幕后的令她产生怨恨的男子和她们令人猜想的姻缘。李清照的词同样具有含蓄美的特点,她的词婉约活泼,如《如梦令》中词人借对“花”的关心,借助海棠花感叹了时光易逝,塑造了真实可感的词人形象,表现出她对易逝时光的珍惜。表达了她在爱情中的哀愁悲伤、幸福快乐。
音乐美是新月派提出的。语言的音乐美,一方面是指我们用于日常交流的有声的语言,例如有时我们会觉得有些人的声音就像歌声一样婉转动听。另一方面,是指无声的语言,即文学的创作。当我们朗读诗歌散文时,总能感受到语言的音乐美。这种音乐美是通过叠音、押韵、语调等修饰手法表现出来的。它的特点是:朗朗上口,节奏感强,行云流水,富有诗意。音乐美的主要表现集中在:运用叠词和排比句,整散结合的长短句。徐志摩的诗歌是新月派音乐美的典型。《再别康桥》通过凝练的词语,展现出华丽流动的画面,给读者留下视觉方面的想象空间[2]。诗歌的感情真挚,音乐美感强。诗中描绘的画面就像是一幅油画,景物形象栩栩如生,给读者身临其境之感,有国画大写意的韵致[3]。诗歌音乐感强,体现出回环往复之美。
语言的个性美是指语言可以充分地揭示人物的心理特点,个性化特点强。汉语是世界上最细腻、最具张力的语言之一。同一个意思可以找出多种不同创意的表达,词语的组合,句式的选择,语气的推敲,给我们提供了张扬个性的广阔空间。个性化的语言使文章更具魅力。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要求我们选用精妙、传神的词语,描述的对象让人们如闻其声、如见其形,如临其境,增强文章感染力。个性美的特点有:风趣,幽默,简明,直爽,犀利。老舍的《骆驼祥子》中对人物语言的描写生动,犀利,形象化特点强。使人物形象的塑造栩栩如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注释:
[1]薛瑞生《乐章集校注》,中华书局,2002年版,169页。
[2]刘景兰,徐志摩诗歌意义的再认识,嘉应学院学报,2010(3)。
[3]陈静宇,论徐志摩诗歌之意象美,新乡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2)。
参考文献:
[1]庄林湖,浅析徐志摩诗歌的艺术特征,文学界理论版,2010(2)。
[2]顾之京,柳永新释辑评,北京;中国书店出版社,2004。
[3]苏雪林,沈从文论,文学,1996.3。
[4]凌宇,从边城走向世界,北京:三联书店,1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