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笛流派演奏技巧的浅论
2016-06-25黄琪
黄 琪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竹笛流派演奏技巧的浅论
黄 琪
(广东岭南职业技术学院,广东 广州 510000)
【摘要】竹笛演奏技巧经过几千年的演变,由原来单一的吐音到现在花舍、循环换气等高难度技巧的出现,特别是以南派赵松庭、陆春龄等大师,北派冯子存、刘管乐等大师为代表的南、北流派技巧的区别,如南派的《鹧鸪飞》《姑苏行》《秋湖月夜》等等江南水乡风情曲目,北派的《喜相逢》《五梆子》《枣园春色》等等慷慨激昂风情曲目,直接体现地域民族风情。特别是通过竹笛近现代的发展历程,南北流派的分化、音乐风格特点及其演奏技巧的异同、流派的融合等方面更深入的研究中国竹笛,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熟悉中国古老的传统乐器——竹笛。
【关键词】技巧;流派风格;特征特点
一种音乐风格、流派的形成,往往与所处的地域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一个地区的语言、风格、地理环境、生活条件直接影响着人们的思维方式、情感表达,各项因素相加与时间、历史、积淀、纵横联系起来就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竹笛流派亦是根据地域风情、民族风情不同分为南北两种流派。南派是以江浙区域为代表,主要取材包括:江南丝竹、劳动号子、越剧等地方戏曲小调;北派主要是以秦晋文化为主要代表,主要取材包括:信天游、山歌、秦腔、西安乐鼓、山曲、梆子戏等民俗戏曲。两种流派的风格迥异带来的给人的感受亦是风情各异。
一、南派技巧特点
南派源于江南地区,江南水乡特有的韵味在竹笛风格中亦是淋漓尽致的体现出来。南派主要是以曲笛作为主要演奏乐器,其中江南丝竹是流行于江苏南部、浙江北部一带的大众民间的器乐表演形式,乐曲的风格是清新、饱满、细腻、清澈。而竹笛在江南丝竹乐中是主要演奏乐器,在演奏技巧上与北方竹笛演奏技能有着根本的区别。在南派技巧中都是以“颤音”、“叠音”、“赠音”和“打音”、“气吐音”为主,如《姑苏行》(如下图)中的片段:
南派的演奏善于对气息进行巧妙控制,腹部控制、风门控制、口腔与共鸣等的变化。南派竹笛缺少北派竹笛舌吐音以及快速的巧滑音、剁音等,素有“南无吐”的传统习惯。最初接触南派竹笛曲时也很少用舌吐,特别是乐曲、乐段开头的音,只有各别乐曲比较适合。在南派竹笛的演奏风格中还有留气四分的特点,在呼吸上,南派演奏风格讲究的是缓吸缓出,口风自然,嘴劲松弛。如陆春龄先生的风格,首先体现在气息的运用上,他受戏曲之昆曲的影响比较大,讲求“气沉丹田”,这种运气方法是,呼吸借助腹部肌肉和腰部肌肉强劲的支持力,使之成为一个聚气腔,吹奏时气息大小缓急借助鸡肉的收缩得以控制自如,并注意协调风门的远近、口风的松紧和力度大小的对比。正因为这样,吹出的音色优美而浑厚,坚实而饱满,强而不躁,弱而不虚。此外,在装饰旋律的指法技巧方面,多用江南丝竹常用的赠音和打音,以增强乐曲的韵味。震音的使用也是美化、润饰音色的一个重要手法,震音有两种,一种是气震音,这种方法是靠腹部快速的颤动而产生的;另一种是指震音,多用于笛子弱奏时。指震音既可以用单指,也可以用多指,加上手指上下扇动方法不同,以及手指距音孔远近的不等,都会造成不同的效果,从而丰富了乐曲的表现力。
在南派竹笛技巧上面,讲究连贯性,音阶形式的连音快速重复演奏,引子的吹奏整体风格恰似一艘小舟泛舟湖上,清静、优雅而又不失情调,如歌的行板犹如几人在江南田间轻声呼唤,在竹笛技巧上有“赠音”、“叠音”、“打音”等技巧的衬托。
二、北派技巧特点
北派风格脱胎于黄土高原地区,其主要因为是在梆子戏中演奏为主,故叫做梆笛,其演奏豪迈、灵巧、活泼、朴实无华,笛音高亢、铿锵有力。作品题材广泛,内容丰富,作品的音调大多来自于秦岭文化、冀中吹歌、信天游、号子、民歌和戏曲,具有浓厚的黄土高原乡土气息。在演奏中还特别注重气、唇、指、舌四大技巧的紧密,同时加强梆笛“历音”、“剁音”、“吐音”、“滑音”、“花舌”、“多指颤音”等技巧的练习。此外,运用各种“历音”、“滑音”、“剁音”等技巧能模拟自然界各种动物声音。比如《五梆子》(如下图)中就应用了单吐、三吐、滑音、花舌等等。
在北派风格的演奏技巧中,气息控制、舌头以及嘴劲功夫极其重要。北派的舌指技法多见于吐音、滑音、剁音、花舌音等。吐音是北派演奏中一个重要的特色,主要通过舌的弹性力度表现出来。北派风格的演奏中还有留气三分的特点,气息是急吸急出,演奏乐曲的时候要有一定的力度,因为北派竹笛有它自身所固有的粗犷、豪放的特点,在乐曲的起伏、变化上大都体现出北方的阳刚之气、豪迈之风,它所缺少的是南派风格中委婉、绵长、悠扬的韵律。
南北派竹笛的演奏有其不同,也有其相同之处。两派的呼吸是一致的,要求丹田运气,音色结实、明亮、纯净。竹笛演奏与其它门类的艺术一样,各流派有其共性也有其个性。竹笛各流派除了共同的艺术特点外,也有自己鲜明的艺术特色。北派风格高亢明亮,旋律起伏跌宕,节奏活泼跳动;南派音调丰富圆润、柔美、流畅,旋律往往是波浪式起伏,节奏较为舒展、平稳。正所谓南柔北刚,各有千秋。
三、竹笛南派与北派的融合
现代竹笛的演奏要求全面,既要符合现代人的审美,还要准确把握作品风格特点。因此各流派都不是把自己局限于在领地上,墨守成规,而是在不断拓展,力图在探索中,不断采掘前人或他人的精粹,以弥补、充实和壮大自己,让自己的风格兴旺。例如赵松庭先生创作的《早晨》中,就将昆曲的音调,北方梆笛的演奏技法巧妙地结合在一起,成为南北融合的开始。《早晨》的音乐主题素材取材于昆曲《点绛唇》,全曲由这个主题贯穿展开,创造了一种在原有风格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新的风格。其创作在当时来说具有一些新的表现技术,将唢呐循环呼吸换气技巧移植到了竹笛上,丰富了竹笛的表现力;先生还摒弃门户之见,广泛吸收、借鉴北方的演奏技巧如历、滑、吐、剁和飞指颤音,气息控制、特殊强弱变化、飞快的历音等一系列技巧,使南北演奏技巧融会贯通,同时四分之三拍的节奏及主音五声调式的转换的运用,使人耳目一新,和以前的民间竹笛独奏音乐相比,无论在艺术形象、曲式曲调、音乐处理等方面,都有极大的创新。舌头功夫本是南方风格的一大忌讳,而赵松庭在《早晨》中创造性的使用了“轻吐”,使发音清楚,但又不会太断顿,乐曲既清晰又不失柔婉。在南派细腻、典雅的基础上,又吸收了北派粗犷、豪放的风格,逐渐使南北融为一体。从中也体现了赵先生的美学观点:技巧为内容服务,只要有助于内容,应尽可能的广泛吸收、应用,使内容与技巧二者完美结合。(如下图)
所以,只有抛开门户之间的隔阂,南北风格流派实现真正融合,才能取得完美的艺术效果,才能让最广大的人民群众易于接受。目前,中国竹笛发展的大方向就是需要南派风格及演奏技巧与北派风格及演奏技巧融合于一起,相互借鉴、共同创新。决不能完全摒弃北派的演奏风格及技巧,也不能放弃南派的演奏风格及技巧。我们不仅要掌握好前辈所传承下来的技术技巧,而且还要勇于探索,敢于创新。
要将南方风格与北方风格融于一个整体,做到硬软适中,刚柔相济,就像太极阴阳协调,要打破流派的局域性,突破地域的区域性,大胆地吸收各门派的演奏风格、技术、技巧。如果每一位竹笛演奏者都感觉到一只简单的竹笛里面蕴含着变化无穷的情感、变幻莫测的演奏技巧,就会知道竹笛的精妙所在,显然也会被竹笛这一几千年中的各位祖师的智慧所深深打动,也会是一部辉煌的中国史。
参考文献
[1]袁静芳.民族器乐[M].人民音乐出版社,2004(7).
[2]乐声.中华民族乐器大典[M].民族出版社,2002(9).
[3]赵松庭.笛子演奏技法十年[J].文化艺术出版社,2001(1).
[4]赵松庭.笛艺春秋[M].浙江人民出版社,2006(12).
[5]李民雄.民族器乐概编[M].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