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运用治未病理论防治强直性脊柱炎

2016-01-27郑春雷陈艳伟

中医研究 2016年4期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

郑春雷,陈艳伟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风湿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8; 2.河南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学术探讨·

运用治未病理论防治强直性脊柱炎

郑春雷1,陈艳伟2

(1.河南中医药大学第三附属医院风湿病科,河南 郑州 450008; 2.河南中医药大学2013级硕士研究生,河南 郑州 450046)

摘要在疾病的预防、诊疗过程中,现代人总结并运用了中医学治未病理论。中医学延续几千年,治未病理论得到了逐步完善。作者将治未病理论概括为3个方面: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提出了疾病与机体存在的5种生理病理状态:未生、伏而未发、发而未盛、盛而未传、愈而未复。运用治未病理论防治强直性脊柱炎得到患者及其家属的肯定。

关键词强直性脊柱炎;治未病理论;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

强直性脊柱炎(ankylosing spondylitis,AS)是一种慢性炎症病变,主要累及骶髂关节、脊柱及脊柱旁软组织,严重者可发生脊柱畸形和强直而造成患者终生残疾,并伴发关节外表现。[1]AS 属中医学“骨痹”“大偻”等范畴[2]。《素问·长刺节论》中有论述:“病在骨,骨重不可举,骨髓酸痛,寒气至,名曰骨痹。”《黄帝内经·素问》载:“阳气者,开阖不得,寒气从之,乃生大偻。”《济生方》指出其病因病机为:“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皆因体虚,腠理空虚,感风寒湿之气而为痹也。”由此可以看出:AS的病因为体虚后感受风寒湿邪,病机主要以肾虚为本,寒湿阻滞,痰瘀互结。

1治未病理论的形成和完善

治未病理论是中医学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现代人将其总结并运用到养生、疾病的预防、治疗、机体恢复、防止疾病复发等各个方面。查阅相关文献,可以发现,《黄帝内经》首次提出“治未病”之名。《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论述:“是故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 不治已乱治未乱, 此之谓也。”《素问·刺热篇》亦指出:“肝热病者,左颊先赤;心热病者,颜先赤;脾热病者,鼻先赤;肺热病者,右颊先赤;肾热病者,颐先赤。病虽未发,见赤色者刺之,名曰治未病。”《黄帝内经》将治未病理论的内容主要分为未病先防和既病防变2个方面,形成治未病理论的基本框架,后代医家在其基础之上完善了中医治未病理论。

医圣张仲景《金匮要略·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论述:“若人能养慎,不令邪风干忤经络……更能无犯王法,禽兽灾伤,房屋勿令竭乏,服食节其冷、热、苦、酸、辛、甘,不遭形体有衰,病则无由入其腠理。”强调了保养正气、适应自然界四时气候的重要性。人体不悖于自然环境,四时之邪就不会侵犯机体,从而就能够防止疾病的萌芽发生,体现了治未病理论中未病先防的思想。《金匮要略· 脏腑经络先后病脉证第一》中关于治疗疾病亦指出:“适中经络, 未流传脏腑, 即医治之。四肢才觉重滞,即导引、吐纳、针灸、膏摩, 勿令九窍闭塞。”这一论述与治未病理论中既病防变的思想一致,即在诊疗疾病时,提倡早期诊断、早期治疗以防止疾病病情恶化;否则病机变得更为复杂,预后较差。张仲景所提出的这些治疗思想,体现了寓防于治、防微杜渐的既病防变思想,救其萌芽,防止疾病的恶化。

华佗创五禽戏健身法并指出:“人体欲得劳动,但不当使极耳,动摇则谷气消,血脉流通,病不得生,譬犹户枢,终不朽也。”注重人的机体在没有病态的时候的保养。未病先防,使疾病远离机体。唐代孙思邈指出:“消未起之患, 治病之疾,医之于无事之前。”这些治未病思想源于《黄帝内经》治未病理论,同时也丰富了治未病理论。明代著名医家徐灵胎在《医学源流论防微论》中谈及“病之始生,浅则易治”的思想暗合治未病理论。叶天士《温热论》中:“先安未受邪之地。”也体现了治未病理论中的未病防生、既病防变的指导思想。现代医学模式“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更加重视治未病理论,出现百家争鸣的局面。学者姜维[3]将治未病理论概括为:未病养生、防病于先,欲病救萌、防微杜渐, 已病早治、防其传变,瘥后调摄、防其复发。

2笔者对治未病的认识

笔者对治未病理论的认识源于对古籍医典的整理,参阅近、现代同道对该理论的认识。治未病理论可以慨括为:未病先防、已病防变和瘥后防复3个方面。运用治未病理论分析疾病的发生、发展、转归,总结出疾病存在的5种生理病理状态:未生、伏而未发、发而未盛、盛而未传、愈而未复。

2.1未病先防

疾病未生,重在养护正气,避其邪气。《素问·生气通天论》云:“正气存内,邪不可干;邪之所凑,其气必虚。” “内外调和,邪不能害,耳目聪明,气立如故。”《灵枢·百病始生》中载:“风雨寒热,不得虚,邪不能独伤人。猝然逢疾风暴雨而不病者,盖无虚,故邪不能独伤人,此必因虚邪之风,与其身形,两虚相得乃客其形。”临床工作者应该注重研究疾病的病因、诱因,做好科普宣传,普及基本医学知识。教导人们锻炼身体以增强体质,使诱因降低,防范疾病的发生。

2.2已病防变

此方面包括疾病的3个状态:伏而未发、发而未盛、盛而未传。疾病发生时要做到早发现,早治疗。医圣张仲景在《金匮要略》中指出:“治未病者, 见肝之病, 知肝传脾, 当先实脾。”《千金要方·卷一》指出:“上医医未病之病,中医医欲病之病,下医医已病之病。”由此可以看出孙思邈将尽早诊断、救治未病看作医治疾病的最高境界。治疗疾病的同时应该预想其发展方向、出现的并发症、治疗措施的副作用,提前防治疾病的传变、恶化,而救其萌芽。

2.3瘥后防复

此时疾病处于愈而未复的状态,身体机能较差,易劳复,也易招致其他外邪而致病。张仲景《辨阴阳易瘥后劳复病脉证并治》中云:“大病新瘥,气血尚虚,脾胃尚弱,体力未复,若调养不慎,极易复发,或复感新邪。”“病人脉已解,而日暮微烦,以病新瘥,人强与谷,脾胃气尚虚,不能消谷,故今微烦,损谷则愈。”病后养护是机体恢复的关键,应注意饮食调护、情志调护,以及改变患者处所小范围的自然环境。

3治未病理论在防治AS方面的具体运用

3.1未病先防

AS的病因至今尚未明晰,中华医学会风湿分会指出,AS易感性受遗传和环境2大因素的影响, 尤其是以遗传因素为主,环境因素通常为诱因。有资料显示:人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HLA)是决定AS遗传风险的主要区域, 同时存在非HLA基因对AS易感性的影响[4]。实验室指标HLA-B27 与AS具有明显的相关性,家系调查发现,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的第一代亲属中,发生该病的危险比一般人群高出20~40 倍[5]。AS 是一个具有复杂遗传背景的多基因病,需要从基因、转录以及蛋白翻译等不同水平进行多层次的立体研究,以更加全面地认识该疾病的发生、发展[6]。医者应该告知AS患者近代亲属其患AS的风险,以及早期所做的应对措施,例如观测HLA-B27,未来也有可能利用基因测序进行排查。对于易感AS人群,应该告诫其做好预防工作,尽量避免接触易诱发AS的环境因素,包括自然环境的变化和社会心理环境的变化;日常生活中应当积极进行体育锻炼,作息规律,保持良好心态。

3.2已病防传

早期诊断、早期治疗AS会有较好的预后。尽快控制AS症状,严防其进一步恶化是治疗的重中之重。AS患者的早期的临床表现多出现骶髂关节炎。患者自述出现不明原因骶髂关节部酸困、疼痛等临床症状,应该给予(直接数字化X射线摄影系统)检查,骶髂关节影像学检查是目前公认的诊断准确的检查手段,是早期诊断AS的关键,也是本病的标记性特点和确诊的重要标志[7]。必要的条件下可以行CT、MRI进行早期诊断[8],同时应该检测HLA-B27[9]。在治疗AS的同时应该注意药物的副作用,定期检查肝、肾功能。若出现肝、肾功能损害,应改变治疗方案。

3.3瘥后防复

临床上对AS的治疗主要是为了控制患者病情,维持其关节功能。AS急性发作期,主要是减轻炎症反应;AS慢性静止期主要是功能锻炼以缓解关节强直,应适当参加体育活动,例如游泳、户外伸展运动等。AS患者应该定期复查,谨遵医嘱,注意天气变化,随时增添衣物,做好饮食调护,调畅情志。

4讨论

治未病理论系统地论述了疾病预防、诊疗的“未病先防、既病防变、瘥后防复”的指导思想。治未病理论作为先进的医学理念凸显了中医学整体观念和辨证论治的2大特点。笔者认为可以把此类分析疾病病程纵向发展及其转归而提出相应的治疗方法的思想并归为治未病理论;在继承中医学理论的同时,应该以正确的理论为指导,探索发现新的理论、新的治疗方法,完善传统理论,使其更具有生命力。

AS的病因未明,病机复杂。运用治未病理论防治AS能够提前告知易感人群去关注、去了解疾病,远离诱因,使之少发病或者不发病;使AS治疗更加科学,患者预后更好,从而减轻患者痛苦和社会压力。临床上常用的传统抗风湿药柳氮磺吡啶、甲氨蝶呤、来氟米特能够控制AS病情的发展,但长期服用可能导致肝、肾功能损害[10];因此,在AS的治疗上应当认识到药物的副作用,预见其产生的后果,用整体观念去分析、观察病情。

5参考文献

[1]中华医学会风湿病学分会.强直性脊柱炎诊断及治疗指南[J].中国风湿病学杂志,2010,14(8):557- 560.

[2]齐秀春,陈艳伟,王宏坤.王宏坤教授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经验[J].风湿病与关节炎,2015,4(4):39-40,66.

[3]姜惟,童园园.“治未病”的含义[J].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18(4):209-210.

[4]马海军,扈凤平.强直性脊柱炎遗传因素研究进展[J].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2005,30(3):352-355.

[5]王小敏,赵英,蔡俊宏,等.强直性脊柱炎及HLA-B27的遗传倾向研究[J].现代预防医学,2009,36(22):4314-4316.

[6]谢伟林.强直性脊柱炎发病的免疫遗传机制及风险预报研究[D].上海:第二军医大学,2012.

[7]朱洪民.强直性脊柱炎早期诊断的临床研究[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1.

[8]聂建.CT与X线、MRI对早期强直性脊柱炎诊断作用的对比研究[J].当代医学,2014,20(3):53-54.

[9]梁小亮.HLA-B27检测应用于强直性脊柱炎的诊断价值分析[J].中国社区医师(医学专业),2011,13(14):203-204.

[10]梁善皓.中医药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系统评价及用药分析[D].广州:南方医科大学,2013.

(编辑田晨辉)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4-0003-03

中图分类号:R593.33

文献标志码:A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4.02

收稿日期:2016-01-13;修回日期:2016-02-22

猜你喜欢

强直性脊柱炎
穴位埋线夹脊穴治疗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疗效观察与护理
TNF—α在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及临床意义探讨
多序列联合应用MRI检查在早期强直性脊柱炎骶髂关节病变的诊断价值
沙利度胺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疗效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X线特点与发病年龄和HLA—B27的关系
强直性脊柱炎患者腰椎骨化程度和后凸程度对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45例中医康复护理干预分析
关于益赛普联合来氟米特治疗强直性脊柱炎的临床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全髋关节置换术的围术期处理及手术时机探讨
强直性脊柱炎脊柱矫形术后的护理对策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