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痰降浊汤联合西药治疗颈动脉斑块42例
2016-07-11于庆霞杨学峰
于庆霞,杨学峰
(河南公安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4)
·临床研究·
化痰降浊汤联合西药治疗颈动脉斑块42例
于庆霞,杨学峰
(河南公安医院,河南 郑州 450004)
摘要目的:观察化痰降浊汤联合西药治疗颈动脉斑块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4例颈动脉斑块患者采用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2例。治疗组给予化痰降浊汤(茯苓、郁金、半夏、陈皮、瓜蒌、泽泻、枳壳、姜黄、水蛭、丹参、山楂),1剂/d,水煎,分2次口服。对照组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10 mg/次,1次/d。两组均以6个月为1个疗程,共治疗1个疗程。结果:两组治疗后IMT、斑块均较治疗前明显缩小(P<0.05),治疗组治疗后IMT改善优于对照组(P<0.01)。两组治疗后TC、TG、LDL-C水平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01),HDL-C水平显著升高(P<0.01),且治疗组治疗后TC、LDL-C、HDL-C水平较对照组降低、升高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化痰降浊法能降低血脂、稳定和缩小颈动脉斑块,疗效安全可靠。
关键词颈动脉斑块/中西医结合疗法;化痰降浊汤/治疗应用;瑞舒伐他汀/治疗应用;血脂;临床观察
颈动脉斑块是动脉粥样硬化的一种表现,与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复发密切相关,是发生脑梗死的危险因素,也是最重要病因,治疗颈动脉斑块能有效防治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2012年6月—2015年6月,笔者采用化痰降浊汤联合西药治疗颈动脉斑块42例,总结报道如下。
1一般资料
选择本院就诊的颈动脉斑块患者8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42例,男23例,女19例;年龄45~79岁,平均(59.5±16.8)岁;双侧有斑块26例,单侧有斑块16例;合并高血压病24例,冠心病18例,糖尿病9例,脑梗死史7例。对照组42例,男22例,女20例;年龄47~80岁,平均(60.9±16.2)岁;双侧有斑块28例,单侧有斑块14例;合并高血压病23例,冠心病16例,糖尿病者11例,脑梗死史8例。两组一般资料对比,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2试验病例标准
2.1纳入病例标准
①行双侧颈总动脉和颈内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以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MT)≥1.2 mm为内膜斑块形成[1];②入组前5周未服用他汀类药物,以及其他影响血脂代谢的药物;③曾有脑梗死或冠心病病史,或有头晕、短暂意识丧失、心慌、气短、胸闷等心、脑缺血发作史。
2.2排除病例标准
①有肝、肾、胆、胰、甲状腺疾病,以及严重心、脑疾病患者;②未按规定疗程服药或无法统计资料者。
3治疗方法
两组同时给予抑制血小板聚集、降血压、降血糖、扩张血管等药物治疗。治疗组给予化痰降浊汤,药物组成:茯苓20 g,郁金15 g,半夏12 g,陈皮15 g,瓜蒌20 g,泽泻15 g,枳壳12 g,姜黄12 g,水蛭10 g,丹参30 g,山楂20 g。1剂/d,水煎,分2次口服。长期服用不方便者,可提纯加工成胶囊或冲剂。对照组口服瑞舒伐他汀钙片(由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生产,批号1109031),10 mg/次,1次/d。
两组均以6个月为1个疗程,治疗1个疗程后判定疗效。
4观测指标
①颈动脉超声检查,两组均于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各检查1次,采用美国GE300型彩色超声诊断仪,探头频率为10 MHz,分别测量颈动脉内径及分叉处1 cm内颈动脉内膜中膜复合体厚度(IMT),测量3次,取平均值,并计算其横切面最大面积。将内膜局部隆起增厚、稍低回声且IMT≥1.2 mm处定义为动脉粥样硬化软斑块。②治疗前及治疗3个月、6个月检查1次总胆固醇(TC)、三酰甘油(TG)、低密度脂蛋白(LDL-C)、高密度质蛋白(HDL-C)、肝功能、肌酸磷酸激酶。③每3个月随访1次,观测服药期间的不良反应。
5统计学方法
6结果
6.1两组治疗前后IMT、斑块变化对比
见表1。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5,**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6.2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对比
见表2。
表2两组治疗前后血脂变化对比
注:与同组治疗前对比,**P<0.01;与对照组治疗后对比,##P<0.01。
6.3两组不良反应对比
治疗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对照组ALT、AST轻度升高3例,通过服保肝药缓解,未发现其他不良反应。
7讨论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反应全身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良好指标。高脂血症可使血管内皮细胞受损,血小板黏附于血管壁形成血栓。血液中脂质升高会促进斑块生成,LDL-C是沉积在动脉粥样硬化斑块中主要脂质成分。近年来,有学者发现:软斑块为不稳定斑块,即易损斑块,更是导致脑血管病事件高发的重要因素[2]。他汀类药物能明显延缓和阻滞颈动脉硬化斑块的进展,强效他汀——瑞舒伐他汀能够抑制胆固醇合成,并且加速清除循环中的LDL-C,给逆转甚至消除斑块带来了新希望。
中医学认为: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病机与痰浊有关。祝谌予教授提出“气虚浊留”,气虚则鼓动无力,导致浊邪蓄积滞留脉道;气虚水湿不运,湿聚为痰,痰阻气滞则血瘀,日久生浊毒,痰瘀、浊毒沉积而形成颈动脉斑块。该病病变位置在颈脑,机体出现本虚标实之象,气机不利,化火、生毒、动风,其发忽也,其成渐也[3]。有研究采用温胆泻浊法组成的温胆片治疗痰浊型高血压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患者,治疗6个月后发现颈动脉斑块面积缩小,颈动脉斑块积分降低[4]。研究[5]显示:单独采用西药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斑块患者的疗效并不是十分明显,须结合中药进行治疗才能有效提高疗效。化痰降浊汤方中茯苓健脾利湿,以绝生痰之源;泽泻利湿化浊;陈皮、半夏、枳壳、瓜蒌理气祛湿化痰,兼升清降浊;郁金、姜黄益气活血,理气化痰;水蛭、丹参、山楂化瘀破血,散结祛斑。诸药合用,共奏化痰降浊、化瘀消斑之效。
本案采用中药化痰降浊法治疗并设强效他汀对照组,结果两组均能有效控制血脂异常,显著降低TC、LDL-C和升高HDL-C,稳定、缩小甚至消除颈动脉斑块。临床观察表明:①中药化痰、降浊、降脂、化斑块有一定疗效,两组治疗前后对比,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1)。②颈动脉IMT及斑块缩减或消退与降低LDL-C水平成正相关,将LDL-C控制得越低,斑块缩减越明显,甚至完全消除。③用药疗程与疗效成正相关,即用药时间越长则疗效越明显,一般用药6周即获疗效,超过1.5 a以上疗效更加显著。④两组均能明显减少和控制头晕、头昏、心慌、气短、胸闷等心脑血管供血不足症状及其不良事件的发生,中药疗效尤为显著。⑤中药不良反应轻微。本研究表明:化痰降浊汤能降低血脂,稳定和缩小颈动脉斑块,疗效安全可靠,值得深入研究。
8参考文献
[1]赵婷.彩超检查颈动脉粥样硬化稳定性与脑梗死发病的关系[J].医药论坛杂志,2010,31(4):51.
[2]杜书章,岳晓红,杨国杰,等.阿托伐他汀治疗高血压患者动脉粥样硬化[J].医药论坛杂志,2006,27(8):17-18.
[3]杨宇腾,曲振廷,马维辉.益气活血化痰通络法联合西药治疗脑梗死伴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的临床分析[J].中国医药指南,2013(35):207-208.
[4]赵萍,陈浩,洪永敦,等.温胆泄浊法对痰浊型高血压病患者血管内皮舒张功能与粥样硬化改善作用的超声研究[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07,27(1):21-24.
[5]钟大奎,朱海桃,何芳.中西医结合治疗缺血性脑卒中颈动脉斑块的疗效观察[J].中西医结合心血管病杂志,2014,2(14):1-3.
(编辑马虹)
文章编号:1001-6910(2016)04-0015-03
中图分类号:R541.4
文献标志码:B
doi:10.3969/j.issn.1001-6910.2016.04.08
收稿日期:2015-12-28;修回日期:2016-0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