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心设计导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2013-04-29叶萍
叶萍
摘 要:为增强课堂教学的效果,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主动积极的学习,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已经成为教师不断探索的重要课题。试对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的课堂导入语进行探讨。
关键词:兴趣;历史与社会;课堂导入
导语作为一节课的序曲,它的成败直接影响着整节课的效果。因此,教师十分注重课堂导语的巧妙设计,它能促使学生乐于学习。美国著名心理学家布卢姆说:“有效的教学始于准确地知道所期望达到的目标。”课堂教学中的导课语言环节,是整个课堂教学的有机组成部分,教师精心设计导语,可以起到先声夺人的效果,为课堂的进行打好基础,同时也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上好每一节课的关键所在。
一、课堂导语的重要性
导语是课堂教学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巧妙而有效的导入,不仅可以使学生瞬间聚焦课堂,还能引起学生强烈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受到课堂的魅力所在,可以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望,如果教师从一开始就能紧紧地抓住学生的注意力,使他们全神贯注,兴趣盎然,那么整堂课就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特别是在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生普遍认为枯燥乏味的学科教学中,教师更要积极探索尝试,精心设计每一节课的课前导语,才能取得良好的效果。过去的历史与社会课多以讲述为主,如果导入语平淡、乏味,整堂课就会比较沉闷,往往会使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
二、课堂导语的要求
一般地说,导入新课,设计导语,通常应该达到以下要求:
1.导语应有亲切感
上课时要让学生感到教师的亲切、和蔼,这样就会排除师生间传统的紧张关系,消除一些学生对教师产生的隔阂,使学生对教师产生信任感,所以教师通常可以使用这样的导入语“让我们一起去探究……”“让我们一起走进……”等温情的语句。
2.导语应目标明确
对待新课,学生充满了好奇心,教师一开始就要用好的导语把学生的“心”紧紧抓住,把全班学生的思想凝聚在一起,注意力集中指向教师,指向即将进行的全部教材内容。
3.导语要有起伏
一位教育家说:“教育语言应是导火索、兴奋剂,要有启人心智、激人思维之功效。”教师讲课时要做到导语抑扬顿挫,富有激情,幽默风趣,起到鼓动学生主动学习的作用。
三、课堂导入的几种方法
关于设计导语,没有固定的模式,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采用多种方式来进行,精心设计好每一节课的导语,用别出心裁的导语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投入学习。所以,导语设计得好不好,对后面的教学影响很大,只要新课伊始就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拨动他们的思维之弦,使学生以最佳的兴奋状态投入学习活动,那么整堂课的教学任务就能顺利完成。因此,教师可以采用丰富多彩的导入方式引入新课。
1.开门见山,先声夺人
它是最简单、最常用的一种导入法。开门见山,直接点题的导入,可以使学生迅速进入主题,节省教学时间,做到“课伊始,意亦明”的一种导入,它具有简洁、明快的特点,能引起学生的有意注意,帮助学生把握学习方向,这种导入不仅使学生明确了教学目标,更增强了学生的责任感。
2.以旧导新,让新知不陌生
我国教育家孔子说:“温故而知新。”在课堂教学中,教师通过复习旧知识,提出新问题,承上启下来导入新课,这是教师在教学中广泛应用的一种“实惠”的导入方式。在学习中,学生普遍存在的问题是边学边忘,学了新知识就忘了旧知识,因此处理好新旧知识之间的关系,是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复习巩固旧知识,学生对新知识的接受就不会感到突然,这就起到了以旧带新,讲新带旧,达到了温故知新的效果。
3.巧设悬念,吸引注意力
古希腊著名哲学家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自疑问和惊奇开始。”“好奇之心,人皆有之。”课堂上教师以悬念式的导语作为引起学生好奇心的触发点,这不仅仅能吸引住学生的注意力,而且也会使学生产生探索问题“奥妙”所在的神秘感,从而激发学生强烈的求知欲和学习的浓厚兴趣,著名评书艺术家单田芳说书时,每当故事情节发展到紧张激烈时,就会用一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来吊听众的胃口,说穿了,就是善于设置悬念,紧紧吸引听众的注意力,这种技巧运用于新课的导入中,同样会使学生产生一种强烈的欲望,而一经造成这种欲望,就非要弄个水落石出不可,这种导语可集中学生的注意力。
4.歌曲播放,情深意切
歌曲比讲解更为生动,让学生置身于优美歌曲所营造的氛围中,调动他们的情感,可以促进理解书本内容,陶冶学生的情操。例如,在学习八年级历史与社会上册《政权分离与民族融合》时,首先播放歌曲《滚滚长江东逝水》,不仅制造了活跃的课堂气氛,也为上好本节课内容埋下了伏笔。在学习《万众一心的抗日战争》时,可以给学生播放歌曲《松花江上》,低沉而悲壮的歌曲很快就把学生带入到国破家亡的历史情景中,学生的爱国激情很快被激发,在这样的情境下,教师马上提问:这首歌曲描写的是哪一历史事件?这样就让学生在不知不觉中进入课堂学习中。
5.时事新闻,赋予时代感
当前社会信息高度发达,学生往往对社会生活、世界局势十分关注,如果课堂上教师利用一些时事素材导入新课,则可以唤醒学生的生活经验,贴近生活实际,赋予书本以时代感,避免了纸上谈兵。历史与现实是不能割裂的,因此,在历史与社会教学中,我们必须注意时事新闻的引用,如果引用得当就会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在学习九年级《独立自主,和平共处》关于中美关系时,引入南斯拉夫战争中美国轰炸我国驻南斯拉夫大使馆,以及有关美国支持台独分子,干涉中国内政的新闻,同时再引入有关中美经济、科教、文化等往来的新闻,使学生对现今中美关系有一个基本的了解,然后再讲历史上的中美关系,这样比单纯讲历史会产生更大的效果,更具有说服力,会更加激起学生爱国主义,这也正是历史教育所追求的。
6.用多媒体绽放亮点
幻灯片、录像片等的运用,形、声、色的感官刺激,形式新颖的现象,会使课堂教学的气氛轻松愉快,从而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是学生特别喜欢的形式,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历史与社会这门学科的兴趣,可以播放一些学生喜欢的影视片,创设生动的情境,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同时提出相关的思考问题,在视听共赏中引出下文,使学生既学到了知识,又陶冶了情操。
四、课堂导入的原则
1.导语的设置要有明确的目标
课堂教学导入,一定要根据既定的教学目标来精心设计导语,这样有助于学生确立学习的方向,因此,导语的设置要有明确的目标,不能太泛,问题的设计必须紧扣教学内容,如果导入与内容脱节,不管导语多么别致、精彩,都不可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与教学目标无关的不要硬加上去,教学伊始的导语,一定是完成教学任务的一个必要而有机的部分。其设计要紧扣教学目标,不能为单纯追求故事性而喧宾夺主,从而违背了既定的教学目标。
2.导语的内容必须符合学生的身心发展水平
导语的设计要切合学生的年龄特点,内容应为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对学生接受新内容具有启发性,设计的问题无论是选自现成的,还是另辟蹊径的,都应以学生的经验为依据。
3.导语宜少而精
导语仅仅是一个“引子”,导入的内容不宜太多太复杂,有的时候甚至于只需要寥寥数语。否则学生把握不住重点,思维方向不明确,容易使学生感觉索然无味,注意力分散,导入时间不宜过长,一般以不超过5分钟为宜,所以导语要求简短明了,切忌冗长拖沓。语言大师莎士比亚说:“简洁是智慧的灵魂,冗长是肤浅的藻饰。”教师要力争用最少的话语、最短的时间,将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课堂上来,时间过长就会喧宾夺主。形式要多种多样,方式要灵活。不能每一堂课都用一种模式的导语,否则就起不到激发学生兴趣、引人入胜的作用。
4.导语要注重新旧知识的衔接
在一般情况下,每节课的开头语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因此,在设计新课导语时要与上一节课的内容有关联,使两者衔接紧密浑然一体,要做到这一点,教师必须熟悉书本教材,把握历史发展基本线索,具有全面驾驭教材的能力。
总之,导无定法,一堂课的导语设计可根据课本的内容、学生的程度随机应变,但不管采取何种形式,都必须遵循一定的规则,都必须具有启发性、知识性以及趣味性。
参考文献:
[1]张兰军.浅谈课堂教学的艺术.思想政治课教学,2006(08).
[2]於红中.现代教学设计精要.凤凰出版传媒集团,凤凰出版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江苏美术出版社,2011.
[3]毕田勇.新课程教学设计.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04.
(作者单位 浙江省淳安县威坪镇初级中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