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2013-04-29秦艳
秦艳
摘 要:小学语文教学通过拓展阅读,可以培训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采取比较阅读、拓展阅读、联系生活、联系旧知、随堂练笔等拓展阅读方法可以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
关键词:小学;拓展;阅读
新课程标准下的小学语文教学中,阅读占有重要的分量。语文学习的目的是教会学生自己阅读,主动获取知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为小学生规定了相应的阅读量。如何让学生能有兴趣、积极、高效率地完成这些阅读量,形成良好的阅读习惯,是语文教学中必须重视的问题。
人教版小学语文教材中,范文数量有限,体裁形式也有限。如果仅仅是把教材内容教给学生,学生的收获也相对有限。“用教材教,而不是教教材”,语文教材只是语文学习的一个凭借,是海量知识中的一点。怎样才能由点到面,怎样才能更好地提高学生阅读的广度、深度呢?这就需要拓展阅读。阅读教材是“抛砖”,拓展阅读才能“引玉”。小学语文拓展阅读方法很多,这些方法能让学生开阔学习视野,提高学习兴趣,感受到“大语文”的无穷魅力。
一、比较阅读,提升能力
比较阅读是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知识整合能力、内化能力的有效途径。乌申斯基说:“比较是思维的基础。”要使学生对课文内容有深入的理解,教师要善于选取相关的教学资料,把内容或形式上有一定联系的读物加以对比,点燃学生的思维火花,由此及彼、求同求异、拓展延伸、组合积累,从而让学生牢固掌握所学知识。
二、拓展阅读,丰富语文素养
所谓拓展阅读,是指就语文阅读教学中与某一阅读素材相关的某一主题,搜寻更多的阅读材料加以整理与阅读,从而对该素材描述的事件所处的大背景,或者某个特定的视角形成自己的认识,进而加深课堂阅读素材的理解。
比如,三年级上册第五单元的教学,这单元的课文讲的都是中华传统文化,从设计意图看,绝对不只是让学生了解课文中所涉及的内容,而是让学生“窥一斑而知全豹”,培养学生品读的能力,调动他们阅读的兴趣。因此,在教学时,教师绝对不能停留在课文所展示的层面上,而要用诱导、点拨、激励等方式促使学生自觉迈进中华传统文化的殿堂。
内引阅读积累,意在强调课外阅读,提升文学素养,将更广阔的阅读和创造的空间留给了课外。只有展开课内和课外阅读的双翼,语文才能腾飞。
三、发挥想象,补充情节
情节补充法主要是教师为了辅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主题和人物的性格,对文章进行的再创造。
比如,在教学《搭石》时,我们可以要求学生写出不同的人走搭石的情景和心情。学生要构思这些内容,除了要有创造性的思维,还必须能够理解杜甫的境况和充分感受诗的意境,这样的片段写作能够使学生对课文体会得更深刻。
四、联系生活,启迪思想
课堂教学若能和学生的经历、生活联系起来,将由作品生发的思索延伸到实际生活中,就能培养学生对身边世界的敏感,培养学生发现、思考的能力,使语文学习向学习生活的广阔天地迈进。
如,在教学《北京的春节》时,读了课文后,可引导学生回忆自己在生活中过春节的情景,仿照课文说说自己过的春节。这样可以培养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体验来观察生活的良好习惯。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时,可以联系“5·12”“4·20”地震时的情形,说说自己的感受。
五、联系旧知,加深理解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联系旧知识,除了可以巩固并加深理解旧知识,使旧知识巩固化、系统化以外,还可以更好地让学生循序渐进地探寻、推知、学习、掌握新知识。这类迁移拓展在教学中经常用到。
六、随堂练笔,应用反馈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可适时地采取随堂练笔的形式,恰如其分地引导学生感悟体验作者的情感。在具体的操作上,可以利用课文所留出的“空白点”,开展创造性阅读活动;可以利用课文主题、内容的“相似点”,开展拓展性活动。
如,在教学《小木偶的故事》时,可引导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为故事设计一个合理的结尾。在教学《颐和园》时,可要求学生借鉴课文中的某些写法,描写自己家乡公园的景物。
阅读,是小学生学习语文的主要方式,学生能够在拓展阅读中增长见识,陶冶性情。阅读教材只是让学生获得了一孔之见。通过拓展,让学生推开一扇窗,窗外的灿烂风景将扑面而来。
参考文献:
[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2]王炫元.阅读教学.上海教育出版社,2005-07.
[3]李海龙.阅读教学论.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11-01.
[4]慕君.阅读教学对话论.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2-11.
(作者单位 四川省广汉市七一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