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验数学学习 感受成功快乐
2013-04-29李霞
李霞
[摘 要] 本文从新课标提出的探究和发展理念入手,结合课例将数学的体验式教学层层深入,进行阐释,为体验式数学教学研究提供参考和范例.
[关键词] 体验式教学;小学数学;新课标理念;成功体验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要让学生在参与特定的数学活动,在具体情境中初步认识对象的特征,获得一些体验. ”可见,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我们不能单纯地依靠教师讲解的方式来帮助学生获取数学知识,应充分利用形式多样的探究活动,通过丰富的体验式教学,将数学学习的规律方法融汇其中,让学生通过直观的体验,进一步认识数学、理解数学. 因此,我们教师在日常教学中,不能过分迷信教材,应该根据实际教学需要,有所选择、有所加工地进行教学,让学生可以在教学中充分地感知和体验数学学习,并从中获得与众不同的情感体验,进而增强学习兴趣,最终达到教学目标.
在操作学习中体验数学
操作是一种手、脑、眼等多种感官协调参与下的活动. 学生通过实践操作,可以充分唤醒大脑皮层的神经元,刺激创造性思维的灵敏度,这对于学生数学思维能力的培养有很大的好处. 卢梭也曾说过:“让儿童自己通过活动获得的知识,比从教科书、他人得来的知识要清楚得多、深刻得多,而且能使他们的身体和头脑得到锻炼. ”因此,教师要经常组织学生进行一些有益的实践操作.
例如,在教学“圆柱的认识”这一课时,课前学生带了圆柱形物体,但上课铃响了,学生还在玩弄物体,没有停下来的意思,我顺势这样引导.
师:同学们,请你们拿起手上的圆柱物体,一边摆弄、把玩,一边细细观察,把自己觉得有趣的事情大声说出来!(学生边玩边观察圆柱形物体)
有些同学说“圆柱体上下有两个一样大小的圆面”;也有同学说“圆柱体从上到下一样粗”;还有同学说“我们发现圆柱体能在桌面上滚动”……
学生对于圆柱体已经形成了比较浅层的认识,笔者接着告诉学生圆柱体各个部分的名称. 然后问:对于圆柱体你们想研究什么?答案各不相同,有些想做一个圆柱体;有些想知道(指侧面)展开后是什么形状,还有一些同学想知道圆柱体有没有体积和表面积,假如有,它们该如何计算.
“学生的智慧在他们的手指尖上.”这话一点没错. 不要吝惜学生的活动时间,在动手活动的同时,他们自然也在观察和思考. 这个教学片断的设计,我给了学生一个宽松、自由的“玩”的时空,在这样无拘束的玩中,每个学生都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体验和发现. 学生通过这样交互式的沟通、探讨,彼此之间互有启发,共同进步,教师无须过多涉入,关于圆柱体这一部分的知识学习,学生基本上都胸有成竹了. 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从数学活动中的主导者,逐渐转变角色,加强与学生之间的合作交流,将教材用活,创造性地设计教学活动,将学生的个性发展作为教学的目标,将学生调动起来,让体验教学和感悟教学真正成为学生学习和发展的重要推动力.
在问题学习中体验数学
数学知识是一个发生、发展的动态过程,在教学中,教师要根据教学内容、学生的认知水平和能力以及年龄特征,利用新与旧、已知与未知的矛盾,适时、适度地提出问题. 爱因斯坦曾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 ”我们知道,解决一个问题,通常只需要将数学技能进行灵活运用即可,但要发现新问题,则需要对旧知识的充分了解和独到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同时,提出问题也标志着科学的真正进步. 古人云:“学起于思,思起于疑. ”
例如,“圆柱和圆锥”的复习课,有一个环节我是这样设计的:看到这个圆柱形(出示圆柱平面图)你会提出哪些有关圆柱和圆锥的数学问题?试试看能提几个问题,自己能解决多少个?同学们会提出许多我们曾学过的问题,如这个圆柱体的底面周长是多少?这个圆柱的底面积是多少?我想知道这个圆柱的侧面展开是不是正方形?与这个圆柱等底等高的圆锥的体积是多少?把这个圆柱削成一个最大的圆锥,削去部分的体积是多少……我接着问:你们提出的问题都能自行解答吗?希望谁来帮助你?让学生在互动中解决问题.
“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 ”我们应该给学生提供一个可以振翅高飞、充分展现思维创造力的平台,让学生自己创设问题,自己做分析解答. 通过这样的教学形式,学生思维的自主性能得到激发,能够从全新的角度审视与分析问题,学生的思维网络不断拓展,对于数学知识的灵活运用会有全新的认识,同时也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
在合作探究学习中体验数学
数学新课标指出:数学学习,是一个集合了细致观察、不断演算推理的过程. 可见数学是一项需要不断探究的活动. 因此,有效的数学学习不能一味地依靠机械的重复训练. 从僵化形式中跳出来、积极动手、探究时间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途径. 合作学习,是帮助学生进行探究实践的良好形式,学生可以在合作中互相借鉴,取长补短,同时互相监督,努力实践,可以充分感受到探索带来的乐趣.
例如,理解圆的半径、直径的关系的教学,我是这样安排的:
1. 当学生通过合作探究熟悉了圆的画法之后,我们接着利用板书让学生准确理解圆中各个要素的概念:圆心、圆内、圆外等.
2. 半径和直径的关系(教科书例3).
师:怎样找到一个圆的圆心呢?半径与直径间又有怎样的关系呢?
学生进行小组合作探究,利用教具进行画圆、测量、比较、折圆,对圆的特征进行探究,并将所得进行记录,同时与小组成员进行交流、探讨,可以得出:同一个圆内,有多少条半径?多少条直径?还可以得到:我们在画圆的过程中,发现通过圆心可以做出无数条直径和半径;同一个圆内,所有的半径都相等,所有的直径也相等.
师:半径和直径有关系吗?有什么关系呢?
同学们可以通过度量得出:直径是半径的2倍. 有的同学却提出:这样的说法是不科学的. 我们认为应该是在同一个圆内,直径的长度是半径的2倍. (该生还用大小不同的两个圆作出解释),接着可让学生进行再操作,验证二位同学的说法,进一步完善这种说法.
学生获得的数学知识,不应该是教师强加在他们身上的,而应该是他们通过实践自己获得的. 在这个教学中,笔者将僵化的知识教学转化为学生喜爱的探究活动,以动制静,让学生在具体的探究活动中亲身感受圆的特征和数学的奥妙,尽量让学生接近第一手知识,让学生成为一名优秀的开拓者. 在这里,我们看到学生在课堂中探究得生机勃勃,所有的学生都在忙碌着、参与着,这才真正体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善,体现了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新理念.
在生活学习中体验数学
数学本身就是一门生活学科,生活里处处有数学. 如果我们能够将所学知识运用到生活中,不仅可以加强知识之间的联系,还能在具体的生活实践探究中增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以及对数学学习的兴趣,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运用所学,让学生看到自己的力量,从而享受探究成功的快乐,能增强学生自我学习的信心. 学以致用,这是我们倡导的目标,也是我们学习的最终目标,在生活中学,在生活中用,让人趣味横生.
例如,结束“统计”教学后,笔者让学生统计平时的零食消费,并将它制作成图表,对其进行分析;在掌握了长方体面积的运算方法后,笔者出了这样一道题目:假设我们有四个火柴盒,现在我们要把它拼成一个大的长方体,有几种包装方法?哪一种包装方案比较合理?并让学生在课后实地了解一下,同样的情况厂家会如何包装,为什么要这样包装等,还可以让学生每天写数学日记……在实际应用中,我们应让学生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处处用数学;既要让学生通过数学知识的生活应用增加对数学的兴趣,又要促进学生数学意识的培养.
数学是一些公式、定理的组合运用,但同时,数学还是一种经历、一次次思考、探究和反复尝试. 数学体验式学习方法,集合了兴趣教学和动机教学的优势,为学生的数学学习提供了良好的平台. 学生无论是独立探索,还是合作探究,都能通过体验学习获得新的感受,并形成新的意识. 学生在反复学习探究、不断体验的过程中,知识、技能、情感、态度及价值观各方面会协调发展,同时能形成有益于终身发展的数学素养.
新课标理念中提出的,要发展学生的主体特性,笔者认为,究其实质就是要通过引导学生获得数学思维的生成,而进行最有效的数学体验,使得内心的感受升华,激发起热情,对数学探索充满兴趣. 显而易见,教师的课堂引导是必不可少的. 与此同时,不可忽略的是,在生活乃至社会的每个层面,都有可以挖掘的数学资源来让学生体验,以丰富学生的数学思维素材,培养学生的数学素养.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数学体验给了学生一双观察的眼睛,能够看到事物发展的数学思维,而这也正是新课标理念所要求我们做到的. 作为教师,显然这是任重道远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