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双证”融通: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

2013-01-30葛元月

中国人力资源开发 2013年3期
关键词:学历证书资格证书职业资格

● 葛元月

■ 责编 / 叶风

“十二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加快,经济结构及产业结构调整加快,产业升级与技术不断更新换代,很多技术标准和生产工艺逐步与国际接轨,对技术技能型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既有学历证又有职业资格证的中职毕业生无疑成为劳动力市场准入的新宠。在这种背景下,迫切需要优化中等职业教育,加快中等职业教育的改革与发展。建立和完善“双证书”人才培养新模式,实现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的对接融通,使教育教学与社会需求“零距离”,实现职业技能与岗位期望“零距离”,能够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双证书”主要指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双证融通”是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的相互沟通与衔接,具体指的是职业教育中以学历证书的获得为结果的学历教育与以职业资格证书的获得为结果的职业培训之间的一种融合、沟通和互认,其实质就是综合文化素质与职业技术技能等级的衔接与对应。

一、中职教育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

近年来中等职业教育发展较快,但总体上仍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薄弱环节,整体办学实力不强,体制机制、培养模式、人才质量等还不能很好适应社会经济的发展需要。具体表现在:

1.就业准入执行不到位

上世纪90年代我国已经开始推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提倡“持证优先”,并对“从事技术复杂、通用性广、涉及国家财产、人民生命安全和消费者利益的职业(工种)的劳动者”,要求必须“持证上岗”,但实际执行的状况并不如人意。目前,不同行业多个工种有人社部颁发的职业资格证,但企业招聘时除个别行业外并不完全考虑对方是否有证,有的让应聘者直接上机操作,现场考核技能,有的实行低待遇招聘。

就业准入不能得到严格执行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实行就业准入意味着组织要给持证者支付较高水平的薪酬,这样就提高了人工成本,而部分企业只顾眼前利益,倾向使用廉价劳动力。二是职业资格标准滞后。截至2012年,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分类大典》,我国的职业(中分类)划分为2136个职业,但截至2009年,我国仅有907个职业的国家职业标准。三是地域差别。在经济较发达的东部地区,企业对获得职业资格证书的毕业生认可程度更高,而在西部的一些地方,持证比例较低。

2.证书不全,证出多门

在推行“双证”融通中,“证出多门”一直困扰着中职学校和学生。证书有人社部考核颁发的,有行业考核颁发的。各个行业通用工种一般由人社部门制定,特有行业特有工种的职业标准大多由行业代为制定。

造成社会上证书种类繁多的情况,除了我国经济发展不平衡,导致地方、产业、技术岗位要求多样性以外,深层次的原因一是经济利益驱动。由于职业资格鉴定可以收费,一些部门或行业纷纷举行证书培训和考核,导致证出多门、花样繁多;二是监管措施不严。个别地方在收取培训费后,不进行培训和鉴定,滥发证书、花钱买证、职业培训考试走过场等现象普遍存在,大大降低了职业资格证书的权威性,这也冲击了职校的人才培养工作。

3.思想观念转型不足

部分学生 “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的思想观念还存在,积极主动性不高甚至拒绝考证。我国中职教育在整个教育体系中处于最薄弱的环节,大量优秀生源进入了普通高中,剩余的又有相当数量被吸引到高职,考分较低、质量不高的学生只好选择中职教育,生源质量先天不足,思想观念没有转型,认为只要成绩过关拿到毕业证完事,缺乏未来的职业生涯规划。

4.实验实训条件相对薄弱

发达国家统计表明,职业教育成本是普通教育的2.5倍。可见,中职教育实践训练办学条件的要求比较高。但目前我国的中职教育经费远远不能满足实际的需要,实验实训设备设施陈旧短缺,除上海一些比较发达的地区外,其他地方的中职学校仍低于教育部生均设备值3000元的标准。另外,由于校企合作的不深入,校外的实验实训基地难于接纳批量的学生,企业生产任务不均衡,企业师傅基础知识、技能水平的参差不齐,传授技艺能力不强以及企业以经济效益为目标等现实问题,都影响到实训的系统性、一致性和渐进性,岗位的职业能力训练难于达到职业资格鉴定及中职培养目标的要求。

5.教师队伍建设滞后

“双证”融通的课程以及教学都需要进行强有力的改革和创新,这对教师提出了新的要求。而中职学校教师队伍结构失衡,实习指导教师和“双师型”教师比例偏低,缺乏骨干教师和专业技术带头人,整体素质亟待提升。2010年,全国平均“双师型”教师占专任教师的比例为19.01%,且教师总量不足,生师比偏高,个别地方达到100∶1,远低于教育部生师比20∶1的标准。原因一是学校经费有限,不能满足教师出外培训学习的需要;二是师资紧缺,教师超额的工作量使其无法思考或学习新的知识和技能。

6.技能型人才培养特色不突出

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不够深入,学校与市场、企业的联系不紧密,校企合作深度不够,专业结构滞后于经济发展的变化步伐,课程体系与职业资格标准不一致,教材落后于市场需求,使得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不能互通。同时,多数学校不注重从数量扩张向质量效益转变,突出技能的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还没有真正形成,“双证融通”的基础不扎实。

二、实施并完善“双证”融通人才培养新模式的建议

1.完善就业准入制度,加强推行力度

就业准入制度的重要意义在于提高组织竞争力,提高产品质量、服务意识,保证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保护消费者利益。因此,要通过立法强化职业准入制度的权威,明确政府职能部门、行业组织、企业及劳动者各自的职责和义务,引导社会逐步重视。其次,健全与完善国家有关职业资格的标准与鉴定标准,使“双证”融通具有严肃性及可操作性;教育主管部门与人劳部门合作建立“双证”融通试点单位,由学校、培训及鉴定机构协同参与,探索建立“双证”融通的教学体系与评价体系;建设开放性实训基地,鼓励符合条件的职业学校建立职业鉴定站。第三,各部门通力合作加强推行力度。通过在技术技能性职业工种中建立素质门槛,推动劳动者参加必要的职业培训,取得相应职业资格后再从业和上岗,逐步做到要先培训后就业,先持证再上岗。职业介绍、企业招工和个体工商登记等环节要严格把关,把对技术职业工种从业人员的就业准入要求落到实处。同时,在各类组织中推广根据职业资格和技术技能等级确定就业岗位及相应工资、福利待遇的作法,要把就业准入政策执行情况作为劳动保障监察的重点,加大执法检查力度。

2.规范职业技能鉴定行为,完善职业资格证书制度

目前社会上证书种类繁多,证出多门。解决的方法是:第一,整理分类市场上所有的证书,并对同类证书进行分析比较,最后选出最优的证书。对于缺乏的职业资格证,可以抽出近似几种较好的证书中合理的部分,由行业专家、岗位工作者、企业管理人员等组成的专门委员会进行适当的整合修改,构成新的职业资格证书。这样既可以避免证出多门的混乱现象,又使其具有权威性。第二,规范职业技能鉴定行为,实行统一归口管理。统一划分工种、统一考试大纲、统一考核标准。只有这样,才能体现我国职业技能鉴定的权威性和公正性,才能真正实现证出一门。另外,中职学校要充分发挥职业技能鉴定站的作用,使学生培养方案、课程标准、教材及实验实训和职业资格、职业标准、职业能力的要求全面接轨,互通互认,杜绝教学与技能鉴定“两张皮”的现象,既降低了学生的考试成本,又降低了鉴定成本。

3.强化学生职业意识,引领技能成长

针对中职学生年龄小,自律性差,职业意识淡薄的现实,首先学校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给予针对性的引导和教育,尽早地让学生了解职业对于个人、家庭及社会的重大意义,逐步渗透职业意识,为其以后的职业生涯发展做好铺垫,完成从学生到“准职业人”的过度。其次,帮助学生树立信心,形成职业意识。信心是学生成为职业人道路上的动力源泉,是形成职业意识的必要条件,要积极主动地引导他们与社会、他人接触,探索职业的意义,发挥自我潜能,结合社会需求和自身特点逐步形成职业意识。第三,教师结合专业知识的教学,帮助学生掌握专业技能,成就职业理想。

4.拓展实验实训基地,保障“双证”融通实施

建设与工作岗位同步,能够满足学生职业能力训练的实验实训基地是双证融通工作的重要保证。校内实践基地应按照职业岗位和专业的要求,建设成为能进行从基础到专业各个阶段的多种职业技能训练且具有一定先进性的软硬件设备。场地布置尽量符合职业环境,在高度仿真的企业环境中进行职业技能训练与职业素质的培养,使学生掌握的知识技能与市场需求零距离。为此可以引入社会企业进行设备设施投资,既为企业将来使用员工节省了培训费用,同时学生本身就是潜在的消费者或义务宣传员、广告员、维修员,免去了生产企业大量的广告费用,又保障了学校实验实训条件和技术的先进性,从而达到培养技术人才的先进性、可靠性、实用性。在建好校内实践基地的同时,更要注重校外实训基地的建设,既能促进师生更好地了解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素质的要求及其发展趋势,又能促进校企深度合作,包括人才培养、技术开发推广、设备支持、职业标准与职业能力、学生就业等各个方面,激发中职教育的活力。

5.实行专兼结合,培养双师型师资队伍

实行“双证”融通,要求作为技能培训的指导教师除应具有扎实的理论基础外,应具备较强的技能传授能力。建立一支理论和技能兼备的“双师型”师资队伍,是顺利实施“双证”融通的保证。第一,建立激励机制,推行教师“双职业资格证书制度”。“双师型”教师作为教师中的一个特殊群体,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承担了多方面的工作任务。学校可以在评先评优、职称晋升、岗位津贴和课时补贴等方面向“双师型”教师倾斜,满足他们高层次的需要,最大限度地调动他们的积极性。第二,加强校企合作、工学结合力度,拓宽师资渠道。外派教师到企业进行实践技能的学习提高,引进企业具有中级及以上管理或技术职称人员,经过教师资格培训,取得任教资格,聘为专职或兼职教师。第三,健全师资培训制度,强化师资队伍建设。根据教师的年龄、学历、经历制定出具体的“双师型”教师培养培训计划,拨出专款予以支持,使“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设规范化、制度化。

6.构建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按照社会需求开展中职教育

实行“双证”融通,必须改革沿袭了几十年的由文化基础课、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组成的“三段式”课程设置,构建以能力为本的任务引领型中职人才培养教学新模式取而代之。这种人才培养新模式是以工作任务来整合理论与实践,从岗位需求出发,让学生尽早进入工作实践,为学生提供体验完整工作过程的学习机会,逐步实现从“中职生”到“准职业人”的角色转换。第一,依据岗位职业标准,开发专业教学标准及核心课程的课程标准。第二,以职业能力为基础,选择课程内容,并在实验实训环节强化该能力的培养。第三,把与各专业相对应的各种职业资格所需的技能要求融入到专业教学标准中,并以此实现课程设置、教材编写、教学与培训等各个环节的整体联动。从根本上解决学历教育与证书考核“两张皮”的现实问题,推进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双证”融通,将职业资格证书的考核项目与要求纳入到专业课程标准之中,符合中职教育规律。第四,实现校企深度合作,工学有机结合。实行学校与企业合一、教室与岗位合一、教师与师傅合一、学生与学徒合一、上课与上班合一、作业与服务合一,体现读书就是工作,上课就是上班的职教理念。学校与行业、企业搭建共建共享,多方共赢的育人平台,做到工学有机结合。

随着我国经济和社会的迅速发展,国家对劳动用工的规范,职业资格准入制度的实施,职业资格证必将受到与学历证书同样的重视,积极探索“双证”融通的中职教育人才培养新模式将为推进中职教育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

1. 2010、2011年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

2. 教育部关于印发《中等职业学校设置标准》的通知教职成〔2010〕12号。

3. 《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与衔接研究》课题组,职业资格证书与学历证书相互沟通与衔接研究,载《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2年第2期。

4. 教育部《关于充分发挥行业指导作用推进职业教育改革发展的意见》,2011年。

5. 中华人民共和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 2012年职业能力建设工作要点,2012年1月。

6. 《全国中等职业教育教学改革创新工作会议》报告,2010年12月。

7. 习谏:《“双证书”模式下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探析——以营销与策划专业为例》,载《南都学坛》,2010 年第1 期。

8.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2010年7月。

9. 《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

10. 教育论文-双证融通在我国高等职业院校的实施,2006年11月。

猜你喜欢

学历证书资格证书职业资格
对完善查验员资格管理机制的思考
注册安全工程师职业资格制度解读
论职业中专计算机专业教学中五个对接的实现
浅议高校档案馆提高学历证书翻译效率的对策
关于国家资格框架的功能探讨
关于对国家职业资格认证培训与职业技能提升的研究
岗位、证书、课程“三位一体”教学方案设计改革研究
国务院再取消62项职业资格许可和认定事项
关于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融通的再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