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融通的再思考
2009-12-10吴亚萍
[摘要]文章通过对双证融通含义的分析及两证关系的内在机制思考,剖析了高职双证融通的实质,深入探讨了双证融通的诸多关键问题,并从多个方面进行了有益探索。
[关键词]高职 学历证书 职业资格证书 双证融通
[作者简介]吴亚萍(1961- ),女,江苏常州人,常州轻工职业技术学院高教所副所长,副教授,研究方向为高职教育管理。(江苏常州213164)
[课题项目]本文系2008年度江苏省教育科学“十一五”规划立项课题“基于双证融通高职教育课程评价的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D/2008/01/009)和2008年度江苏省高校哲学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基于‘双证融通产学合作高职教育课程评价研究与实践”(项目编号:08SJB8800002)的研究成果之一。
[中图分类号]G647[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985(2009)33-0035-03
职业教育领域引入双证书制度是推动职业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一项有力举措,从1993年开始我国面向全社会陆续启动了多证书并举的制度探索和构建。多年的探索和实践取得了显著成效,同时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对于这些问题的分析和探讨将为职业教育领域双证制度的进一步构建铺平道路。
一、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融通的含义及方式
对于双证融通含义探讨的关键在于对“融通”一词的理解。从当前相关理论来看,双证融通的含义和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直接对等互换式。在某种层级上建立对等关系,相互承认,对等互换,如规定中级工相当于大学专科水平。这样的融通主要是出于教育连续性的考虑,如达到中级之后希望能够进入大学继续深造,那么就可以直接进入本科阶段的学习。同时,也有利于学历教育后进入相应的工作岗位,如大专毕业后即可从事相应的中级工种工作。这样的融通设想虽然比较好,但是目前还缺少必要的内在机理论证。
2.拼接式。就是在完成学历教育的同时,利用学历教学中的知识基础参加某些学历课程以外的培训考试,获取职业资格证书。
3.融合式。就是在同一课程学习中融合两种标准要求和内容,在完成相应的课程后即达到了两证标准,相应的也获得两证的取证资格。
此外,基于这三种基本方式还有一些变式,但根本内涵还是一致的。以上仅仅是对融通方式和各自内涵的分
析,至于如何出现这些融通,必须通过对二者关系的进一步探讨来理解。
二、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的关系
在一般理解中,学历证书是对于知识水平和理论层次的衡量,而职业资格证书是对于从事某项工作所需知识和技术能力水平的衡量。二者形成了两种不同方向的衡量维度,构成了各自独立的考查功能,相互之间不可取代。那么二者是怎样的关系,甚至使得职教研究领域总是存在着在二者之间建立一种层级对等关系的倾向。事实上,这主要源于二者中存在的一个共同事物——“知识”,知识为二者建立对等关系在理论上提供了可能性。
学历证书考查的内容本身就是知识水平,这种知识是相对静态的。职业资格证书考查的主体内容是工作所需的技术能力,而技术本质上就是一种通过人为操作能够实现某种目标功能的知识。如我国将职业资格水平分为技能和技术两大层次五个等级,而这两大层次的划分也是根据所需知识多寡和水平高低为标准进行的。“技能”水平层次指的是能够进行某种操作,而无需掌握大量运作机理的知识;“技术”水平层次指的是通过掌握较高水平的知识能够进行相应的技术操作,处理相关技术问题,以及进行技术拓展和创新,更新和深化技术理论。
此外,二者的关联处还表现在学历教育所积累的知识也是面向工作,在工作中知识会转化为相应的技术。然而,根据这些联系将二者完全对等起来还存在一些问题。例如,我们规定中级资格证相当于大专学历,但究竟是持证本人已经具备了大专学历,还是中级资格证所需的知识水平达到了大专水平,如果二者都没有达到大专水平,而简单地将中级证与大专学历划等号就有失偏颇。同时,由于各个行业所需知识水平的起点并不一样,例如一些高端行业本身所需要的知识层次就高,因此,将在不同行业中的相同等级片面地等同于同一层次的学历资格也是不妥的。总之,对于二者如何建立联系还需要诸多论证和探讨,对于二者对等融通的可能性只能有限地利用,有区别地细分对待。
三、高职双证融通的构建
当前我国面向整个社会推出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并举制度,其中高职作为重要环节有其自身定位和特殊功能。高职双证融通对于推动社会双证并举制度的构建有着重要意义。
1.高职双证融通的含义和方式。对高职双证融通含义的理解,需要从双证融通的目的性上找到切入点。高职双证融通的直接目的是达到学历水平和职业资格双标准,从某种程度上说是希望培养出既有一定知识理论水平又具有某些职业技术能力的人才。因此,我们不难理解高职双证融通的含义就是通过一个学习过程获得两证认可,从而使两证实现内在的统一,也就是当前所称的融通。那么两证如何实现融通,或者说如何实现“一学两证”的目标,是当前需要深入讨论的核心问题。
从现状来看,实现“一学两证”的目标大致可以有两种方法。一种是保持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不变,额外进行针对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培训,在毕业时就有可能拿到学历证和职业资格证书;另一种是对现有的课程教学体系进行调整,在满足学历教育条件的同时又达到职业资格考查的标准,或者说在达到既定课程标准的同时满足职业资格考查的标准,从而获得相应的证书。事实上,后一种方式就是当前双证融通研究关注的主要实现方式。
上述通过课程教学体系调整来实现双证融通的做法实质上是将学历标准和职业资格标准融合在一个课程中去实现。从某种层面上说学历教育和职业资格培养并不矛盾,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实现统一达到融通目的。传统的学历教育所培养的毕业生也需要就业,所学的知识同样也要面对职业需求,在工作中不断转化为生产技术。同时,职业教育的基本任务是培养能够进入职业岗位胜任某项工作的技术人才,可以说目标上是和职业资格证书一致的。因此,在同一课程中学历教育和职业技能培养完全能够统一起来,问题在于如何进行课程的组织调整。
在进行课程调整实现双证融通的过程中,常常会遇到以下几个典型问题:一是传统学历教育的课程理论知识是连贯、系统的,而职业资格培养所需的知识是多类间断知识的组合,没有连贯性,因此容易造成课程安排上的矛盾。二是某种学历层次上所要求的专业知识水平可能超越了从业技术能力所要求的知识水平,许多学历知识在有限的工作实践中根本用不到。如果这种知识水平差异太大,在培养从业技能过程中又要兼顾学历教学,某种程度上就会形成了一种变相的学历教育。而现在我们又强调职业教育的基本原则是技能当先,知识够用,因此在无形中就形成了一种矛盾。面对这样的矛盾,最主要的还是扩大技能的深度和广度,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机理的探讨,产生学习的探索动机,并在技能实践中自觉地运用这些知识,从而构成知识学习和实践互动的内在心理机制。三是现实中传统的学历教育模式还占很大比重,甚至可以说是主体地位,多数教师还是按照传统学历教学的思维进行教学,习惯于一些固态的系统化知识传授。但是在从业技能培训中技术性知识更新较快,有些实践知识也不可能立即转化为静态知识出现在课本上,这就造成教师无从把握和考查在工作实践教学中知识和技能的传授。
2.构建双证融通的课程调整。双证融通最终要落实到课程中,课程的相应调整是双证融通能否顺利实现的关键。根据职业教育建构主义学习理论,我们的课程应该更多地从实际操作入手进行知识的积累。而当前普遍实行的还是先基础理论后专业实践的传统课程学习流程,不但违背了职业教育学习的认知规律,对于双证在课程中的融通也造成了一定障碍。如果能够将工作过程导向的课程安排真正落实到课程中,以工作实践来组织各类相关知识的学习和探索,同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提高相关技能要求,对于实现双证的顺利融通是非常有效的。知识技能的掌握并不难,当在实践中需要运用某些知识去解释某些技术问题的时候,自然就会产生相关知识探索的动机和要求,因此,关键要看如何构建课程安排,产生某种情境来激发和引导这些认知动机。
事实上,以上所提到的学历知识的系统连续性和职业技能知识零散的矛盾在实践主导的课程中很容易得到解决,在某些简单的操作中获得的知识可能仅是某些学科性知识体系上孤立的点,但随着工作繁杂程度的不断加深及所遇技术问题的不断升级,所需要的知识水平层次也相应的提高。在不断的知识探索中,许多点聚成面进而体系化,形成相应的系统化学科知识。在这一过程中,不但认知上的静态知识增长,操作技能及一些新的工作实践认知也将不断积累,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说实现了双证顺利融通。值得注意的是,这种以工作实践为中心组织学习的课程在传统学科知识获取上有着聚点成面的特征,因此最初知识积累的效果并不明显。也正因为这个原因,习惯于传统学科知识教学的教师并不愿意进行此类课程的尝试。
在上述课程思想基础上,为了真正做到以实践为中心组织认知学习和技能培养,以顺利实现双证融通,以下介绍三种实践程度不同的课程类型。如下表所示,这三种课程类型的设置是工作过程导向实践性课程特征在课程设置一个层面上的集中体现,当然并不是课程设置的全部内容。这三种类型的课程都是在理论层面上能够设想到的,关键是需要相互搭配通过项目教学法实施操作,同时配合一定的文化课程才能够达到我们预期的目标效果。同时,这三类课程在一定程度上也体现了学生研究性学习的教育思想,在很大程度上消除了传统学历教育中学科灌输式学习的教育方式。
事实上,大规模地开展彻底的课程变革确实有着很大的阻力,一是理论准备不充分,二是诸多现实条件不成熟。因此,对现有课程体系进行变革确实比较困难,特别是实践性课程的实现是无法一步到位的。在这种情况下,应该进行逐步的课程和教学调整,步步为营地进行策略的转变。在不能改变整个课程体系的前提下,可以进行相应的教学法调整,例如行动导向法、项目教学法、研究性学习法都是很好的以实践为中心,整合认知学习和技能培养的可行教学方法。但是,在现实中我们很少能够彻底贯彻这些以实践为主导的教学方法,也不知如何真正去实现这种教学方法保证其效果,因此在心理上还是倾向于直接灌输。
以上分析指出了在实现双证融通中课程调整的方向,如何进行具体的完整构建还需要根据各个工作岗位知识技能的特点进行不同的调整和革新。
3.构建双证融通制度中的师资队伍。在许多探讨双证制度的文献中都把师资作为一个重要的条件。作为职业教育的教师应该具备专业知识、实践技能,也就是传统的双师,同时还要有教育理论知识。此外,在构建双证制度的过程中,面对校外独立的职业资格考核,教师的任务还包括熟悉资格认证考评的标准和评价规则等。
构建双证融通制度直接推动了职业教育以实践为中心,那么在这种实践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中,教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何发挥作用?在以实践为中心的课程教学中,教师应该根据学生在实践过程中的认知心理不断调整自己的角色,为学生获取知识、积累经验创造条件。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还需要大量的论证工作,对其规律性的研究才刚刚起步。总之,为了实现双证融通,教师不仅要具有较好的专业知识技能,同时也应该具备扎实的教育理论功底。
为了达到某些在双证制度下教师应具备的基本素质要求,可以采取以下做法:通过校企合作,让教师深入企业,一方面为企业提供技术服务,提高自身知识技能;另一方面进行考察,为双证制度下的职业教育打下基础。为了更好地实现双证融通的顺利进行,应该鼓励教师亲自参加职业资格考试并取得相应的资格证,为后续的职业资格考试培训积累相应的经验,当然这是基于自身没有主考资格而由外单位独立组织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情况下。在同样的情况下,教师也应该积极地参与职业资格考试的考评培训并取得考评资格,以熟悉职业资格证书考试的考查规则和评价标准。
4.构建双证融通制度中的实训基地建设。实训基地的建立是双证融通顺利实现的必要硬件条件。对于实训基地的建设最大的困难来自于现实问题。建立实训基地是为了给学生的职业操作建立一个真实的情境,无论是设备的操作还是各种氛围状态都达到某种真实状态。为了满足这种真实情境教学的要求,高职院校不仅可以自己筹建实训基地,同时还可以通过校企合作、院校间合作及与各类培训机构联合等形式实现。实训基地的规模是以实现课程教学目标为标准,并不要求一定要达到某种比例要求。当前,真正以实践为中心的课程还没有完全构建起来,所以很难对这种实训基地的规模进行衡量,同时不同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方法以及不同的岗位专业对实训基地规模和条件的要求也不一样。
此外,实训基地的内部构建也要根据实践程度的不同进行相应的划分,例如实验性、项目操作性、生产性等不同形式的实训场所。项目操作性实训场所是学生为了完成自己所设计的项目方案的实施,进行生产操作,最终造出预设成品的地方。这样的场地如何分配使用时间,如何进行管理以及如何对实训项目进行控制和指导都需要进行深入的探讨,以期达到最好的利用效果和实践教学效果。最后,实训中最重要的一个原则就是让学生在情感上和思想状态上都进入一种工作状态。这需要对整个课程体系进行相应的改革才能收到效果,同时要摆正师生关系,教师要给自己一个清晰的角色定位,否则学生会认为自己仅仅在被动接受老师交给的任务,进而产生敷衍的情绪状态。
四、影响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融通的问题
当前学历证书和职业资格证书并举的实施过程中出现了许多突出问题,其中大多数都集中在职业资格证书及其体系的构建上。这些问题的存在严重阻碍了社会两证并举体制的构建,同时也直接影响了高职双证融通的顺利实现。因此,对这些问题的思考和探讨将有助于推动双证并举制度走向深化、完善以及双证融通的顺利实现。
1.证出多门,缺乏统筹管理。当前,各种资格考试认证泛滥,总的来说主要有以下几类:国家相关部门组织的认证考试,各个行业的认证考试,各个培训机构的考试认证,某些企业的认证考试,相关学校的认证考试,此外还有国外的一些认证考试。诸多认证考试重复叠加,一方面失去了权威性,另一方面也让参加考试者无所适从。当然,这些认证考试中也有许多是比较有价值的,能够真实反映行业工作需求,如果采取“一刀切”、一家独揽也是不可取的。因此,需要一个协调管理机构,一方面进行多方协调促进合作;另一方面要对一些粗劣的认证考试予以取缔,最终完善职业资格认证体系。
2.证书含金量低,证书类型及职业资格标准开发落后于就业需求。这直接指向职业资格证书本身的资质。其中主要存在两个问题,一个是内容的效度问题,另一个是考查的信度问题。也就是从考查内容来看,其内容是不是真实反映了行业就业的真正要求;从考查的手段及技术来看,是不是能够真正公正客观地衡量出被考查者的真实能力水平。事实上,在当前繁杂的职业资格认证考试体系中,大量职业资格考试认证粗制滥造,直接影响到了职业资格考试认证的严肃性和科学性,严重破坏了双证并举及双证融通最终目标的实现。而造成各种证书含金量低的另一个原因在于职业资格认证某些时候仅仅是一种行业准入认证,它仅是对从事某项工作最低标准的考查和认可,并不必然保证通过认证者就完全具备了相应的行业需求。
3.“重学历证书,轻职业资格证书”的思想观念依然存在。思想观念的影响往往是最为严重也最难改变的,但是问题往往也总是暂时的。我们不能不看到思想总有其存在的现实基础,如果考证费用高还不能带来任何经济回报,同时找工作还不如学历证书实用,那么这种思想的存在也无可厚非。实际上,职业资格证书的功能主要有两种,一是配合行业准入制度使用,二是对工作技术能力水平进行认定。上述思想的最终转变还是要靠职业资格证书充分发挥其自身价值来实现。我国推行双证并举就是要提高职业技能者的社会地位和经济待遇,提高职教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以此改变人们的传统思想观念,创造更加公平和谐的文明社会。
[参考文献]
[1]田秀萍.关于实施双证书制度的相关问题研究[J].教育与职业,2008(11).
[2]中国高等职业教育研究会院校双证书工作委员会.高职双证书研究论文集(2009)[C].北京:现代教育出版社,2009.
[3]周大农,戚亚光.论高职人才培养主导模式:“双证融通,产学合作”[J].教育与职业,2006(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