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重构林觉民大丈夫与小男人的双面形象

2012-04-29黄飞峡

文学教育 2012年11期
关键词:林觉民人文关怀

内容摘要:本文以广州黄花岗起义时的青年英雄林觉民为对象,依据影片《百年情书》以及他的绝笔书《与妻书》和《禀父书》着力分析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两个维度下林觉民短暂而有为的辉煌人生,还原历史还原人性,重构了经典化角色林觉民“大丈夫”与“小男人”的双面形象,在两个维度两个形象并置而成的张力中展现林觉民家国难全的无奈下舍家为国的热血人生。

关键词:林觉民 《百年情书》 历史理性 人文关怀

法国实证派文学批评家圣·佩韦说:“任何一部伟大的作品,只能由一个灵魂,一个独特的精神状态产生。”因此,批评者可以从一个人的生活经验、教育背景、成长环境、亲属情况等细节史实来更全面地把握这种“独特的精神状态”所产生的原因,本文着重从历史理性和人文关怀来写他“大丈夫”和“小男人”的双面性。笔者认为,“大丈夫”和“小男人”都是对林觉民的肯定与褒奖,“大丈夫”是指林觉民以国家之危难为己危难的革命精神,“小男人”则谓之恋家爱妻的家园思想。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并置而保持张力,这也正是他矛盾纠葛的集中点——家国两难全的情怀,。

一.大丈夫——国之情怀

影片《百年情书》里,他同他的同仁们,与蝇营狗苟的体制决裂,争民主、争平等、争自由。明知起义意味着死亡,如林觉民所言“吾辈此举,事必败,身必死”,明知黄花岗起义是上断头台,有去无还,但也要义无反顾地迎上去,置生死于度外,杀身成仁。广州起义失败后,时任两广总督的张鸣岐会审林觉民,林觉民慷慨陈词,表现得气宇轩昂,张鸣岐赞叹道:“惜哉,林觉民!面貌如玉,肝肠如铁,心地光明如雪,真可谓奇男子也!”直至处决都是从容自若,因为他们知道他们的慷慨赴死,会为羸弱的民族无知的同胞一丝振奋和启示。《百年情书》中的青年,都不过20岁,已有如此为国捐躯之壮志,坦然面对生死,坠作自由之花,他们说的话在今天看来,似乎充满稚嫩,但纯粹而无私。林觉民等同仁在不断的西学中汲取了先进的思想,使他们先人一步考虑到如何挽救中华如何唤醒无知的人们,正是这样的思想,以江山社稷为重的国家情怀让他们的起义奋斗刻不容缓,将独立、民主、自由深深地烙进自己的灵魂深处。这是怎样一种豪情壮志?这是怎样一种视死如归的信念?这也或许就是《百年情书》所揭示的价值追求。

再者,林觉民的绝笔书《与妻书》和《禀父书》更是无处不流露了“大丈夫”的情怀,虽然是一封给自己爱妻的家书,但显现更多的则是他的革命豪情和英勇壮志。《禀父书》短短41字:“不孝儿觉民叩禀:父亲大人,儿死矣,惟累大人吃苦,弟妹缺衣食耳。然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也。大罪乞恕之。”深深地展现了林觉民心怀全国同胞的忧心,他虽知家中老父白发人送黑发人的凄楚,但是他仍坚定地认为“大有补于全国同胞”。《与妻书》里面他写到:“语云:仁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吾充吾爱汝之心,助天下人爱其所爱,所以敢先汝而死,不顾汝也。汝体吾此心,于啼泣之余,亦以天下人为念,当亦乐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为天下人谋永福也。”一个“为天下人”,一个“谋永福”已将他的凛然正义体现得淋漓尽致,即使自己将要奔赴战场,即使自己将要与妻儿阴阳永相隔,他心中依旧坚定“牺牲吾身与汝身之福利”可以为全国同胞“谋永福”。正是他的信任、信念、信仰支撑着他义无反顾地奔赴革命,英勇就义。

二.小男人——家之念想

文章虽然冠以英雄“小男人”,看似不尊重,但实则是对大英雄的全面肯定。他是一个有血有肉的男子,他有妻儿老小的家庭,他也会回想与妻子的美好时光,他也会说“意映卿卿”,这个男子何不想跟自己的爱人终成眷属,这个男子何不愿看着自己的儿女成人……我们可以说林觉民的历史性多于他的人文性,毕竟当时中国的革命决定了更多,但不是说他没有人文性,《百年情书》还原历史还原人性摒弃了高大全式的英雄形象,描述了林觉民内心深处对家庭、父亲、妻子深深地眷恋之情。

《百年情书》以“意映卿卿如晤:吾今以此书与汝永别矣!吾作此书时,尚是世中一人;汝看此书时,吾已成为阴间一鬼。吾作此书,泪珠和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开始,在那样一个即将面对生死诀别的时刻,林觉民在写给爱妻的诀别书中,整封书信从头至尾娓娓倾诉的就是他“以天下人为念”、不惜抛却儿女情长、置生死于度外、舍身参加革命的坚决与执著,以及他对爱妻的留恋与不舍。眼看就要踏上凶险之路,和自己的亲人永别,再坚强的人也难免心碎肠折,林觉民也同样是肉身凡胎,有着七情六欲、儿女情长,面对即将到来的生离死别、与爱妻娇子的永别,任他铁石心肠,也不可能不伤悲,不泪涌双眼?人非草木,书信中情意真切,字字泣血,处处都是浓得化不开的情。

影片采用抒情蒙太奇的手法,林觉民通过给妻子写信来回忆与妻子在一起的岁月,不时展现了二人花前月下的浪漫和温馨,《与妻书》中“初婚三四个月,适冬之望日前后,窗外疏梅筛月影,依稀掩映;吾与(汝)并肩携手,低低切切,何事不语?何情不诉?及今思之,空余泪痕”的句子,便是最好的证明。通过影片我们能体会到他们之间那份浓浓的琴瑟之音。他们新婚不久,就谈“死”的问题,让意映非常生气,但是在觉民的婉言解释下无不见其恩爱之意。他为了妻子的健康、幸福,情愿让她“先吾而死”,因为这样,将来自己就可以独受“丧妻之苦”而不让妻子去承担“失夫之痛”,这是何等至深至美的感情。书信中只是撷取了四个他们的生活片断:关于夫妻谁先死的争论;初婚时双栖之所的甜蜜生活;六七年前“逃家复归”之事;前十余日回家“呼酒买醉”的情景,但是林觉民对妻子深沉的爱是“不能以寸管形容之”的,他把对妻子的思念之情,说得淋漓尽致,令人牵衣顿足,柔肠寸断。

他除了回忆夫妻之间的美好过往,也对现在的生活呢喃不休“依新已五岁,转眼成人,汝其善抚之,使之肖我。汝腹中之物,吾疑其女也,女必象汝,吾心甚慰;或又是男,则亦教其以父志为志,则我死后,尚有二意洞在也。”不难看出他的丝丝遗憾和盼望,遗憾自己将要为革命献身,不能自己见证孩子们的成长,这对于一个父亲来说是十分绝望的事情。《百年情书》中他在起义前回家时,看见父亲在院子中教依新背文章,此时一个特写镜头,他的千思万绪都只能化为眼眶中不能流下的泪水。书信最后,林觉民把身后之事嘱托完后,就要与妻子告别了,故说:“吾今与汝无言矣!”他一想到这封信就要与妻子作“永别矣”时,感情的潮水又滔滔滚滚,猛然陡起了狂澜,所以他想把“生人”与“死鬼”勾联起来,幻想在“九泉之下”能与妻子“当哭相和”,即使过去他不信鬼神,现在则“望其真有”,这样就可让自己的“灵魂”依偎在妻子身旁,这些近乎虚无的想象以及反常的心理情态,再一次抒发了他和意映夫妻之间生死不渝的相爱相念之情,他多想能够和意映甜蜜于“双栖之所”,他多想能够亲自教育孩子“肖其父”。

三.双面交织——舍家为国

林觉民“大丈夫”与“小男人”的形象并不是割裂开来而存在的,两者互相交织纠葛存在于一个共同体中,他为国家捐躯为革命献身的国之情怀始终贯彻他的一生,然而他也想有情人终成眷属长厮守,这也正是历史的必然理性选择和给予大英雄的人文关怀。写信时,他“泪珠与笔墨齐下,不能竟书而欲搁笔”,心中滋味无以言表,但为“助天下人爱其所爱”、“为天下人谋永福”,他置生死于度外,抛却与爱妻的儿女情长而“勇于就死”,大义凛然、无所畏惧地积极投身到推翻清政府黑暗腐朽统治的武装起义中。这正是历史理性与人文关怀并置而达到的一种张力效果,这种张力将影片推至高潮,历史的选择与选择后的凄楚就像两条平行线,不停地撕扯着林觉民的心,欲罢不能几近断肠,直至最后他的英勇就义。

百年前的革命青年并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圣贤,他们都是凡人,都有七情六欲,也都有家中父老,他们都普遍出生于不错的家庭,接受过西方教育,学识层次都很高,因此家国两难时,他们也有纠葛与无奈,正是因为这样的真实和质朴,为我们还原了英雄本来的样子。

参考文献:

[1]金舸.百年情书.2011年.

[2]吴海发.情景天地的泣血文字.[J],

山东师大学报1991年第4期.

[3]苏爱荣.林觉民和他的绝笔情书. [J],史鳞撷英2010年12月.

黄飞峡,三峡大学文学与传媒学院文艺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林觉民人文关怀
一封《与妻书》,千古家国情
林觉民:不负家国却负卿
铁血柔情林觉民(节选)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的现状与对策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人文关怀存在的问题及强化对策研究
浅析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高校体育教学中人文关怀的缺失与重构
对员工的人文关怀,是预防工伤事故的重要手段
论思想政治工作的人文关怀研究
铁血柔情林觉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