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2016-10-31苏云
苏云
【摘 要】在自然风险和社会风险频发的21世纪,网络信息环境将形成全球化的、带有一定网络风险信息的环境。突发事件在网络新闻报道求真、求快的前提之下,还应以“善”出发,具备一定的人文关怀精神。2014年昆明“3·01”暴力恐怖事件的网络新闻报道,就是一个良好的示范。
【关键词】危机报道;网络新闻;人文关怀
中图分类号:G206.3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250-02
2014年3月1日晚,一伙歹徒持械在昆明火车站砍杀路人,造成了29人死亡,130余人受伤。经公安部组织云南、新疆、铁路等公安机关和其他政法力量40余小时的连续奋战,于3月3日下午成功告破此案。现已查明,该案是以阿不都热依木·库尔班为首的暴力恐怖团伙所为。该团伙共有8人(6男2女),现场被公安机关击毙4人、击伤抓获1人(女),其余3人已落网。这桩举国震惊的暴力突发事件引起了极大的舆论关注,在此次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中,网络新闻传播占据了主导力量,本文试分析此次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报道中的人文关怀。
一、现代社会中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重要性
网络媒介对受众的影响非常巨大,网络新闻媒体在短短十年时间里,由原来的“第四媒体”一跃成为公众获取新闻内容的首选媒体,这已足够说明公众对网络信息的依赖程度。现代人获取外界信息的惯用方式已经从电视、报纸转变为互联网。互联网的优势在于方便快捷,信息来源更丰富,只要打开电脑或者拿出手机,就可随时得到最新信息。并且,网络是全民参与的信息发布平台,很多突发事件的信息,官方媒体还未正式报道,就有目击者首先通过网络进行传播。例如这次的昆明“3·01”暴力事件就是网民发布现场照片引起大量转发,官方媒体再介入进行跟踪报道的。
突发事件利用网络媒体传播的速度和覆盖面是传统媒体的好几倍,通过网络即时传播工具,突发事件爆发的同时,就可以瞬间传播至全国乃至全世界的各个角落,特别是危机新闻。
因此,网络上危机事件的新闻报道在力求真实、快速的前提下,还应该在报道中秉承一颗善良的心,以“善”为出发点来进行新闻综合报道。在此次的突发暴力事件中,现场目击者将图片与事件发生的信息在微博上进行传播,已经引起了极大关注,公众陷入疑惑与恐慌之中,急于了解真相。面对这种情况,若是主流媒体不介入,容易造成信息混乱,滋生谣言,引发更大的民众恐慌。于是微博平台上的官方媒体立即介入新闻直播,将现场第一手信息传达给民众,尊重民众的知情权,将舆论主导权掌握在手中。
二、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人文关怀的体现
在昆明“3·01”暴力事件的新闻报道中,网络新闻报道占据了主要地位,其中又以微博平台的传播方式为主。此次突发事件的网络新闻报道采取的是多元的新闻框架,即稳压框架:发布权威信息;监督框架:直面案件进展;人文框架:关注受害者命运。[1]
稳压:在微博平台上,官方媒体例如“人民日报”、“云南警方”、“昆明警方”的微博账号都是传播主力军,及时发布现场事件的动态,并通报伤亡人数,以透明化的态度进行报道。其中,报道中尽量减少血腥图片的传播,并呼吁网民尽量不要转发此类图片,这不仅是考虑到受众心理的接受程度,同时也是对受害者的一种尊重,更重要的是考虑到受害者家属的感受,不渲染、扩大案件中的恐怖元素。并且,官方媒体的微博及时传达警方已控制局面,伤者送入医院抢救,暴徒已无法进行砍杀行为,起到了良好的稳压作用,避免引起社会群体民众的恐慌。
监督:事发的整个过程,官方媒体都进行了连续跟踪报道,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传达民声的作用。案件的侦破过程、受害者的伤亡情况,相关部门的处理能力,以及昆明及相关地区的安全防卫情况,都进行了监督。
人文:网络官方媒体新闻的报道,一直以生命为主题。从案发当时的报道开始,官方媒体就如实细致地报道了这次事件中受到戕害的无辜平民的悲惨情况。例如,为救女儿而以身挡刀现场死亡的市民老潘,令民众揪心落泪,当看到老潘的女儿最终平安活下来的消息,民众心灵得到了抚慰与感动。这些个案的详细报道,显示出生命的珍贵,暴徒的无情残暴,在痛苦中仍然能让人感受到爱的力量,对人民起到净化教育的作用,凸显正义与邪恶的交锋中,正义永不失希望。当事件得到控制,受害者们被送往医院,新闻报道的关注点一直聚焦“生命的抢救”,并及时反馈救治中出现的困难,号召社会力量的集聚。例如,当医院血液资源匮乏,微博平台立即号召献血,提供最快捷准确的方式给民众,确保尽最大可能挽救更多的生命。此次突发暴力事件中,网络官方媒体起到了凝聚社会爱心,减少生命损失的作用。
并且,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还推出“为平民英雄点赞”的话题,歌颂在面对恐怖势力依然勇敢捍卫生命的平民英雄,传递正能量,引导民众在突发暴力事件面前依然要保持积极向上的态度。网络在传递文化信息的时候,多一份人文关怀就会减少误解和冲突,使网络信息环境变得和谐。
三、突发事件网络新闻报道的把关机制
“对突发事件的网络舆情研判需要借助网络技术的支持和网络监管人员、政府管理部门、危机应急机制的同时运作。它不仅要敏锐地反映舆情,并且要及时地做出网络舆情发展趋向的判断,以便迅速地进入应急预警系统和负面舆情的应对系统。”[2]
在昆明“3·01”暴力事件发生之后,网络上无孔不入的谣言如瘟疫般再次刺激了市民的神经。不少谣言甚至还来源于已经被加V认证的各种媒体账号。例如,2014年3月2日,有网友在新浪、腾讯微博发帖,称当日凌晨,在位于武侯区的四川音乐学院后巷,有三名带有少数民族口音的嫌疑人持刀砍人,其中一名嫌疑人被民警现场抓获。此消息一经发出便引起学生群体的疯狂转发,制造了恐慌气氛。后来经过成都公安局武侯分局的核实,武侯区并未发生类似警情,也无相关的接警记录。
类似信息的传播是极具危险性的,不仅容易造成群众恐慌情绪的蔓延,引起社会混乱,而且让不法分子趁虚而入,造成更大的损失。针对以上一些谣言的发布,官方媒体如人民日报的微博账号、平安成都的微博账号等都及时辟谣,防止了事态恶化发展。
四、昆明“3·01”突发暴力事件网络新闻报道的特殊性
(一)如何应对境外对我国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
海外媒体对中国局部地区的一些突发事件的新闻报道,经常会援引海外人权组织和其他类似机构的消息,披露中国某地出现的突发事件遭到中国警方的压制,造成人员伤亡等,这是其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主要基调和方式。通常情况下,海外媒体的这种突发事件新闻报道都夸大其辞,不客观、不全面、不公正,更别提新闻报道的完全准确了,多数只是碎片化的细节。[3]
为了防止有民众受国外此类报道的迷惑,并且澄清事实真相,官方媒体及时批判了境外的相关不实报道,把控住了国内舆论导向。例如,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在2014年3月3日发布了一条微博《对昆明暴力恐怖事件,美国媒体这样说》,“CNN将恐怖分子打上引号;纽约时报、华盛顿邮报等将恐怖分子称为‘攻击者;美联社选择性引用受访者的话,竟称‘应让维吾尔人独立。对911恐怖袭击,中国给予人道同情,对昆明暴力恐怖事件,一些美媒却用双重标准。为什么?请回答!”
(二)控制国内错误舆论导向
在恐怖暴力事件发生后,国内少部分人产生了一种错误的心理,将对恐怖分子的仇恨扩大为对整个维吾尔族人民的愤怒,甚至延伸到其他少数民族,传播极端言论。这是一种十分危险的行为,不仅破坏民族的团结安定,更有扰乱社会秩序引发动荡的潜在威胁。面对这种极端言论,官方媒体及时出面调节,起到了良好的调整作用。
首先,官方媒体批判这种极端错误言论,并给与大众正确的思想导向,人民日报在2014年3月4日通过官方微博发出《微倡议:面对暴恐,我们需要团结与信任》,“针对昆明血案后个别极端情绪,我们呼吁:哪个民族都有害群之马,99.99%的新疆人和我们一样,都是平凡的好人;不要把对恐怖分子的愤怒,扭曲成对一个民族的敌意,那正是一些人想要的结果。仇视只会带来裂隙,友爱才会带来团结与信任。支持的请转起!”这条微博受到网民的热烈响应,在大量转发中起到了及时调整舆论导向的作用。
紧接着,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及时推出了“新疆好人”的微话题,以情出发,用这种接地气的人物报道方式,消除负面极端情绪,以温情感染民众,强调社会和谐主题。
(三)对新疆地区人民的安抚
在出现了个别极端言论之后,官方媒体及时对新疆地区人民进行了安抚报道,例如上一段中提到的“新疆好人”的微话题讨论。在当时正在进行的两会报道中,也不难看出新闻媒体此方面的倾向性。例如,人民日报的官方微博在2014年3月4日的两会报道中发了这样一条微博《总书记“四问”新疆少数民族学生就业》,“习近平4日下午看望政协大会少数民族界委员。维吾尔族委员艾尼瓦尔·依明建议创造条件鼓励引导新疆籍少数民族学生毕业后在对口援疆省市就业。总书记听了,关切地连问四个问题:‘毕业生大部分回新疆了?,‘多大比例?,‘每年毕业生多少?,‘大部分回去了?。”类似新闻的报道,都表达了党和国家对新疆人民的关心爱护。
五、结语
以上几点都体现了在涉疆突发事件新闻报道中“稳定压倒一切”的原则。全国上下的新闻媒体都表现出了高度的一致性,有力地把握了此次突发暴力恐怖事件的舆论导向,并体现了浓厚的人文关怀,闪现着人性的光辉。
参考文献:
[1]杨小茹.论新疆重大突发事件新闻报道应急机制的建立[J].新闻爱好者(下半月),2010.
[2]董媛媛,刘海贵.网络媒体环境下网络舆情引导和管理机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科版),2012.
[3]李德华.涉疆突发事件新闻报道的特殊性[J].新疆社科教育,2012,(6):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