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素养研修路径探究

2025-02-09刘英郭洋洋王强巫桂芬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3期
关键词:新农科专业素养人才培养

摘" 要:在新农科背景下,我国农业现代化不断发展,对新农科人才培养的要求也在不断提高,涉浓高校不断探索人才培养路径,以适应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对人才的需求。该文结合广西民族师范学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探析新农科人才培养现状与困境,从人才培养机制、实践能力培养途径、校企联合培养、融入思政教育、打造创新实践型教学团队和结合竞赛契机促进学生发展等方面探索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素养研修路径,以期在培养高素质应用型新农科人才培养提供思路和借鉴。

关键词:新农科;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素养;人才培养;研修路径

中图分类号:C96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3-0143-04

Abstract: Against the backdrop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continues to develop, and the requirements for cultivating talents in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are also constantly increasing. Various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continue to explore talent training paths to adapt to the talent needs of China's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development.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difficulties in cultivating new agricultural talents based on the see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majors of Guangxi Normal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 and explores the training path of see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literacy from the aspects of talent training mechanism, practical ability training methods, joint training between schools and enterprises, integr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nd the creation of innovative practical teaching teams. Combining competition opportunities to promote student development, in order to provide ideas and reference for cultivating high-quality applied new agricultural talents.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Seed Science and Engineering; professional quality; talent training; training path

国家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的现代化,农业的现代化必须依靠种业的发展,而种业的发展必须依靠人才和科技的进步。种业是事关国计民生和长治久安的核心产业,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础[1]。在新农科背景下,我们要积极发展农业现代化,努力达成共识,明确农业发展任务,确定农业发展目标,挑起农业发展的重任。2019年6月,《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中强调[2],发展新农科的任务是面向新农业、面向新乡村、面向新农民和面向新生态,鼓励各涉农高校积极构建校内外基地协同联动的实践教学平台,逐步补齐农林教育的实践短板。2019年9月,新农科建设开启“北大仓行动”提出了“八大行动”的新措施[3],强调了新型人才培养行动、专业优化攻坚行动、课程改革创新行动、实践基地建设行动、优质师资培育行动、协同育人强化行动、质量标准提升行动和开放合作深化行动,全面统筹安排新农科发展。2019年12月,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工作研讨会提出了新农科改革实践方案,推出了新农科建设“北京指南”[4],对全面建设发展新农科、全面深化高等农林教育改革作出了全局性、系统性、前瞻性的回应,积极推动新农科全面发展建设。在2019年中,积极提出了新农科建设的“三部曲”。“三部曲”从宏观到微观,层层递进,环环紧扣,共同构建形成了新农科建设体系,为新农科发展道路奠定了基石。

新农科的发展推动了农学专业的稳步前进,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新农科更加关注农业产业链,更加注重跨学科的融合发展,更加需要专业人才的推动,促进社会有序发展和良性循环。

在新农科的推动下,我国农学专业稳步发展。越来越多的高校加入培养新农科人才的队伍中,高校积极申报农学专业,力争培养新一代农学人才,为国家农业现代化发展输送力量源泉。本研究结合本校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培养情况探究专业素养研修的路径,旨在为后期培养学生的过程中提供参考。

1" 新农科人才培养现状与困境

新农科的发展提升了人民的生活水平,推动了科技的进步,规模化生产逐渐代替了传统农耕,提高了农业生产的质量。作为新农科人才的培育地,高校在培养农学人才的道路上发挥不可替代的作用,为社会输送了一批又一批优秀的人才。在新农科背景下,高校在培养人才过程中也遇到了瓶颈,出现了一些困境。

1.1" 重理论轻实践

理论文化教育是教学的基础,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尽可能把理论知识传授给学生,把所学到的知识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学生。但在传授知识的过程中,过于注重理论知识的传授,多数局限于课堂上“填鸭式”的理论教学,而忽略了实践教学,忽略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学生被动式地接收课堂所学习的内容,缺乏对所学知识的思考与探索,从而对专业失去学习兴趣。造成这个局面的原因是理论课程内容安排较满,学生要不断完成课程的学习而达到学分的要求,在教学过程中未形成系列的专业实践课程体系,导致教师只能在零星的时间安排实践课程。在零星的实践教学过程中,未能形成系统化学习,导致学生学习形成片面化、不够重视实践教学的课程等现象。

1.2" 跟不上新时代农业发展需求

农业的现代化在不断进步,而培育新农人的方向停留在我们的人才培养方案上,学生更多地是为了完成在校学分要求而学习,未能及时了解社会的现代化发展趋势,未能了解新型智慧农人的发展与要求。在教学过程中,忽略了创新能力、信息技术能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导致学生在遇到问题时不加以思考,第一时间想着向他人求助,缺乏独立处理事情的能力。这样培养出来的人才无法达到“新农人”的要求[5-6],跟不上新时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1.3" 缺乏有效培养学生的实践教学基地

学校实践教学基地较单一,实践教学多数局限于校内,未能充分利用实践教学基地开展教学教育,导致学生的学习主要停留在书本上、停留在教室里,导致学生实践动手环节薄弱,动手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较差。其主要原因是学校未能与政府、企业形成共同培养新农人的模式,未能充分利用身边资源建设教育基地,有些实践基地离学校较远,学生开展一次实践教育学习需要长久规划,需要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没有形成长期培养学生的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产学研学习主要停留在了校内,停留在了课堂里。

1.4" 缺乏现代农业专业技能训练

在新农科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传统农林教育无法适应新时代对农业发展人才的需求[7],培养的人才跟不上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生态化和智能化,学校缺乏对学生进行现代农业专业技能训练[8],学生实践操作能力较弱,不能及时了解和学习最新的科学技术,缺乏创新意识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1.5" 实践教学师资团队匮乏

具备“双创”能力的应用型师资不足,多数教师从学校毕业立即到学校开展教学工作,投入到教学和科研当中,没有到企业去锻炼,没有智慧农业和处理大数据的实践基础[9]。这导致在教学过程中未能结合农业实际和前沿科技做好教学设计,只是把课本上的知识传授给学生,难以培养和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能力。实践教学师资团队匮乏,专业教师脱离企业实际需求,教学方式单一,主要停留在书本上,难以培养出复合型新农科人才,难以支撑社会快速发展的需求,不能满足新农科背景下对智慧农业实践教学变革的强烈要求。

1.6" 课程评价机制不完善

在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的课程中,实验课程和实践课程所占比重较小,课程评价主要通过笔试进行考试,学生的实践和动手综合能力未能全面体现出来。学生的学习课程基本是通过卷面考试、写论文、调研报告等方式评价学生的学习成果,未能及时挖掘学生的潜力和特长。

2" 新农科专业素养研修路径

2.1" 创新人才培养机制

人才培养方案是学校培养专业人才的基础,学校必须结合现代农业发展和多元化发展,融入产学研实践,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充分论证开设课程的必要性,提升完善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确保培养新农科人才的途径有据可依,确保教学内容与行业需求紧密相连。建设校内基地平台,打造专业基地一体化,积极优化教学资源,提升综合育人功能,为培养新型农科人才提供实践基地保障。建立虚拟仿真实验室,模拟农业实验环境,学生可以通过模拟仿真实验室了解、学习和探索不同农作物的生长规律和环境要求,探索不同农作物之间的相互影响。新农科的发展强调了跨学科的融合培养的重要性[10],跨学科培养需要打破传统的学科界限,融合各学科领域的知识,注重专业教育与通识教育的高度融合,鼓励学生积极发展优势领域,提高跨学科知识结构和综合素养[11]。

2.2" 注重实践能力培养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是巩固理论知识的有效途径,是培养高素质复合型新农人不可忽视的重要环节。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培养,强化每个阶段的实践环节,可以把学生的实践教学分为4个阶段。第一学年是认识新环境和接受新环境的过程,在这个阶段可以带领学生做自然教育,走进自然,让学生了解自然、懂得自然、尊重自然。在自然教育环境下,带领学生了解探索校园里的自然环境,在学校这个自然生态环境下开展学习活动,探索自然规律,并亲自带领学生认识和辨别种子,了解和发现种子的奥秘。第二学年,组织学生参加到种子工程育种实践活动中,鼓励学生积极探索新品种的培育,观察记录培育的整个过程,让学生熟悉种子工程的培育。第三学年,组织学生到先进的农业企业参观学习,了解先进的农业设备及企业的运转模式。到实践教育基地开展学习育种、选种、播种、授粉、收获和技术学习的全过程,让学生结合所学的理论知识,把所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为提高农业生产做设计方案。第四学年,注重锻炼学生实践能力和服务社会能力,让学生到一线去考察,结合当地资源做科研研究,鼓励学生积极与农民建立联系,深入了解农村,参与到农业领域的研究,为当地农业发展提供技术服务,为促进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基本保障。

2.3" 积极推动校企联合培养

结合当地地域特点,合理利用学校、政府和企业资源,共建专业实践基地和资源库,建成共同培养智慧新农人模式,积极推动校企联合培养,为国家农业发展不断输送农业人才。积极拓展学校周边的专业教育实践基地,为学生的实践教育提供基本保障,鼓励学生在合作公司积极完成实验实训,争取留在公司奉献力量,为科研创新提供合作平台。在制定学生人才培养过程中,积极结合农业企业的发展,融入企业未来发展及实际需求,跟进调整人才培养方案,立足培养能够适应社会发展的新农人。在学生培养的整个过程中,注重学生的发展潜能,根据学生的培养方向,安排学生到一线去学习常规农作物的栽培技术和种植管理,跟进学习农业设备和企业运转。

2.4" 融入课程思政

课程思政强调以立德树人为基础,将知识传授与价值引领相结合[12],引领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和人生观。教师是学生的引路人,是学生的榜样,在学生的成长道路上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在日常教学中,教师除了知识传授,还要抓好德育,要在思想上和道德上对学生进行正确的引导,融入课程思政,有机结合专业教育与实践教学,鼓励学生探索农业领域的新知识。积极培育学生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重点提升学生“三农”情怀[13]和社会使命感,将知农爱农、强农兴农的思想贯穿于培养全过程,引导学生积极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把专业技能运用到农业发展中,积极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贡献一份力量。

2.5" 打造创新实践型教学团队

教师是培养学生的主体,在培养高素质新农人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每位教师的研究方向和研究领域不同,可以结合教师的优势组建实践教学团队,打造创新实践型教学团队,设计系统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综合能力,推进新农科教学质量,落实育人成效。实践教学团队在校内教师的基础上,可以扩充校外师资团队,邀请校外教师和企业家参与到实践教学中,定期邀请专家开展业内的讲座。同时,不断提升校内教师实践教学能力,定期组织教师参加培训学习,走出学校,走向国际,积极参与到农业生产实践研发中,提高实践教学质量。

2.6" 结合竞赛契机促进学生发展

学生的综合能力可以通过比赛表现出来,在比赛过程中所涉及的每一个环节,激发学生的思考与探索,学生能够在比赛中综合学习和运用所学知识。在比赛过程中可以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能力,挖掘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结合竞赛契机,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校内外各类比赛,在竞赛中学会思考、学会学习、学会提升,学会在竞争激烈的社会中找到自己的立足点。

2.7" 建设课程评价机制

针对农学的不同课程,充分论证课程开设的必要性,增加实践课程的比重。建设相应的课程评价机制,充分体现学生的专业素养及综合能力。同时,新农科应深度融合新理科、新工科和新文科的发展[14],积极推动新农科改革发展,全面衡量学生综合能力。对于学生的实践课程,除了展示实践成果,学生要积极分享在实践过程中的细节、收获与心得,作为新农人如何积极参与到新品种的研发当中,如何设计实践课程,如何在实践课程中提升自己的综合能力。

3" 结束语

新农科背景下,新农科的发展给新农科人才培养带来了新的机遇,同时也面临着更多的挑战。面对未来我国农业的规模化[15]、多元化[16]、机械化[17]和智能化[18]发展,我们在培养人才的过程中要与时俱进,及时调整培养方案,着重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综合运用能力,注重强化学生终身学习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新农科背景下,注重全员、全程、全方位培育学生,把爱国和爱农情怀贯穿到学生的整个学习生涯和生活中,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不断面对新的挑战与机遇。

随着新时代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现代化也在稳步发展,综合国力也在不断提升。作为培养农业人才的主体,涉农高校应该跟上时代的步伐,在知识上、思想上、道德上引领学生做一个具有“三农”情怀的社会主义接班人。新农科的发展和进步需要不断探索与实践,涉农高校要综合自然生态、环境和经济多方面进行考虑,积极推动我国农业现代化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杜万里,王婧,于海秋.种业“翻身仗”背景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实践教学改革探索[J].高教学刊,2023,9(29):153-156.

[2] 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3):105-106.

[3] “新农科”建设开启“北大仓行动”[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5):110.

[4] 新农科建设推出“北京指南”[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6):104-106.

[5] 张琦,苗兴芬,杜艳丽,等.“新农科”背景下种子科学与工程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探索[J].黑龙江农业科学,2024(5):99-102.

[6] 马淏,任静,丁雨龙,等.新农科背景下产学合作协同育人实践研究[J].创新创业理论研究与实践,2023,6(22):82-85.

[7] 覃梦妮,唐红祥,陆维研.“新农科”教育改革背景下经管类农林人才核心能力体系构建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4,52(11):276-278.

[8] 杨细平,吴良.新农科背景下广西农学专业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24,52(9):273-275.

[9] 于丽艳,刘杰,冯棣,等.新农科背景下地方院校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4,4(9):125-129.

[10] 崔志波,程海涛,金诚诚,等.新农科建设理念下植物分子育种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高教学刊,2024,10(15):155-158.

[11] 吕叙杰,李大鹏,肖湘平,等.新农科专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立意、进展与策略[J].中国农业教育,2022,23(2):24-30.

[12] 李艺琳,潘月游.提升新农科专业教师课程思政能力方法研究[J].佳木斯职业学院学报,2024,40(7):168-170.

[13] 路丹,韩世健,彭好文,等.新农科背景下农业认知实践课程改革与探索[J].智慧农业导刊,2024,4(16):122-125.

[14] 丛建民,黄威剑.职业教育新农科下“农+”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4,4(13):125-129.

[15] 张建雷.中国农业规模化转型的动力机制及内在困境——基于农民家庭发展的视角[J].开放时代,2023(1):189-204,9-10.

[16] 张树良.新常态下农业产业转型升级多元化发展路径思考[J].现代农业,2018(5):54-56.

[17] 刘婷,胡红,梁剑.新农科背景下“农业机械学”教学实践与改革思考[J].南方农机,2023,54(15):192-194.

[18] 杨娟,叶进,黄华存,等.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背景下智慧农业课程教学改革与实践[J].智慧农业导刊,2024,4(4):19-23,28.

猜你喜欢

新农科专业素养人才培养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论小学美术教师的专业素养
翻转课堂背景下的高职教师专业素养提升探析
当下如何提高中小学美术教师专业素养
浅谈小学数学教师专业化发展
基于人才培养的中职生日常管理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高校舞蹈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