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

2025-02-09罗融融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3期
关键词:赋能红色文化乡村振兴

摘" 要:红色文化资源是界石铺推进乡村振兴的特色优势资源,近年来,其在赋能界石铺乡村振兴、促进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文化繁荣、乡风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面临着内涵挖掘不深、利用模式单一、缺乏专业人才等困境。为此,需要从优化顶层设计,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加强区域协作,促进产业融合发展、重视人才培养,建设专业人才队伍等方面加以改进,以期能发挥更大作用,不断谱写新时代乡村振兴伟大篇章。

关键词:界石铺;红色文化;乡村振兴;赋能;实践

中图分类号:D422.6"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3-0184-05

Abstract: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re advantageous specialty resources for Jieshipu to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recent years, it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empower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Jieshipu rural areas,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primary-level Party organizations, rural industrial development, rural cultural prosperity, rural customs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and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However, in the specific practice process, it still faces difficulties such as insufficient exploration of connotation, single utilization model, and lack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To this end, it is necessary to optimize top-level design, deeply explore the connotation of Red culture, strengthen regional cooperation, promote industrial integrated development, and attach importance to talent training, so as to improve the construction of a team of professional talents and other aspects in order to play a greater role and continuously write a great chapter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Jieshipu; Red culture; rural revitalization; empowerment; practice

红色文化资源是赋能乡村振兴的特色优势资源。2022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甘肃省静宁县界石铺是红一、二、四方面军长征途经的主要地区,是红军三大主力会师的“有利中心基点”。红军陕甘支队在界石铺“三天两夜”的宿营以及三大主力红军以界石铺为中心的大会师,给界石铺沉淀了弥足珍贵的红色文化资源,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和文化内涵。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依托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和绿色生态资源发展乡村旅游,搞活了农村经济,是振兴乡村的好做法”[2]。因此,充分发掘和利用界石铺红色文化资源、分析其赋能乡村振兴的实践成效、现实困境和改进措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1" 界石铺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振兴

界石铺在中共党史、军史和中国革命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地位。1935年10月3日至5日,毛泽东、周恩来等率领陕甘支队在这里宿营三天两夜,留下了光辉的足迹,播下了革命的种子,与当地老百姓结下了鱼水深情。从此,界石铺被历史光荣赋予“领袖驻地”的美誉。1936年9月,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第一军团第一师为策应红二、四方面军北上会师,再次来到界石铺,驻防42天,宣传抗日政策,开展革命活动。红军三大主力会师期间,毛泽东和党中央多次发出电文,下达“占领以界石铺为中心[3]”“以界石铺为中心之有利基点[4]”的命令指示,凸显了其重要的战略地位。界石铺物质形态的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主要包括红色村落,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界石铺纪念园(陈列有长征时期珍贵图片、实物、文物史料千余件),毛泽东旧居及其内部陈列的工作用品和生活用品等,红军楼(原名庆圣楼,肖华、邓颖超等先后在楼上演讲,向老百姓传播革命思想、宣传抗日主张、分发毛巾和袜子等战利品),纪念碑,红色教育研学基地和战斗遗址等,此外还包括红色文化作品,如毛泽东诗词、红色书籍等。非物质的红色文化资源主要有红色故事(战马救主、放羊娃变成小红军)、红色歌谣、红色精神等。

近年来,静宁县依托地理区位优势和革命传统优势,深入贯彻落实国家和省市关于文化旅游产业发展的决策部署,抢抓国家和省市长城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和乡村振兴战略机遇,以省级全域旅游示范县创建为契机,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围绕“弘扬长征精神、传承革命传统”这一主题,按照《静宁县界石铺红色旅游小镇建设方案(2017—2019)》总体规划要求,通过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服务完善、产业布局优化和镇域环境整治等措施,将中国工农红军长征界石铺纪念园打造成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建成以“一带一路一馆一阵地”为主要内容的席家堡子红色文化体验区;对继红村国道沿线建筑风貌进行红色元素改造提升,延伸建成红色文化广场、红色记忆长廊等红色文化节点,与高李堡驿站、谷湾驿站、红色教育研学基地等串点成线;形成以继红村为主体,以312国道(界石铺段)为主线,集党性教育、休闲观光、文体娱乐于一体的红色旅游线路。

界石铺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打造了新引擎、催生了新动力、激发了新活力,二者的有效结合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进程中展示出强大生命力。

2" 界石铺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实践成效

红色文化资源因其形成过程的特殊性和自身先进性而具有多维价值,体现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为乡村振兴提供了多种空间和可能。界石铺红色文化资源发挥了重要作用,助力乡村振兴在基层党组织建设、乡村产业发展、乡村文化繁荣、乡风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5个方面取得了重大成效,初步形成了主导产业明晰、村容村貌美丽、历史文化传承、基础设施完善、功能区划合理及基层治理和谐的乡村振兴示范村。

2.1" 界石铺红色文化资源助力基层党组织建设

基层党组织是党的肌体的“神经末梢”。“农村基层党组织是党在农村全部工作和战斗力的基础,是乡村振兴的坚强政治保证。[5]”因此,要全面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充分发挥其在乡村振兴战略中“排头兵”“先锋队”的作用。作为红军长征的主要途径地,红军在界石铺的现实表现生动体现了党的坚定信念、根本宗旨、优良作风,凝聚着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奋斗、牺牲奉献、开拓进取的伟大品格,是我们加强党员领导干部教育的优良素材,用这些优良素材涵养党员领导干部的初心、使命,可使其筑牢信仰之基、补足精神之钙、把稳思想之舵,展现出勇于斗争、敢于干事创业的良好精神风貌。开展党史学习教育以来,以还原部队营房原貌、建有思政教育展示馆、党史VR体验教学室、开发制作红军长征题材皮影戏和党员红色教育公开课为重要载体的红色教育研学基地,充分发挥了红色文化资源资政育人的作用,成为党员干部学党史、受教育、铭初心的重要场域。此外,充分利用纪念馆内资源开展廉政警示教育,布置廉政文化展厅,整理编辑了《廉洁静宁》宣传手册,积极宣讲“毛主席的干粮袋”“南瓜地里长出银元”等地方廉政故事。通过学习和传承红色文化,赓续红色血脉,党员干部的廉洁意识、纪律意识得到进一步强化,营造了健康向上、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2.2" 界石铺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产业发展

产业兴旺是乡村振兴的重点,是解决农村一切问题的前提。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全国乡村产业发展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中指出,“乡村特色产业是乡村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地域特征鲜明、乡土气息浓厚的小众类、多样性的乡村产业。[6]”界石铺以纪念馆旅游景区为依托,采用“红色+”的理念,打造“红色+乡村游”“红色+研学游”“红色+康养游”等体验项目,优化乡村产业结构,打造新型乡村产业生态圈,推动了界石铺经济产业的多样化发展。高堡村建有占地110余亩(1亩约等于667 m2,下同)的现代设施蔬菜产业基地、25座尺寸70 m×10 m的日光温室,种植有草莓、甜瓜、葡萄和樱桃等高效益高品质果蔬,与红色文化体验区联动协同,聚力打造集休憩、农事体验、文旅为一体的休闲康养区。红色教育研学基地、纪念馆等为县域内及周边县区广大党员干部、青少年学生赴界石铺接受红色教育、开展学习研讨提供了平台。“红色研学+绿色田园”的旅游产业正成为一种新的时尚,进一步延伸了红色旅游产业链条。

2.3" 界石铺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文化繁荣

2024年1月1日,《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提出:繁荣发展乡村文化……深入开展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宣传教育活动。加强乡村优秀传统文化保护传承和创新发展[7]。界石铺特别重视发挥红色文化在乡村文化建设中的价值引领作用。红色文化资源为界石铺乡村文化建设工作提供了充足素材,开设党史学习教育、文明静宁、创建民族团结教育基地等专栏;组织“大思政课”兼职教师、平凉市党员教育骨干师资、平凉市讲师团成员等力量,开展“四进”宣讲活动百余场次,“党的故事我来讲”“图片背后的故事我来讲”等社教活动30余场次,延伸了教育范围,营造了学习主题教育和红色文化的浓厚氛围,使“听党话、感党恩、跟党走”的观念深入人心。近年来界石铺累计举办大型纪念活动10次、专题文艺演出8次、梨花节四届,精心策划制作推广歌曲《界石·新时代进发》,制作专题纪录片《一道绵延千里的精神山脉》,有效地将文化建设融入到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娱生活之中,极大地丰富了村民们的精神文化生活。

2.4" 界石铺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风文明建设

乡风拥有独特的文化习俗和精神风貌,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乡风文明是乡村振兴的紧迫任务,重点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保护和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开展移风易俗,改善农民精神风貌,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8]。红色文化是革命战争年代的先烈们在战火硝烟中浴血奋战的真实写照,是他们留给我们的宝贵精神遗产,潜移默化地激励着每一个人,继红村村名的由来就是如此饱含深情。长征将士的英雄足迹,先烈们用鲜血和生命铸就的长征精神是矗立在界石铺广袤土地上的精神丰碑,长期以来一直浸润着每一位村民的思想,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自然而然地形成了爱国、感恩、团结、进取、吃苦耐劳和艰苦奋斗的文明乡风。近年来,界石铺着力擦亮乡风文明“底色”,塑造乡村振兴之“魂”,引导村民讲文明、树新风、倡导好家风、好民风,营造崇德向善的浓厚氛围,用乡风文明“软实力”筑牢乡村振兴“硬环境”。红色文化资源以精神动力指引着当地人民迈向新的征程。

2.5" 界石铺红色文化资源助力生态文明建设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9]”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对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和治理、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农村发展新格局、推动天蓝地绿水清的美丽乡村建设,既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乡村振兴战略应有的题中之义。界石铺始终坚定不移走生态优先、绿色发展之路,紧紧围绕“红色圣地,绿色家园”的发展理念,坚持以“保护为主,修复为辅”带动村容村貌整治、环境设施配套配齐,完善乡村综合环境整治。建成滨河花海景观带300亩和寓意红军长征“两万五千里”的红色飘带景观健身步道2.5 km,配套红色故事牌、旅游小景观、休闲小亭台等;退耕还林、植树造林;疏通河道,维修生态护坡,将红色文化资源与绿化工程完美结合,促进乡村旧貌换新颜,大大改善了乡村自然宜居环境,提高了生态宜居指数。

3" 界石铺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现实困境

界石铺依托红色文化资源的多维价值向度,通过发展红色旅游、打造红色文化产业、开展主题教育等举措为乡村振兴带来了多重效益。然而,在数字化平台的应运以及红色乡村旅游火爆兴起的背景下,界石铺红色文化资源在开发利用的过程中尚存在着一些不足,成为其更进一步发挥效能的掣肘因素。

3.1" 红色文化资源的内涵挖掘不够丰富

红色文化是革命文化也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具有开放包容、与时俱进的特点,会随着时代的发展源源不断注入新的内涵。从一定意义上说,红色文化资源内涵挖掘的深度决定了红色文化资源在乡村振兴中的利用程度。界石铺红色文化资源非常丰厚,但在开发呈现上只以主题展厅、纪念碑、雕塑群以及历史文物等传统的静态展览为主,仅仅停留在保存历史文物,还原历史场景的层面;对重大历史事件的文化内涵缺乏深层次的挖掘,如放羊娃变成小红军(余新元老红军原型)等只是被当成红色故事传颂,并没有提炼出“军爱民,民拥军”的精神内涵;纪念馆为全国爱国主义教育示范基地、中共党史教育基地、国防教育基地,虽然与兰州大学等多家单位建立了合作关系,但没有形成双向互动的良好局面,只发挥了为学校、单位提供教学、实践活动基地的作用,没有充分利用高校、智库、研究会等加强对红色精神内涵研究以及红色文化开发利用的理论研究,由此导致的后果之一便是失去地方特色、重量不重质,物质性的红色文化资源“千篇一律”,精神类的凝练不精,难以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3.2" 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模式较为单一

经过近几年的发展,界石铺红色文化资源的利用虽然已经取得了一些成绩,但从具体实践情况来看利用模式相对单一,与乡村振兴融合发展的导向性理念仍旧不强,突出彰显的是革命教育阵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场所的功效,侧重于宣传、教育和精神弘扬而不是作为资源进行开发利用,还没有转化成为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从当地打造的“红色+乡村游”“红色+研学游”“红色+康养游”等体验项目可以看出,红色文化资源与产业发展结合更多的是旅游业,与当地的历史文化、民俗文化资源融合不够,与农业资源紧密关联的思想缺失,须知农业才是乡村的核心资源要素。并且旅游业没有形成成熟的乡村旅游线路,主要是以政府提供公共服务供游客参观为主,缺少互动性和参与性项目,多数游客仅仅是走马观花式游览,吃、住、游、购和娱等链式产业还不能有机衔接,产业链条短、附加值不高;旅游产品种类单一,缺乏特色产品,基本没有能够拉动乡村旅游发展的龙头产品;从业人员培训次数少、时间短,业务水平与周边成熟红色旅游景区存在一定差距,影响游客整体体验,导游员、讲解员及管理人员素质有待进一步提高,如何使红色资源为当地经济发展服务还需要进一步探索。

3.3nbsp; 红色文化资源专业人才相对匮乏

千秋基业,人才为本,人才是第一生产力。但就目前来说,界石铺红色文化的专业性研究人才和多元化管理人才,尤其是军事、考古、理论研究、旅游资源挖掘、旅游市场开拓和旅游产品创意设计等方面人才相对匮乏。在人才构成方面,从事红色文化研究的专业性人才较少,虽然组织人员深入挖掘了静宁及界石铺“一点五地”历史内涵,多次调研考证细化了三大主力红军静宁会师路线、平凉市红色政权分布、红军长征过静宁路线,整理编撰《寻访红色足迹——红军长征过静宁历史调查》《静宁红色电文》《一生跟党走——静宁籍老红军余新元故事集》等书籍,形成了独特的研究视角和研究成果,但是仍然缺乏从长征全局视角军事化、系统化、规模化的研究;同时具备党史党建知识与旅游讲解技能的复合型人才较少;会利用现代信息技术的高科技管理人才较少,红色资源应用不够数字化、智能化,网络载体缺失,对外宣传手段单一。在人才队伍建设方面,对现有的人才队伍建设重视程度不够,培养方案不专业、不完善,行政、管理及专业技术人员不能做到专岗专员,完备的人才激励保障机制尚未形成,不能有效激发传承和发展红色文化的热情和活力。在人才引进方面,静宁县非常重视教育,是省里有名的“教育大县”,但是人才流失严重,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显示,静宁县人口较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少了约10万人,学有所成的年轻人更加倾向于到有发展前景的城市去实现自己的价值,回乡意愿低。人才引进机制不健全,宣传不到位,引进难,即使人才引进后,也并未搭建起广泛施展才能的平台和提供晋升发展的空间,在“引、育、用”方面均存在不足。

4" 界石铺红色文化资源赋能乡村全面振兴的改进措施

发现问题,就要解决问题,只有解放思想,打破发展瓶颈,才能更好发挥红色文化资源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的动力作用。

4.1" 优化顶层设计,深入挖掘红色文化内涵

2019年8月2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张掖市高台县参观中国工农红军西路军纪念馆时指出,“我们要讲好党的故事,讲好红军的故事,讲好西路军的故事,把红色基因传承好。[10]”习近平总书记在甘肃的重要讲话为界石铺开发和利用红色文化资源指明了方向,要深刻把握红色文化资源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意蕴,讲好红色故事。

一是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优化顶层设计,加强战略规划,以《长城、大运河、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建设方案》为指导依据,编制《长征国家文化公园静宁县界石铺景区发展总体规划》,努力将静宁打造成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甘肃段先行区和示范区;加强政策倾斜和资金支持,增加专项资金投资预算,保障政府导向性投入,同时吸纳社会组织、机构和个人资金,多方落实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建设经费。二是要加大对红色文化资源系统研究,深入挖掘红色文化题材,以创意为先、动人为要,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态把重点故事编辑好、讲述好,讲得新颖透彻,讲得极具韵味,使受众感悟感动,入脑入心,呈现红色文化资源历久弥新的时代魅力;融合地方民俗和历史文化,突显地域特色,打造内容丰富动人、形式新颖别致的精品红色项目;立足地方特色手工艺技术设计出接地气、受欢迎以及满足大众需求的产品,拉近人们与红色历史的亲切感,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红色文化熏陶效果。

4.2" 加强区域协作,促进产业融合发展

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利用的同质化造成的竞争比比皆是,界石铺红色文化属于长征红色文化范畴,在省内与其他地方相比优势已不明显,因此想要脱颖而出并非易事。湘西十八洞村利用红色旅游助力乡村振兴的经验表明,只有将红色文化资源与历史、自然、民俗、节庆和饮食等特色文化资源有机结合,形成集聚优势,打造差异化红色旅游产品,才能有效带动乡村经济社会发展。

一是要整合县域优势资源。静宁是华夏农耕文明的发祥地之一,是远古历史上的“伏羲、女娲”故里,民俗文化积淀丰厚。古代多民族在这里产生、发展,伏羲文化、农耕文化、民族多元文化和民俗风情文化等相互辉映。要围绕“华夏之根、红色圣地、金果家园”三张名片,坚持全县一盘棋发展战略,加大红色资源与上述文化资源融合重组和深入开发力度,避免简单叠加,推出旅游特色产品和精品线路,打造县域旅游新格局。二是要不断加强对外交流与合作,按照“优势互补、资源共享、市场共建、共同发展”原则,积极推进跨地区、跨景区合作,实现互利共赢。加强与会宁、宁夏将台堡、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的联合推广,真正擦亮全国30条红色精品旅游线路中知名红色旅游景区的名片。三要采用“红色+”的理念,促进产业融合发展。积极探索“红色+农业”“红色+企业”“红色+民俗”等发展模式,大力推进红色旅游与文化、农业、体育、教育、休闲康养和商贸等深度融合,景区内推出红色文艺表演、红色文创、红色研学和军事体验等新产品,景区外让静宁烧鸡、静宁锅盔、早酥梨、红军小杂粮和山毛桃核编织品、金果醋、成纪刺绣、成纪挂毯、掐丝画、成纪剪纸和成纪石雕等具有地方特色农土产品市场化、规模化运作,销往全国各地。从根本上说,就是要全面激活红色文化资源,不断延展红色文化产业链,增强红色文化的诸多独特价值,构建融合红色文化资源的乡村全面振兴新机制。

4.3" 重视人才培养,建设专业人才队伍

人才振兴是乡村振兴的基础。通过采用“内育栋梁,外引凤凰”理念,加强本土人才培养与专业人才引进力度,为红色文化资源助力乡村振兴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支撑与智力保证。

一是在本土人才培养方面,要加强对现有红色文化人才队伍的建设,重视革命历史研究人才的培养,创新工作体制机制,支持学术研究成果转化。通过专业化培训或与高校协同培养、研讨交流、赴外观摩学习,不断提高他们的专业能力和综合素质,打造讲解员、文史研究员、内部管理员三支优秀队伍;按照工作职能,设立行政、事业管理、专业技术等岗位,通过职级晋升激发人才活力,提高干事创业的信心;强化服务理念,完善服务规范,在服务内容、方式和手段方面积极创新,提供热情、文明、规范的服务。二是在引进专业人才方面,要把县委、县政府开发的“归雁工程”项目落到实处,合理打感情牌,吸引本地人才回乡就业。要全面摸清在外静宁籍优秀人才情况,进行精准回引,同时要发挥好“归雁工程”驻外联络服务站的作用,为回引人才返乡就业牵线搭桥;要加大宣传力度,通过各种媒体广泛进行政策宣传,介绍干事就业优良环境,让在外优秀人才切身感受家乡变化,知晓家乡优惠政策,增强返乡信心和决心;要建立健全“归雁人员”返回静宁就业扶持政策,完善服务机制,提升服务质量,充分调动“归雁人员”就业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力争做到“雁”归得来、留得住,为乡村振兴注入“源头活水”,增添“强劲动力”。

5" 结束语

红色文化资源演进生成于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进行的伟大革命实践中,广泛分布于我国各乡村地区,对于乡村发展具有独特价值,是推进乡村振兴的关键切入口。依托于乡村振兴战略大背景以及各种利好政策,界石铺红色文化资源在赋能乡村振兴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在具体实践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不足,要正视问题,充分调研,有针对性地加以解决,不断完善发展利用红色文化资源的体制机制,让红色旅游资源和乡村振兴同频共振,最大化发挥红色文化资源的多元价值,大力谱写新时代农村发展的新篇章。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32.

[2] 习近平在河南考察时强调 坚定信心埋头苦干奋勇争先谱写新时代中原更加出彩的绚丽篇章[N].人民日报,2019-09-19(01).

[3] 甘肃省军区党史资料征集办公室.三军大会上(下册)[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1987:123.

[4] 中共甘肃省委党史研究室.铁流汇陇原[M].兰州: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135.

[5] 张蕾.以高质量农村基层党建引领推动乡村振兴[J].延边党校学报,2022,38(5):20-23.

[6]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农村部.农业农村部关于印发《全国乡村产业规划(2020—2025年)》的通知[EB/OL].http://www.moa.gov.cn/govpublic/XZQYJ/202007/t20200716_6348795.htm.

[7]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EB/OL].http://cpc.people.com.cn/n1/2024/0204/c64387-40172599.html.

[8] 人民日报: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书写好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三农”新篇章[EB/OL].http://opinion.people.com.cn/n1/2019/0709/c1003-31221291.html.

[9] 以美丽中国建设全面推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40150461.

[10] 习近平在甘肃考察时强调 坚定信心开拓创新真抓实干 团结一心开创富民兴陇新局面[N].人民日报,2019-09-19(01).

猜你喜欢

赋能红色文化乡村振兴
数字技术赋能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基本内涵及价值体现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大蓝鲸”系统:打造增强型的新广播
争鸣|少儿音乐教育需重新为音乐“赋能”
论红色文化在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及实现路径
社会主义意识形态对红色文化的价值诉求
红色文化书籍的历史及装帧的特色审美
浅析红色文化与高职院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