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的现代审视
2025-02-09李沫霖
摘" 要: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方面,也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基本要求。然而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较低、城乡发展差距显著、乡村生态环境不容乐观、“三农”领域资源聚集不足、精神文明建设相对弱化等一系列问题需要尽快破解。因此,应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加快推进城乡融合新道路,加快推进乡村绿色发展,加快构建乡村资源聚集新格局,加快推动乡村精神文化建设,推进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的乡村振兴。
关键词:中国式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城乡发展;推动
中图分类号:S-0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3-0180-05
Abstract: Implementing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promoting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are important aspects of China's socialist modernization and the basic requirement for the great rejuvenation of the Chinese nation. However, a series of problems such as the low level of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the significant gap in urban-rural development, the unsatisfactory rural ecological environment, insufficient resource aggregation in the fields of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rural people\", and the relative weakening of spiritual civilization construction need to be solved as soon as possible. Therefore, we should accelerate the agricultural modernization and rural areas, accelerate the new path of urban-rural integration, accelerate the green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pattern of rural resource aggregation, accelera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spiritual culture, and promot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perspective of Chinese modernization.
Keywords: Chinese modernization; agricultural and rural moderniz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urban-rural development; promotion
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1]。推进实施乡村振兴道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基于此,对标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这一目标,加快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义深远而重大。
1" 中国式现代化与乡村振兴的内在联系
1.1"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实施是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题中之义。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加速演进,我国发展风险和挑战并存,不确定性因素依然存在,所以守好“三农”问题至关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坚持城乡融合发展,畅通城乡要素流动。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1]。正是中国式现代化进程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背景下,全面推进乡村振兴十分重要。
1.2" 中国式现代化是乡村振兴发展的远大前景
我国乡村振兴的目标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乡村振兴不仅是小小的一步,更是整个进程中的一大步。进入新时代社会的主要矛盾发生了变化,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是解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的分发展之间矛盾的必然要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必须走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要以人民为中心,推进实施乡村振兴道路,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
1.3" 乡村振兴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具体表现
乡村振兴战略包括“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这几个方面,这恰恰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在我国不同方面的具体体现[2]。首先,我国发展的一定基础是产业振兴。乡村的产业带动乡村经济的发展,乡村一、二、三产业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积极性,同时也增加了他们的收入,同样也激发起他们建设的积极性,为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提供了物质保障。其次,广大群众生活的关键是生态宜居。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生态的重要性,良好的生态不仅是农村地区发展的关键,同时也能为中国式现代化打造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局面。最后,一切的根本都是人民群众的生活富裕。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坚定不移走共同富裕道路。“治国之道,富民为始。”我们始终坚定人民立场,强调消除贫困、改善民生、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坚持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根本宗旨的重要体现,是党和政府的重大责任[3]。
2"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羁绊
2.1" 城乡发展差距依旧突出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中提到:“持续缩小城乡区域发展差距,让低收入人口和欠发达地区共享发展成果,在现代化进程中不掉队、赶上来”[3]。然后,就当前的状况看,城乡之间的差距还是比较大。例如居民收入差距很大。农民由于自身地理位置的限制,从事的职业主要是与农村相关的农林和养殖业等,这些职业收入都不高且受着季节温度等多种因素的影响。他们中的一部分人去城市工作也是做着建筑工人、餐饮服务员、工厂一线工人等工资不高的职业。其次,农民收入模式单一,收入均以工资性收入为主,而城镇居民其收入主要由工资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及经营收入为主。农村与城市之间的教育资源也有极大的差别。农村地区由于经济、政策的差异,正规学校,完善的师资队伍都有极大的缺失,基础教育的缺失在一定程度上也导致农村居民的素质不高,从而很难促进农村地区的进一步发展。农村与城市之间的生活水准也有很大差距,长期的公共资源向城市地区倾斜,基本的公共服务总量有限,偏远地区无法享受到城市所拥有的,由于乡村经济等各因素,乡村医生比较稀缺,加上医疗设备的短缺,农民生病得不到及时的救助。中国式现代化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现代化,怎样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还要进一步思考[4-5]。
2.2" 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较低
农业发展是乡村高质量发展十分关键的一个环节,这是乡村振兴的根本。没有高科技和本地产业的支持,农业很难发展起来。而长期以来,我国农业现代化水平总体不高,机械化、科技化水平较低,这直接影响我国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升,造成了农业生产力效能较低,难以对实现中国式现代化起到强有力的支撑。具体说来,我国农业农村现代化水平较低体现在3个方面:一是农业现代化程度不高。当前,我国农村地区大部分还是采用小规模、半机械的生产方式,这种分散的,小规模的,粗放的生产方式难以形成具有体系的生产。农业生产效率低必然导致产出不足,这就极大地限制了它的发展。我国的乡村产业,无论是在发展规模还是生产水平方面都存在着一定缺陷,缺少更深入有技术的加工和机制体制管理。二是农村现代化水平不高,乡村生态建设领域仍有一些问题。如一些乡村的环境卫生还较差,一些地区的公共厕所卫生状态也待改善。三是农民现代化水平不高。一些农村地区农民的思想道德水平和文化水平还有待提高,农村村委干部的治理能力明显存在不足,以及农民参加农村管理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方面也存在着不足。
2.3" 乡村生态环境不容乐观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提到“我们既要绿水青山,也要金山银山。宁要绿水青山,不要金山银山,而且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但根据目前情况来看,乡村生活垃圾和污水随意排放问题十分严重,多数地区出现脏、乱、差的问题,在乡村的一些道路上家禽的排泄物随处可见。主要是由于在村的村民多数是留守老人和儿童,他们没有接受过教育与引导,大多数缺乏环保意识。过度的使用化肥与农药等化学物质,化肥药瓶、地膜贷乱废弃现象也还是存在,这严重污染了土壤以及水资源,在较大程度上影响了农村生态系统的平衡。一些农村资源的无形资产很难得到专门机构的认可,不能正常流通,这对农村资源的发展和利用产生了一定的障碍。养殖业污水未经处理,农村环境污染依然严重。同时,农村农产品质量安全监测管理不健全,质量安全监管体系和可追溯体系有待建构[6]。以及部分村民的生态环境保护意识还有待进一步加强,许多村民群众缺乏生态环保的意识,对其重要性的认识不深,缺乏主动保护环境的行动。
2.4" “三农”领域资源聚集不足
各种资源向“三农”领域聚集能加快农业农村现代化取得更为实质性的进展,但当前,“三农”领域资源聚集的状况还有一些不足。例如:一是人才偏向于流入较为发达地区。要实现乡村振兴,必须以人才为后盾,但是面对现实生活的压力,人们想要得到更高的工资,更好的福利待遇和更大的发展前景,农村由于环境、工资福利等一系列不足,所以没有优秀的人才前来,一些原本是农村的大学生,在毕业后也不愿意回到农村发展。二是经济资源流入稀少。由于农村地区人员、环境和各种政策不利于盈利,各类企业难以在农村地区得到发展,所以企业家们不愿意到农村投资兴业。另外各站无息、低利率贷款等难以进入农村地区,造成农村地区产业不足,不利于乡村经济的发展,资金更难流入农村地区。三是乡村基础设施资源投入不足。虽然在乡村振兴政策下,国家重视农村地区的发展,但是基础教育、医疗、健康和休闲等基本公共资源的供给不足,与城市的差距较大[7]。
2.5" 精神文明建设相对弱化
在农村生活生产中,精神文明主要体现为乡风文明。数千年来,中华民族形成了优秀的乡风民俗,为我国农业的发展提供了可靠的保障,起到了重要的公共秩序调节的作用。然而随着农村地区的不断发展,一些农村地区也显现出公序良俗等失效的情况。具体体现在几个方面,在文明创建方面,还有不少乡村文明程度还较低,主要表现在乡村理想信念有比较大程度上的不足。某些农村地区,一些较为低俗的文化大量涌入,侵蚀着大家的信念,黄、赌、毒问题在农村依然严重。在思想观念方面,“上午转转田埂,下午搓搓麻将”这种思想观念的人还有许多,怕吃苦,希望一夜暴富的人也存在许多。在一些农村地区,婚丧嫁娶讲阔气,出现了攀比的风气。在社会公德方面,农村地区孝道问题最为严重,大多数老年人,没有经济收入,需要子女的关心与照顾。但是一些子女不愿意照顾老人,甚至出现遗弃、虐待老人的现象。在科学普及方面, 一部分村民渐起奢靡浪费、自私自利之风, 部分农村地区婚姻价值观趋利化明显,浪费现象严重,乡情价值观淡化。封建迷信活动也有蔓延之势,不仅耗费了群众巨额钱财,也毒化了社会风气[8]。
3" 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推进乡村振兴的现实路径
3.1" 加快推进城乡融合新道路
中国式现代化强调人口规模巨大的特点下实现普惠性和共享性,这要求我们在推动现代化进程中,不仅要注重经济增长的速度和规模,更要关注发展的平衡性、协调性和包容性。城乡融合作为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其核心在于促进城乡之间各类资源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形成相互促进、共同发展的良好局面。
首先,增加城乡之间产业互动水平是关键。通过加强第一产业(农业)与第二产业(工业)、第三产业(服务业)之间的深度合作,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实现互补互促。例如,农村可以依托其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生态环境,发展特色农业、乡村旅游等产业,同时借助城市的技术、资金和市场优势,提升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而城市则可以依托农村的资源和市场需求,发展农产品加工、仓储物流等关联产业,形成产业链条延伸和产业集群效应。这种产业互动不仅能够促进农村经济发展,提高农民收入水平,还能推动城乡经济一体化进程。其次,加速城乡之间人才流通是重要保障。人才是城乡融合发展的关键要素。要鼓励和支持各类人才向农村流动,特别是那些具有创新创业精神和专业技能的人才。政府可以通过出台相关政策措施,如提供资金扶持、税收优惠、创业培训等,吸引和留住这些人才。同时,也要注重培养本土人才,特别是农村地区的农民专业专家,通过技术培训、经验交流等方式提高他们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从而带动当地农民就业创业。这种人才流通不仅有助于缓解城市就业压力,还能为农村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和动力。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实现城乡融合和全体富裕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需要政府、社会、企业、个体的合作。政府要发挥主导作用,制定科学合理的规划和政策措施;社会要营造良好的氛围和环境;企业要积极参与和投入;个人要提高自身素质和技能水平。只有这样,才能推动城乡融合不断向纵深发展,最终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目标。
3.2" 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
在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中,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一个核心目标,而加快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则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路径之一。
农业科技的进步是推动农业现代化、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和农产品质量的关键。为了强化这一目标,我们可以加强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加大对农业科技研发的投入,鼓励科研机构和高校与企业合作,开展前沿技术研究和应用示范。同时,建立健全农业科技推广体系,将先进适用技术及时传递到农民手中。推进农业机械化与智能化:加快农田生产全过程的机械化建设,提高农业装备水平,减轻农民劳动强度,提高农业生产效率。同时,积极探索农业智能化发展路径,运用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现代信息技术,实现农业生产精准管理、智能决策和远程控制。
打造现代化大型农村企业并引入乡村产业竞争机制,是提升农业农村现代化发展水平、促进共同富裕的重要途径。我们应该培育农业龙头企业:支持农业龙头企业通过兼并重组、股份合作等方式做大做强,形成一批具有行业影响力、市场竞争力和带动力的大型企业。这些企业可以在品牌、技术、市场等方面发挥引领作用,带动整个产业链条的升级和发展。推动中小企业特色化发展:在鼓励大型企业发展的同时,也要注重扶持中小企业特别是乡村小微企业的发展。通过政策引导和市场机制的作用,推动中小企业走特色化、差异化发展道路,形成各具特色的乡土品牌和产品。这些中小企业可以充分利用本地资源优势和人文特色,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农产品品牌和市场竞争力。建立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发展的新格局:通过产业协作、技术共享、市场对接等方式,建立大企业带动小企业发展的合作机制。大企业可以通过技术输出、品牌授权、资金扶持等方式帮助中小企业提升竞争力;中小企业则可以依托大企业的资源和平台优势实现快速发展和转型升级。这种大带小的合作模式有助于形成优势互补、协同发展的产业生态体系。
3.3" 加快推进乡村绿色发展
中国式现代化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加快推行乡村绿色发展,是构建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绿色乡村发展新格局。一是加强因地制宜规划。科学规划是乡村振兴持续健康发展的前提,根据农村发展的规律和发展趋势,分为整洁村、特色村、生态村、美丽田园村,要对村落自身的地理位置、人口分布、风土人情、历史等进行合理的考量,制定出一套完整的村落规划,始终坚持稳中求进。二是保护原有生态特色。乡村振兴不是将乡村变成城市,而是要以乡村自然的山水田林景色为底蕴,保留文化的独特风味,维护从古至今的原始古味,在守护好生态的基础上,推进农村可持续、健康发展,建设成“小规模、微田园、生活化”的新农村。三是政府可提供必要资金支持,增加乡村绿色生态量。开展风景林、游憩林等建设,开展庭院绿化,见缝插绿。四是培养职业人员。通过必要程序,竞聘选聘出了解市场、能够负责日常管理、清楚市场监测机制方法的人,以弥补村两委干部、村民在能力不足和动力欠缺的发展困境[9]。
3.4" 加快构建乡村资源聚集新格局
在如此大人口基数的中国实现共同富裕,构建乡村资源新格局是一件前无古人的伟大事迹。
3.4.1" 建立乡村人才振兴策略
一方面,制定并实施一系列具有吸引力的政策,如提供创业启动资金、税收优惠、住房补贴、子女教育优惠等,以吸引大学生、科技人才及其他高素质人才到农村就业创业。同时,建立人才评价机制,对在农村地区作出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表彰和奖励。国家相应的要在资金贷款、福利补贴等方面给予支持。另一方面,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增加对农村基础设施的投资,改善农村的基本公共服务,如医疗、卫生等,保证农村的居住条件能够跟上城市的步伐。加强农村环境治理,推进垃圾分类、污水处理、生态修复等工程,打造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
3.4.2" 建立资金、技术资源向农村地区流入体系
首先要通过政府引导、市场运作的方式,吸引国有企业、民营企业等社会资本投入农村地区。在保障企业合法权益的同时,出台一系列优惠政策,如提供低息贷款、税收减免、用地支持等,降低企业运营成本,提高投资回报率。其次是要建立健全农村金融服务体系,扩大金融服务覆盖面和可得性。发展农村普惠金融,为农民提供便捷、高效的金融服务。支持农村信用社、农村商业银行等金融机构拓展业务范围和服务对象,提高金融服务质量。
3.4.3" 推进城乡无差别一体化公共服务建设
如农村供水、供电、通信等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应加大财政补贴力度,减轻农民负担。同时,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农村公共服务建设,形成多元化投入机制,助力推进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中国式现代化[10]。
3.5" 加快推动乡村精神文化建设
国家物质基础不断增强,新农村精神文化也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是再造乡村价值观念,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底蕴的乡村价值观念,坚持教育引导、舆论宣传,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深入每一个人心中,并且能赋值为行动。二是重塑乡村道德观念,需要厚植中华民族传统家庭美德,让家庭成为乡村精神文明的重要支撑。三是筑牢理想信念,推动乡村精神文明,要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立场观点,引导广大村民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和忠实践行者。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抓手是乡村振兴,同时乡村振兴也是实现共同富裕的客观要求。因此,中国式现代化必须走中国式乡村现代化道路,推动农村经济、精神等方面再上一个台阶。以中国农村的具体情况为出发点,统筹协调推进,探索一条适合我国乡村发展的道路。
参考文献:
[1] 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N].人民日报,2022-10-26(001).
[2] 田祥宇.乡村振兴驱动共同富裕:逻辑、特征与政策保障[J].山西财经大学学报,2023,45(1):1-12.
[3] 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037154.
[4] 吴媚霞,王岩.比较视域下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三重超越[J].河南社会科学,2022,30(5):28-34.
[5] 吕方.乡村振兴与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内涵、特征、挑战及关键议题[J].杭州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43(5):98-105.
[6] 蒙象飞.农村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现状探析[J].毛泽东邓小平理论研究,2021(11):17-24,108.
[7] 温桂春.中国式现代化引领乡村全面振兴的研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3,34(12):4-7.
[8] 王木森,唐鸣.马克思主义共享理论视角下的乡村振兴战略:逻辑与进路[J].新疆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0):119-130.
[9] 韩文龙,唐湘.在中国式现代化新征程中促进农民农村共同富裕[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3,51(1):14-24.
[10] 陈健.中国式现代化视域下乡村振兴促进共同富裕研究[J].经济体制改革,2023(1):3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