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视域下民族地区乡村振兴
2025-02-09陈璐璐
摘" 要: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相辅相成的关系,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基础、精神动力和有力保障,铸牢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政策支持及价值引领。该文旨在探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内在联系与互动机制。通过分析乡村振兴对民族地区社会发展的推动作用,以及乡村振兴过程中如何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以期为民族地区实现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理论支持和实践指导。
关键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现实困境;实践路径
中图分类号:D63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3-0176-04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ethnic areas and build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re complementary.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ethnic areas provides a material foundation, spiritual motivation and strong guarantee for build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and building a strong sense of community provides policy support and value guidance for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ethnic areas.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intrinsic connection and interactive mechanism between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the strengthening of the sense of community for the Chinese nation. By analyzing the rol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promoting social development in ethnic minority areas and how to enhance the awareness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ommunity during th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corresponding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to provide theoretical support and practical guidance for ethnic minority area, so as to realize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build a strong sense of the Chinese nation's community.
Keywords: Chinese nation's consciousness of community; ethnic areas; rural revitalization; practical dilemma; practical path
随着国家发展战略的深入实施,特别是乡村振兴战略的全面铺开,如何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宏大背景下,有效推动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成为了一个亟待深入探索与实践的时代课题。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必须置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大局之中加以考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维系中华民族团结统一的精神纽带,是推动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思想基础。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强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不仅能够促进各民族之间的文化交流与融合,增强民族认同感和国家归属感,还能够激发各民族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形成共谋发展、共建家园的良好氛围。
1"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面临的现实困境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农业农村农民问题是关系国计民生的根本性问题,必须始终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全党工作重中之重。要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建立健全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加快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1]”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有助于加强民族团结,推动各民族共同繁荣发展。当前,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往往面临着城乡发展不平衡、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经济基础薄弱、基础设施薄弱等现实困境导致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充满了挑战。
首先,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发展不平衡不充分问题依然突出。从整体来看,虽然民族地区的经济增速在大多数情况下都超过了全国平均水平,但未能形成新质生产力,支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还不够牢固。制造业层次偏低,特色优势发挥不够,科技、教育、人才对产业发展支撑力不足,市场主体不强,市场化运作水平不高等发展短板依然明显。此外,由于资源独特、经济基础、市场条件、外部约束和功能定位的不同,不同民族地区之间也存在发展水平差异。其次,民族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不足,阻碍了乡村振兴的文化内涵提升。主要原因有以下2个方面:一是民族地区乡村人口流失导致乡村文化资源的开发与利用缺少主体。随着青壮年劳动人口的大规模流出,乡村地区所剩的人口大多为留守老人、留守妇女及留守儿童,其文化素质较低,难以担当起乡村文化的振兴重任[2]。二是对民族地区乡村文化的挖掘和传承的资金投入不足。一些地区由于民族文化产品制作周期长、产生经济效益不理想等原因,导致资金投入不足,从而限制文化活动的规模和质量,阻碍文化场所、设施的建设与更新,还会限制文化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最后,民族地区基础设施建设和公共服务水平相对滞后,影响了乡村振兴的整体进程。交通、通信等基础设施的不完善,阻碍区域之间互联互通,影响整体发展;教育、医疗服务水平低下,不利于民族地区乡村生活质量的提高;社会保障体系不完善,难以满足民族地区乡村人民全面发展的要求。以广西河池市东兰县板逢村为例:交通方面,道路建设成本高,在此地修建一条村级公路,所需投入是平原地区的数倍,村民从村里到县城短则30分钟多则1个多小时,农户生产的农特色产品难出来外销,导致农民收入较少;教育方面,整个村没有义务教育教学点,适龄儿童需要到周边村就读,需要家长接送解决上学难题;在医疗保障方面,卫生室因缺少村医而经常处于关门状态,部分自然村离中心村较远,就医难以保证。这些滞后表现不仅制约了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也影响了当地群众的生活质量和幸福感。
我国是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是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必经之路。要想实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以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基础,必须首先全面而深刻地认识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所面临的困境并积极寻求有效的解决策略。
2" 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对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作用机制及实践路径
中华民族正处于伟大复兴的关键时期,乡村振兴是党的一项重大决策部署,是决战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大历史任务。基于我国多民族的现实国情,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发挥着打破民族隔阂、凝聚民族力量、增强各民族认同感、归属感的作用,从而从经济、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为铸牢中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物质基础、精神动力和有力保障。
2.1" 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为铸牢共同体意识奠定坚实物质基础
经济发展是乡村振兴的基础和前提,通过促进农业提质增效、农民增收致富,可以推动民族地区的经济发展。要牢牢把握改善民生、凝聚人心这个出发点和落脚点,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3]。这不仅可以提高各族人民的生活水平,增强其获得感和幸福感,还有助于增进各民族群众对中华民族的认同感和归属感,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提供坚实的物质基础。
推动民族地区乡村经济的发展可以从提升农民素质,培养新型农民、改进农耕工具,实现产量增收、加大政策支持,疏通发展道路等方面进行。首先,要培养新型职业农民,增强乡村地区经济发展内生动力。“乡村要发展商品经济,走良性循环发展的道路,就必须要提高农民的素质”[3]。为此,要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培训,提高农民的文化水平和农业技能。通过组织各类农业技术培训班、现场示范教学活动等,让农民掌握先进的农业技术和经营理念,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经营、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成为推动乡村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其次,要将科技创新成果应用于农耕工具的改进。加强农业科技研发和推广工作,将先进的农业科技应用到实际生产中。例如,新型种子研发、智能灌溉技术、农业监管大数据平台等新技术,提高农业生产的智能化水平。再者,还要考虑农民对新型农耕工具的使用意愿,要加大政策扶持力度,通过补贴、贷款优惠等措施,降低农民购买和使用农业机械的成本。鼓励农民使用现代农业机械,提高农业生产效率。最后,要加大对民族地区乡村经济发展的政策支持。民族地区政府应加大对乡村振兴的财政资金投入,支持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农业产业发展等。同时,引导社会资本进入农村领域,形成多元化的投入机制,对参与乡村振兴的企业和个人给予税收优惠政策,降低其经营成本,提高积极性。还要根据民族地区资源的特性和实际的产业基础,制定符合当地现实情况的产业扶持政策,打造独具品牌特色的乡村企业。
2.2"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发展为铸牢共同体意识注入精神动力
乡村文化作为农民在特定社会环境中创造出来的文化,具有深厚的根基和广泛的群众基础。它涵盖了农民的文化素质、价值观、交往方式和生活方式等深层社会心理结构,是乡村社会发展的重要支撑[4]。通过挖掘和传承乡村文化中的优秀元素,推动不同民族之间的文化交往、交流和交融,不仅有助于增进各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尊重,还能加深他们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可以通过各种方式,如举办民族节日活动、展示民族文化特色、宣传优秀民族传统文化等,让各民族在共同的文化空间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同时,利用现代科技手段,如互联网等,拓宽文化交流渠道,进一步推动各民族文化的融合发展。此外,旅游也是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融合的重要途径之一。旅游不仅是感悟中华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过程,也是发展经济、增加就业、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有效手段。更重要的是,旅游为各民族提供了相互了解、增进感情的重要渠道。通过旅游,各民族可以更加深入地了解和体验其他民族的文化,从而增强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总的来说,民族地区乡村文化振兴通过促进民族文化交流融合,为增强各民族对中华民族共同体的认同感和归属感提供了有力的支持。
2.3" 优化民族地区乡村基础设施为铸牢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保障
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好、发展好、维护好人民的根本利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把好事实事做到群众心坎上。[5]”优化民族地区乡村基础设施有助于促进民族间的交流融合。通过改善交通条件,加强民族地区与外界的联系,可以推动民族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增进不同民族之间的相互了解和友谊。这将有助于打破民族隔阂,增强民族间的团结和凝聚力,为铸牢共同体意识提供有力保障。
我国民族地区大多位于偏远地区,自然环境复杂多样,这导致了其基础设施建设的特殊性和挑战性。要解决上述困境首先应该优化民族地区交通设施,邓小平明确提出“要想富,先修路”,强调了交通设施在乡村振兴中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就农村公路发展作出重要指示、批示,对农村公路助推广大农民脱贫致富奔小康寄予了殷切期望。因此,要加大民族地区乡村道路建设力度,提升道路等级和通行能力。加强桥梁、隧道等关键节点的建设,完善农村公路网络。同时,推动民族地区乡村交通与周边城市的无缝对接,提升区域交通的整体效能。其次,要拓展乡村通信设施。扩大民族地区乡村通信网络覆盖面,提升网络质量和传输速率。推动乡村互联网普及和应用,为农民提供便捷的信息获取和交流渠道。加强农村电商发展,促进农产品上行和工业品下行。此外,还应该提升民族地区乡村教育、医疗、文化等公共服务水平。加强乡村学校建设,提高教育质量;完善农村医疗卫生设施,提升农民健康水平;加强乡村文化设施建设,丰富农民精神文化生活。
综上,民族地区作为我国多民族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乡村振兴对于推动区域协调发展、实现共同富裕具有重大意义。同时,乡村振兴不仅是经济发展的过程,更是文化融合与共同体意识铸牢的过程。因此,研究民族地区乡村振兴与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之间的关系,具有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引领作用及实践路径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促进各民族地区繁荣发展的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民族地区发展日新月异,人民生产生活条件发生巨大变化,但总体发展水平仍比较落后,增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与推动民族地区繁荣发展密切相关。首先,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强化推动民族地区形成共同的价值追求和发展目标,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整体推进提供价值引领。其次,将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确定为民族地区各项工作的主线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了全方位的保障和支持。
3.1" 铸牢中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价值引领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实践中的体现和深化。铸牢中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意义在于,它为新时代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提供了功能目标、理论支撑和实践指引,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各族人民大团结,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不懈奋斗[6]。当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得到强化时,各族人民对伟大祖国、中华民族、中华优秀文化、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同会不断增强,这实际上也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民族共同体意识中的具体展现。
在民族地区的乡村振兴工作中,农村基层党组织发挥着核心和主导作用。坚持党的领导是乡村振兴的根本保证,也是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政治基础。通过提升组织力、突出政治功能,这些基层党组织能够紧密团结各族群众,共同推动民族地区的乡村发展。此外,通过加强民族团结教育,促进各民族之间的交往交流交融,可以消除民族隔阂,增进相互理解和支持。这样,各民族群众就能够更加积极地参与到乡村振兴中来,共同分享发展成果。
3.2" 铸牢中民族共同体意识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提供政策支持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强调了民族团结及共同繁荣发展的目标。在这一目标的指引下,政府会加大对民族地区的支持和投入,推动特色产业的发展、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服务水平等,从而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支撑和保障。
在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对民族地区乡村振兴进行积极的政策引导,旨在通过坚持党的领导、活化利用红色资源、加强文化建设等举措,推动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和进步,实现乡村振兴与民族团结进步的良性互动。首先,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在乡村振兴工作中的贯彻落实。同时,以党建为引领,促成红色资源同乡村振兴的价值耦合,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的政治保障和组织保障。其次,红色资源作为红色文化的主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应活化利用红色资源,将其转化为促进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形成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同频同步的有效传导机制。此外,红色资源作为红色文化的主要载体,具有丰富的历史内涵和文化价值。应积极利用红色资源,将其转化为促进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的强大精神力量,推动形成民族团结和乡村振兴同频同步的有效传导机制。
3.3" 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催生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内生动力
内生动力是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关键之一,而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正是这种动力的源泉。在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背景下,通过强化民族认同和文化自信,激发各民族群众对家乡的热爱和对发展的渴望,从而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的积极行动。此外,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也鼓励创新和探索,推动各民族群众在乡村振兴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创新方法,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注入新的活力。同时,民族地区的人才培养更应该注重多元化、本土化和实用性,以满足乡村振兴的多元化需求,从而为民族地区乡村振兴注入内生动力。
首先,加快培养农牧业生产经营人才是重中之重。农牧业是民族地区的支柱产业,提高农牧业生产经营者的素质和能力,对于推动农牧业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具有重要意义。应该加强对农牧业生产经营者的技能培训,提高生产技能和经营管理能力。同时,还需要加强对新一代农牧业人才的培养,引导他们回到家乡、投身农牧业,为家乡的发展贡献力量。其次,大力培养本土化乡村教师人才队伍也是关键一步。教育是乡村振兴的基础,而乡村教师是教育的中坚力量。应该充分利用国家对民族地区农村教育的倾斜政策,加大乡村骨干教师的培养力度,通过精准培养,造就一批本土化、高素质的优秀教师。这些教师不仅能够在课堂上传授知识,还能够传承和弘扬乡土文化,引导学生了解和热爱自己的家乡。同时,还可以在推动乡村文化传承创新、引领乡村文明新风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此外,还需要大力培养文化旅游体育人才队伍。随着经济的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文化旅游体育产业逐渐成为民族地区的新兴产业。应该善于从乡村民歌队、民乐队、舞蹈队等群众文艺团体中培育文艺骨干,建设更多扎根乡村的“红色文艺轻骑兵”,丰富乡村文化生活,展现新时代乡村文明新气象。同时,结合各地的文化特色,鼓励和引导农民创办演出特色团队,活跃乡村文化生活,提升乡村的文化品质和旅游吸引力。
4" 结束语
综上,铸牢中民族共同体意识对于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具有重要的引领作用。在新时代的背景下,这种共同体意识不仅加深了各民族之间的情感联系,更为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和支持。通过加强价值观念引领、政策引导、人才培养等措施的落实,可以进一步发挥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引领作用,推动民族地区乡村振兴工作的深入开展。在未来的发展中,应该继续深化对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理解和认识,将其融入到民族地区乡村振兴的实践中去,为实现民族地区的全面振兴和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作出更大贡献。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32.
[2] 杨鹏,王梓璇.以习近平文化思想引领乡村文化振兴[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4(3):17-24.
[3] 单侠,王鲁玉.乡村振兴背景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路径研究[J].宁夏师范学院学报,2022,43(9):11-16.
[4] 杨欣.大学生村官与农村文化传播研究[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2013.
[5] 习近平在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青年干部培训班开班式上发表重要讲话强调 铸牢理想信念根基树立践行正确政绩观 在新时代新征程上留下无悔的奋斗足迹[J].民心,2022(4):4-5.
[6] 平维彬.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路径与价值[J].实践(思想理论版),2020(10):26-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