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视域下乡村生态振兴研究

2025-02-09康晓涵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3期
关键词:城乡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摘" 要:当前,我国的城镇化已经进入一个快速发展的阶段,但是农村的发展还比较滞后,在城市化过程中,农村的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造成城乡之间的不均衡发展,以及城乡生态问题的日益突出,这对我国的生态文明和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都造成很大的冲击。该文以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视角,对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构成及其基本内涵进行系统梳理,以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核心,推进新时代农村生态振兴。

关键词:城乡关系理论;乡村生态振兴;城乡融合发展;现状分析;化解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3-0189-04

Abstract: At present, China's urbanization has entered a stage of rapid development, but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is still lagging behind. During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surplus rural labor flows to cities, causing unbalanced development between urban-rural areas, as well as urban-rural ecological problems. Th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problems have had a great impact on China's ecological civilization and sustainable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Marxist theory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this paper systematically analyzes the composition and basic connotation of Marxist theory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and takes Marxist theory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as the core to promote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new era.

Keywords: theory of urban-rural relations; rural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integrated urban-rural development; current situation analysis; resolution path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作为研究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科学理论,对乡村问题的研究具有广泛的深度与高度。这一理论认为,农村是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乡村和城市之间的关系决定了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发展。在新时代背景下,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对于理解和推动乡村生态振兴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我们需要根据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制定和实施符合实际的乡村生态振兴策略,以实现城乡协调发展。乡村生态振兴不仅是经济发展的需要,更是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内在要求。通过深化改革,创新发展模式,可以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提升农村的经济实力和生活品质,为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建设目标打下坚实基础。

1" 概念界定

1.1"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

第一,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历史渊源。资本主义工业化和城市化为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思想的产生提供了时代前提,英国工业革命带来的大量劳动力需求促使农村人口不断流向城市,从而加速城市化进程。在资本主义商品经济形态下必然存在城乡之间的对立,城乡对立的根源在于社会分工,而社会分工正是城市化进程带来的产物。

第二,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内容的研究。社会分工是导致城乡关系对立的直接动力,生产力是推动城乡关系演进的根本动力。城市和乡村的分离在本质上是体力劳动与脑力劳动的分工,这2种劳动形式不断变化并趋于分离,劳动分工随之变化分离,最终导致了城乡关系的演变。资本主义生产资料私有制在根本上束缚着农民阶级,致使农民无法从原有的生产关系中解放出来,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矛盾必然无法得到根本解决。只有实行生产资料公有制,从根本上改变农民被剥削被奴役的现状,农民才能自觉主动地成为城乡协同发展的建设者。

第三,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价值的研究。城乡关系演进的最终目标是实现人类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既是马克思主义学说的价值目标,也是共产主义社会的最终奋斗目标。城乡对立的消除使得每个人拥有了自由而全面发展的权利,自然界、人类社会呈现出良性的和平发展态势。城市与乡村的协同发展并不意味着使农村变为城市,让农民变为市民。乡村发展要充分挖掘自身特色,城市要协助农村共同发展,国家要给予一定政策和资金支持农村发展。

1.2" 乡村生态振兴

第一,乡村生态振兴的内涵研究。乡村生态振兴在本质上要满足人民对于乡村美丽环境与美好生活的需要。具体包含3个层面的内容:首先,从解决环境污染与生态破坏问题入手,打造景美宜居的生态环境。其次,以开源节流的方式促进生态资源修复,建设美丽乡村。最后,坚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实现经济效益与生态效益的良性转化。从法治角度看,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需要用最严格的法律来监管和维护,利用法治的强制性去规范乡村生态文明建设,实现和美乡村的建设目标[1]。乡村生态振兴内含3层逻辑,实现了马克思主义自然观与中华传统文化的有机结合,其中既包含了马克思人与自然的关系思想,又包含了生态智慧,二者为乡村生态振兴提供了理论依据。

第二,乡村生态振兴的路径研究。乡村生态振兴要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充分发挥农民的主体性。乡村基层党组织要充分发挥先锋模范作用,针对农民群体进行思想宣传与教育,以适当的奖惩机制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其中,在全社会营造一种绿色可持续的生态理念。要加快农业的转型升级,利用现代化技术培育特色农产品。根据市场需求和农村条件调整农业产业结构,通过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农业等方式提高农产品附加值,增加农民收入。

第三,乡村生态振兴的价值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的价值追求变为建设一个生态良好、生活美好、生产有序的“生态三观”宜居乡村[2]。目前我国广大乡村在积极践行“生态三观”的过程中仍存在着诸多问题,需要后继者从理论与实践上加以研究和解决。乡村生态振兴在实现生产方式的绿色转型、培养人民绿色生态意识、为产业振兴提供生态支持等方面发挥着特殊重要的作用。因此,要着力打造天蓝水清山绿的优美生态环境,构建第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生态经济体系。

2" 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与乡村生态振兴的关系

第一,乡村生态振兴是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的新发展。新时代乡村生态振兴要以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为指导,立足于现阶段我国的基本国情,遵循城乡关系发展的客观规律,站在人类长远发展的角度上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首先,乡村生态振兴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势。它是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的生态建设,针对乡村生态建设中存在的环境污染、资源破坏等问题,社会主义的制度优势给予了严格的法律与制度保障,强化对乡村生态建设违规行为的惩处。其次,乡村生态振兴贯彻了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生态振兴的最终目的是满足人民对于美好生态环境的需要,人民作为国家的主人在生态振兴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生态环境保护、绿色生产生活都需要以人民为中心,切实保障人民的利益,充分发挥人民的价值。

第二,马克思主义城乡关系理论促进了乡村生态振兴进程。党的十九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乡村振兴战略,该战略的实施有效促进了资本、技术、人才等不同要素在城乡之间的自由流动,特别是乡村地区取得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为进一步开展乡村生态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首先,城乡要素流动得到了合理配置。乡村与城市无法避免资源配置不均带来的两极分化问题,在城市化进程中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使得资源得到了合理配置,乡村与城市之间的差距显著缩小,城乡之间形成了融合发展的良好态势。其次,建立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生态体系。习近平总书记从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角度阐明了新时代生态文明发展全局。这既是人们对于美好生活的追求,又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要求。

第三,乡村生态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具有时空上的统一性。首先,在空间上乡村生态振兴包含在城乡融合发展思想之中。乡村振兴战略要求我们建设一个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美丽乡村[3]。乡村生态振兴的实现要针对现阶段生态建设中存在的突出性问题,找出乡村生态建设与城乡融合的短板,在实现城乡一体化发展的过程中建设美丽乡村,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生。其次,在时间上乡村生态振兴与城乡融合发展是同步进行的。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进程中,我们要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文明建设一体化。乡村生态建设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一环,我们要在推进城乡融合发展的过程中兼顾生态文明建设,把我国建设成为生态强国。

3" 乡村生态振兴现状

3.1" 实施城乡二元结构,城市病与乡村病频发

第一,城乡二元结构的实施对乡村生态振兴产生深远影响。在经济层面上,实施城乡二元结构本质上意味着生产要素最大程度地集中在城中心,城中心的生产力水平不断提升,城镇化与现代化进程明显快于乡村地区。以城市为主的发展战略导致了郊区发展严重滞后,经济发展水平也远远落后于城市。在社会层面上,城市分割的户籍制度也剥夺了乡村人口向城中心迁移的权利,极大地加剧了城乡发展的不平等。在生态层面,由于城市化进程远远滞后于工业化进程,这就导致了城市环境压力向乡村转移,加剧了乡村生态负担[4]。因此,要缓解城乡二元结构对乡村带来的负面影响,需要从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方面综合考虑,有效推动乡村生态的可持续发展。

第二,在城乡二元结构的影响下,大量乡村劳动力流向城市,导致乡村地区的人才流失严重。首先,农村地区青年、中年群体大部分都离开家乡到大城市谋生,导致了农村大量劳动力的流失。其次,国家高度重视高校人才扎根于乡村发展,为毕业生打造了“三支一扶”、乡村协理员等项目,助力大学生参与乡村发展。在国家和政府的大力号召下,近几年陆续有年轻学生进入农村参与助农项目,农村经济也日益发展。然而,迫于生活压力、晋升局限、个人家庭等因素,大部分年轻学生在服务期满后离开乡村。最后,乡村地区缺乏系统的人才培养机制。部分乡村人才因为身份限制,难以纳入党委和政府的用人视野中,一定程度上挫伤了这部分人才的积极性,导致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缺乏后劲,人才流失严重,从而间接弱化了乡村生态振兴的动力[5]。

3.2" 有效资金投入不足,乡村基础设施不完备

乡村生态问题一直都是一个复杂的问题,乡村生态环境的治理离不开资金的支持。由于政府的财政拨款无法做到乡村产业的全面覆盖,上级对乡村的投资有限,因而基层政府在面对经济和生态并重的抉择时,往往更倾向于以经济为主,尤其是相对落后的乡村,投资多可以带动地方经济发展,但乡村生态治理的经费主要还是依靠政府的资助。

第一,乡村生态建设经费投入有限,基础设施建设远不及城市。由于乡村地区的生态教育观念落后,大部分农民为满足自身衣食住行的需求,往往会通过降低农业成本的方式增加实际收入,这也在无形中增加了环境污染、造成生态破坏。在这种情况下农村的生态治理工作也是走走过场,只会应付了事,违规建房、占地种菜等问题仍然存在。从根源上进行生态治理势必会造成一部分农民利益受损,进而引发聚众闹事、扰乱社会治安等不良后果。

第二,在增加国家对乡村资金投入的同时,也要把社会资本引入乡村基础设施建设中,真正实现对乡村基础设施的资金、物质支持。此外,政府要加大对基础设施的管理力度,增强人民对基础设施的养护意识。除了要加强日常巡查,及时掌握基础设施的真实状况,在出现损伤后,及时向维修人员反馈,同时也要加强对村民的基础设施维护知识的培训与教育,以降低受损情况。

3.3" 生态宣传效果不佳,生态保护意识待提高

马克思恩格斯指出人与自然、社会的关系失衡是造成城乡关系分离和对立的根本性原因。生态环境的恶化并非人类文明形态的进步导致的,而是伴随着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发展而出现的。在城镇化过程中,由于生产力发展的迫切需求,人们盲目地追求经济效益从而忽视生态效益在城乡发展中的重要性。随着城乡二元结构的形成和城市化进程的加速严谨,大部分高污染高能耗的产业逐渐由城市转移到乡村,城市环境和乡村环境都受到严重影响。

第一,乡村生态宣传教育效果不佳。自习近平总书记提出“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生态理念以来,我国广大乡村地区加大了对生态保护宣传教育的力度,着力把生态效益转化为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从上级部署落实到各市、各区、各乡、各镇和各村,再具体到每一个村民,都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积极参与生态宣传教育活动。然而,我国乡村生态保护宣传教育效果却没有达到预期。首先,乡村的生态保护宣传过分注重理论知识的讲授,使人们忽视了在实际生活中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以及缺乏良好的先锋示范作用。其次,宣传的方式过于死板,采用传统的宣传方式能够发挥宣传的作用但是很难调动村民的积极性,大部分人都是应付了事,没有真正达到宣传理论并自觉应用的良好效果。最后,宣传内容的针对性弱。在乡村地区普遍采用相同的宣传理念与宣传内容,没有针对性地解决具体问题。例如北京市大兴区的森林砍伐问题严重,针对大兴区村民进行节约用水宣传,自然达不到退耕还林的目的。因此,要针对不同区域的具体性、突出性问题有侧重点地进行生态宣传教育,切不可一刀切。

第二,乡村居民生态环境保护意识有待提高。首先,乡村由于生态生活方式的普及程度较低,村民的性格淳朴善良、踏实勤恳,同时他们为人处世的方式也十分保守传统,这就导致了在生态治理的过程中这部分群体的积极性较差,缺乏公共意识。他们以自我便利性为核心,认为生态环境保护与绿色观念的宣扬都是政府的职责所在,与自身的关系不大,这也恰恰说明了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有待提高。其次,经济条件制约了村民生态意识的形成。越是居住在郊区的村民对自然的依赖性越强,对待自然的方式就越粗放,他们往往关注短期的经济效益而忽视环境保护的长期性与重要性,从而造成严重的生态破坏。最后,乡村地区居民受教育水平较差,人们对生态环境的认知力差,对知识的接受性差,针对这部分村民进行宣传教育的效果也自然更差。因此,要在综合考虑文化、经济、社会等因素的基础上,对乡村生态振兴采取针对性措施,有效提升村民的生态保护意识。

4" 乡村生态振兴路径分析

4.1" 破除城乡发展鸿沟,推动城乡融合发展趋势

第一,党的十六大曾明确指出,解决“三农”问题的核心是统筹城乡发展二元结构。城市与乡村之间的矛盾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加速演进。破除城乡发展鸿沟并不意味着不允许乡村的存在,而是要找到城市发展与乡村发展之间的平衡点,实现城乡之间的互利共赢。“三农”问题的解决需要国家从社会、经济、政治体制等方面作出决定[6]。借助“统筹”的方法来推动城乡发展。城乡统筹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前阶段,要将城镇与乡村的各种需要、要素进行整合,掌握好城镇与乡村发展的平衡,才能达到平衡。

第二,解决农村“空心”问题,必须建立“城乡融合”的思路。城乡发展不平衡和不充分,受过教育的年轻人大量涌入城镇,导致了农村人口的大量流失,农村逐步显现出“空心化”困境。对“村庄”的功能与价值进行再认识与发掘,使一部分被撂荒的农地借助“农业+”的发展模式发挥物尽其用的价值。与此同时,充分发挥农村社区组织的作用,开展“新农人”项目,发掘和培育农村有潜质的农村青少年,培育出一批“有文化、有技术、有管理”的专业人才,增强“农村守护者”的实力,对农村进行反哺。

4.2" 调整资金分配比例,建设完备生态治理体系

第一,科学配置专项资金,为生态建设提供坚实的基础。国家在给予农村一定财政拨款的前提下,农村也要根据当地实际情况,以及具体的项目和程序,向上级政府提出申请,使各村的资金得到合理配置。同时,还可以拓宽社会资本的渠道,吸引更多的社会资本参与乡村生态文明建设中[7]。在实际的生态治理中要确保国家配置资金专款专用,并且以公开透明的渠道进行公示,不得私自滥用或挪用,确保资金效用最大化。

第二,建设完备的乡村生态治理体系。科学的立法是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必要条件,而完善的法治与严格的制度则是实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的先决条件。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加快构建生态文明体系”,使之走上制度化和法治化的轨道。要完善农村的环保法规,对现行的法律、法规进行补充和完善,注重政策的支持与协调,将有关农村生态环境的强制性规定加入进来,从而形成绿色的价值导向,推动农村法治的发展[8]。

4.3" 杜绝宣传形式主义,确保生态教育落到实处

第一,乡村生态振兴要杜绝形式主义宣传。各级政府及环保部门都要强化生态治理的执行力,提高执法人员的素质和能力,更好地引导各主体在乡村生态振兴过程中的行为,不要出现急功近利、追求形式主义的错误思想,也不要做空城计划的命令,切实履行好农村生态建设的责任,在贯彻落实环保政策的过程中,要与农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对农村的生态建设做出正确的引导[9]。乡村区域面积很大,需要定期对乡村生态、生产、生活等方面进行生态评价,同时,还要在乡村中构建多种环境治理方式和监督体系,从根源上杜绝乡村的混乱。

第二,乡村生态振兴要确保生态教育落到实处。要建立以政府行政执法为主,企业、社会团体、公众等多方参与的新型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格局,使农村生态文明建设持续取得新的突破。

5" 结束语

乡村生态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促进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力量,推进农村生态振兴既是客观情况的需要,又是众望所需。本文从环境及其影响的视角出发,结合乡村生态振兴的实际情况,对实施乡村生态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提出相应的对策和途径,并对乡村生态振兴的意义与价值进行了阐述。我国生态振兴之路尚处于起步阶段,未来,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将继续运用于乡村建设的方方面面,为我国的美丽乡村建设增砖添瓦。

参考文献:

[1] 温暖.多元共治:乡村振兴背景下的农村生态环境治理[J].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1,38(3):115-120.

[2] 朱鏐蓉.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视域下我国乡村生态振兴研究[D].重庆:重庆工商大学,2024.

[3] 孙博.马克思恩格斯城乡关系理论视域下我国乡村振兴问题研究[D].长春:长春工业大学,2020.

[4] 谷晓芸.推进乡村生态振兴:现实困境与突破路径[J].农业经济,2023(12):58-59.

[5] 范清.乡村振兴战略下人才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现代农业科技,2019(22):200,202.

[6] 张海燕.马克思城乡关系理论及其对当代中国城乡融合的指导意义[D].湘潭:湖南科技大学,2021.

[7]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2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389.

[8] 赵楠.乡村振兴视野下农村生态治理的现实困境与应对策略[J].现代农业,2023,48(6):109-112.

[9] 张俊飚,王学婷.乡村生态振兴实现路径的对策思考[J].中国地质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21(2):152-156.

猜你喜欢

城乡融合发展现状分析
浅析新时代的城乡融合发展
城乡融合发展中现代服务业发展研究
南充市乡村振兴战略实施规划
“城乡融合发展”是现代化进程的新阶段
浅析中国新常态下城乡融合发展战略
以乡村振兴战略引领新时代农业农村优先发展
农村小学生课外阅读现状分析与指导
职业健康现状分析及对策研究
基于IPv6的互联网安全问题探析
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