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2025-02-01靳婷朱玉磊杨莹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新农科产教融合乡村振兴

摘" 要:新农科建设,作为农科类专业教育的核心改革举措,致力于推动高等教育实现从传统农业教育向现代农业教育的转型与升级,同时促进跨学科融合与发展。在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伟大征程中,农村地区承载着最为艰巨和繁重的历史使命,为全面落实中国式现代化的发展蓝图,必须坚定不移地践行乡村振兴战略。人才振兴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性工程,对其顺利推进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因此,培育适应新农村建设需求的新农科专业人才显得尤为关键,他们将成为推动乡村振兴的核心力量。该文以新农科建设历程为切入点,阐明现代农业发展市场需求和政策引导,乡村振兴与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契合点,分析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最后提出相应的创新与实践建议。该文将从教育模式改革、校企合作、产学研融合、课程体系设计及实习实践环节等方面探讨新农科人才培养的创新举措。

关键词:乡村振兴;新农科;人才培养;产教融合;创新

中图分类号:C961"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1-0159-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as the core reform measure in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education, is committed to promoting the transformation and upgrading of higher education from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education to modern agricultural education, as well as facilitating interdisciplinary integr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the great journey of comprehensively building a modern socialist country, rural areas undertake the most arduous and onerous historical tasks. To fully implement the development blueprint of Chinese-style modernization, it is essential to unswervingly implemen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Talent revitalization, as a fundamental project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plays a crucial role in its smooth progress. Therefore, it is of particular importance to cultivate new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s who can meet the needs of new rural construction, and they will become the core force in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tarting from the proces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this paper elaborates on the market demands and policy guidance for modern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the convergence points betwee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training of new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s, analyzes the difficulties encountered in the training of new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s, and finally puts forward corresponding innovative and practical suggestions. This paper will explore the innovative measures for new agricultural talent training from aspects such as the reform of educational models, school-enterprise cooperation, the integration of industry, academia and research, and the design of curriculum systems as well as practical training.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s; talent training; integration of production and education; innovation

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是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重大战略举措。在乡村振兴战略的引领下,我国正致力于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新格局,以实现城乡共同繁荣,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奠定坚实基础。通过深化农村改革,激发农村发展活力,逐步实现农业现代化、农村现代化和农民现代化,这不仅有助于提高农民的生活水平,还能为国家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的基础。人力资源是乡村振兴持续推进的动力源泉[1]。在这一背景下,新农科专业人才的培养显得尤为重要,他们将成为推动农业现代化、农村产业转型升级的关键力量。

相较于传统工科人才培养模式,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突破了以往对乡村的“输血”式援助模式,转而实施全方位、全过程的“造血”赋能,涵盖了乡村特色产业、智慧农业、数字乡村以及“互联网+农业治理”等多个领域,通过技术赋能,激发乡村发展的内在动力。在此过程中,高校应充分利用国家提供的惠农政策和发展机遇,深化资源整合,强化平台建设,并得到政府、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强力支持,持续探索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的新路径,积极挖掘新资源,致力于提高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的质量,为乡村振兴注入持续不断的活力[2]。

1" 新农科建设历程

随着农业生产关系和生产方式的变化,农村迫切需要一批懂新技术、新方法、新品种的新农科专业人才,以扭转传统农耕生产方式的局限性。新农科要解决的正是人才培养与农业需求的不适配问题,其本质是一次专业的供给侧改革。2018年,《教育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中指出“培养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一流农林人才,为乡村振兴发展和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3]”。2022年,教育部发布了《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中指出“面向粮食安全、生态文明、智慧农业、营养与健康、乡村发展等五大领域,设置生物育种科学等12个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4]”。基于此,在各类政策文件引导下,各高等院校纷纷响应号召,积极调整课程设置,创新教学模式,加强与农业企业的合作,以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高素质人才。

2" 乡村振兴与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契合点

在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农村发展需要的新农科专业人才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新农科专业作为面向农业现代化、农村全面发展的新兴学科领域,其人才培养与乡村振兴战略之间存在着深刻的契合点。第一,人才培养目标契合。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是促进农业、农村、农民的全面发展,实现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则是培养既具备扎实农业科学知识和技能,又熟悉农村社会治理、经济管理和生态环境保护等多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第二,专业设置对接需求。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实施,农村对于农业科技、农村规划、农业经济管理等方面的人才需求日益增长。新农科专业的设置应紧密对接这些实际需求,通过调整和优化学科结构,增设或强化与乡村振兴密切相关的专业课程,如智慧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农业绿色发展等,确保人才培养与乡村发展需求的高度匹配。第三,适应新质生产力要求。鼓励和支持新农科专业教师及学生参与农业科技研发,形成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科研成果。通过建立科研成果转化机制,推动这些成果在乡村地区的广泛应用,促进农业产业升级和农村经济发展。同时,科研成果的转化应用还能为乡村振兴提供有力的技术支撑和示范引领。

3"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面临的困境

3.1" 新农科专业人才匮乏与分布不均

在乡村振兴战略的推进过程中,技术人才的匮乏及其分布不均,存在“不愿派、派不下、下不去、留不住”的现象。从纵向分析,技术人才数量明显不足,且整体素质有待提高。究其根本,主要是农业科技人员在科技创新能力、科研成果转化能力以及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求的能力方面存在不足。另外,乡村地区教育资源的相对稀缺,导致了科技人才的培养和开发力度不足,这进一步加剧了人才供需之间的不平衡,使得乡村地区科技人才总量难以满足发展需求。从横向分析,乡村地区科技人才的分布也极不均衡。经济较为发达的东部沿海地区和一线城市周边的乡村,由于地理位置优越、政策扶持力度大,吸引了较多的科技人才。而中西部地区、边远山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科技人才则更为稀缺。这种分布不均不仅影响了当地农业的现代化进程,也加剧了区域发展不平衡的问题。

3.2" 人才培养结构与乡村振兴需求断层

在现行的教育体系中,高校教育更加倾向于重视学术研究和知识的传授,却忽视了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及市场需求的关注。同时,部分高校将农业专业划分过细过窄,与农业现代化发展脱节,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在就业市场上缺乏足够的竞争力,难以满足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实际需求。人才培养结构与乡村振兴需求断层,毕业生“就业难”,以及农业用人单位频繁出现“用工荒”的矛盾困境。另外,高校与乡村企业之间的合作并不紧密,没有形成有效的联动机制。随着农业现代化的推进和乡村产业结构的转型升级,对人才的需求也在不断发生变化。然而,当前的人才培养体系往往滞后于产业发展的步伐,导致培养出来的人才难以适应新兴产业的发展需求,严重制约了乡村振兴的进程,进而影响了乡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和整体社会的进步。

3.3" 乡土人士认同感缺失,削弱服务热情

乡土人才在乡村发展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然而,他们在获得认同感和发挥积极性方面却面临着一些挑战。由于身份上的限制,许多农村地区的乡土人才难以得到党委和政府的充分认可和重用,这种情况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此外,随着一些地区进行机构改革,编制数量的减少也给乡土人才的发展带来了新的障碍。同时,乡村地区普遍存在的经费不足问题,进一步加剧了人才培养的困境。这些因素共同作用,导致乡村振兴人才队伍建设缺乏持续的动力和充足的后备力量,从而影响了乡村整体发展的进程。

4" 乡村振兴战略下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的创新与实践

4.1" 孕育新农科专业人才生态环境,暖巢留凤

在选用和留用人才时,地方政府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作用。为了保证人才选拔过程的公平性和透明度,地方政府应该明确并公开要求所有用人单位在选拔人才时,应消除地域、性别、年龄等非能力因素的歧视。地方政府还应制定和完善相关法规,确保用人单位在招聘过程中遵循公平竞争的原则,包括建立严格的监督机制,对违反规定的行为进行处罚等。同时,地方政府可以设立专门的人才服务机构,为用人单位和求职者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促进人才的合理流动。此外,地方政府还应重视人才的培养和发展。通过设立专项基金,支持人才在科技创新、文化教育、医疗卫生等领域的研究和发展,为人才的成长创造良好的环境。在留住人才方面,地方政府应制定优惠政策,为人才提供住房、医疗、教育等生活保障,解决他们的后顾之忧。为满足人才的个人价值需求,地方政府还可以通过建立人才激励机制,对有突出贡献的人才给予物质和精神上的奖励,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和创新精神,从而推动地方经济和社会的全面发展。除政府引导外,高等院校应致力于提高农业类学生的生源素质,通过增强宣传力度,吸引更多的优秀学生选择农业相关专业。积极促进学校与地方的合作,深化农业专业订单式人才培养计划的研究和执行,开展“入学即有岗位、毕业即有编制”的改革试点,为农业专业人才构建更加坚实和优越的就业平台。在国家奖助学金名额分配给本专科生的过程中,将对农林类院校给予政策上的适当支持,进一步激发广大学子对农林专业的深厚兴趣和学习动力。

4.2" 联合多方力量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复合型人才

为解决新产业、新业态发展下新农科专业人才紧缺问题,高校应转变传统育人模式,与市场需求做到精准衔接,从个人、社会、产业三个维度确定知识、能力、价值3个层面的人才培养目标[5],从人才培养的结构上、质量上、水平上完全适应现代农业发展。

4.2.1" 教育模式改革

对接农业现代化需求。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农业科学人才的重要基地,必须具备前瞻性和洞察力,敏锐捕捉市场人才需求变化,调整农业科学人才培养的路径与模式。在深入调研的基础上,科学地重构人才培养的方向,致力于培育具有创新型、复合型以及实用技能型的新农科专业人才。根据政校企合作“三螺旋”理论框架的指导,高校应贴合农业发展趋势和人才需求的动态变化,通过深化产学研融合与协同合作,切实提高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有效解决人才培养与实际需求不相适应的问题。

推动多学科交叉融合。随着现代农业的多元化发展,农业与信息技术、工程管理、生物科技等学科的交叉融合日益重要。例如,浙江大学设置了“信息农业”专业,将农业科学与信息技术深度融合,培养能够利用大数据、物联网等技术进行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复合型人才。该校学生通过信息技术与农业的结合,不仅掌握了传统农学知识,还能够利用智能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效率。通过跨学科课程的设计,紧跟农业科技发展趋势,引入智慧农业、农业大数据、农业物联网等前沿课程,使学生掌握更为全面和系统的知识体系,提升其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多元化知识结构对于学生在积累前沿知识、提升综合素养以及构建创新思维能力方面具有极其重要的积极作用。在信息爆炸时代,单纯专业教育已无法满足社会需求,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融合让学生在深度和广度上都能得到发展。

推行项目式教学。项目式教学强调学生在实践中学习,通过真实的项目任务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以中国农业大学为例,该校在“智慧农业”专业中推行了项目式教学法,学生通过参与农村智能温室的设计与管理,学习到如何利用传感器、无人机等设备对农作物生长环境进行监控和调节。这种方式不仅增强了学生的实践能力,还提高了其创新思维和综合应用能力。

4.2.2" 构建协同育人共同体

传统农科人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等不足之处,为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高校人才培养应注重学生实践能力、应用能力培养,加强与地方政府、农业企业等合作,推动产教深度融合,形成协同育人的长效机制。通过共同制定人才培养方案、联合开展科研项目等方式,实现教育资源与产业资源的有效对接和共享。在合作领域上,不仅要关注农业生产技术的研发与应用,还要拓展到农村社会治理、农村文化传承等方面。通过多元化的合作形式和内容,全面提升新农科专业人才的培养质量[6]。

深化校企合作。通过校企合作模式,高校与农业企业联合培养人才,学生不仅在课堂上学习理论知识,还可以通过企业实习接触到农业生产一线的实际问题。例如,南京农业大学与国内知名农业科技公司签订合作协议,建立了多个校外实习基地,学生可以在公司进行实习,了解企业运作,掌握现代农业生产和管理的实际技能。此外,企业还会参与高校的课程设置和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确保培养出的学生更符合市场需求。

产学研一体。通过将科研成果直接应用于教学和实践,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7-8]。湖南农业大学在“农产品质量与安全”专业中推动了产学研一体化建设,学校的科研人员与企业共同开展农产品质量检测的研究,学生参与到这一过程中,不仅提升了学术研究水平,还增强了实践动手能力和职业素养。

4.2.3" 课程体系创新

以需求为导向的课程体系。根据乡村振兴对人才的具体需求,高校在新农科专业的课程设置上进行了创新,增加了与新技术、新产业相关的内容[9]。例如,四川农业大学为响应乡村振兴对农业经济和管理复合型人才的需求,开设了乡村经济学、农业智能化管理等课程,使学生具备现代农业经济分析能力和农业生产管理能力。

开设创新创业类课程。为了鼓励学生在未来投身农业创新和创业,高校还增加了创新创业类课程。华中农业大学在其课程体系中设置了农业创业基础课程,学生通过课程学习到农业创业的基本流程和市场分析方法,并在毕业设计中以农业创业为主题,完成从市场调研、商业计划书撰写到项目实施的全流程实践。

4.2.4" 强化实习和实践

实地调研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理论知识需要与实际相结合,才能有效地应用于现代农业的实际生产和管理中。因此,许多高校在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中强化了实习实践环节。例如,山东农业大学组织学生参与“现代农业园区”的实地调研,让学生深入乡村,了解当地农业发展现状、农产品种植结构等问题。通过这些实地调研,学生不仅巩固了课堂上学到的知识,还提高了对农村和农业发展的感性认识。

搭建实习基地和创新实践平台。许多高校与地方政府或企业共建实习基地,为学生提供长时间的实习机会。例如,华南农业大学与广州多个农业科技园区合作,建立了农业科技实习基地,学生在基地中进行实践操作,参与农业科技项目的研发和应用,从而提升了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4.2.5" 强化社会责任感

《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中要求,“全面加强知农爱农教育”“引导学生学农知农、爱农为农”[10]。人才培养过程中,注重弘扬农业文化,传承农耕文明。加强“大国三农”“耕读中国”“生态中国”等农林特色通识教育课程体系建设,增强学生的农业情怀和文化自信。引导学生关注乡村发展,培养其乡村情怀和社会责任感。通过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活动,让学生深入了解乡村社会和生活,增强其对乡村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同时,鼓励学生将所学知识和技能用于服务乡村振兴事业,为乡村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5" 结束语

综上所述,随着现代农业、智慧农业的发展,高校如何应对新农科专业人才匮乏与分布不均,人才培养结构与乡村振兴需求断层,以及乡土人士认同感缺失,削弱服务热情等,是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深入实施亟需解决的关键问题。因此,文章提出孕育新农科专业人才生态环境,暖巢留凤;联合多方力量深化产教融合,打造复合型人才;农耕文明与社会责任感,拓宽融资渠道等创新与实践建议,以期推动农业现代化进程。

通过教育模式改革、校企合作、产学研一体化、课程体系创新以及强化实习实践环节等举措,高校在新农科专业人才培养上实现了创新与突破。培养出的学生不仅具备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还拥有较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创业精神,能够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参考文献:

[1] 张亚瑛.城乡人才联动视域下乡村振兴人才供给体系构建探析——以河北省张家口市为例[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3):68-71.

[2] 林依欢,梁敏捷.乡村振兴背景下加快新工科人才培养[J].村委主任,2024(16):73-75.

[3] 教育部 农业农村部 国家林业和草原局关于加强农科教结合实施卓越农林人才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EB/OL].(2018-10-17)[2024-09-2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18-12/" "31/content_5443526.htm.

[4] 教育部.新农科人才培养引导性专业指南[EB/OL].(2022-09-24)[2024-09-21].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09/24/content_5711684.htm.

[5] 李玉峰,库夭梅,张少翃,等.新农科背景下跨学科通识实践课改革探索——以华南农业大学管理通识训练课程为例[J].大学教育,2024(13):50-55.

[6] 刘文波.新农科建设的实践与探索[M].北京: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2021.

[7] 战秀梅,韩晓日,杨劲峰,等.“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植物营养与肥料”类课程实践教学改革与创新[J].农业科技与装备,2023(6):131-133.

[8] 陈薇薇,田保明,师恭曜,等.新农科背景下植物科学与技术专业“产学研协同人才培养模式”的思考与探讨[J].河南农业,2024(5):71-72.

[9] 刘子锋,范声斌.乡村振兴背景下涉农高校新农科人才培养模式研究[J].农村实用技术,2024(9):58-60.

[10] 教育部办公厅等四部门关于加快新农科建设推进高等农林教育创新发展的意见(教高厅〔2022〕1号)[EB/OL].https://www.gov.cn/zhengce/zhengceku/2022-12/08/content_5730657.htm.

基金项目:江苏省社会教育服务指导中心2024年度江苏省社会教育规划课题(JSS-L-2024009)

第一作者简介:靳婷(1989-),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作物遗传育种。

猜你喜欢

新农科产教融合乡村振兴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浅议物流管理专业的产教融合
产教融合背景下高职院校“双师型”青年教师队伍建设研究
校企协同应用型软件人才培养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