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2017-12-20
●路径一·“三变”改革
——以“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为突破口,激发农村发展内生动力。
★案例:六盘水市盘县娘娘山农业园区
贵州娘娘山农业园区为贵州省“5个100”工程项目中的“5个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之一,同时也跻身全省20个乡村旅游扶贫示范点之列。
★经验
能人带动强化示范引领。2012年,民营企业家陶正学带领村民成立了银湖种植养殖农民专业合作社,通过打造市场化运作平台,用经营企业的理念来经营乡村资源、产业、生态、环境,整合了分散的资源、资金和人力等发展要素,实现各种要素优化组合。
全民参与推动资本增值。银湖合作社逐步探索了用土地、林地、水域等资源入股,发展农业产业和旅游业,建立了“合作社+产业+农户”的模式,带动了群众增收。村集体整合财政资金投入到合作社,变财政资金一次性投入为长期受益,建立了“合作社+村集体+农户”的模式,增加了村级集体资本积累。
党建筑基谱写发展新篇。在县、乡党委的推动下,依托娘娘山农业园区,打破以行政区域为单位设置党组织的方式,联合舍烹、播秋等8个村党支部组建全市首个联村党委,形成了“1+8”联村党组织(1个联村党委、8个村党支部),为当地改革发展凝聚了人心、夯实了基础、提振了士气。
★成效
“三变”从无到有。2012年银湖合作社成立以来,娘娘山农业园区通过实践探索,形成、发展、丰富了“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东”的“三变”改革,共整合土地、林地、草地等资源10.68万亩,整合财政资金、项目基金、社会资本4.23亿元入股园区,5455人成为股东,其中贫困户302户、1028人。
产业从弱到强。2012年以来,园区共组建15家合作社、8家经营性实体企业,发展刺梨、猕猴桃、蓝莓等特色农业产业2.18万亩,发展养殖生猪5000头、土鸡20万只;投资5亿元开发建设了天山飞瀑、温泉度假小镇等18个旅游项目,核心区8个村均实现了村村有产业。2015年,园区总产值达2亿元。
农民从穷到富。220户、5455个入股农民,年人均增收6000元;园区解决310人固定就业,其中贫困人口35人,最低工资1600元/月,最高工资7600元/月。2012年以来,园区已带动885户、3288人脱贫,2015年舍烹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2012年的4000元跨过10000元,其余7个村的人均纯收入从3000元跨过7000元。
●路径二·强产业驱动
——通过培育特色产业,夯实农民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发展基础,不断提升产业化水平,初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将产业优势最大化发挥,形成引领地方发展的市场化“引擎”,实现了农业生产聚集、规模经营、产业链条不断延伸。
★案例:江苏省张家港市南丰镇永联村
永联村是江苏省最具代表的乡村之一。这个地处长江之畔的村子,既是江苏省“最美乡村”,同时,也是农业部“美丽乡村创建”十大示范村之一。
★经验
永联村虽然坐拥村级大型集体工业企业永钢集团,却并不满足于既有的经济结构,而是通过大力发展新型农业、旅游业及其他服务业等新型产业,不断改善集体经济结构,用这些柔性产业冲淡工业的刚性,并降低集体经济单一产业的风险。同时,注重以工业反哺农业,强化农业产业化经营,建立数个农业企业。
在新型农业结构上,当地建设苗木园艺基地、花卉基地、现代粮食基地、特种水产养殖场和苏州江南农耕文化园五大基地,基本形成了“技术装备先进、组织方式优化、产业体系完善、供给保障有力、综合效益明显”的现代农业体系,为丰富村民就业创业扩大了空间,也使村集体经济结构趋向更合理。
其间,永联村注重生态建设,保留并美化了“望得见山、看得见水”的传统生态乡村风貌和历史人文形态,厚植了文化竞争力。
★成效
工业方面,村办企业永钢集团走新型工业化道路,加快装备改造、技术提升、产品提档升级,在钢铁行业整体微利的情况下保持了逆势上扬、平稳发展。
农业方面,村级苗木公司对外承接绿化工程,出售绿化树木,每年可获得上千万元的效益;村民每亩土地每年可以获得1200元的土地流转费;没有进永钢的农民,可就地转化为苗木公司的“工人”,扩大了农民就业渠道;而苗木基地本身则成为永钢集团的绿色防护林和村庄的“绿肺”。
服务业方面,大力发展乡村旅游,对农耕园进行了扩建,开发了水上世界、卡丁车等30多项娱乐项目;每年举办江鲜美食节、新年灯会等,有效拉动了全村服务业发展,永联旅游景区成功申报国家4A级旅游景区,全年接待游客41万人次。
●路径三·善用“生态天赋”
——自然條件优越,水资源和森林资源丰富,具有传统的田园风光和乡村特色,把生态环境优势变为经济发展比较优势的潜力大,适宜发展生态旅游。
★案例:浙江省安吉县山川乡高家堂村
新世纪以来,高家堂村坚持发展生态经济,相继获得了浙江省“省级绿化示范村”“省级文明村”等一系列称号。
★经验
将自然生态优势与美丽乡村建设完美结合。围绕“生态立村——生态经济村”这一核心,在保护生态环境的基础上,充分利用环境优势培育经济增长点,把生态环境优势转变为经济优势。重点放在做好改造和提升笋竹产业。开发竹围廊、竹地板、竹层面、竹灯罩、竹栏栅等产品。同时,鼓励农户进行竹林培育、生态养殖、开办农家乐,并将这三个方面内容有机地结合起来,走集休闲、度假、观光、娱乐为一体的村庄经营可持续发展之路。
★成效
生态经济呈现良好的发展势头。全村已形成生态竹产业基地、竹林鸡规模养殖、农家生态旅游等较成熟的生态经济项目,对财政的贡献率达到50%以上,成为经济增长支柱。
同时,当地也形成特色鲜明、功能突出的高效生态农业产业布局。投资修建的环境水库仙龙湖,对生态公益林水源涵养起到了很大作用,还配套建设了休闲健身公园、观景亭、生态文化长廊等,新建数公里林间步道,极大方便了农民生产、生活。
农民得到实惠。完善配套新型农家乐和乡村旅店,接待来自沪、杭、苏等地的观光游客,并让游客自己上山挖笋、捕鸡,完善了旅游配套体系,也增加了旅游娱乐形式,使得旅客亲身感受到看生态、住农家、品山珍、干农活的“一条龙”乐趣,亲近了自然,体验了农家生活。
(本组文章综合摘编自《贵州民族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