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路径研究

2025-02-01李璐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乡村振兴

摘" 要:乡村振兴战略是党的十九大作出的重大决策部署,是新时代“三农”工作的总抓手,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中扮演着重要角色。与此同时,职业教育在乡村人才培养、助力区域经济发展、数字乡村建设等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将职业教育的力量注入乡村振兴,成为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使命和发展的新机遇。该文对宝鸡地区乡村振兴的现状进行调研,梳理具体问题,并分析原因,对职业教育如何更好地服务于乡村振兴建设提出切实可行的建议,旨在通过职业教育的力量赋能乡村振兴的全面进步。

关键词:职业教育;乡村振兴;职业培训;数字化;乡村人才

中图分类号:G719"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1-0193-04

Abstract: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is a major strategic decision made by the 19th National Congress of the Communist Party of China. It serves as the overall grasp for the work related to agriculture, rural areas, and rural people in the new era, playing a crucial role in building a moderately prosperous society in all respects and in the modernization of the country. At the same time, vocational education plays a positive role in rural talent cultivation, boosting regional economic development, and digital rural construction. Injecting the power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into rural revitalization has become the new mission and development opportunity for vocational education in the new era. This article conducts a survey on the current statu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Baoji area, sorts out specific issues, analyzes the causes, and proposes practical suggestions on how vocational education can better serv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aim is to empower the comprehensive progr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the strength of vocational education.

Keywords: vocational educ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vocational training; digitization; rural talent

职业教育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以技能人才培养为主要特点,目的在于提升劳动力素质,使其掌握适应现代农业和农村经济发展的必要技能,从而提升整体劳动力素质[1]。职业教育既能助力农民掌握就业和创业所需的知识与技能,提高他们在就业市场的竞争力,促进农村就业稳定,同时也能激发农村青年返乡创业的热情。现阶段的职业教育培养了一大批懂技术、会管理的新型职业农民,为农业现代化提供了人才保障,推动了农业科技的应用和农业产业的升级,通过职业教育,积极发展了广大农村的数字化经济化建设,助推了各县域经济的高质量快速发展。与此同时,职业教育还为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通过多元化的技能培训,促进了农业与加工、旅游、文化等产业的融合,拓宽了农民的收入来源[2]。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作为全国乡村振兴的示范院校,积极开拓职业教育服务乡村振兴的新路径,通过实践探索,已经取得了显著的成绩和经验。该校通过优化专业设置、强化实践培训、推动技术创新等方式,有效地提升了农村劳动力的专业技能和综合素质,为农村经济发展、社会进步和文化繁荣提供了有力支撑。

1" 乡村建设发展存在的问题

1.1" 人才流失明显

从对宝鸡凤翔区、千阳县、陇县、眉县、岐山县及扶风县的调研发现,专业精尖端人才与乡村产业链发展、生态工业园区建设、清洁生产和创新资源发展等的不匹配度越来越显著。近些年,受北京、上海、深圳和西安等大城市虹吸效应的影响,宝鸡市人口呈下滑状态,有约40万人口选择离开宝鸡,去往西安等地生活工作。根据NBD模型分析数据显示,从2018年到2023年宝鸡市常住人口总量连续5年呈下降趋势。依据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的反馈,从人口的知识水平和结构来看,宝鸡拥有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的人口为458 377人,占宝鸡人口总量的13.7%。宝鸡流失的人口中,具有大专以上学历的中青年占据比例较高,这不仅仅是人口的流失,更是人才的流失,是消费力和劳动力的流失。研究结果发现,农村常居人口中80%以上为无劳动能力的幼童及平均年龄超过60岁的老人。这会影响宝鸡地区乡村振兴发展中人才的匮乏。人才的不足导致集群效应的缺乏,使从事第三产业的人数逐年增加比例变化甚微。

1.2" 农民乡村主体性作用发挥不足

在宝鸡凤翔区、千阳县、陇县、眉县、岐山县及扶风县的调研中发现,人力资本流失问题是乡村振兴面临的最大挑战,扶风县在这方面的挑战更加严峻。调研数据显示,在盛产猕猴桃的眉县,其年均产量高达53.5万t,总产值突破了60亿元,但在像猕猴桃等农产品的加工生产体系方面缺乏高端技术及先进的管理理念,农民除了售卖经济作物外,很难对它们进一步加工与包装,降低了产品的附加价值。此外,大多农村人口因缺乏专业技能培训,在利用智能化、信息化的农业技术时力不从心,很难适应现代智慧农业的快速发展。

1.3" 乡村数字化程度低

据中国信通院最新预测,2025年我国数字经济规模将超过60万亿元,其投入产出效率将提升至约3.5[3]。由此可见,数字经济是顺应时代发展产生的新经济形态,在云计算、物联网、大数据等数字技术的支持下,已经成为经济高质量发展的主要推手,数字经济已成为一种全新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这一点得到了大众的广泛认可。调研数据反馈显示,宝鸡地区数字经济子系统和经济高质量发展子系统的综合发展水平指数普遍偏低,两者都具有较好的提升发展前景。但目前,乡村数字化发展程度低,在县城立足的小型企业,数字化应用仅仅涉及到财务管理及人力资源管理等业务方面,而在实际生产加工环节缺乏数字化应用。此外,这些中小企业未投入大量精力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对农产品的销售模式还仅仅停留在传统销售层面,抱有“小富即安”的心态,对长远的发展考虑甚少。

此外,乡村数字化治理比较粗放。提供给广大农民的数字化平台由政府指派给不同的部门建设维护,不同部门各自运行,导致每个平台之间难以相互兼容,信息共享难以实现。少数数字化平台运行者未收集用户的体验反馈,使得群众对其利用效果很不理想,再加之90%以上农民数字信息素养水平低,又缺少这方面的培训,使得数字乡村建设受阻。

2 职业教育赋能乡村振兴路径探索

2.1 产教融合实现校企合作双元主体育人体系

产教深度融通,构建专业群,实现“5个对接”。一是专业设置与产业需求对接。健全专业随产业发展进行灵活调整的动态机制,优化专业设置,重点提升区域产业发展急需的技术技能人才培养能力[4]。例如,宝鸡职业技术学院针对凤翔林麝、千阳奶山羊养殖开设了动物养殖在线网络课程,使广大农民能随时进行在线学习。二是课程内容严格对标职业、专业、课程标准及岗位需求,重构知识模块,逐步建立产业技术进步驱动课程改革机制,优化教学内容。三是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建立技术技能人才培养体系,打破传统学科体系的束缚。教师将学生带入苹果园,实地教授学生苹果树的种植、生长周期和病虫害防治。将课堂搬进蔬菜大棚,实地讲授蔬菜的种植技术,如何辨别蔬菜的成熟度,以及大棚内温度、湿度的调控。四是做到毕业证书及职业技能证书对接,完善职业技能证书与学历证书的“双融通”机制。五是职业教育与终生学习对接,活到老学到老,让新的技能知识不断充斥自己。实现职业教育开展方式的多样性及开放性,使广大农民在有需求时,能随时以灵活的方式接受职业教育与技能培训。

2.2 以学校为平台积极开展职业培训

2.2.1 完善职业培训制度建设

从调研数据来看,将近90.6%的农民认为职业培训至关重要,职业培训是他们获取技术最为直接和显著的方式。鉴于此,政府相关职能部门首先要把职业培训纳入日常工作之中,列入人才强县建设之中,研究制定职业培训普惠性制度,扩大培训对象范围,让更多的人员参与其中,释放职业培训红利。另一方面要进一步提高对职业性工作的重视程度,充分发挥企业主体责任,健全组织机构,加大经费投入,完善培训条件,设定培训项目,通过组织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农村实用技术专项培训,培养乡村振兴“新农人”;通过组织开展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开展岗位技能提升培训、就业技能培训、创业创新培训,培养大国工匠。此外还要进一步增强职业培训工作机构的责任心,不断提高职业培训机构对职业培训基础性作用的认识,不断加强自身建设、创新培训形式、完善培训资源,积极开展新职业培训、改革评价方式、打造培训品牌。

2.2.2 推进职业培训模式改革

近76%的调研数据显示:将学习与生产结合是最佳的培训模式。这表明,大多数人趋向于采取工学交替的模式开展培训。基于此,一方面要构建精准对接、工学交替的助力县域经济发展的职业培训模式,特别是要突出内容的针对性,坚持一业一策、一企一策精准实施,遵循县域农业生产、工业生产、文旅活动的季节性、时段性等特征。另一方面要坚持服务培训对象,坚持集中与分散结合、线上与线下结合、课堂与基地结合、理论与实践结合的原则,探索培训形式,开展送教下乡、送课入企,采取项目化教学、案例教学、情景教学等方法,遵从培训对象的特征和学习规律,让受训人员不离土地、不离企业就地学习,增强培训效果。除此以外职业院校还要面向园区企业和文旅企业职工,大力开展企业岗前培训、岗位技能培训,组织开展岗位练兵等活动。

2.2.3" 完善职业培训内容体系

对参与职业农民培育的对象进行调研,大多数认为职业培训课程内容非常先进,但也有将近12.7%的参培者认为培训内容前沿性不明显,这说明职业培训内容仍有进一步优化的空间。鉴于此,一方面要完善职业培训内容体系,构建职业素养+基础知识+职业能力的职业培训内容体系,把“三农”价值观、生态文明等融入农民职业培训内容之中,把工匠精神、创新意识等内容融入企业技术工人培训内容之中。另一方面要加强课程建设,进一步优化通识课程与专业课程、理论课程与实践课程、核心课程与非核心课程之间的结构,打造一批县域职业培训品牌课程、优秀教材,特别是在线品牌课程和数字化教材,丰富职业培训载体。与此同时还要重点突出新理念新技术的培训,把创新发展,绿色发展,特色发展,一、二、三产业融合和文旅商融合等新理念贯穿于职业培训之中,积极开发建设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的课程、教材、资源等。

2.2.4" 夯实职业培训基础条件

调研结果显示,实训条件、培训师资、教学设施是影响职业农民培育效果的主要因素。这表明,受训学员对实训条件、培训师资、教学设施的要求较高。所以,组建一支名师领衔、素质优良、能力突出、技能过硬、结构合理、专兼结合的职业培训师资队伍是首要解决的问题,积极引导培训教师聚焦产业发展,开展技术攻关、课题申报、集体研讨交流等活动。其次加强职业培训基地建设,科学编制县域职业培训基地建设规划,建立多元投入机制,逐步推进县域职工职业技能实训基地、高素质农民培育基地、创业孵化基地建设。职业院校要不断积极发挥院校优势资源,进一步挖掘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资源,健全职业院校助力职业培训的工作机制,支持职业院校参与补贴性培训、与企业合作开展精准培训,构建职业院校开展职业培训的模式、途径,着力培养支撑宝鸡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的技术技能型人才。

2.2.5" 打造职业培训合作平台

调查结果显示,近63%的人认为完善多方互惠互利的合作机制、整合各方优势培训资源是加强职业培训工作最重要的两个切入点。鉴于此,一方面要构建职业培训平台。搭建由政府、企业、职业院校、培训机构、行业组织组成的职业培训平台,整合分散于农业农村、林业、教育、住建、商务和工业信息化、供销等部门的职业培训资源和培训项目,形成政府补贴培训、企业自主培训、市场化培训的体系。另一方面建立政府监管、企业或职业院校实施、多元评价的平台工作机制,政府部门制定补贴培训项目和培训机构清单,加强对培训机构资质、条件、招生、培训过程、考核等的监管。培训机构要积极参与政府补贴培训项目,完善多元化评价方式,形成统筹推进、协同发力的机制,依托职业培训平台,建立职业培训联席会议制度,形成多方合力、一体推进的工作格局。

2.3" 推进数字技能人才培养,加速数字乡村建设

前期调研数据显示,近63%的基层人员对数字经济不是很明白,不知以何种方式驾驭数字技术,实现经济价值的创收。这表明我们可利用职业院校的专业优势,推进人才数字素养的培育工作,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培育推动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域链和5G技术等在智慧农业方面的应用。鉴于此,可由学校出面,积极引导和邀请具有影响力的电商企业和机构在各个县域设立培训基地,合作进行人才培养,以培养大量本地的电商专业人才,营造出电商发展的积极氛围。抢抓直播电商风口机遇,抓住直播经济带来的契机,推动电商模式的革新以及电商直播等新业态的进步,培养更多典型案例,引领其在经济转型升级、促进居民增收、创新创业等多个方面激发电商的潜力。此外,着力打造区域公共品牌。通过借助本地特色资源,全力打造代表地域的公用品牌,建立并规范产品的统一标准,进一步提升品牌的知名度和影响力,围绕宝鸡市聚力发展粮食、乳业、猕猴桃、苹果、生猪、蔬菜六大优势产业,坚持一村一品、一镇一特、一县一业的思路,立足自身人才、资金、技术等,走差异化发展道路,为我们所处的地域塑造独特的形象。同时,我们也会积极推动并支持企业开发网络热门产品,将本地的优质产品推向更广泛的消费者群体。最后要筑牢电商发展的产业支撑,精确定位哪些产品和服务适合进行互联网交易,积极推动这些产业的繁荣发展。有效地促进电商交易的快速增长,并提供稳定的供应链保障。

利用数字经济,助力农村电商发展还需要加强物流和快递行业配套。在给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开展教学时,让他们逐步认识到广阔农村在这方面的前景,鼓励广大学生步入县域支持物流企业壮大,规范快递行业竞争,提升服务能力和服务质量,为电商物流配送提供强力后盾。建立县级、乡级和村级3级物流体系,创建公共服务中心,完善农村电商人才培养机制,加强乡镇商贸基础设施建设,以推动现代农村市场体系的形成,实现线上线下交易、商品和服务并行不悖,农产品能够顺利进城,全面提升农村电商发展水平。

2.4" 转变理念,为乡村振兴建设输送人才

从地方职业院校的生源可以看出,超过70%的学生来自于农村,从他们的内心来讲,很多人毕业后更倾向去大城市工作生活,不愿再回到农村发展,他们的父辈也想通过知识改变孩子的命运,会极力阻止毕业生返乡,这是导致当下农村劳动力缺乏的主要原因[5-6]。鉴于此,职业院校在开展日常教学时,要对学生进行课程思政教育,增加关于农村发展、现代农业、乡村振兴等方面的教学内容,要让学生意识到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三农”问题是一直备受高度关注。通过以往毕业生投身乡村建设的典型案例、驻村干部的优秀事迹等,引导学生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让学生认识到各行各业都有它存在的价值,农业生产同样光荣。在学生中开展高素质农民培育工作,并对他们积极宣传国家在乡村建设方面出台的相关支持措施。带学生步入农村,感受现代智慧农业带来的便利,让学生从思想上彻底转变,培养出一批热爱农村、具备较高职业技能的毕业生,为各地区乡村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让众多毕业生认识到回到农村发展,不仅是对家乡的回馈,更是实现个人价值的重要途径。

2.5 发展壮大乡土文化产业,助力非遗传播创新

调研数据反馈非遗文化面临传承人断档的局面,此严峻局势以陇县、扶风县尤为明显,现如今,农村长居人口主要为老年人,大部分非遗传承人的年龄结构已日趋老化,人才断档是非物质文化遗产创新发展面临的最大挑战。所以加大对非遗传承人的扶持、资助和培养力度已刻不容缓。一方面需要拓宽非遗传承人招募渠道,改变家族传承模式,通过政府资助、开设传习所等方式,维系非遗传承的人才链条。另一方面完善非遗传承人资助体系。以政府资金为引导,带动社会资本的模式,拓宽资金筹措渠道,建立完善的非遗传承人资助体系,减轻传承人的经济负担,使其更好地从事非遗的活态传承与传播工作。此外,要发挥市、县职业学校的教育优势,在进行美育及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时结合所在地域非遗文化进行创新发展。例如,非遗进校园活动时常在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举行,它是将非遗文化与教育教学相结合的创新,活动采用“静态展示+动态体验”“多彩文创+直播带货”“非遗文化+交流研讨”等方式,全方位展现了刺绣所传承的民族精萃和文化内涵,既丰富了校园精神文化,引导广大师生积极传承与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充分发挥学院职教资源优势,推动非遗刺绣产业创造性转化、创新发展。职教可与非遗文化在产品研发、人才供给等多方面建立合作,发挥出非遗+职业院校“1+1gt;2”的合作效果。

3 结束语

扎实推进乡村文化、产业、人才、组织振兴,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是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7]。以职业院校为载体,我们已积极开展了产教融合、职业培训、数字乡村建设,全力推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创新与发展,为乡村输送了技术能手。后续,主要以宝鸡职业技术学院为例,以动物医学专业为契机,切实做好人才培养、社会服务及科学研究,探索构建出职业院校助力乡村振兴建设的特色之路,引领现代农业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 雷儒金.论地方高校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J].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2006,23(12):18-20.

[2] 钟小文,区绮云.高职教育服务乡村振兴战略的时代机遇、现实要义与实施路径[J].卫生职业教育,2021(18):20-23.

[3] 谌璐,刘晓科,崔刚.数字经济赋能县域经济高质量发展路径优化——基于宝鸡市县域面板数据的分析[J].科技创新发展战略研究,2023(7):44-53.

[4] 李玉山.职业技术院校开展产教融合工作探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上旬刊),2015(1):218-219.

[5] 侯江华,李敏.乡村振兴驱动农民工返乡定居意愿的实证研究——基于全国26省2 332份农民工的调查数据[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46(6):29-36.

[6] 蒋海曦,蒋玲.乡村人力资本振兴:中国农民工回流意愿研究[J].四川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5):151-161.

[7] 惠志丹.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业高校服务乡村人才振兴研究[D].武汉:华中农业大学,2020.

基金项目:陕西省职业技术教育学会2023年度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2023SZX096)

作者简介:李璐(1986-),女,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有机合成、职业教育及乡村振兴。

猜你喜欢

职业培训职业教育乡村振兴
九成白领认为职业培训重要
请参加天津万里路职业培训学校的培训!
河南:推动职业培训步入法治轨道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动能教育”模式下的工匠人才培养路径研究
论七年一贯制体系下本科学科建设中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刍议职业教育校企合作的有效性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在《PLC应用技术》课程教学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