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农科背景下园林设计原理课程教学改革探索

2025-02-01周佳梦陈紫晗朱政洋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1期
关键词:实践教育新农科园林

摘" 要:新农科建设已经成为新时期农业高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重要方向,该文以仲恺农业工程学院园林设计原理课程为例对普通高校园林专业基础类课程提出教学改革与实践探索。理论教学改革全面融入“以智导行、以行证智”的教育理念,将此理念拆解为一个目标、两个原则、三条路径和四个聚焦;实践教学改革试图结合校园环境提升、学科专业竞赛、结合课题项目等内容开展。通过理论和实践环节的改革,激发学生知农爱农情怀,推动传统农科专业的改革创新,培养具备创新能力复合应用型农科人才。

关键词:新农科;园林;园林设计原理;教学改革;实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1-0127-04

Abstract: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has become an important direction for the educational and teaching reform of agricultu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in the new period, and th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Design course of Zhongkai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and Engineering is an example of the teaching reform and practical exploration of the basic courses of landscape architecture in general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The theoretical teaching reform comprehensively integrates the educational concept of \"guiding by wisdom and proving by action\", which is disassembled into one goal, two principles, three paths and four focuses; the practical teaching reform tries to combine the improvement of the campus environment, the professional competitions, and the combination of the projects, etc. Through the reform of theoretical and practical aspects, it is supposed to inspire students to know and love agriculture, promote the reform and innovation of traditional agricultural specialties, and train compound applied agricultural talents with innovation ability.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landscape; Principles of Landscape Design; teaching reform; practical education

为适应全球新技术革命和产业变革需求,我国进行了国家发展战略调整。新农科是全国涉农高校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发出的“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以强农兴农为己任”伟大号召而提出教育改革的新方向[1]。2019年,全国涉农高校的百余位书记校长和农林教育专家齐聚浙江安吉余村,共同发布《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以下简称《安吉共识》),决心扎根中国大地,创新发展新农科,掀起高等农林教育的质量革命,培养农业现代化的领跑者、乡村振兴的引领者、美丽中国的建设者[2]。习近平总书记对涉农高校办学方向提出要求并强调,中国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农业农村现代化关键在科技、在人才[3]。而后,新农科建设“北大仓行动”正式启动,“三部曲”是新农科建设征程开启的象征,由此,中国高等农林教育改革进入新阶段[4]。

1" 建设基础

仲恺农业工程学院(以下简称“我校”)园林专业教育始于1984年的观赏园艺专业,1997年在原有观赏园艺专业设立园林方向,1997年成立风景园林专业,1999年遵循国家专业目录调整,改为园林专业。2008年获批校级特色专业,2014年获国家级卓越农林人才培养改革试点专业建设项目,2018年获省级特色专业建设项目,2020年入选广东省一流本科专业建设项目。园林专业秉承“扶助农工,注重实践”办学传统,立足广东省,辐射华南地区,服务城乡生态文明建设,城乡绿地建设、乡村振兴等相关的园林产业一线;培养以园林规划设计、园林工程建设与管理为主,景观生态修复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

园林设计原理课程作为我校园林专业大二学生的基础必修课,课程涵盖园林学科的基本概貌,旨在培养学生的专业基本概念、基本规范及基本流程。通过理论学习与实践训练,学生将掌握园林相关基础知识和技能,具备独立思考与实践操作的能力。课程内容包括园林相关基本原理、设计要素与方法等,强调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为后续的专业课程打下坚实基础。主要特点是注重专业素养的培养,采用一体化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全面提升专业能力和实际操作水平。通过对新农科教育的使命与要求进行分析,制定了课程改革方法策略,并对课程各环节进行优化与重建,为保障课程教学改革顺利进行提出了具体可落地的实施举措,以推动传统农科专业的改革创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农科人才。

2" “以智导行、以行证智”课程改革目标

在新农科背景下,课程教育改革目标是培养出能够具有一定的现代农业科技水平并具备创新精神的优秀人才[5]。为实现这一目标制定相应策略,包括明确的培养目标、坚实的基本原则、切实可行的实践路径和针对性的关注点,并全面融入“以智导行、以行证智”的教育理念,“智”可代表“智能认知、智动思考、智慧应用”;“行”可展开为“人文素养、综合能力、审辩发展”。

2.1" 智能认知

指的是学生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和理解现代农业科技的基础知识和先进技术,不仅仅是对知识的记忆和理解,更强调通过智能化手段获取和处理信息,例如,通过信息技术和数据分析,学生能够了解农业生产中的各种因素,并运用这些数据做出科学的判断和决策。这一方面的培养目标是使学生具有更加扎实的园林基础知识与更加专业的能力训练,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社会环境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2.2" 智动思考

强调学生在掌握基础知识的同时,培养创新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智动思考要求学生不仅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和技术解决传统问题,还能主动思考、提出新颖的解决方案,甚至创造新的知识和技术。例如,在课程设计中,应通过启发式教学和问题导向学习,激发学生的创新思维,同时,在课程中设置开放性问题,鼓励学生团队合作,通过头脑风暴和项目实践,培养其独立思考和团队协作能力,最终实现知识向实践的转化和创新。

2.3" 智慧应用

智慧应用是指将智能认知和智动思考所得出的知识和创新,实际应用于农业生产和管理中,强调的是实践性和应用性,要求学生能够将所学知识灵活应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通过实习、实验和项目实践等多种形式,使学生在真实的社会环境中,运用智能技术进行实际操作和管理。课程中应注重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实际操作技能,使其在毕业后能够迅速适应工作实际需求,可成为具有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的社会人才。

2.4" 人文素养

学生应在学习专业技能的同时也应具备良好的人文素养和道德修养,应具有丰富的人文知识和审美情趣。人文素养不仅包括文学、历史、哲学等知识,还涉及伦理、价值观和社会责任感。通过人文素养的培养,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人类社会的复杂性,提升对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认知。在课程培养中,可以通过人文知识、文化活动和课程实践,让学生感受和体验丰富的文化内涵,培养其对人类社会和环境的深刻理解和关爱。与此同时,应重视园林设计与当地文化传统的结合,注重体现地域文化特色,鼓励学生积极传承和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

2.5" 综合能力

综合能力指的是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能够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和技能的能力,并且学生应具备园林设计、植物配置与景观规划等专业技能,培养跨学科的思维能力,能够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综合能力的培养强调跨学科的知识整合和实际应用,要求学生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领导和团队合作能力。例如,通过团队合作完成课程作业,学会如何整合资源解决复杂问题,并通过与团队成员的有效沟通和合作,提升其领导力和团队协作能力。此外,综合能力的培养还包括批判性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在面对新挑战时,具备独立思考和灵活应变的能力。

2.6" 审辩发展

应培养学生独立的批判性思维和分析判断能力,具备辩证思维和综合判断能力,能够在园林项目中平衡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利益和需求。例如,通过设置开放性问题和多角度讨论,引导学生从不同视角分析问题,培养其批判性思维和独立判断能力,同时通过自主探究式学习,鼓励学生对现有知识进行深刻的反思和质疑,提升其创新能力和科研素质。

3" 课程改革方向

在新农科建设背景下,为立足农林产业发展需求,面对生态文明与美丽中国新格局,以园林专业人才培养目标为导向,优化教学内容,着力推进多学科多领域交叉融合的新课程建设,可围绕社会环境转型、乡村振兴战略和生态文明建设三个方向展开[6]。

3.1" 社会环境转型

我国高等教育正面临社会环境的深刻变革,包括市场经济体制的升级、社会信息化程度的提高以及技术应用的转型等,这些变化导致传统的农业和园林专业知识具有局限性,传统的园林专业培养理念和知识体系显然无法满足如今课程培养需求,课程改革方向可结合绿色基础设施、低碳理念及智慧园林等前沿技术开展,同时融合环境心理学和社会学等跨学科知识,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实践能力。通过实际案例分析和项目实践,学生能够在真实环境中应用所学知识,提升应对社会环境变化的能力,在社会环境转型的背景下,使得专业课程与时俱进应对现代社会发展需求。

3.2" 乡村振兴战略

党的十九大报告进一步强调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涉及到城镇化、乡村建设、乡村治理、美丽乡村和乡村文化等多个关键领域,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要求园林专业课程与乡村发展需求紧密结合,涉农高校肩负着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的使命。课程改革方向可结合乡村旅游、休闲农业、智慧生态农业等建设要点,如生态农业园林建设和乡村遗产景观修复等,帮助学生理解乡村文化历史,相关设计也应充分融入本土文化,助力推动农业和农村现代化,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

3.3" 生态文明建设

党的十七大首次明确提出了生态文明建设的概念,如今更是将生态文明建设视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新农科背景下,课程应注重自然和谐共生的设计理念,同时课程应鼓励跨学科的知识交融,提升学生对生态文明建设的综合理解和应用能力。课程改革可围绕生态文明建设、城市修补、生态修复(双修)等理论推进体系改革,为新农科生态文明建设提供园林设计人才支持,为传统园林专业注入了新的活力和意义。

4" 课程思政改革策略

在园林设计原理课程中深入挖掘思政教学内容是实现教育目标的关键。该课程的综合性特点,使其成为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有力平台,在新农科教育的背景下,课程内容的深化与乡村振兴、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的结合,学生能够深刻理解园林设计在促进城乡融合发展、改善乡村环境等方面的重要作用,进而在专业学习中培养正确的价值观和审美观[7]。

为了进一步提升教学效果,课程采用了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情景导入法和案例导入法能够使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抽象概念,信息化教学法则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提高教学的互动性和趣味性。研讨化教学法则鼓励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合作,促进批判性思维和创新能力的培养。结合我校“绿美校园”建设,为校园设计出兼具实用功能、审美功能、文化育人功能与历史记忆功能的校园场地,实现环境育人。与此同时,学生在参与过程中不断提出问题并解决问题,培养了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最后,建议完善课程思政评价体系。评价体系作为确保教学质量和实现教学目标的重要环节,本课程构建了全面的评价体系,包括教师评价、学生互评和自我评价等多维度评价方式。通过建立课程思政评价标准,可以更准确地衡量思政教育的融入程度和教学效果,从而为教师提供反馈,帮助他们调整教学策略,提高教学的针对性和有效性。此外,评价体系的建立也有助于学生自我反思和自我提升,促进其全面发展。

综上所述,园林设计原理课程在思政教育方面进行了思考探索与实践,不仅丰富了教学内容,也创新了教学方法,并建立了科学的评价体系,为培养具有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园林专业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通过以上措施,希望学生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将所学知识与技能运用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为建设美丽中国贡献出自己的一份力量。

5" 理论课程改革策略

5.1" 一个目标

在新农科背景下培养德、智、体、美、劳全方位发展的专业人才。该目标要求课程不仅要培养学生专业知识和技能培养,更需要对其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进行提升。学生除了应掌握专业知识内容,更需要理解并践行立德树人精神,深入学习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能树立正确的国家观、民族观、历史观和文化观,践行大国工匠精神。

5.2" 两个原则

两个原则分别为“以智导行”与“以行证智”的教育理念。首先,将思政元素和专业知识紧密结合,通过教学手段实现“以智导行”,将理论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培养学生的应用和创新能力。其次,贯彻立德树人的原则,运用智慧课堂等现代教育技术,确保思想政治教育渗透到教育教学的每个环节,实现“以行证智”,培养出德才兼备的人才。

5.3" 三条路径

首先是“人文素养”,学生应充分学习了解古今中外园林发展历史,能建立园林审美意识,能够运用人文知识表达对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理解和热爱,在园林设计中注重体现地域文化特色,积极弘扬优秀的民族文化与本土文化。其次是“综合能力”,在设计上应具备园林设计、植物配置、景观规划等专业技能,能够完成园林项目的设计和规划工作,同时,应培养学生跨学科的思维能力,能够结合人文、社会科学等多方面因素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最后是“审辩能力”,学生应具备辩证思维和综合判断能力,能够在园林项目中平衡生态、经济、社会等多方面的利益和需求,保持持续学习的意识,不断学习新知识、新技术,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和竞争力。

5.4" 四个聚焦

第一,聚焦家国情怀,在教学改革和实践中着重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和社会责任感,使其深刻理解个人成长与国家发展的紧密联系。第二,聚焦社会发展,引导学生关注农业和乡村发展,培养其社会服务能力,使其在关注社会进步的过程中成长为有责任感和使命感的公民。第三,聚焦专业精神,注重夯实其基础知识并增强其应用能力,为其未来在农业领域的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第四,聚焦“三观”塑造,培养学生对农业科学的热爱和敬业精神,引导其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人生观,使其能够在未来的职业生涯中坚持不懈、勇于创新,为农业现代化和社会进步贡献力量。

6" 实践课程改革策略

6.1" 课程与校园环境提升改造相结合

课程教学可结合校内实时更新美化工程,如我校近年推行的“绿美校园”建设,结合了“三全育人”重点实施“德育铸魂”“智育固本”“美育浸润”“体育强健”和“劳动教育淬炼”计划,将校园改造、绿色低碳发展理念与园林设计原理课程实践内容相结合,着力完善校区空间布局与功能优化调整,充分发挥园林专业学生创新能力,亲手提升自己所在的校园环境,通过发挥自身所学知识体会专业价值。

6.2" 课程与学科竞赛相结合

课程通过学科各类大小的专业竞赛,将新农科教育理念与“以智导行、以行证智”的实践活动相结合,学生有机会将所学理论知识运用到实际问题中,也可验证教学理念和方法的有效性,提高与增加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融合理论学习和设计实践的竞赛过程,辅助构建一体化的培养模式,强化了对“大国三农”“耕读中国”“生态中国”等与国家农林特色相关内容的理解,为后期专业课程学习打下坚实基础。

6.3" 课程与相关课题相结合

课程教学可结合城市设计或乡村更新改造类课题项目,将其作为教学实践环节开展,如本学期开设课程中让学生共同参与“共建共享的‘乡村四小园’美化绿化建设”项目,探讨经济庭院建设和四小园(小花园、小果园、小菜园和小公园)等农村生态版块景观建设初期方案。通过参与项目,学习公众参与、优化乡村环境景观、微改造和品种提升等措施是如何共同作用提升美好乡村环境,让学生学以致用,积极参与并努力实现乡村美化绿化,共同为当地乡村振兴提供切实可行落地方案,共同推动专业建设与发展。

7" 结束语

在新农科背景下,通过我校园林专业基础课程园林设计原理的教学改革,紧密对接乡村振兴和生态文明建设等国家战略,提高学生的目的性学习和实际应用能力,将家国情怀、审美创造和工匠精神转化为思政要素贯穿各类教学环节,更好地培养学生专业技能,提升教学质量[8]。通过理论环节与实践环节的课程改革,激发学生知农爱农情怀,提升专业创新精神和运用能力,推动传统农科专业的改革创新,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复合应用型农科人才[9]。

参考文献:

[1] 陈欣,王海香.“新农科”背景下地方农林院校实践教学探索与研究[J].中国多媒体与网络教学学报,2020(3):187-188.

[2] 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3):105-106.

[3] 吕杰.新农科建设背景下地方农业高校教育改革探索[J].高等农业教育,2019(2):3-8.

[4] 应义斌,梅亚明.中国高等农业教育新农科建设的若干思考[J].浙江农林大学学报,2019,36(1):1-6.

[5] 刘默涵,王琳.课程思政视域下新农科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J].智慧农业导刊,2024,4(15):113-116.

[6] 张伟.新农科背景下涉农高校智慧农业专业的实践教学体系构建——以东北农业大学为例[J].中国农业教育,2022,23(3):39-44.

[7] 朱秋.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内容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5):8-11.

[8] 黄伟东,段海明,毕亚玲,等.新农科背景下地方高校植物保护专业一流人才培养路径探索[J].智慧农业导刊,2024,4(15):15-18.

[9] 王从严.“新农科”教育的内在机理及融合性发展路径[J].国家教育行政学院学报,2020(1):30-37.

基金项目:2023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新农科教学研究与改革实践项目(仲教字〔2023〕70号);2023仲恺农业工程学院校级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项目(仲教字〔2023〕67号)

第一作者简介:周佳梦(1992-),女,博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园林与风景园林。

猜你喜欢

实践教育新农科园林
清代园林初探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古代园林里的“美人”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和千年园林的今世之约
雪中园林的七个片段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
论研究学习小组在大学生成才转型教育中的实践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