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农科背景下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
2025-01-21耿晨光谷巍胡杨
摘" 要:随着全球健康观念的转变和中医药国际化的加速推进,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作为连接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在新农科教育理念的引领下,该专业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与挑战。该文旨在探讨新农科背景下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的现状、问题及策略,以期为相关教育机构提供参考,促进中药资源科学保护与合理开发,培养符合社会需求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新农科;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传统医学
中图分类号:G642" " "文献标志码:A"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2-0128-04
Abstract: With the transformation of global health concepts and the acceleration of internationalization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he importance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as a bridge connecting traditional medicine and modern technology has become increasingly prominent.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new agricultural education concept, this major is facing unprecedented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 and challenges. This paper aims to discuss the current situation, problems and strategies of cultivating applied talents in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in the context of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in order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relevant educational institutions, promote the scientific protection and reasonable development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cultivate high-quality applied talents that meet social needs.
Keywords: New Agricultural Science;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resources and development specialty; applied talent; training; traditional medicine
新农科教育是以现代农业科学为基础,融合信息技术、生物技术、工程技术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新型教育体系。在这一背景下,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不仅需要传承中药学的精髓,还需紧跟时代步伐,培养能够解决中药资源保护、种植、加工、质量控制及新药研发等领域实际问题的应用型人才。随着国家中医药战略的明确提出,中药资源的保护与可持续利用、中药产品的创新研发以及中药文化的国际传播被赋予了新的历史使命。同时,中药大健康产业的兴起,不仅拓宽了中药资源的应用领域,也催生了对既懂中药学又精通现代科技、具备国际视野的复合型人才的迫切需求。因此,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人才培养必须紧跟这一趋势,不仅要深入挖掘中药学的传统价值,更要勇于探索中药与现代科技融合的新路径,致力于培养能够在中药资源保护、种植、加工、质量控制及新药研发等多个领域游刃有余的应用型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创新、为中药大健康产业的繁荣发展贡献智慧和力量。
1" 新农科背景下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建设的重要性
1.1" 国家战略需求
随着全球健康观念的转变和对中医药疗效的逐渐认可,中医药国际化已成为国家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作为中医药领域的基础学科之一,其建设对于提升中医药国际影响力、促进中医药文化的国际传播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培养具有国际视野和跨文化交流能力的专业人才,可以推动中药产品和技术走向世界,增强我国在全球健康产业中的话语权和竞争力。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作为连接传统医学与现代科技的桥梁,其建设有助于推动中医药科技创新体系的建立和完善。通过加强中药资源的基础研究、应用研究和产业化开发,可以不断发现新的药物资源、阐明药物作用机制、优化生产工艺流程,为中医药事业的现代化和国际化提供有力支撑。
1.2" 中医药行业发展需求
随着中药材需求的不断增长和野生资源的日益减少,中药资源短缺问题日益凸显。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通过加强中药材的种植、养殖和野生抚育等研究,推动中药材的规模化、标准化和可持续利用,有助于缓解中药资源短缺问题,保障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通过加强中药材的质量控制和标准化研究,建立中药材的质量追溯体系,确保中药材的产地、品种、规格和质量等信息的真实性和可追溯性,从而提升中药产品的质量和安全性。
1.3" 地方发展需求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引入了现代农业科技和管理理念,推动了中药材种植向科学化、规模化、智能化方向发展。通过推广先进的种植技术和实施科学的管理措施,中药材的产量和品质得到了显著提升,农业生产效率和市场竞争力也随之增强。此外,该专业还促进了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培育,如中药材种植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等,这些新型经营主体在推动农业转型升级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中药材的种植与野生抚育是根植于自然环境的传统产业,其持续发展高度依赖于优质的生态环境。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建设,在这一背景下显得尤为重要。它不仅能够指导科学种植,减少农药和化肥的过度使用,降低对土壤和水源的污染,还能推动中药材种植区的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工作。通过引入生态种植技术,如轮作休耕、生物防治等,既保障了中药材的品质与产量,又促进了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与平衡。此外,该专业还强调中药材产业与生态旅游的融合发展,让公众在欣赏自然风光的同时,增强对生态环境保护的认识和责任感,实现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的和谐共生与有机统一。这种绿色发展模式,为地方生态环境的可持续保护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
2"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现状
2.1" 中医药院校
中医药类高校在构建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体系时,往往根植于深厚的中药学学科基础,旨在培育学生全面掌握中医药基础理论,并精通中药材的加工技术、炮制工艺及新产品研发等核心技能。得益于其教师团队深厚的中医药教育背景及强调传统理论与现代生产实践深度融合的教学理念,这些院校在人才培养上展现出独特优势,特别是在中药材精细化处理、质量控制标准制定、临床应用推广及医药产品创新开发等领域。
其人才培养目标明确指向中药资源产业链的中下游环节,确保毕业生能够迅速融入并推动行业发展,因此深受医药行业的青睐。为强化产学研结合,中医药院校已与多家制药企业、饮片加工企业等建立了紧密的教学实践基地和科研合作平台,形成了多元化的合作模式。学生毕业后,将广泛投身于中药材的炮制与深加工、品质鉴定、质量监控体系建立以及中药资源的深度挖掘与利用研究等关键岗位,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2" 农业院校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作为理学与农学交叉融合的典范,在农业院校中展现出独特的魅力。依托其坚实的农学根基,这些院校在中药材的规模化种植、优质品种的筛选与培育,以及病虫害的绿色防控等方面,不仅拥有扎实的理论基础,还具有丰富的实战经验。因此,在中药资源的保育与栽培种植领域,农业院校占据了显著的优势地位。
它们的教育重心聚焦于提升学生的综合能力,包括中药资源的全面调查能力、中药材的标准化种植技术、优良品种的选育策略以及外来品种的引种与驯化技术等,旨在培养能够引领中药资源产业链前端发展的专业人才。通过精心设计的课程体系与实践教学,毕业生将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与技能,主要投身于中药资源的科学考察、中药材的高效栽培、品种的改良与扩繁,以及中药材生产的规范化管理等前沿领域,为推动中药产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力量。
3" 新农科背景下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3.1" 课程体系与教学内容滞后
3.1.1" 理论与实践脱节
当前,部分农业院校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在课程设置上仍偏重于理论知识的传授,而忽视了实践教学环节的重要性。学生虽然掌握了丰富的中医药学理论知识,但在面对实际生产中的问题时,往往显得力不从心,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种理论与实践的脱节,严重制约了应用型人才的培养。
3.1.2" 课程内容陈旧
随着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新的栽培技术、加工工艺、产品开发技术等层出不穷。然而,部分院校的课程内容未能及时更新,仍沿用旧有的知识体系,导致学生所学知识与行业实际需求之间存在较大差距,难以满足市场对应用型人才的需求。
3.2" 实践教学资源不足
第一,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的实践教学需要依托一定的实践基地,如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工车间、研发中心等。然而,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实践基地数量有限,且设施设备落后,难以满足学生实践学习的需求。这导致学生在校期间难以获得充分的实践锻炼,影响了其应用能力的培养;第二,虽然部分院校已经与医药制药、饮片加工等企业建立了合作关系,但合作层次较浅,形式单一,难以形成长效的合作机制。学生在校期间缺乏深入企业实践的机会,难以了解行业最新动态和市场需求,也无法将所学知识真正应用于实际工作中。
3.3" 师资力量薄弱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对教师的专业知识、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要求较高。然而,目前很多农业院校的中药专业教师数量不足,且部分教师缺乏实践经验,难以胜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重任。这导致专业教学质量参差不齐,影响了人才培养的效果。
随着中药产业的快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中药专业教师需要不断更新知识结构,提升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然而,目前很多院校的教师培训机制不健全,缺乏系统的培训计划和有效的培训手段,导致教师难以跟上行业发展的步伐,影响了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效果。
4" 新农科背景下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建设探索
4.1" 优化课程体系
在传统中医药学基础理论的基础上,增加实践导向的课程模块,如中药材种植技术、加工炮制工艺、产品开发与应用等,确保学生在掌握扎实理论知识的同时,能够具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此外,还应设置跨学科课程,如生物学、化学、农学等,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其综合运用多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其教学内容也必须紧跟行业前沿,及时更新,教师应密切关注行业动态,将最新的科研成果、技术进展和行业标准引入课堂,确保学生所学知识的时效性和前沿性。同时,鼓励学生参与科研项目、创新竞赛等活动,通过实践探索加深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培养其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
在教学方法上,应积极探索和实践案例教学、项目式教学、翻转课堂等新型教学模式。通过案例分析,让学生了解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际案例,培养其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通过项目式教学,让学生在完成具体项目的过程中掌握相关知识和技能;通过翻转课堂,将课堂时间更多地用于讨论和答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动性。
在该实践教学体系改革过程中,改变单一的评价考核模式,形成过程性考核、思政育人结果考核等方面多元化评价体系。以药用植物栽培学田间实践课程为例,可以实施40%期末考核、30%过程性考核与30%劳动育人考核相结合的评估体系。期末考核需涵盖实验结果,要求学生提交实践过程中的照片与短视频,并撰写个人实践报告,以全面反映学习成果。过程性考核则通过小组间、组内成员间及师生间的相互评价,确保每个环节都能得到公正、细致的评估。
在劳动育人考核方面,需重视学生的实践劳动思想感悟、学习态度、吃苦耐劳精神及团队合作意识等软技能的培养,对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额外加分,以此激励学生全面发展。对于中药资源学教学实习,可以采用调研报告形式,针对野外资源种类与数量进行实地考察,并针对调查地区的中药资源现状给出可持续开发利用的建议,这既考察了学生的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其实际应用能力。
4.2" 强化实践教学资源建设
4.2.1" 建设高标准实践基地
实践基地是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实践教学的重要依托。应加大投入力度,建设高标准、多功能的实践基地,包括中药材种植基地、加工车间、研发中心等。实践基地应配备先进的设施设备和专业技术人员,确保学生能够在真实的工作环境中进行实践操作和技能训练。此外,还应加强与企业的合作,共建共享实践基地资源,为学生提供更多的实践机会和平台。
4.2.2" 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
除了校内实践基地外,还应积极拓展校外实践教学资源。与医药制药、饮片加工等企业建立长期稳定的合作关系,共同开展实践教学活动。通过企业参观、实习实训、联合培养等方式,让学生深入了解中药产业的实际运作情况,掌握行业标准和规范操作流程。同时,鼓励企业参与学校的课程设置和教学改革工作,共同培养符合市场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4.2.3" 加强实践教学管理
实践教学管理是保证实践教学质量的重要环节。应建立健全实践教学管理制度和评估体系,对实践教学过程进行全面监控和评估。制定详细的实践教学计划和教学大纲,明确实践教学目标和要求;加强实践教学的过程管理和质量监控,确保实践教学的质量和效果;建立实践教学反馈机制,及时收集和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不断改进和优化实践教学工作。
4.3" 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新时代迫切需要更大规模更高质量的创新型人才队伍,中医药高校作为国家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要坚定不移地担负起自主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历史使命,全力夯实高等中医药教育新质生产力培育的基础保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大创新动力。
4.3.1" 引进高水平人才
教师是人才培养的关键。应加大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具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中药专业教师加入教学团队。通过引进高水平人才,提升教学团队的整体素质和水平;同时,通过引进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促进学科交叉融合和学术创新。
4.3.2" 加强教师培训和发展
鼓励教师参加学术会议、进修学习等活动,拓宽视野、提升专业水平;支持教师参与科研项目、创新竞赛等活动,培养其科研能力和创新意识;建立教师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激发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和创造力。
为了契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核心目标,需强化教师队伍的双重能力建设,即深厚的理论基础与实践能力。为此,需积极倡导并实践教师进修与培训机制,确保每年有1至2名专注于实践教学的教师获得前往高等学府、领先企业或实训基地的学习机会。使教师紧跟中药资源与开发领域的最新动态,包括知识更新、技能提升、方法创新以及实践教学理念的革新,从而全方位优化实践教学环境与质量。同时,注重构建开放合作的实践教学模式,积极寻求与校外企业、中药材种植公司等外部机构的合作,共同打造一支集校内外精英于一体的产学研结合教学团队。此模式不仅可以促进了学术与实践的深度融合,还能加速教学资源的有效整合与共享,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使他们能够在丰富的实践经验中锻炼成长,同时激发其创新思维与能力培养,最终形成一支既懂理论又擅实践的高水平师资队伍,为应用型中药人才的培养奠定坚实基础。
4.3.3" 构建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团队
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是一门交叉性很强的学科。应构建多学科交叉的教学团队,吸引来自不同领域的专家学者加入教学团队中。通过多学科交叉融合的方式,促进学科间的相互渗透和协同创新;同时,通过跨学科的教学和研究活动,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创新能力。
4.4" 应用型教学模式——研融于教
实施“研融于教”的创新模式,对接产业需求驱动科研活动,将科研成果有效转化为教学资源。推行灵活的“导师引领制”,鼓励学生根据个人兴趣及发展方向,自主选择参与教师的科研项目,从而在导师的指导下,将专业学习与科研实践紧密结合,激发学生的自主探究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
此外,教学团队应将最新的科研成果和研究动态无缝对接到课堂教学之中,促使学生能够站在学术前沿,深入理解中药资源的特性与行业发展趋势,培养他们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鼓励学生跳出书本,思考中药资源领域的实际挑战,激发其参与地方医药产业服务的热情,从而提升课程的实践性和社会价值,真正实现科研成果对教学的积极回馈与促进作用。
5" 结束语
新农科背景下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高校、企业和社会各界的共同努力。通过优化课程体系、强化实践教学、注重创新能力培养、拓宽国际视野和加强师资队伍建设等措施的实施,有理由相信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将为社会输送更多具有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为中医药事业的传承与发展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 玄静,闫士朋,马晓君,等.应用型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建设必要性与人才培养探索[J].中国医药科学,2024,14(5):76-80.
[2] 贾鑫,麻剑南,于娟,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综合大实验教学探讨[J].中国中医药现代远程教育,2023,21(24):13-15.
[3] 刘军民,詹若挺,贺红,等.药用植物栽培学课程建设实践——以广州中医药大学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为例[J].西部素质教育,2023,9(13):26-29.
[4] 贾鑫,岳鑫,张英,等.基于应用型人才培养的中药资源与开发专业实践教学探讨[J].内蒙古医科大学学报,2023,45(S1):176-178.
基金项目:江苏省高等教育质量保障与评价研究课题(2023-C60);江苏省高校“青蓝工程”(无编号);南京中医药大学教育教学研究课题(NZYJY2024-Y-02)
第一作者简介:耿晨光(1986-),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
*通信作者:胡杨(1987-),男,博士,副教授。研究方向为中药资源开发与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