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视域下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径探析
2025-01-21于海杰
摘" 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实现共同富裕的进程中,农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是实现共同富裕总体目标的关键所在。伴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深入推进以及脱贫攻坚战的全面胜利,农民群众的物质生活条件实现了显著改善,基于物质条件的改善,农民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亦日益增长。然而在农村地区,农民在追求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进程中,由于受到经济、文化、制度等多重因素的制约,面临着一些现实挑战和困境。为进一步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必须全面加强农村生产力、农民文化力以及农村制度力这3个核心领域的建设与发展。
关键词:乡村振兴;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路径探析
中国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2-0181-05
Abstract: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Chinese modernization to achieve common prosperity, common prosperity in farmers' spiritual life occupies a pivotal position and is the key to achieving the overall goal of common prosperity. With the in-depth advancement of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and the victory of the comprehensive fight against poverty, the material living conditions of the farmers have been significantly improved, and farmers' demand for spiritual and cultural life based on the improvement of material conditions has also increased day by day. However, in rural areas, farmers face some practical challenges and dilemmas in the process of pursuing common prosperity in spiritual life due to constraints from multiple factors such as economy, culture, and institutions. In order to further promote the realization of common prosperity in farmers' spiritual life, we must comprehensively strengthen the construction and development of the three core areas of rural productivity, farmers' cultural power and rural institutional power.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farmer; spiritual life; common prosperity; path analysis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不仅仅要求农民物质生活上得到满足,在精神生活上同样也要得到满足。基于这一背景,农民是否能够实现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关系着乡村振兴的实现。因此,本文旨在探讨乡村振兴视域下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现实困境与实现路径,以期为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提供建议。
1" 乡村振兴视域下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
乡村振兴战略对于国家社会经济的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和长远的影响,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战略。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共同富裕是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人民群众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都富裕”[1]。农民作为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主体对象,其精神生活方面上的共同富裕具有至关重要的地位。这不仅是回应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必要举措,更是推动农村产业繁荣、社会和谐的精神基石。因此,深入探索和研究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逻辑理路,对于充分认识保障人民基本权益和促进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协调共进具有重大意义。
1.1" 理论逻辑:基于马克思主义中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相关论述
马克思主义是一套全面且深入的社会理论体系,其关注点不仅局限于物质层面的共同富裕,更延伸至精神层面的共同富裕。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在马克思主义的理论体系中被视为推动人类社会全面发展进步的核心要素。马克思与恩格斯明确在《共产党宣言》中指出“每个人的自由发展是一切人的自由发展的条件”[2]。这一观点不仅揭示了个人自由发展与集体自由发展的辩证关系,也隐含了对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追求。马克思认为,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事业追求的重要目标之一。马克思主义中的精神生活领域涵盖的内容与范围广泛,包括科学文化,意识形态与教育等方面。共同富裕在精神生活方面意味着人们期望在精神文化领域实现平等、共享与进步。这一追求体现了人们对精神富足的渴望,以及对文化多样性的尊重与包容。在精神文化领域实现共同富裕,不仅有助于提升个体的精神境界,更能推动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在中国这个庞大的社会体系中,农民群体占据了社会总人口的绝大多数。因此,关注和提升农民的精神世界和精神生活显得尤为重要。这不仅关乎农民自身的幸福感和满足感,更是实现社会和谐与稳定的关键因素。马克思主义强调了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重要性,认为每个人都应该享有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将这一理论与中国农村的实际情况相结合,可以得出提升农民的精神生活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关键所在。通过丰富农民精神世界可以激发他们的创造力和积极性,进而推动农村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这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还能促进社会的全面和谐发展。因此,必须重视农民的精神生活,通过各种途径和手段,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文化娱乐活动、教育资源和精神支持,丰富他们的精神世界,实现农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
1.2" 历史逻辑:建国以来党丰富农民精神生活的实践经验
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共产党在带领全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始终没有忽视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的建设,以推动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在这段光辉历程中,积累了丰富的实践经验,不仅促进了农村经济的繁荣,更让农民的精神面貌焕发出勃勃生机。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村不仅是物质斗争的主战场,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关键领域。随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展,广大农民群众在争取土地的同时,在精神世界方面也同样经历了前所未有的洗礼与重塑。这一时期的农村精神文明建设中以唤醒农民阶级意识、激发革命斗志为核心,通过运用通俗易懂的方式向农民传授革命道理,普及科学文化知识,引导农民逐步摆脱封建思想的束缚,树立起新的道德观念和价值追求。此外,在这一时期,还注重发挥传统文化中的积极因素,结合革命实际进行改造和创新,使之成为激励农民群众投身革命的强大精神动力。
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农村的文化建设取得了长足进步,为农村社会的全面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通过广泛开展文化、教育、卫生等各项事业,农村面貌焕然一新,农民素质显著提高。首先,各地农村纷纷成立了文化站、图书馆等文化设施,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文化事业得到了蓬勃发展。其次,农村普遍建立了小学、初中等基础教育机构。许多农民通过学习,提高了文化水平,掌握了一技之长。教育事业取得了进一步的发展。通过扫盲运动的实施,众多原本不识字的农民得以摆脱文盲状态,转变为具备文化知识的新时代农民。
改革开放以来,农村地区在精神文明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的进展。这一进程不仅涉及物质生活的改善,还包括文化、教育、道德和社会风尚的全面提升,农村精神文明建设逐渐成为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在文化方面,文化站和活动中心相继建立,农村地区的文化设施得到了极大的改善,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在教育方面,学校设施的现代化与师资力量得到提升,农村教育条件显著改善。九年义务教育的普及率大幅提高,越来越多的农村孩子有机会接受良好的基础教育。道德建设方面,通过开展道德模范评选、文明家庭创建等活动,农村社会风气得到了显著改善。社会风尚方面,政府大力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加强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农民的居住条件。
1.3" 现实逻辑:中国式现代化背景下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现实需求
在迈向中国式现代化的新征程中,离不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然而,乡村全面振兴的目标不仅只是在农村经济方面的增长和农村基础设施的完善,还涵盖了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充实与提升。“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基于新时代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社会历史发展的新趋势新机遇新挑战,在扎实推动共同富裕的进程中人们精神生活应当呈现的样态”[3]。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实现,是国家基于现实发展基本情况的要求。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农民对精神文化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他们渴望拓宽视野,获取更多精神文化上的满足,以提高个人的综合素养和生活质量。
长期以来,聚焦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党执政的核心关注点。美丽宜居的新农村建设中包含着农村居民精神文化水平的提升。乡村振兴战略中的文化振兴,就是要求提高新时代农民的综合文化素质。因此,农民精神共同富裕实现也是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环节,不仅是检验乡村振兴发展成果的重要指标,而且直接关系到乡村振兴能否真正实现。农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是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中的一个至关重要的环节。实现农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能够为农村现代化的发展提供牢固的思想基础、明确的方向指引和强大的动力支持。通过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水平,进而增强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能够更好地激发农村发展的内生动力,推动农业产业的转型升级与农村社会的全面进步。这不仅有助于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还能为实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目标奠定坚实的基础。
2" 乡村振兴视域下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现实困境
民族的复兴离不开乡村的振兴。相较于城市居民精神生活的快速发展,农村村民的精神生活的发展速度显得相对迟缓。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对精神生活认知的模糊,以及农村制度结构仍然较为松散,这些问题严重地限制了农民精神生活的提升,对实现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造成了现实上的困境。
2.1" 经济困境:农民受文化产业发展的制约
物质生活水平对于精神生活水平的提升具有重大影响。与城市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相比而言,农村居民的物质生活条件较差。从基础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来看,城市中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比较完善,为城市居民精神文化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社会环境氛围;农村中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相对而言依然存在不足,公共文化服务的基础设施建设有待进一步提升。在推进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共同富裕的过程中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至关重要。随着政府和社会各界对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的持续投入,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条件得到了改善,逐步变得更加完善和丰富。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依然存在亟待解决的问题,特别是在农村公共文化供给方面。受制于物质生活条件的制约,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供给上难以满足农民日益多样化的精神文化需求。
2.2" 文化困境:农民对精神生活认知的模糊
在农村地区,农民长时间忙于生计,往往未能充分认识到精神文化生活的重要性。他们对精神生活的理解较为模糊,认为唯有物质生活才是真实可靠的。因此,对于精神生活的追求也相对较少。所谓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是指人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科学文化素质、身心健康素质的普遍提高和精神世界的极大丰富[4]。随着全面脱贫攻坚战取得胜利,农民总体收入的增加,农民也逐渐开始增强对精神生活富裕的追求。
“文化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力量”[5]。由于农村相对于城市地区缺乏足够的文化资源,农民们很难接触到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活动,使得广大农民在文化娱乐方面的需求无法得到满足,精神世界显得贫瘠。一方面,农民对于精神生活富裕概念的理解上过于狭隘。大部分农民认为传统的娱乐方式,例如打牌、看电视等就是丰富精神文化生活的全部方式。对于现代化的精神娱乐形式,例如阅读、音乐、绘画、舞蹈等,要么不感兴趣,要么认为那是高不可攀的奢侈品。这种观念根深蒂固,长期占据了他们的主导思想,限制了农民对精神生活的追求和享受。另一方面,农民的受教育水平普遍较低,接受、获取、理解和吸收新型文化信息的能力较差,信息不对称使得一些农民在精神文化认知上更加落后,部分农民对现代科技及网络应用的了解程度有限,难以充分利用互联网等现代传播媒介来充实其精神生活。
2.3" 制度困境:农村制度结构仍然较为松散
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村基层组织在推动农村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仍然存在一些问题,制度结构上较为松散。例如,在村委选举的过程中,选举不够规范,存在不透明、不公正的现象,使得被选举出来的村干部缺乏足够的公信力,造成村民对于基层组织的不信任,导致了农村工作的开展难以顺利进行和实施。此外,农村基层组织的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亟需提升。诸多基层组织在资源配置、公共服务和社会管理等方面存在不足,导致农民在生产和生活中遇到的诸多问题无法得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农村教育制度结构的发展有待提升。尽管在近年来,我国农村教育事业在各级党委和政府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取得了显著的进展和成就,但必须清醒地认识到,仍然存在一些亟待解决和改善的问题。具体而言,在农村教育制度结构上,与城市相比,农村教育资源仍然较为匮乏,师资力量相对薄弱。这种情况导致乡村教师大量流失,许多优秀教师更倾向于在城市工作,从而使得农村教育质量难以提高。
3" 乡村振兴视域下推动农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路径
基于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实际情况,解决当前农村精神文化建设所遭遇的局限性巩固既往的发展成果,构成了当前乡村振兴战略中的重点工作任务。推动农民精神生活进一步发展,实现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离不开农村生产力、农民文化力以及农村制度力的提升。
3.1" 扎实经济:发展农村生产力,建设完善农村文化产业
随着我国经济的持续发展,农民对于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正逐渐增长。为应对农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需要大力发展农村生产力,完善农村公共文化服务设施的建设,促进农村文化产业的发展,促进农村地区村民精神文化需求量大与精神文化产品供给不足的矛盾。首先,推动农业生产机械现代化水平,提高农村生产力,用技术赋能农业现代化水平。农民精神文化需求的提升离不开农村生产力水平的提高。自古以来,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的生产模式将农民固定在农村的田间。近代以来农业生产工具的迭代使得农民可以依靠工具进行农业生产,在一定程度上节约了在农业生产上投入的时间。为进一步提升农村的生产力,将农民从田地之中解放出来,就需要与时俱进推动农村生产机械的现代化水平,实现现代化农业生产。为此,政府和相关部门应加大对农业机械化的投入,提供政策和资金支持,鼓励农民购买和使用先进的农业机械,从而促进农村生产力的提升让农民能够获得更多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的时间。其次,加大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保障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服务水平,用数字赋能农村公共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推动农村公共文化服务的数字化和网络化。政府部门应加大对农村公共文化设施的投入,在农村地区建设乡村书屋、乡村自习室等学习与阅读的场所,为农民在空闲之余提供丰富自身精神文化的平台。在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维护和管理方面,设置一支专门的管理队伍,确保其长期正常运行。最后,发掘本土乡村优秀文化资源,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用文化赋能农村文化产业。要深入挖掘、继承、创新优秀传统乡土文化,弘扬新风正气,推进移风易俗[6]。乡村本身就是乡村文化的最好载体,村子的一砖一瓦,都在承载着浓厚的乡土人情。这些文化资源不仅具有独特的地域特色,还蕴含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本土乡村文化的发掘也有助于帮助农民对于文化的理解与传承。讲好乡村故事,传承好乡村风气。每个村子都有属于自己独有的文化,在乡村振兴的战略中要保护好、发展好这一份宝贵资源,通过收集和整理乡村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民间传说、传统手工艺、民俗活动等打造自身特色的乡村文化,把乡村的优秀文化资源转化为经济发展的动力。
3.2" 提升文化:增强农民文化力,提升农民精神生活认知
“乡村问题的解决,天然要靠乡村人为主力”[7]。乡村振兴战略中农民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他们是实现这一宏伟蓝图的核心力量和关键所在。农民作为农村的主体,其自身文化力的高低与否,不仅对他们自身精神生活产生影响,更是影响着乡村全面进步和发展的主要动力。因此,要提升农民的文化素质,提高他们对精神生活的认知,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增强并充分发挥农民在乡村振兴中的主体地位。首先,多方协同提升农民文化素质,培养新时代背景下的新农民。从农民个人来看,要有主动性,主动学习新文化新知识,提高自身的能力。自觉参加与农业生产相关知识的主题培训讲座,提升自己的农业生产水平。从企业单位来看,要有担当,加强对农民的职业技能培训。进入新时代以来,农民的主要收入不仅仅来自种地一方面,进入企业单位工作也是其收入的来源之一。企业作为农民的就业单位,要有主动的担当精神,对于来单位就业的农民加大培训的力度,提升农民就业能力水平的同时,也能提高农民自身的文化力。从政府机构来看,要有保障性,侧重农村地区的公共文化建设支出,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保驾护航。政府机构是农村文化建设的保障力量,农村文化基础设施的提升与农民文化素养的提升都离不开政府机构的大力支持,以农民文化力的提升为支撑,培养一批新时代高素质的现代农民。其次,改变农民传统精神文化观念,提升农民的精神文化认知。精神生活的富裕,主要指的是优秀的精神文化生活。农村有的地区存在着一些落后的精神文化,要进行摒弃。与此同时,通过借用新媒体多途径来使农民提升自己的精神文化生活的认知。最后,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提升农民的精神生活。农民精神生活的建设上,前进方向至关重要。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强化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8]”运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进行农村地区的精神文明建设,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的内容融入农民喜闻乐见的文化建设上,这样有助于农民精神生活的认知。
3.3" 巩固制度:完善农村制度力,巩固农村制度结构体系
农村精神文化生活的稳步建设离不开制度上的保障,完善农村地区的相关制度建设,需要加强农村地区基层组织建设的同时,改良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制度结构。一方面,要加强农村地区基层组织建设。农村基层组织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力量其建设得是否合理至关重要。在农村基层组织的选举上,要公开透明,保障每位选举人与被选举人的权利。要避免任人唯亲的现象,选举出来的基层组织人员应是深得民意的。只有这样才能够在带领农民进行乡村振兴建设的过程中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在农村基层组织作用的发挥上,要加强管理,充分发挥其在精神文化建设中的宣传组织功能。农村基层组织要做好上传下达的工作,将优秀的、先进的文化思想传达给农村村民,此外,还应多组织一些文化娱乐活动,丰富农民的精神文化世界。另一方面,要提升农村地区的教育制度体系。百年大计,离不开教育水平的提升,乡村振兴同样也离不开教育水平的提升。农村地区要注重教育制度结构的改良。加强农村地区的教育资源投入与农村学校的基础设施建设,营造良好的教育氛围与环境。提高农村地区教师的收入水平和生活保障,减少农村教师的向外流出,提高农村地区的教育质量。
4" 结束语
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的价值追求,同样也是中国式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目标。然而,在推进乡村振兴、实现中国式现代化的进程之中,农民在精神生活上的共同富裕面临着挑战,这主要受到农村生产力水平的高低、农村农民精神文化需求与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及农村地区制度结构不完善等因素制约。为了推动农民精神生活的共同富裕,必须坚持正确的方向,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引,加强农村地区的制度建设以及教育水平的提升,运用数字技术与乡村本土文化资源相结合多途径创新精神文化产品的形式,同时加强价值认同感,充分发挥农民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农民积极参与精神文化建设与实践。通过不断丰富农民的精神世界和提升农民的素养认知,定能有效推进乡村振兴战略,构建一个新时代的、宜居宜业、和谐美丽的乡村。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4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22:142.
[2] 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3] 柏路.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意涵与价值遵循[J].马克思主义研究,2022(2):64-75,156.
[4] 罗会德.促进人民精神生活共同富裕的时代价值与路径选择[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2,43(12):192-196.
[5]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在文艺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6] 习近平.论“三农”工作[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22:231.
[7] 梁漱溟.乡村建设理论[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1:199.
[8] 习近平.扎实推动共同富裕[J].求是,2021(20):5.
基金项目:2023年度新疆维吾尔自治区“十四五”重点学科马克思主义理论学科人才培养项目(2023SDMY0305)
作者简介:于海杰(1997-),男,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