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人才振兴:国内外经验与中国路径

2025-01-21周光霞梁丽群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2期
关键词:内生动力国际经验建设路径

摘" 要:乡村振兴离不开乡村人才支撑,建设高素质的乡村人才队伍是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全面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保障。在推动乡村人才振兴过程中,应该借鉴国外经验和国内实践。基于此,该文总结国内外在引才、育才、用才的经验做法,分析中国乡村人才振兴在人才流失、外引内育等方面的障碍难题,提出推动中国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路径。研究发现,健全引人、育人和留人体制,发挥村两委带头人和领头雁作用,加强农村产业与人才发展的深度融合,激发乡村人才振兴的内生动力是未来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乡村振兴;乡村人才振兴;国际经验;建设路径;内生动力

中图分类号:F325"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2-0189-04

Abstract: Rural revitalization is inseparable from the support of rural talents. Building a high-quality rural talent team is an important guarantee for promoting high-quality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and comprehensively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we should learn from foreign experience and domestic practice. Based on this, this paper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practices at home and abroad in attracting, cultivating and using talents, analyzes the obstacles and problems of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in China in terms of brain drain, introduction and internal education, and proposes ways to promote the construction of rural talent teams in China. The study found that improving the system of attracting, educating and retaining people, giving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leaders and leaders of the village committees, strengthening the deep integration of rural industries and talent development, and stimulating the endogenous motivation for the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talents are the directions of future efforts.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talent revitalization; international experience; construction path; endogenous motivation

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提出乡村振兴战略,党的二十大报告在擘画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宏伟蓝图时,对农业农村工作进行了总体部署,明确提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为化解社会主要矛盾提供了实践路径,为加快建设农业强国、推进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有力支撑,同时也为发展中国家解决“三农”问题提供了中国方案[1]。乡村振兴离不开农村人才支撑,农村人才为农村新产业新业态的发展提供高质量的人才保障[2],只有依托于人的主观性和创造性,乡村振兴目标才能真正达成,然而本土人才数量短缺、结构失衡、素质和层次不高,外来人才不愿意入乡,人才培育转化与提升不均衡、不顺畅[3]。2024年中央一号文提出壮大乡村人才队伍,全面提升农民综合素质,进一步强调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

乡村要振兴,人才是重要支撑,建设乡村人才队伍成为推动乡村振兴亟待解决的重要问题。美国、日本等在培养农村人才过程中积累丰富经验,长期以来国内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形成了诸多特色做法,这都为乡村人才队伍建设提供借鉴。基于此,本文首先梳理国外乡村人才培养的典型做法,然后剖析总结乡村振兴过程中人才培养的中国实践,分析中国进一步推动乡村振兴战略中面临的障碍,提出乡村人才振兴的突破路径,以期为我国培育新质生产力、建设农业强国提出有益借鉴和启示。

1" 国际经验

1.1" 高校促进乡村人才振兴的实践

高校服务社会理念最早源于美国,在“威斯康星思想”影响下,美国赠地学院显著助力乡村发展,成效显著。作为赠地学院的杰出代表,美国康奈尔大学自1868年建成以来,秉承大学服务于学生将来在农场等就业需要、从事科研的继续深造需要、解决实际生活问题需要,强调培养实用性人才服务社会[4]。康奈尔大学坚持参与社会服务的办学理念和办学方针,实地调研乡村发展对于人才的具体需求,设置农科应用实验站,激励学生服务农业发展的内在动力;采用讲座、暑期学校等方式提升农民素质,探索高校促进乡村人才振兴模式,依托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平衡了高校精英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形成独具特色的人才培养模式,成为以服务社会为目标导向的高校典范[5]。

1.2" 以城促乡的乡村人才振兴实践

二战后,日本工业的快速发展吸引大量农业人口流入城市,导致农村发展落后。2000年后,为应对超级老龄化和人口减少带来的乡村空心化问题,日本采用“乡村支援员”和“乡村振兴支援队”等策略。2008年,日本总务省为了提高村民对乡村问题的重视度,创设乡村支援员制度,采取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政策,通过顶层设计、统筹规划、基层治理和财政支持等方式鼓励城市人口流向农村。城市年轻人移居乡村的“田园回归”现象增多,给乡村发展带来新活力,其中日本海附近的池谷村落老龄化率从2010年的62%下降到2017年的38%。此外,日本政府在2014年实施“地方创生战略”,以吸引外部人才进入乡村、服务乡村为目的,在解决就业问题的同时解决乡村人才短缺问题,推进乡村振兴。

1.3" 培养本土人才的乡村人才振兴实践

韩国的新村运动。20世纪60年代,韩国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伴随而来的是日益凸显的“三农”问题,导致城乡发展失衡。韩国政府在一系列探索实践后,立足于乡村人才开发,设立中央研修院培养农村领导人与精英分子,通过新村教育激发农民的自主参与意识,制定了多种人才扶持政策,强调精神文明建设是重要的内生动力。

法国和日本的培养新型农民实践。自19世纪20年代开始,法国实施农业教育事业,采用多种形式的农民队伍培训,其中公立、私立并存,科研院所、教育机构、农商会和合作社等密切合作、合理分工,满足不同层次的乡村人才培养需求[6]。日本通过“青年务农计划”培养新型农民,为新农民提供进修机会、务农经营计划的指导及相关保险,对新农民实行免息贷款等基础设施补贴和优惠政策。

发展中国家的农村人力资本开发。印度大力推动乡村教育普及,提升乡村入学率,政府通过实施技能培训项目,帮助乡村居民提升就业能力。越南提升乡村基层组织的建设和管理水平,通过举办培训班、提供资金支持等方式,鼓励乡村居民提升自身技能和知识水平,旨在培养一批具有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的乡村人才,推动乡村地区的可持续发展。

2" 中国实践

从国内来看,各地政府根据当地特点,在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等方面积极探索,形成适合当地的农村人才培养体系。

2.1" 吸引人才

为了吸引更多的人才服务乡村,我国各地采用设置定向岗位引入高端人才、引进高校毕业生、放开岗位招聘条件或通过补助吸引人才等,取得显著成效。

定向设岗引入高端人才。湖北和河北设置乡村振兴特设岗位,聘用取得“定向评价”的专业技术人员。山东省招募“乡村振兴合伙人”,聘请乡村振兴首席专家,实现专业人才与基层乡村的一对一对接。四川省实施深度贫困县人才振兴工程,设立“特岗计划”“顶岗实习计划”支持乡村人才振兴。

鼓励高校毕业生入乡就业。甘肃省实施“三放宽一允许”倾斜政策(放宽年龄、学历、专业,允许拿出一定数量的岗位进行招聘),引导优秀大学毕业生到基层单位工作。安徽省实施三支一扶政策(大学生在毕业后到农村基层从事支农、支教、支医和扶贫工作),鼓励高校毕业生选择基层就业。

放开岗位招聘条件或通过补助吸引人才。陕西和山东在教育岗位放开招聘限定条件,简化招聘流程,对人才短缺特别严重的县区开设招聘专场,提出政策措施,对专家服务基地提供经费资助。安徽省巢湖市组织专业技术人才服务基层,推动乡村科技成果转化,指导乡村企业与安徽农业大学等高校开展产学研合作,采用技术入股和知识产权分红等模式鼓励高校院所专技人才到乡村挂职。

2.2" 培养人才

开展多元化技能培训。贵州省桐梓县开展特色技能培训,在县域范围内广泛开展刺绣、美容美发师、居家养老护理师、育婴师、面点师及农村实用技术培训,组织民间技能人才开展蜡染、红苗刺绣、芦笙舞培训和特色小吃技能培训。安徽省安庆县实施“工厂车间+田间地头”方式培育人才,向本地人传授实用技艺,评估现有技术人才的水平和能力。

实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2023年山东成为全国高素质农民培训与成人高等继续教育学历提升衔接试点省份,共373名高素质农民在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免费接受园林技术、畜牧兽医和市场营销的专科教育。湖南省对于引进的高校毕业生开展教育培训,拓展“一村一名大学生”培养计划,实施“一户一大、一人一技”乡村振兴人才培养计划。

引进高校优质教育资源。山西省万荣县通过县校合作向天津大学、南开大学等50余所高校输送餐饮技能人才,与武汉大学就业服务中心、华中科技大学等15所高校签订劳务输出协议,与清华大学、北京建筑大学等多所高校开展技术合作及科研成果转化,邀请中国农大专家教授带上科研成果到万荣县授课。

2.3" 留住人才

各地纷纷采用事业留人、环境留人、乡情留人和荣誉留人等方式,让乡村人才愿意服务农村。

事业留人。河北和安徽优化基层事业单位人事管理政策,拓宽基层专业技术人员职业发展通道,加强基层教育、卫生、农业农村等重点领域人才队伍建设,确保基层人才“引得来、干得好、留得住”。重庆为了留住高素质人才,加快高科技成果转换,设置了博士工作站、博士后创新实践基地、成果转化平台、乡村技能大师工作站等。

政策留人。吉林省基于当时乡村发展实际,在职称评审、各类补贴发放政策、村干部工资报酬、农科生培养等方面出台政策,加大政策执行力度,优化人才留乡的政策环境。陕西汉中每年拿出1 000万元专门用于返乡创业融资,对返乡创业者落实税费优惠、减免房租政策,提供落户、社保、医保转接等服务,并在住房、医疗、教育等方面提供保障。

乡情留人。河南省漯河市建立返乡创业优质项目培育库,开展“乡贤家乡行”活动,建立漯河籍在外人员“乡贤”信息库,制作“返乡创业人物事迹展示”栏目,大规模开展返乡创业成果宣传活动,全面总结推广返乡创业漯河经验,营造返乡创业浓厚氛围,增加在外乡贤的乡村归属感。

荣誉留人。山东省推出新型职业农民职称制度,坚持竞赛引领,开办“鸿雁人才”技能大赛,表彰一批批的“十佳鸿雁”“优秀鸿雁”,给予了乡村优秀人才荣誉感,还发挥了辐射榜样作用。

3" 中国乡村人才振兴的现实障碍

国内通过吸引人才、培养人才、留住人才,构建农村人才体系,提高乡村人力资本水平,推动农业发展和农村富裕,有利推动了乡村振兴战略。但是通过梳理发现,受限于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城镇化率提高、老龄化问题等,国内农村人才振兴依然面临难题与困境。

3.1" 本土人才流失依然严重

农业农村人才规模不足,乡村人才流失严重。根据202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统计公报,居住在城镇和乡村的人口占比分别为66.2%和33.8%,与2020年第七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相比,乡村人口比重下降2.3%。据农业农村部调查数据显示,2022年末全国农村实用人才总量已接近1 730万,占乡村就业人员总数的比例还不足5%。从年龄结构看,农业农村中青年人才不足。根据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2023年外出农民工较2022年增长2.7%。从年龄结构看,40岁以下占比44.5%。乡村中青年人力资源流失严重,乡村发展后备力量不足,老龄化问题突出。乡村人才教育资源不足。教育部2023年统计数据显示,我国乡村小学和初中学校占比分别为51%和24%,小学乡村教师占比24%,初中专任教师占比为13%。从数据可知,城乡义务教育资源逐步将城市转移,这会进一步加速乡村人力资源向城镇转移。

3.2" 外来人才难以“引进来”和“留下来”

外来人才难以“引进来”,即使引进来,也难以“留下来”。主要原因有3个:第一,城乡在未来发展、生活条件、公共服务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难以满足部分返乡、入乡人员的生活需求。第二,地方支持往往缺乏长期、系统的规划,存在县级涉农部门技术人员服务乡村的动力和能力不足,乡镇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才引进困难。第三,乡村人才与产业发展融合不够紧密。乡村人才振兴与产业发展之间缺乏有效衔接和融合,人才的培养和引进没有紧密结合当地产业发展的需要,导致人才资源浪费或者无法充分发挥作用,也制约了乡村产业的升级和发展。

3.3" 人才培养不顺畅

乡村社会的传统观念和文化氛围对人才的成长和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制约。第一,受传统习惯影响,一些农民对新知识、新技术的接受程度较低,对创新创业的意愿不强,影响了乡村人才的整体素质和创新能力。第二,在本地村民的管理上,可能会存在亲友包庇使得管理困难,出工不出力,教育投资周期长,培训效果差等。这些不合理的现象可能导致部分村民不愿意接受培训,村领导人不敢用也不想用本村村民。

4" 促进中国乡村人才振兴的突破路径

乡村振兴,人才是基础。面对农村人才培养的现实障碍,要充分借鉴国内外经验,结合当地自身实际情况,探索推动乡村人才振兴的可行路径。

4.1" 健全引人、育人和留人的体制

健全人才培养和引进机制,因地制宜制定和更新相关政策。制定科学合理、有针对性和可行性的人才政策体系,在政策、机制、制度等多层面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要加快政策更新,及时制定配套指导性文件,实现“因时而变”“随事而制”。设立人才引进门槛,不乱引人才,也不使人才闲置。

完善体制环境。完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提高农村养老、医疗等保障水平,为留住人才创造社会保障环境。继续提高农村居民收入水平,加大对农业农民的财政补贴力度,提高农民经营性收入、工资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水平。继续完善农村生态宜居环境,吸引更多的人才从事农业生产。

要促进城乡交流,筑巢引凤。借鉴日本的以城促乡的做法,考虑我国长期的城乡二元经济结构、农村集体经济制度等,可以通过引入城市人才推进乡村振兴,促进城乡交流,缩小城乡差距。在引进人才的过程中,村干部要不断完善乡村内部建设,减少内外部人员之间的矛盾,做好人员协调与人员交流,让外来人员引进来、留下来。

4.2" 发挥村两委带头人和领头雁作用

村干部是党和国家在农村开展工作的中坚力量,要发挥村两委带头人和领头雁作用,需要重点做好选拔、培养和管理工作。

在选拔方面,建立“三推二考三访”(组织推荐、群众举荐、个人自荐;竞职演讲、综合素质测评;民主测评、座谈了解、个别谈话)的选拔机制,通过组织推荐、群众举荐和个人自荐等方式广泛选拔人才,并通过竞职演讲、综合素质考试和民主考察来确保选拔人才的素质。在培养方面,实施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综合培养机制,包括政治理论、农业政策法规、农村工作方法和农村事务等方面的教育培训,以及实岗挂职锻炼和师徒结对帮带。在管理方面,建立完善的管理制度和机制,通过谈话、提醒和补贴等方式,促进村干部的成长和进步。

4.3" 加强农村产业与人才发展深度融合

加强农村三产发展和乡村人才有机融合,实现农村发展与个人提升的协同。建立乡村人才库,加强乡村教育与培训,为产业发展提供人才保障。推动乡村人才与产业项目的对接,通过组织人才交流会、项目对接会等活动,促进乡村人才与产业项目的有效对接。鼓励乡村人才参与产业项目的策划、实施和管理,使其在实践中提升技能、发挥作用。

构建利益联结机制。以切实有利的合作方式,将乡村人才纳入到利益共享机制中,增加乡村经济发展的包容性。加大政府在利益联结机制中的监管、调节作用,确保利益主体分摊利益的公平性,搭建良好的沟通平台,加强利益主体间沟通合作,推动农业现代化发展。

4.4" 激发乡村人才振兴的内生动力

要激发农民的主动性,引导农民主动参与培训、愿意接受管理教育,减少人员流失。一方面要激发农民参与乡村振兴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解除等靠要思想,积极主动地投身到乡村振兴中,主动对接教育培训市场,积极与高校合作,学习宣传典型做法。另一方面鼓励农民积极参与农业产业链、供应链,推动农业三产融合和产业链升级推动乡村产业振兴。鼓励农民积极投身乡村电商村、淘宝村等乡村数字产业发展,推动乡村旅游、休闲农业、农村电商等农村新业态产业,在农民再就业的同时促进乡村经济发展,推动乡村振兴。

5" 结束语

乡村人才振兴是实现农业强国、促进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抓手,也是农业新质生产力形成与渗透的关键。文章总结了引人、育人和留人的国际经验及国内典型实践,梳理了目前乡村人才队伍建设中存在的阻点,提出了今后乡村人才队伍建设的可行路径,从而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经济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杨骞,祝辰辉.乡村振兴的中国道路:特征、历程与展望[J].农业经济问题,2024(2):4-17.

[2] 高鸣,武昀寰,邱楠.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人才培养:国际经验视角[J].世界农业,2018(8):176-182.

[3] 李海金.“外源内生”:乡村人才振兴的实现路径[J].人民论坛,2023(17):56-60.

[4] 朱鹏举.美国康奈尔计划发展研究[D].保定:河北大学,2014.

[5] 黄巨臣.国外高校促进乡村振兴的实践类型、行动框架及其特征——基于英、美、日、瑞、德五国的研究[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24,45(1):46-53.

[6] 冯剑,陈红杰.法国农业教育培训的思考与启示[J].农民科技培训,2014(6):23-26.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科联2023年度人文社会科学课题(2023-ESDZ-077);2023年齐鲁工业大学(山东省科学院)第一批人才科研项目(2023RCKY259)

第一作者简介:周光霞(1978-),女,博士,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研究方向为“三农”经济。

猜你喜欢

内生动力国际经验建设路径
从依法行政浅谈法治政府的建设路径
试论《弟子规》与校园文化建设路径
国际中心城市金融集聚效应对北京中央商务区建设的借鉴意义
浅谈高校后勤管理的制度建设
新常态下提升西安市经济发展内生动力的对策研究
海洋生态损害补偿国际经验及启示
金融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借鉴
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廉政文化建设之路径
外源式扶贫背景下农户脱贫的内在动力研究
农业现代化及其金融支持的国际经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