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村振兴战略下农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困境与对策
2025-01-21张桐
摘" 要:农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农村经济文化等一切工作的“生命线”,是推进乡村振兴进程中的关键环节。目前,在农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中存在着教育主导体系缺失、教育方法陈旧落后等现实困境,把握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的特点和原则,通过完善思想政治教育体系,盘活地区思政教育资源等策略,为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乡村振兴;特点;原则;策略
中图分类号:D422.6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2-0185-04
Abstract: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ork of rural people is the \"lifeline\" of all work such as rural economy and culture, and is a key link in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practical dilemmas such as the lack of a leading education system and outdated and backward educational methods in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of rural people. We must grasp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principles of rur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mprov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system, and revitalize regional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esources and other strategies., continuously inject strong spiritual impetus into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strategy.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rural revitalization; characteristics; principle; strategies
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中央农村工作会议上提出,“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中国式现代化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三农”工作是基本盘,农村思政教育工作在全面推进“五大振兴”,实现建设农业强国中具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和作用。新时代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存在着难题,面临着困境,需要深入研究并采取措施优化农村思想政治工作,切实提高农村群众思想道德素质,广泛激发农村群众生产生活积极性,从而进一步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等领域的发展,满足农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需要,推动乡村振兴战略顺利开展。
1"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价值意蕴
1.1"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乡村振兴战略落地的必然要求
在新时代的征程上,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仅是提升农民思想道德水平的核心途径,更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目标实现的坚实基础。农村广大群众是推进农村各项工作的主要实践力量和主体。深化农村思政教育工作,引导农村群众紧跟国家整体发展步调,不断激发积极性和创造性,对于促进农村经济社会全面发展具有深远意义。农村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发挥其独特的优势,帮助群众提升自我发展能力,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的思想保障和强大的精神动力。
1.2" 加快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提高群众思想道德素质的核心举措
思政教育的根本在于价值体系教育,是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以及政治价值观、道德价值观、文化价值观等的教育,是塑造乡风文明的关键因素,加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是提升农民精神风貌的必然要求,思想政治教育应当紧密结合农民的生产生活实际,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价值体系,通过加强道德教育、法治教育和文化教育等方面的内容,帮助群众增强法治意识、道德观念和文明素养,形成健康向上的生活方式和社会风尚。
1.3" 深化推进民主意识塑造,强化乡村治理现代化可靠政治保证
农村地区是我国民主建设的重要阵地,群众的政治觉悟和民主意识的提高直接关系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进程。在思想观念日趋多元化的今天,群众对于民主意识的需求也在不断提高,通过加强思政教育增强他们的民主参与意识和法治观念,积极参与乡村治理,发挥主体作用,推动乡村治理体系的完善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同时,乡村治理现代化的实现也将为思政教育提供更为广阔的空间和舞台,推动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与发展。
2"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原则与特点
2.1" 教育对象的层次性:教育主导者和教育主体的统一
广大农村群众是思想政治教育对象和主体。教育主导者,在思政教育中通常指的是负责教育规划、组织实施的教育工作者。现阶段我国农村教育对象呈现出多层化特点,具有鲜明的层次性,涵盖了从儿童到老人,从农村群众到党员干部等不同年龄和职业群体,这些群体在认知水平、价值观念、生活习惯等方面存在较大差异,因此对思想政治教育的需求也不尽相同。这就要求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教育主导者和教育主体的统一原则,关键在于二者的互动与协作,教育主导者应当深入了解教育主体的需求和特点,并以此为依据制定符合实际的教育方案,引导教育主体积极参与教育活动。同时,教育主体也应当充分发挥自身的主体地位,与教育主导者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
2.2" 教育内容的针对性:思想政治教育保持适度张力
教育内容应具有明显的针对性,对教育对象的不同层次制定不同的教育内容以保证一定的“张力”,即提供或选择的教育内容等要适当超越教育主体的思想政治品德水平,但同时这一超越又不能高到受教育者经过努力也难以达到的程度。如果对教育内容实行一刀切,会导致教育内容失去针对性,降低思政教育效果。根据教育对象的不同,教育目标、内容和方式既不过于超前也不过于滞后,既不过于严苛也不过于宽松,以适应受教育者的实际水平和接受能力,同时又能激发他们的潜能和动力,推动其思想政治品德的不断提升。这就要求农村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掌握针对性特点,遵循思想政治教育保持适度张力的原则。
2.3" 教育环境的复杂性:显性教育引导与隐性熏陶协调
农村思政教育环境包括“五位一体”宏观环境,也包含了家庭、邻里、当地风俗等微观环境,具有十分显著的复杂性:地域差异、文化差异、落地政策的不同等,受教育程度差距和价值取向差别决定了思政教育要遵循显性教育引导与隐性熏陶相协调原则。显性教育指通过明确的课堂教学、培训和政策宣讲等方式,直接向群众传递正确的价值观念和社会道德规范。但仅仅依靠显性教育引导是不能够应对目前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环境的复杂性的,这就需要隐性熏陶来协调,通过本地文化风俗、人居环境、生产生活实践等多种方式,潜移默化地影响农村群众的思想观念和行为习惯。
3"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实困境
3.1" 教育主导体系缺失,基层干部不够重视
农村思政教育工作主导体系是基层开展思政教育的主要推动力量,即包括教育者在内的教育计划制定、内容选定、载体选择、过程跟踪以及教育成效的反馈综合统一体系。目前,部分农村思政教育体系存在缺失,基层思想政治教育专职部门不健全,基层缺少专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职能部门。同时,基层领导干部对思想政治教育重视程度不足,认知有偏差,存在注重经济发展,忽视思想建设现象,加之基层干部过于繁重的业务工作任务和“及时化效益”导向,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收效大打折扣,也直接导致群众思想道德素质与精神生活和物质生活提升出现失衡,产生拜金主义、躺平“吃低保”等现象,严重影响到乡村振兴建设进程。
3.2" 教育方法陈旧落后,形式主义脱离实际
选择教育方法时应当秉持以人为本,要紧密贴合农村群众的物质、精神实际需要,以农村群众现实需要为导向选择教育方法,同时还要考虑到农村群众的知识文化水平和接受程度。长期以来教育方式方法缺乏更新,传统单一,忽视了农村群众的接受能力。存在着浓厚的形式主义,部分上级部门走过场,延伸至基层跟着走过场,基层教育打会标、拍照,为了完成任务而弄虚作假,宣传教育存在假大空现象,没有很好地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教育内容脱离实际,忽视了农村群众主体性和参与性,导致农村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内容失去兴趣,甚至出现抵触现象。
3.3" 教育人才队伍薄弱,理论素养参差不齐
现阶段农村地区的思政教育人才队伍存在着数量不足、质量不高的问题。人才外流和人口流失严重,青、中年农村群众外出务工,留守儿童、留守老人现象普遍。难以吸引和留住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人才,同时对于本地人才挖掘不足,使现有的人才队伍难以支撑起思想政治教育任务,部分人员自身的理论素养和专业知识亟待提高。教育人员的不稳定,导致农村群众不熟悉不了解教育者,难以建立稳定长期的联系,使得农村群众出现警惕心理和排斥心理,使思想政治教育难以发挥作用。
3.4" 网络载体量质失衡,思政主流思想弱化
智能手机等移动终端在农村地区普及和应用本应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广阔的发展前景。但是,基层思政教育网络载体量质失衡现象突出,例如农村干部和群众手机里往往有着十几个教育平台,每天上百条过多的内容推送,不仅没有提高干部群众的学习受教育积极性,而且愈发成为农村干部群众日常工作负担,硬性要求的点赞、关注、打卡、转发等强制性行为使基层干部和群众疲惫不堪。加之新型自媒体的快速崛起与相关规定及监管制度的不健全,在传播的非主流甚至错误思想潜移默化的影响下,导致思想政治教育主流思想在农村群众之间开始弱化。
4" 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策略释析
4.1" 健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制机制
一是建立健全专职思政教育部门。形成常态化教育闭环,由基层部门牵头,设立专职思政教育部门,进而辐射至农村基层。配备专业化的思政教育工作者,以科学的方法和手段开展农村思政教育,准确开展思政教育目标、任务、计划的拟定,思想政治教育管理和后续跟踪与反馈监督,系统地开展思政教育,确保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教育内容在农村基层得到常态性、系统性、科学性的广泛深入的宣传贯彻。
二是思政教育工作下沉农村基层。要加大投入,设立适当的专项经费,为农村群众提供更多优质的教育资源;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发挥党员的模范带头作用,积极开展各种形式的思政教育实践活动,让群众在参与中受到教育和启发,提供有针对性的指导和帮助;加强合作与沟通,形成工作合力,通过定期召开座谈会、研讨会等形式,及时了解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进展和问题,共同研究解决方案。
三是教育主导多元共建形成合力。形成城市乡村、家庭社会、政府学校多方共同合力。基层组织和地方政府要发挥引领指导作用,支持引导各类社会性组织发挥其社会功能,打造良好的社会风气;地方学校要配备专业人才,增强思政教育工作,打造富有乡村特色的思政课;增强家校联动,实现以地方学校思想政治教育为中心,政府为保障,社会为依托,家庭为单位,建立起全方位、宽领域的农村思想政治教育网络;要增强城乡联动,进一步推进大学生返乡计划落实、支教队伍和“三下乡”队伍建设等措施。
四是充分发挥民主提升农村群众参与性。民主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催化剂,鼓励他们积极参与思政教育活动,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通过定期组织村民大会、开展民主评议、鼓励群众发表意见等方式实现,通过这些民主实践,农村群众将逐渐认识到自己的权利和责任;通过民主实践和教育创新,激发农村群众的政治热情和参与意识;同时,还需要不断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的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素质和能力,为农村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
4.2" 优化教育内容、教育方法和教育环境
一是破除形式主义,以群众实际需求为导向。思政教育工作的形式主义造成极大的人力物力财力消耗且致使思想政治教育效果收效甚微,任由这种形式化蔓延发展必将在广大农村基层削弱干部群众的思想道德观念。思想政治教育的主导者、教育者要紧密围绕群众的真实需求,贴近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努力同群众建立优良关系,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问题,紧密结合农村群众的实际需求和思想状况,选择那些最能够触动他们心灵、解决他们困惑的教育内容,不断满足群众对于物质精神和生产生活方面的需要。
二是挖掘本地文化,教育内容体现层次性针对性。教育内容的选取和呈现方式对于提升教育效果至关重要,在具体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需要紧密结合本地农村实际,实事求是反映当地村情民情,因地制宜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本地文化是农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资源库,它包含了历史传承、民俗风情、道德观念等多个方面,这些都是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宝贵素材。通过深入挖掘本地文化,可以让教育内容更加贴近群众生活,增强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三是坚持理论灌输与隐性环境教育相平衡。列宁在《怎么办?》中提出灌输理论,毛泽东同志提出“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向农民群众不断地灌输社会主义思想,批判资本主义倾向”,明确地阐释了思想政治观念不可能在农村群众中自发地产生,要靠思政教育不断向群众传播正确的思想观点。也应明白,单纯的理论灌输不是万能之策,必须要同隐性教育相协调、相平衡,使农村群众在日常生活中受到潜移默化的影响,既要注重理论的系统性和深度,又要注重环境的熏陶和感染,让农村群众在深入学习中感受思想的魅力,在亲身体验中领悟真理的价值。
4.3" 思政教育队伍增量提质
一是抓好基层干部“关键少数”,发挥引领作用。基层干部身处农村各项工作的最前沿,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直接与广大农村群众接触。要通过结合农村实际,促进农村产业升级,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村环境,通过这些实实在在的工作,使群众看到思政教育带来的实际成效,从而增强农民群众对思想政治教育的认同感。健全选拔机制,把那些思想政治素质高、工作能力强、群众基础好的优秀人才选拔到基层干部队伍中来。加强对基层干部的培训和教育,提高他们的业务能力和领导水平,使他们更好地适应思政教育工作的需要。
二是建立专职为主,专兼结合思政教育队伍。专职思政教育队伍具备扎实的思想政治理论基础和丰富的教育实践经验,能够准确把握农村社会的发展趋势,从而有针对性地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兼职人员是提升农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效果的重要补充,通常来自农村的各个领域,了解农村的实际情况,与农民群众有着天然的联系。专职为主、专兼结合的思政教育队伍建设,专职和兼职人员之间的交流和合作,推动农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的不断创新。这种创新不仅体现在教育内容的更新上,更体现在教育方式和手段的创新上。
三是盘活地区思政教育资源。农村的思政教育资源是丰富多样的,从传统的民间文化、乡土情怀,到现代的农业科技、乡村治理经验,都是宝贵的思政教育资源。这些资源既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贴近农民的生产生活实践,对于开展农村群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要加强对农村思政教育资源的挖掘和整理,将传统民间文化、乡土情怀等资源进行整合和传承,使其在现代思政教育中发挥更大作用。其次,要同本地高校马克思主义学院建立稳定长期性合作机制,利用马克思主义学院专职化思政教师等专业化力量为农村群众提供高质量的思政教育服务。
5" 结束语
农村群众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农村经济文化等一切工作的“生命线”,做好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是做好农村各项工作的关键环节。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中明确指出,要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必须坚持不懈夯实农业基础,推进乡村全面振兴。在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的五年过渡期,农村群众是乡村振兴的中坚力量,结合新时代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发展新要求,不断优化和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式方法,切实提高农村广大干部群众思想道德水平,丰富精神文化需求,满足群众对于美好生活的需要,着力调动其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协调推动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同“五大振兴”同频共振,为乡村振兴战略不断注入强大精神动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22.
[2] 中共中央 国务院印发《关于新时代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1-07-13(001).
[3] 全面推进乡村振兴 为实现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不懈奋斗[N].人民日报,2022-10-29(001).
[4] 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学习运用“千村示范、万村整治”工程经验有力有效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意见[N].人民日报,2024-02-04(001).
[5] 张耀灿,郑永廷,吴潜涛,等.现代思想政治教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6] 罗仲尤,曹丹丹.农村思想政治教育图像叙事的历史演进、价值意蕴与发展路径[J].文化软实力,2023,8(4):55-62.
基金项目:甘肃交通职业技术学院2023年思政专项课题(2023YSZ-01)
作者简介:张桐(1991-),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思想政治教育,党的建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