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嵌入乡村振兴的理据、路径与愿景
2025-01-21康国陈申宽黎敏赵洪凯戚凤奎
摘" 要:职业院校涉农专业嵌入乡村振兴,一是要履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主责主业,办好学历教育,培育适用人才;加强社会培训,助力人才振兴。二是要发挥科技源作用润农助农,利用涉农资源,组建研究机构;结合地方需求,开展课题研究;利用人才资源,开展科技服务;选择熟化成果,推动孵化转化;创办科技实体,带动产业发展。三是要通过强项引领提升富农强农效应,嵌入文化振兴,提升乡村文明;嵌入生态振兴,推动绿色发展;嵌入组织振兴,助力乡村治理。该文还提出,情感嵌入是保证效果的重要基础,信息赋能是提升嵌入效果的创新途径,能动互动有助于规避松散耦合。
关键词:职业院校;涉农专业;乡村振兴;嵌入理论;嵌入路径
中图分类号:G719.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2-0173-04
Abstract: To embed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s i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first, they must fulfill the main responsibility and main business of cultivating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s, do a good job in academic education and cultivate suitable talents; strengthen social training to help revitalize talents. The second is to give full play to the rol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as a source to moisten agriculture and assist agriculture, use agricultural resources to establish research institutions; carry out research on topics based on local needs; use human resources to carry ou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rvices; select mature results to promote incubation and transformation; establish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entities to drive Industrial development. The third is to enhance the effect of enriching farmers and strengthening farmers through strong leadership, embedding cultural revitalization to enhance rural civilization; embedding ecological revitalization to promote green development; embedding organizational revitalization to assist rural governance. This paper also proposes that emotional embedding is an important basis for ensuring the effect, information empowerment is an innovative way to improve the embedding effect, and active interaction helps avoid loose coupling.
Keywords: vocational college; agriculture-related major; rural revitalization; embedding theory; embedding path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城乡融合发展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必然要求。必须统筹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和乡村全面振兴,全面提高城乡规划、建设、治理融合水平,促进城乡要素平等交换、双向流动,缩小城乡差别,促进城乡共同繁荣发展[1]。乡村振兴战略是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抓手,是促进乡村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高职院校涉农专业具有区位地域、人才供给、科技服务和文化传播等方面的近水楼台,应充分发挥其教育、科研、人才优势,突破供给瓶颈,全过程全方位助力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 涉农专业嵌入乡村振兴是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
1.1" 乡村产业振兴的必然要求
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乡村产业振兴,优先是保障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提升粮食产能,其次是统筹兼顾二、三产业,实现发展的平衡配置,打造供应链、延伸产业链、提升价值链,活跃乡村经济。
涉农高校,一是大中城市的本科院校,二是主要由中职学校合并组建、地处市域县域的职业院校。前者多以培养理论与学术人才为主,后者更多关注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培养。如本文所例举的扎兰屯职业学院,地处县域,背依大兴安岭林区、呼伦贝尔草原,面向科尔沁沙地、嫩江平原,连接内蒙古自治区与黑龙江省,俯瞰“三北”大地,在服务国家粮食安全、生态环境保护、边疆安全稳定等方面具有义不容辞的责任和义务。
1.2" 涉农专业的角色定位
精准脱贫阶段,涉农职业教育角色定位主要在于阻断贫困代际传递,通过实施职业教育和职业培训,努力使区域内适龄学生接受职业教育,提升乡村民众的整体受教育水平,激发群众致富的内生动力,促进人力资源开发、农村劳动力转移、技术推广服务。
乡村振兴战略中,涉农职业教育角色定位主要在于提供优质的人才供给、技术供给,传播国家大政方针、培育先进文化。既要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高素质的职业农民、种植养殖能手、家庭农场主、农民合作社带头人、农业企业经营者和农村电商经营者,又要推动种植养殖技术指导、涉农技术成果转化、关键技术攻关开发,同时还要积极培育科学经营、勤劳致富、精益求精的乡村文化精神,增强乡村振兴的韧性和活力。
1.3" 当前乡村振兴中的困惑
调查发现,乡村振兴还存在有问题和需求,但找不到资源和出路的问题;而职业院校则存在资源无处释放的尴尬。在人才供给方面,存在专业固化僵化、不适配于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发展的问题,课堂理论与生产实践严重脱节问题,二、三产业专业人才供大于求,一产业专业供不应求的问题,涉农专业学生本土就业困难、城镇就业稳定性差的问题。在技术供给方面,涉农技术研究少,产教融合性能差,技术转化孵化慢、收益期长、收益率低等问题,致使职业教育不能高效地为乡村振兴提供智力支持和技术支撑。在文化供给方面,存在落脚点不准、主动性不足、创新性欠缺和服务被动应对的问题。上述窘境造成职业院校不能亲农、近农,农村生源反倒离农、远农,这对增强农业农村吸引力、强化职业院校扎根“三农”办事业是极其不利的。
2" 涉农专业嵌入乡村振兴重点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与文化传承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提出,教育、科技、人才是中国式现代化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1]。科教兴国、人才强国、创新驱动发展等战略,在职业教育领域深入人心。职业院校既不能搞“精英扶农”或“扶助精英”,也不能“八爪用力”如螃蟹横行。涉农专业嵌入乡村振兴的高效实施路径应有考量,重点在人才供给、技术供给、文化供给,关键在教育、科技、人才嵌入的适配性。
2.1" 履行涉农专业人才培养主责主业
职业教育要服务乡村振兴战略,为广大农村培养以新型职业农民为主体的农村实用人才[2]。涉农专业须依托自身优质职业教育教学资源,履行学历教育和社会培训法定职责,面向适龄农村青年学生、职业农民、农村退役士兵、返乡农民工、城镇下岗职工、入乡创业者和乡村企业家,通过依专业吸引生源、依生源开设专业等形式,培育乡村振兴所需的高素质实用人才。
办好学历教育,培育适用人才。以调适专业为切入口,推动“三教”改革,培养用得上、能干好、留得住的本土人才。一是加强专业群建设。涉农专业往往具有相同相近的服务对象和技术手段,在教育环境、学科基础、师资团队、课程教学、实操场地、基础设施和仪器设备上有相同相近的需求,各专业可以在一个体系中完成教学实训任务。坚持根植乡村振兴,瞄准乡村需求,以职业岗位群或行业为主,兼顾学科分类,建设现代农业、现代畜牧、现代林业、绿色食品、农业经济贸易和农业信息技术等专业群,服务乡村发展,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有利于资源整合和发挥效益。二是灵活调整专业化方向。2024年起,因为有关省市招生就业政策倾斜,农林专业报考人数迅速增长,就需要根据生源所在地人才需求,合理调适专业设置。比如涉农专业可在现代农业专业群下,按作物生产技术、现代农业技术、园艺技术、休闲农业、生态农业技术、中草药栽培技术、食用菌生产与加工、绿色食品生产与检验、农产品加工与质量检测、植物保护与检疫技术、种子生产与经营、设施农业与装备、农资营销与服务、农产品流通与管理、农业装备应用技术和农业(农村)经济管理等专业化方向适度调整招生专业。
加强社会培训,助力人才振兴。涉农专业技术人员数量大、理论丰、经验多、实力强,了解党的乡村振兴政策、现代农牧业生产发展趋势、智慧农业前沿,是提升乡村人力资本层阶的重要依靠力量。实践中可结合区域性经济建设和产业发展实际,发挥专技人员特长,主动承担现代养殖、观光农业、果树蔬菜、食用菌栽培、农业产业发展和科技特派员工作等内容的培训任务,通过送课入村,建立田间课堂,针对种植养殖生产中的问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培训。
2.2" 发挥科技源作用润农助农
职业院校集聚县域产业、人才、文化、生态和组织等领域的精英,代表一个地方的高度,是乡村振兴的精神灵魂和实践依赖。可从课题研究、技术合作、技术服务等方面入手,把论文写在大地,把成果留在农家,积极为涉农企业、为农业生产服务,为区域科技创新贡献力量,推动现代农业提质增效。
利用涉农资源,组建研究机构。申请科研试验基地,开展农牧业课题研究、技术培训与技术服务、试验示范、技术推广和技术合作。不断完善软硬件设施,围绕生产中存在的问题,与涉农高校、科研院所和种植养殖、食用菌、中草药企业开展合作协作。
利用人才资源,开展科技服务。涉农职业院校一般都拥有一支成熟的“三区”科技人员团队,可以定期或者不定期下乡开展农牧民培训、生产咨询、技术指导和创业指导。配有科技特派员的涉农职业院校,可以对接企业或承担乡镇村屯的科技服务工作,深入乡镇村组举办培训班,通过电话、微信、科技网络、短视频和12396平台等,回答农业生产中遇到的问题。在开展科技服务过程中,可以调研乡村产业结构现状,找到开展工作的切入点,培育新技术新品种示范项目,选择成型熟化的物化成果示范应用推广,使农民看到效果、尝到甜头、增加收入。同时还可以组织专业教师和技术研究团队,编制自治区地方标准,为农业行政管理部门、企业等编写乡村振兴规划及实施方案、农业调查规划设计及可行性研究报告、农牧业产业发展规划、优势特色产业集群建设规划、现代农牧业产业园规划、庭院经济发展规划、农产品仓储保鲜冷链设施建设实施方案、设施农业园区建设申报可行性报告和农牧业项目论证报告等,组织编写生产关键技术指导书、实用种植技术手册、新品种引进种植技术指导书,参与农业行政管理部门组织的调查与鉴定、科技成果验收评定、农业技术推广研究员答辩等工作。
选择熟化成果,推动孵化转化。针对生产需要,选择熟化的成果予以试验示范研究和转化推广应用。如扎兰屯职业学院结合市域乡村振兴,开展了大豆玉米带状复合种植、玉米品字型摆放种植技术、大球盖菇种植、刺五加引种推广、呼伦贝尔岭东植物资源调查、扎赉特绰尔托欣河国家湿地公园动植物资源调查、呼伦贝尔农垦集团大豆质量提升、农业农村部大豆玉米草谷比调查测定、大兴安岭东麓山地退化草地修复技术研究、新疆恰玛古引种试验、向日葵新品种引进试验、辽宁花生引进试验、太空牧草蔬菜种子试验研究、玉米新品种及马铃薯新品种引进试验、金莲花苍术山野菜种植试验、燕麦品种引种与栽培、黑木耳新品种引进种植试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和土著鱼类繁育技术研发等。
创办科技实体,带动产业发展。涉农职业院校专业教师可联合地方农业技术推广、现代农业产业园专业人员、域内知名农业院校和农科院作物所研究团队,搭建政产学研用服务平台,建设科研与示范推广基地,开展育种及新品种引种试验、种植高产创建示范田,开设研学课堂,为研究生、本科生、高职生学习提供基地,为青少年学生设立科普研学基地,服务科技经济深度融合,促进农民科技素质提升和农业高质量发展。
2.3" 强项引领提升富农强农效应
职业院校拥有的专业智力资源,除了课程教学资源、科技成果资源外,还包括社会培训资源、专家智库资源。以智库成果赋能乡村文化振兴、组织振兴、生态振兴,已经成为职业院校嵌入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
嵌入文化振兴,提升乡村文明。加强乡村振兴理论和文化创新,在开发乡村文化资源、传承乡村文化传统、改善乡村社会风气、优化现代乡村治理等方面积极作为。通过订阅号、公众号及时发布与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和农牧业增产增收相关的文化信息,特别是中国式现代化、高质量发展、新质生产力和进一步全面深化改革等政策前沿,发挥职业教育的正向作用,促进乡村振兴集体共识的形成;遴选乡村振兴图书报刊,送书下乡供农牧民借阅;开放实验实训室,为农牧民进行技术研究、技能提升提供服务;集聚乡村优秀非遗传承人、传统技艺工作者,推动民族文化、地方文化、特色文化传承与发展;组建涉农政策法规普法团队,开展“法律进乡村”宣传教育活动;协同电商平台、智慧校园农副产品在线销售平台,建设营销帮扶点;依托优势特色产业,谋划推进乡村旅游、文旅项目;联合举办乡村振兴创意大赛、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农民运动会和农民丰收节等活动,实现涉农资源与乡村文化建设资源共享。
嵌入生态振兴,推动绿色发展。涉农院校和涉农专业在宣传贯彻“两山”理念中有独特的优势,是现代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传播基地。可围绕打造天蓝水净、食品安全、生活恬静的美丽乡村,协助推进乡村环境问题综合整治;针对乡村生态环境难点、焦点、堵点问题,提出解决方案和改进建议,走绿色发展之路,建美好家园之景;定期开展生态环境保护展览、宣传,普及绿色环保、低碳生活的理念,从生态文明、资源节约意识、自然环境保护和生态技术帮扶等多个方面,促进乡村生态振兴。
嵌入组织振兴,助力乡村治理。职业院校基层组织建设规范有序有效,在“坚强堡垒党支部”建设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拥有自身良好社会声誉,可以为乡村基层治理提供模式和渠道。涉农专业党组织与乡村党建对接,调研乡村民众的知情意行,联合开展党建规范、党员活动日、党建带团建等活动,能够健全农村基层党组织,完善村级党员管理制度,建强村级党员队伍,开展奋斗向上的活动,强化人力、物力、财力支撑,拉近职业院校与农民之间的距离,更有效地找到高校基层党建服务组织振兴的可行路径,提升党的组织“神经末梢”的组织力和战斗力,激发乡村发展的内生动力,帮助乡村打造良好社会形象,团结带领村民脱贫致富,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发展,促进服务型党组织建设的可持续发展。
3" 涉农专业嵌入乡村振兴需要情感投入、信息赋能与能动互动
3.1" 情感嵌入是保证效果的重要基础
嵌入意指牢固融合、一体发展,与“服务”与“适应”相较,“嵌入”更强调关系固化,且保持在同一运动状态。职业院校只有切实、深入地嵌合乡村振兴,并在社会观念、组织结构领域形成良性互动,才能建成和实现共同体式的融合发展[3]。扶农助农需要情感的真情投入。因此,在事业发展规划、专业建设管理、制度建设与文化传承、产教融合发展、人才培养过程、科研助力兴农和对外合作交流等方面,一是要切实认清自身性能,真正从“教育层次”调整到“教育类型”;二是要切实拉近距离,与乡村基层组织和基层民众的伙伴关系,要真正从“跨界”调整到“深度融合”;三是要切实调整社会功能,将身份地位真正从“教化”调整到“贴近服务”;四是要切实更新价值尺度,将自身行动真正从“旁观”调整到“参与介入”。
3.2" 信息赋能是提升嵌入效果的创新途径
新时代、新质生产力背景下,涉农专业嵌入乡村振兴需要新理念、新模式、新要素、新手段和新技术,数字赋能是其必然要求。职业院校拥有先进的远程信息技术,广大教师具有熟练使用的优势,基于网络平台开展深度合作,可有效带动乡村信息水平提升;借助VR(虚拟现实)、AR(增强现实)和MR(混合现实)技术,开展具体的科研或推广项目,可形成先进且喜闻乐见的传播效果;这些都有助于乡村百姓熟练掌握和运用先进生产工具。
3.3" 能动互动有助于规避松散耦合
社会对于职业教育助力乡村振兴最大的担忧是“松散耦合”[4],因为嵌入过程中,由于双方均保有自身的独立性,相互依赖程度很低,要素之间联系不紧密、不频繁,所以经常出现学校方目标模糊不清、技术粗放而不精优、参与者流动性强,各项活动缺乏统一协调,各种结构性要素松散联系,很多工作看似锣鼓喧天、红红火火,实际效果甚微。职业教育与区域经济发展关系最为密切,必须加强能动性,必须强化与乡村的互动性,推动教育目标与区域经济发展相匹配,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中和高质量发展内在要求下,既重视技能人才供给、生产技术进步等方面的“服务”,又重视专业建设、人才培养等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适应”,更要改变“迎合”“匹配”心态,激发能动性,实现真正意义的、实质性的嵌入,使涉农专业建设与经济社会发展围绕乡村振兴主题的交互成为自然而然、理所应当。
4" 结束语
人才培养是职业院校为乡村振兴赋能的主责主业,科技推广是职业院校为乡村振兴服务的关键环节,文化传承是职业院校为乡村振兴助力的时代之需。面向2029年完成全面深化改革、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艰巨任务,职业院校责无旁贷。深度嵌入乡村振兴,同时也是体现自身价值、实现职业教育高质量发展、推动形成新质生产力的重要支撑和内在动力。特别是涉农专业,是教育、科技、人才的交汇点,是创新驱动发展的重要策源地,是推动实现乡村振兴五大任务的发酵池,尤其需要牢记新时代赋予职业教育的历史使命,与国家战略需要紧密对接,把握好自身的角色定位,加强新理论、新概念、新政策和新文件的学习,对接新质生产力、科技突围等政策,密切对接和深度嵌入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组织、生态五大振兴任务,开展好技术需求调研,在人才培养、科技服务与文化传承等方面担当责任,在情感投入、信息赋能与能动互动中占据主动,创新工作方法,完善服务模式,不断培育乡村新产业新业态,不断提升服务能力、服务水平和持续创新力,解决乡村振兴中的掣肘与困惑,服务于乡村振兴和区域经济社会发展,为实现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作出应有贡献。
参考文献:
[1] 中国共产党第二十届中央委员会第三次全体会议公报[EB/OL].https://www.gov.cn/yaowen/liebiao/202407/content_6963409.htm?sid_for_share=80113_2.
[2] 国务院关于印发国家职业教育改革实施方案的通知[EB/OL].https://www.gov.cn/gongbao/content/2019/content_5368517.htm.
[3] 李鹏.嵌入性变革:中国职业教育管理的历史?问题与反思[J].江苏高教,2021(1):110-115.
[4] 钱鉴楠,刘晓.制度逻辑下职业教育嵌入区域经济的分析框架与实践路径[J].当代职业教育,2024(1):22-31.
基金项目:扎兰屯职业学院2023年度乡村振兴研究专项(PX-32310)
第一作者简介:康国文(1970-),男,硕士,教授,林业工程师。研究方向为职业院校教育教学,生态文明传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