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体育新质生产力在浙江省乡村振兴中的实践、阻梗与路径优化

2025-01-21金叶青卓贝贝马宁宁

智慧农业导刊 2025年2期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体育产业

摘" 要:浙江省在乡村振兴过程中积极探索新路径,把握住体育这一契机,使体育新质生产力成为指引乡村振兴的一个新的重要方向。该文通过多个案例之间的归纳对比,从新技术、新价值、新业态和新动能4个维度出发,研究体育新质生产力在新时代对乡村的发展发挥着切实的积极导向作用,并探索需要继续改进的部分,如资源配置不合理、主体间协作欠缺、特色化水平不足等。在分析体育新质生产力在浙江省乡村振兴发展中的实践、梗阻的基础上,从SWOT分析模型出发,针对性地提出加大政府投入、构建专业体系、加速发展融合等建议,从而优化体育新质生产力,助力乡村振兴。

关键词:新质生产力;体育新质生产力;乡村振兴;体育产业;协同发展

中图分类号:G812.4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5)02-0177-04

Abstract: Zhejiang Province is actively exploring new paths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seizing the opportunity of sports, and making new sports productivity a new and important direction guid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rough summarizing and comparing multiple cases, this paper studies the practical and positive guiding role of new sports productivity on rural development in the new era from the four dimensions of new technology, new value, new business format, and new momentum, and explores the areas that need to continue to be improved, such as unreasonable resource allocation; lack of cooperation among entities; insufficient level of specialization, etc. On the basis of analyzing the practice and obstruction of new sports productivity in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development in Zhejiang Province, starting from the SWOT analysis model, we put forward targeted suggestions such as increasing government investment, building professional systems, and accelerating development and integration, so as to optimize new sports productivity and help rural revitalization.

Keywords: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new-quality productive forces of sports; rural revitalization; sports industry; coordinated development

体育是乡村社会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激发乡村内生力量与外部力量的治理合力,是推进乡村体育事业健康发展的重要途径[1]。“体育新质生产力”作为新时代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的核心动力,通过科技创新、产业融合、市场拓展等手段,促进体育产业的转型升级,更为乡村振兴注入新的活力与机遇。体育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涉及经济、文化、社会等多个领域,体育产业的创新与发展有助于创造村集体新的经济增长点、丰富村民的精神生活、促进社会和谐稳定,从而推动乡村的全面振兴。从“十三五”到“十四五”,浙江省积极建设现代化体育强省、推进体育产业高质量发展,并将其作为新时期浙江省实现社会与经济高质量发展的重要支撑,落实乡村振兴和共同富裕的重要手段,2022年杭州亚运会的成功举办,更为浙江省体育产业的发展提供了信心与动力。近年来,浙江省大力实施“双倍增”计划,旨在打造现代化体育产业体系,促进体育制造业转型升级,规范壮大体育培训产业,创新发展户外运动产业,并大力培育竞赛表演业,积极探索以体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振兴的新路径。

本文以平湖市林埭镇徐家埭村、德清县莫干山镇勤劳村、绍兴市上虞区东关街道凌江村、温州市泰顺县百丈镇、台州市天台县后岸村和丽水市缙云县北山村为例,探索体育新质生产力在浙江省乡村振兴中的实践与创新,通过剖析各个乡村所遇到的问题与阻梗,进而思考与总结体育新质生产力与乡村振兴的融合模式,提出体育新质生产力在浙江省乡村振兴发展中的优化路径。

1" 体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

新技术、新价值、新业态和新动能作为体育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主要从资源、技术、价值、动能和方向等角度入手,为乡村经济振兴指明方向,提供发展思路,帮助乡村能够在体育产业实践中创造出适宜自身发展的振兴模式。

1.1" 新技术

新技术为体育创新注入了强劲活力,不仅能够有效提升体育产业的服务质量,更能够推动体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运用新技术,整合和利用新资源,打造更多具有市场竞争力、智能化、人性化的体育产品与服务。

德清县莫干山镇,坚持走“体育+”“+体育”的发展路径,培育打造了运动休闲小镇,在新时代下,其利用地理信息技术开发乐游莫干APP,将步道、民宿、停车场等资源进行集成,促进生态休闲产业推陈出新。针对消费者的需求和偏好进行深入挖掘和精准分析,为消费者制定一套个性化的计划或方案,使体育服务更加妥帖、高效和便捷,提高消费者满意度。这种方案推动了人力、资本、土地等传统要素联动创新,实现共享交互,对于“数字+体育消费”“数字+体育人才”等方面具有积极的驱动作用[2]。不断拓展体育产业的应用场景,促进体育与其他产业的融合发展,从而进一步提升体育新质生产力水平。

1.2" 新价值

体育新质生产力以创新驱动为核心,在促进体育绿色方面、盘活乡村资源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也为乡村振兴带来新价值。体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有助于减少污染排放,创造丰富的生态价值。传统的养殖业、制造业常常会产生大量的废弃物、污染物,对环境造成负面影响。体育消费的绿色化转型是当前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旨在推动体育产业向更加环保、低碳的方向发展,减少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并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3]。百丈新镇承担着下游温州的饮水安全重任,养殖业、制造业均受到限制。面对一汪清水,两岸青山,当地想到了体育这个无污染产业,成功引进国家青年赛艇队和辽宁省皮划艇及曲棍球队,3个旗舰型基地项目也成功落地于此,为百丈新镇的转型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与价值方向。

1.3" 新业态

体育新质生产力创造体育产业的“新”,以此辐射其他产业带来新业态,这样的新业态得以打破线上、线下之间的屏障,从而为体育产业的进一步发展提供更多、更广阔的渠道、空间。

缙云县北山村运用电商技术在物美价廉的市场定位下,开创了专业户外用品实体店,创立运动品牌,日前电商园的建设也提上了日程,这使更多人看到其产品,随时随地都可购买、发货,推进实现村集体致富。体育新质生产力推动了体育产业向着智能化、多样化的方向前行。随着数字化、信息化时代的到来,互联网、电子商务等新兴技术的出现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壁垒,为经济发展提供了更大范围的生产和消费空间。

1.4" 新动能

体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延伸出了一批新型体育科技创新人才,这类人才队伍的建设与培育,将打造更加开放、包容的科技创新生态系统,推动体育产业可持续发展。

绍兴市凌江村与五家规上企业开展党建联建,将联合支部建在网格上,积极听取、采纳企业党员的“金点子”,通过“体育+”,不断提升党组织的凝聚力、战斗力与增强村企的黏合度,使村里办的赛事越来越多,企业招工难等问题迎刃而解。从事体育产业工作的人员需要具备更高的综合素质与能力,以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动与产业需求,提供专业、可靠、便捷的体育服务。凌江村通过党建联建的方式,一定程度上弥补了专业人才不足的问题,各利益相关方认真倾听、积极合作,充分发挥党组织的团结、引领作用,从而集大众之智,作为新动能推动其体育产业发展,为消费市场提供更多的产品、机遇,助力满足消费者多元化的消费需求。

2" 浙江省乡村振兴中体育新质生产力的SWOT模型分析

体育新质生产力是以体育产业为发展核心,将资源转化为价值,将乡村发展链贯穿,从而实现高质量的乡村振兴。从浙江省的典型实践案例中看,发展体育产业在模式中存在着一定的独特性和创新性,能够带动乡村中其他产业的发展,以此促进乡村的整体性发展。但是体育产业的发展也同样受到技术、价值、产业等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本文将通过SWOT模型,从优势、劣势层面分析体育新质生产力对浙江省乡村振兴发展内部资源情况,从机会和威胁层面分析其外部的环境情况,更加深入地破析体育新质生产力对于乡村振兴的作用机理。

2.1" 优势(S)层面

体育新质生产力的优势一方面在于融合顺应时代发展的多方要素为乡村振兴提供多个发展方向,能够帮助乡村实现更加精准和适宜的发展模式和产业的深度转型与升级;另一方面,体育新质生产力能够通过乡村的体育经济高质量发展辐射乡村的其他产业发展。在实践中帮助乡村构建一个良好的产业发展生态系统,使乡村发展在技术、价值、业态等方面取得优势,并实现资源配置的精准化与价值转化的效率化[4]。例如温州市泰顺县百丈镇通过体育产业建设促进产业转型升级、节能减排、提高资源利用效率等,最终通过体育产业的发展实现绿色新价值。

2.2" 劣势(W)层面

在新业态、新价值等方面,我国部分地区在体育产业的技术研发和创新方面仍存在不足,会导致新价值、新业态的推广和应用受到限制。在市场方面,消费者和市场对新事物产生的价值、业态接受与认可都需要一定的时间,初期可能面临市场反应冷淡或认知不足的问题。此外,在新动能、新要素方面,体育新质生产力的应用往往伴随着高昂的成本,包括研发成本、制造成本以及市场推广成本等,这些都会使得一些村集体难以承担,限制其普及和应用范围。除了成本,体育产业的推广和应用还需要专业人才的支持,但当前体育行业内的专业人才可能无法满足新技术发展的需求,导致潜力无法得到充分发挥,也使得体育产业的专业化发展受到阻碍。

2.3" 机会(O)层面

体育新质生产力所涉及的产业、技术、价值和动能等在发展过程中会为乡村发展带去新的产业发展、新的就业机会、新的发展动能等,能够为乡村带去发展的新突破点,促进乡村不同层面的发展,也会对乡村的资源起到整合的作用,不断在实践中实现使用价值的最大化。另外,体育新质生产力也能够为乡村带去更多的就业机会、更多的合作机会、更多的拓展空间以及更新的转型模式,引领乡村朝着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方向前行。例如平湖市林埭镇徐家埭村以棒球产业为契机,利用体育赛事以及旅游经济的发展,实现整村的快速发展。该中乡村的地理资源、农家资源等都在发展过程中充分发挥作用,为徐家埭村构建起一张资源网,促成多种产业的联合发展。

2.4" 威胁(T)层面

体育新质生产力在为乡村发展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存在着威胁。在新技术方面,市场竞争加剧,新技术的不断涌现和应用,可能导致现有技术被迅速替代,使体育产业的竞争更加激烈,部分企业会为了争夺市场份额而采取不正当竞争手段,破坏市场秩序。并且新技术往往涉及大量数据的收集和处理,这可能引发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问题。如果产业在数据安全和隐私保护方面存在漏洞或疏忽,也可能会引发用户信任危机和法律风险。此外,在产业发展方面,产业载体薄弱,现代农业和乡村产业体系在整体层次上滞后于城市产业体系,符合新质生产力发展要求的农业农村生产要素存量可能明显不足,缺乏人才、资金、技术等重要资源的支撑,农业农村生产要素整体上可能呈现外流趋势,进一步制约生产力发展的要素供给,导致与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的衔接障碍,难以全面导入现代生产要素来承载体育新质生产力发展。

3" 体育新质生产力在浙江省乡村振兴中存在的阻梗

3.1" 资源配置不合理

体育新质生产力的发展依赖于多方面资源与要素共同作用,并且多变的市场环境以及不断增多的顾客需求,其对资源以及要素的需求和要求都会增加,而这对于乡村发展而言无疑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一方面,乡村的互联网普及率会严重影响体育产业的发展进程,截至2023年12月,乡村地区互联网普及率为66.5%,仍有三成以上的乡村没有互联网覆盖[5]。乡村体育产业发展没有足够的技术资源支持,体育产业便无法完成转型发展,必然影响最终的发展成效;另一方面,村中的人才资源匮乏,拥有专业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不多,不能实现专业化的发展。村中的领导干部也欠缺多学科的理论知识和多领域的视角,会对发展模式构建与实施造成一定的影响。

3.2" 主体间协作欠缺

乡村振兴需要多元利益主体共同协作,合理配置资源,不断创造经济效益。但现代乡村主体间的融合发展并不理想,仅依靠村民与村干部发展,并不利于乡村的长期稳定发展,也很难将资源的效益最大化。村民的素养不足加上乡村空心化和老龄化程度逐渐加深,极大地限制了村民自主参与建设的意愿与能力,更难建立多元主体的协同发展格局。

并且,乡村中的体育部门没有很好地发挥主导功能的作用,对乡村体育产业的落实与建设的领导与监管力度不足。实践中缺乏相应的保障制度与优惠政策,得不到足够的支持与保障,难以在实际中实现持续性发展。同时,专业人才的培养与引进不到位,导致乡村体育人才匮乏,专业性缺乏,直接影响到乡村体育振兴发展建设。

3.3" 特色化水平不足

体育新质生产力汇聚了大量的新时代促进体育产业发展的新要素,为体育产业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和方向,但是乡村的自主创新意识较为薄弱,创新能力也不足,无法充分利用新要素,满足新需求,制约了实现适应新时代发展的创新性发展的进程。这也导致乡村体育产业逐渐趋于大众化,没有个性化的发展最终将不断影响整体的发展,对体育产业的持续性发展也存在一定的负面影响。并且乡村对于体育产业的创新不够重视,研发投入不足和创新机制缺失[3]。这不仅缺乏创新性宣传,无法吸引更多的游客,也使得体育主产业无法拓展衍生产业,无法满足乡村与市场的最新需求,导致发展速度缓慢。

4" 体育新质生产力在浙江省乡村振兴中的优化路径

4.1" 加大政府投入,推进体育基础设施完善

政府要针对性地加大对乡村体育产业建设的投入,加大创新投入的力度,培养乡村体育产业的自主创新能力,实现差异化、特色化发展,以此在乡村体育产业的竞争中形成一定的优势,实现可持续性发展。并且要制定相应的保障制度,加强顶层设计,制定有现实意义的政策与机制,加速推进乡村体育产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新质化”更新力度,完善设备与设施上的缺陷,使其拥有坚实的硬实力,为产业的衍生和联动发展提供基础。同时,加大对人才的培养与引进力度,构建补贴机制与培训方案,提升乡村人员的整体科学素养,引进体育专业人才,积极培养复合型人才,加快建设乡村体育发展的专业性人才队伍。在更好落实策略与模式的基础上,加强产业的科学性发展和持续性转化,实现有限资源的最大化利用。

4.2" 构建专业体系,打造多元主体协同发展

构建科学的发展体系,从全局的角度出发,为乡村体育产业发展提供一套逻辑严密、全领域发展的实践体系,为打造多元主体协同共治的发展格局而努力。充分调动多元利益主体的能动性与协同合作的能力,汇聚多方资源,在体育新质生产力的作用下,加速乡村资源的整合性使用,实现体育新质生产力最大程度促进乡村体育产业的发展。并且要加强各方利益的联结与价值共享,带动全村居民的自主性参与,更好地实现新要素与新发展的融合,推动乡村体育产业的高质量发展,创造更多的价值,实现价值共享机制,从而实现全民共治、共建、共享的发展格局。

4.3" 加速发展融合,构建乡村发展全产业链

实现乡村高质量的发展,积极建设“体育+”模式,在充分挖掘村中有限资源的基础上,带动乡村全部资源活化,不断创新乡村新业态,为体育产业的衍生产业注入新的动力。同时,抓准“新质化”业态与动能,逐渐提升发展速度与成效,实现乡村发展全产业链。

同时充分发挥乡村、高校、企业等多方面的资源,构建融合发展的格局,加强体育产业与产学研的协同发展,与高校构建协作关系,加强有关人才的培养、推进有关研究的进程、实现相关产业的联动发展,以此来进一步推动体育与科技的融合发展。乡村体育产业也要加强与其他有关企业的合作,实现信息共享平台,打通乡村有关体育产品的销路,为乡村体育产业的综合性发展提供帮助。

5" 结束语

乡村体育产业在体育新质生产力的促进下,充分整合体育资源,实现管理的高质量发展,推动传统体育发展模式的转型,使得乡村不断朝着“新质化”方向发展。在新环境中,以新要素为动能,以新需求为方向,不断实现数字化、现代化、科学化的乡村体育产业发展。同时融合多元利益主体,构建多主体的协同共治发展格局,使得多方资源汇聚、多方力量凝聚,以实现“新质化”转型发展。并且聚焦制约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体育产业发展的堵点、梗阻,针对性提出有意义的对策建议,推动其朝着高效能、高质量的方向发展,为实现乡村振兴和全民共同富裕注入强大的动能[2]。

参考文献:

[1] 成会君,郝怀霞.新质生产力赋能乡村体育治理共同体构建的逻辑与路径[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24,43(4):1-7.

[2] 刘家韵,王宏.加快发展体育产业领域新质生产力的作用机理及实现路径[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24,50(5):9-15,37.

[3] 黄菁,张雨函,罗洋,等.新质生产力赋能体育消费转型升级的内涵逻辑、现实困境与创新路径[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24, 41(3):330-340.

[4] 曾珍,吕万刚,万晓红,等.向“新”而行:体育新质生产力的价值要义、理论逻辑与实践探索——“新质生产力与体育事业高质量发展”学术研讨会述评[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2024,58(6):17-24.

[5] 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第5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EB/OL].(2021-03-22)[2024-02-01].https://www.cac.gov.cn/2024-03/25/c_1713038218396702.htm.

*通信作者:马宁宁(1987-),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新型城镇化与基层治理。

猜你喜欢

新质生产力协同发展体育产业
以科创基地建设加快培育“新质生产力”
何为“新质生产力”?
支持科技创新成财政提质增效新出口 发展“新质生产力”蕴含投资新机会
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提到“新质生产力”
关于建立中国体育产业交易所的思考
取经美国体育产业发展
关于《国家体育产业统计分类》的几点思考
山东省旅游产业与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协同发展探析
知识产权与技术标准协同发展之策略探析
协同发展背景下德州市发展生态农业的对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