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教育+人才”赋能乡村振兴助力驻地乡村高质量发展
2024-12-31徐晓伟宋文杰邹晓莉叶双华
摘" 要:“科技、教育、人才”是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法宝,高校教师及机关干部下派基层驻村工作的举措成为助力乡村高质量发展的金钥匙,为乡村产业发展贡献力量。该文以新疆农业大学驻村工作为例,紧紧围绕高质量发展和推动乡村建设为主线,从科技服务促进特色林果业高质量发展、科技成果赋能畜牧养殖业提质增效、科技培训助力高素质农牧民能力提升、师生团队深入基层实践推动新农村建设、高质量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及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6个方面总结梳理驻村期间系列方法举措和成果,旨在为探索“科技+教育+人才”赋能乡村振兴助力驻地乡村高质量发展奠定基础。
关键词:科技服务;人才培养;乡村振兴;驻村工作;高校
中图分类号:F323"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6-0152-04
Abstract: \"Science and technology, education, and talents\" are three essential magic weapons for consolidating the achievements of poverty alleviation and promoting the all-round revitalization of rural areas. The measure of university teachers and government cadres stationed in rural areas at the grass-roots levels has become the golden key to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rural areas and contributed to the development of rural industries. With the village-based work of Xinji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 as an example, by revolving around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and promotion of rural construction, this paper summarizes a series of methods, measures and achievements concerning rural work in six aspects, i.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service promoting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pecialty forest and fruit industr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achievements improving the quality and efficiency of animal husbandr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training helping improve the ability of high-quality farmers and herdsmen; the team of teachers and students going down to grass-roots areasfor promoting the construction of a new rural area; high-quality rural education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and the integration of agriculture and tourism facilitat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lay a foundation for exploring the path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 education + talents\" empower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so a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the rural areas.
Keywords: science and technology service; talent training; rural revitalization; rural work; colleges and universities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民占全国人口的绝大多数,农业发展好不好、农民生活美不美,事关社会的和谐发展、国家的长治久安[1]。驻村工作作为联系涉农高校与基层乡村农业发展的重要桥梁,其意义重大。自2014年驻村工作开展以来,新疆农业大学党委始终把驻村工作作为一项重要政治任务,选优派强驻村工作队第一书记和工作队员。这些年来,先后共选派200余名政治过硬、素质过硬、能力过硬的优秀干部和教师赴1 000 km外的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拜什艾日克镇村级基层一线开展驻村工作。2023年以来,新疆农业大学6个驻村工作队32名队员在党的号召下下派基层,坚守一线。在校党委的精心部署和选派下,配备了具备高层次管理人才和熟悉林果种植、病虫害防治、水利工程、畜牧养殖和兽医医学等学科的专业技术性队员,充分帮扶以种植业、林果业、养殖业为主的拜什艾日克镇6个村。与此同时,从擅长群众工作的年轻辅导员中选派12人充实到驻村工作一线,增强群众工作力量。驻村队员平均年龄也从42岁降低到39岁,使得驻村工作队更加专业化、年轻化、活力化。队员们始终牢记和践行驻村工作“四项重点任务”,服从属地管理,帮带村干部,积极发挥“协调、指导、督促、帮助”四大作用,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和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贡献力量。
新疆农业大学驻村工作队驻村以来,深入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教育、科技、“三农”工作的重要论述,特别是要深入学习领会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新疆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完整准确贯彻新时代党的治疆方略,牢牢扭住社会稳定和长治久安总目标,充分发挥新疆农业大学农业学科特色优势,在推进乡村振兴重点任务上抓推进、求突破、讲落实,积极服务地方农业科技发展战略,努力为推进驻地农业农村现代化作出贡献。
1" 科技服务促进特色林果业高质量发展
新疆农业大学驻村工作队依托后盾单位科技人才优势,组织专家教授接续发力共促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随着新疆林果业被作为“十四五”期间重点发展的优势产业之一,深入研究作为新疆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林果产业,对于推动新疆经济社会发展、促进农民增收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同时对于解决“三农”问题、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实现乡村振兴战略目标有着一定作用[2]。依托新疆农业大学强农兴农科学技术研究优势,挂牌成立了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科技服务站,指导并制定了果农通俗易懂的管理规程,例如核桃焦叶病防控管理规程,实行农户、网格长、农业生产主任和高校教授专家的分级管理制度和服务联动机制,培养“懂农业、重实践、讲科学”的新时代科学种植养殖农民。与此同时,以市场为导向,构建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科学研究+生产实践”的育人模式,选派研究生深入田间基层搞研究,发扬新疆农业大学“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的精神,将耕读教育开展到驻村工作队。注重新品种引进,2023年,由新疆农业大学林学与风景园林学院育种专家牵头引进国内院校最新培育的4个鲜食枣新品种,丰富当地特色林果产业的品种结构,促进农民增收和产业致富;注重开发本地特色水果,如依提帕克村充分利用和开发阿瓦提特色芒果杏种质资源,打造“工作队+合作社”模式,开拓芒果杏种植、采摘、包装、销售、运输和配送等“一体化”产业链,打通网络电商销售渠道,破解南疆偏远乡镇生鲜配送难题,实现了12 h的千里配送。2023年依提帕克村共对外销售芒果杏74 t,销售额达到400余万元,将阿瓦提县芒果杏远销华东、华中、华西等地,走出了一条“高校牵头、社会组织、合作社带动”的群众增收致富的新路子。2024年,新疆农业大学驻索克满村工作队在阿瓦提县政府的支持和帮助下,动员群众扩大当地芒果杏种植,预计全年新增280亩(1亩约等于667 m2,下同) 芒果杏种植园,目前已完成180亩的种植目标。
2" 科技成果赋能畜牧养殖业提质增效
为贯彻《关于促进新疆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的意见》的文件精神,加快推进新疆由畜牧大区向强区转变,发挥涉农高校科技优势是不可忽视的一条康庄大道。其中加强牧民定居后续产业扶持,完善定居村落(点、社区)人工饲草料的建设,提升牧区绿色生态畜产品生产能力[3],需要驻村工作队充分利用学校的科技资源,助力科技扶贫,推动当地畜牧业发展。依托学校科研项目资源,对畜牧养殖基地1 000余只多浪羊进行“多羔基因检测”并建立村级养殖基地基因数据库,为新疆多浪羊的种质资源保护、品种培育及提质增效奠定了良好的基础;通过开展线上线下培训、现场指导、养殖示范户相互交流等方式,促进当地多浪羊养殖户进行科学管理和养殖。近年来,新疆农业大学邀请校内畜牧养殖专家教授、科研团队,对农户开展多浪羊科学养殖专项培训年均5次,每年累计培训人次近千人,大幅度提高了农民的科学养殖技能水平,也让更多农户自发加入多浪羊养殖队伍,共享高品质多浪羊给村民带来的经济效益提升;争取自治区帮扶政策,筹集资金50余万元协助群众建成集体羊圈、草料棚、药浴池和饲料加工点等,将原先零散不成规模的“庭院养殖模式”推动升级为集中且规模化的“养殖小区集中养殖模式”,不仅拉动了小户养殖和村养殖大户密切交流学习,杜绝了陈旧闭塞化的养殖陋习,营造了良好的畜牧养殖氛围,还能够将牲畜粪便集中统一处理,减少对村民生活区的污染,大幅度降低人畜共患病的感染率,为村民幸福健康生活贡献力量。集体养殖羊圈的建成和良好运转成为当地畜牧业的标杆,因此,多次作为阿瓦提全县典范,先后承接县级畜牧业高质量发展现场会3场次,扩大了集体养殖羊圈的示范性、推广性、影响力,也更有助于当地村民进行多浪羊外销,提高经济效益。依托学校科技人才优势及驻村工作队专家力量,组织申报“中国农村专业技术协会科技小院挂牌工作队”,将学校高层次应用型人才培养和农业应用技术服务工作相结合,为推进驻地农业农村现代化与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了人才支撑和平台支持。
3" 科技培训助力高素质农牧民能力提升
农牧民教育作为我区教育体系的有机组成部分,主旨在于通过提升农牧民文化水平和专业技能,增强其内生发展能力,使产业扶贫、政策扶贫同教育扶贫相结合,从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全面发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目标的早日实现[4]。驻村工作队充分挖掘学校专家人才优势,邀请校内畜牧养殖、棉花小麦等农作物种植及葡萄、苹果、核桃和红枣等特色林果产业专家教授,为农牧民讲授牛羊繁殖、牛羊育肥、优质饲草料加工、疾病预防,以及棉花小麦种植、林果种植和田间水肥管理、病虫害防治及果树修剪嫁接等知识,着力解决农民在农牧业生产质效方面的突出问题,培养具备高素质种植养殖技术的农牧民;承办阿瓦提县高素质农民培训班,发挥驻地专家教授优势,承担培训班教学工作,惠及学员300余人。开设国家通用语言文字学习、农牧民科学养殖种植技术指导、农作物与经济作物病虫害识别与防治等关键实用性培训项目,不断提升农牧民自身素质,增加科学管理知识储备,为科学种植养殖奠定坚实基础;2023年,组织6名村干部赴疆外参加自治区乡村产业振兴带头人培育“头雁”项目培训班,组织97名村民前往乌昌地区考察学习现代化农业产业发展模式,通过“理论+实践”相结合的学习模式,坚持“走出去多交流”的人才培养理念,加速提升农牧民思维开拓和能力提升,助力乡村产业“振翅高飞”。
4" 师生团队深入基层实践推动新农村建设
积极响应习近平总书记对农业高校的号召,承担农业高校社会责任,选派新疆农业大学科技处副处长玉素甫江·玉素音出任阿克苏地区农业科技创新中心副主任,充分发挥学校农业科技优势,为地区农业科学研究、技术创新、研发服务提供有力支撑。学校坚持以“胡杨精神”育人,师生利用假期社会实践和专业实习,组成实践团队深入农村一线,开展科技服务和文化下乡活动,助力美丽乡村建设。近年来,基层就业类型不断得到拓宽,“三支一扶”计划、乡村教师特岗计划、大学生志愿服务西部计划项目如火如荼地开展。到边疆就业展志向,到基层服务干实事,正成为新时代青年人的价值追寻和行为选择,“胡杨精神”逐渐成为指引新疆高校学生作出高尚行为选择的动力[5]。其中“艺彩乡村”志愿服务团师生在暑假期间赴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拜什艾日克镇代热亚博依村开展乡村彩墙绘和文化润疆助力乡村振兴活动,绘制美丽乡村墙画500余平方米,以文化浸润乡村文明建设,被“新疆共青团”“阿瓦提县融媒体”及全国农科研究生志愿服务联盟报道,并荣获全国乡村振兴职业技能大赛国赛三等奖,团队荣获2023年全国“三下乡”社会实践优秀团队称号。组织博士生、研究生、本科生组成师生“三下乡”科技服务队,深入田间地头,深入农业一线,培养“土专家”“土兽医”,为阿瓦提县畜牧种植林果业快速发展提供科技动力。成立23支“小胡杨科技服务队实践团队”,利用暑期赴新疆各地州开展农业科技服务,其中,驻阿瓦提县实践团队,分为6个小分队深入阿克苏地区阿瓦提县拜什艾日克镇,从播种、收获、农药使用和灌溉方式等方面为村民普及农作物种植管理知识。在小胡杨科技服务队的接续努力下,现在的拜什艾日克镇代热亚博依村通过改善土质的方法,将棉花从每亩200 kg增产至每亩350~400 kg,真正为农民增收作出了贡献。组织160余名本科生到村担任驻村工作队助理,开展生产实习、耕读教育和社会实践,在村级国语培训、乡村振兴、石榴籽小课堂、文化活动、科技服务、办公技能培训等方面发挥了新时代农科院校青年大学生的巨大优势,为新农村建设增添了助力,在一定程度上补充了基层大学生缺乏的现状,更加有利于村级各项工作高质量开展。
5" 高质量乡村教育赋能乡村振兴
乡村教育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基础性支撑。党的二十大报告强调,“教育、科技、人才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基础性、战略性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6]。工作队以巩固义务教育成果为底线,持续抓好控辍保学、义务教育办学条件改善、学生资助帮扶和留守儿童关爱等工作,为推动乡村教育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实支撑。充分发挥工作队高校教师和大学生助理双语优势,坚持开展高质量国语培训,有针对性开展分班教学,工作队老师们录制“每日课程”,利用村大喇叭,每天定期播放,提升学习氛围和效果;组织开展“国通语朗诵比赛”,激发村民比学赶超的学习热情;教学中穿插“词语接龙”“共讲一个故事”“我比划你猜”等小游戏,丰富日常教学形式,让村民在愉悦的氛围中学习国语;进行学习先进表彰,发放荣誉证书和小奖品的形式,激励村民积极参加国通语学习;邀请学习国通语达到免培的优秀外出务工及创业村民返乡开展心得交流,树立学习榜样和模范。通过近年来的教学和努力,驻地村民国语得到较大提升,国语教学班级免培率达70%以上,村民日常生活交流障碍减小。做好高考生服务工作,各工作队安排具有招生工作经验的老师共计指导40余名高考学生进行志愿填报辅导,帮助学生挖掘自身优势特长,分析高校招生规律和专业录取规律,最大程度帮助学生选择适合自己且能录取的院校进行填报,与此同时,工作队和村“两委”每年至少出资6万余元对本年度优秀中、高考生进行表彰奖励和资助,为村里学生树立了学习的榜样,为因为学费、生活费而担忧的学生解决了困难,帮助学生迈向寻求知识的大门。利用每周国旗下宣讲、党员会议及走访入户,积极开展教育政策宣讲宣传,组织返乡大学生到村里集中统一开展乡村振兴社会实践,设置勤工助学岗位,引导村民重视教育、关心教育、支持教育。多年来,各村大学生录取人数逐年上升,特别是代热亚博依村当年大学生录取人数达30余人,成为整个乡镇大学生录取最多的村,形成了良好的受教育氛围。关心青少年儿童成长成才,丰富石榴籽小课堂内容和形式,组织返乡大学生和工作队助理为村中中小学生开展假期作业辅导、国学书法兴趣班、棋类益智班、绘画课堂、剪纸手工体验课、乐高模型拼装体验课及红色音乐鉴赏等丰富多彩的小课堂内容,充实大学生暑期生活,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类型的社会实践活动,将在外上学的新知识、新思想、新理念传递给新一代的青少年,做好青少年培育工程。改善村小学学习环境,提升村小学教学资源,为村小学捐赠价值总计8万元的学习用具、课外读物、体育器材及校服等。动员全校2万余名师生及其他省市兄弟院校大学生参与公益活动,解锁20万元公益金用于建设村小学塑胶跑道和多媒体教室,改善了村小学陈旧的户外体育运动场,丰富了学校教学活动。
6" 农旅融合助力乡村振兴发展
农旅融合是突破地区经济发展瓶颈的关键措施,农旅产业深度融合能延长产业链,提高附加值和农村经济水平。因此,探索具有地域特色的农旅融合模式,构建以农养旅、以旅带农的新发展格局,可充分利用阿拉尔独特自然风光,创新农旅融合模式[7]。工作队因地制宜打好“农旅融合”牌,通过谋划落实好特色产业发展、搞好人居环境整治和做精乡村旅游等举措,充分发挥党员干部的示范带动作用,激发群众的内生动力,打通产业路径转化新范式。以索克满休闲公社的建设打造为例,索克满湖是一片近400亩的季节性湿地,风景优美,候鸟成群。多年来,由于缺乏生态保护意识,近乎废弃,成为荒芜的芦苇丛生地。2018年,新疆农业大学驻索克满村工作队邀请新疆全景旅游规划院专家,筹集浙江援疆项目建设资金800万元,持续5年建设索克满休闲公社景区项目,2022年镇党委投入200余万元打造10家湖光夜市。如今索克满湖焕然一新,索克满村10余户就地利用资源做起了旅游生意,每家人均增收2.7万元。索克满村被授予“第一批自治区乡村旅游重点村”称号,索克满休闲公社被评为国家AAA级旅游景区。后续工作队将继续发挥后盾单位的力量,以索克满湖旅游业为突破口,以庭院经济为特色,开发生态养殖种植为增收点,推动农旅有机融合,带领群众增收致富。
7" 结束语
面对新时代乡村振兴工作需求,新疆农业大学驻村工作队贯彻“科技-人才-教育”三位一体,紧密联系互相巩固。依托学校科技人才优势,结合科技服务进乡村,围绕当地特色产业发展规划,持续提升产业高质量、规模化、产业化和市场化发展水平;助力科学种养殖技术水平提升,辐射并带动周边区域,全力推进巩固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积极探索科技支撑乡村全面振兴和农业农村现代化的新机制、新模式;积极探索产业增值收益反哺农村、乡村生态资源价值实现、乡村特色文化传承保护、村政服务体系和乡村治理等机制,为乡村振兴赋能增效,助力实现农业更强、农村更美、农民更富的生动局面,以实际行动为新农村建设解难题、谋发展,为新疆农业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科技服务。综合各项优势,利用各方资源,巩固脱贫攻坚宝贵成果,全力推进乡村振兴战略。
参考文献:
[1] 陈瑶.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生成逻辑、价值意义与路径优化[J].智慧农业导刊,2024,4(8):184-188.
[2] 朱雨含,蒋桂容.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疆林果业发展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J].安徽农业科学,2024,52(3):240-245.
[3] 罗雪红,苏向辉,马瑛,等.基于三阶段DEA-Malmquist指数模型的“十三五”时期新疆畜牧业经济发展效率特征[J].湖北农业科学,2024,63(3):116-124.
[4] 程静.“乡村振兴”视域下新疆农村成人教育发展价值及途径研究[J].西北成人教育学院学报,2022(6):5-11.
[5] 曹紫薇,杨丽.新时代新疆高校加强胡杨精神育人的路径探析[J].新疆社科论坛,2023(4):101-109.
[6] 习近平: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 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而 团结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二十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EB/OL].http://jhsjk.people.cn/article/32551583.
[7] 刘根权.乡村振兴背景下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农旅融合发展研究——以阿拉尔为例[J].村委主任,2024(2):124-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