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课程思政视域下新农科专业教学改革与探索

2024-12-31刘默涵王琳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5期
关键词:实践教育新农科课程思政

摘" 要:课程思政是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的讲授中,从而使各类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力。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该文旨在通过对课程思政的内涵、实质以及实施的必要性和难点等进行分析,探索新农科专业课程思政实施的路径,并为其他自然科学类课程参鉴。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思政;新农科;教学改革;实践教育

中图分类号:G642"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5-0133-04

Abstrac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to integrate the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o the teaching of professional courses, so as to make all kinds of courses and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courses work together. Integrate moral education, cultural knowledge education and social practice education into every link.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analyze the connotation, essence, necessity and difficulty of curriculum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ementation, to explore the path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implementation of new agricultural professional curriculum, and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other natural science courses.

Keywords: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new agricultural subject; teaching reform; practical education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当前,很多高校正在大力推动课程思政建设,促进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课程教授的有机结合。深刻理解课程思政的内涵,把握实施课程思政的现实要求,切实发挥课堂主渠道作用,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

2019年6月28日,新农科建设研讨会发布了《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要求培养一批多学科背景、高素质的复合应用型农林人才[1]。农科类专业属自然科学的范畴,与思想政治教育关联度相对较低。因此,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到农科专业的课程讲授中也颇具挑战。然而,脱离学生德育的培养则背离了立德树人这一根本标准。只有将思政元素融入到日常的专业课程讲授中,寓德于课,寓价值观引导于知识传授和能力培养中,帮助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才能培养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2]。本文旨在分析实施课程思政的必要性及重点、难点,挖掘高校新农科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探索以农科类专业为代表的自然学科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1" 课程思政的内涵

课程思政,即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诸如思想观念、政治观点、道德规范融入到专业课程讲授中,使专业课程与思政课程同向同行,协同发力,润物细无声地对学生的价值观、人生观产生影响,以达到立德树人这一根本目的[3]。课程思政最早源于上海市自2005年以来推行的学科德育,如今这一理念在上海高校基本实现全覆盖,并在全国范围内推广。2016年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会议上的讲话,进一步为课程思政的实施指明了方向。

1.1" 课程思政的必要性

“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独特的历史和国情,决定了我们必须结合自身实际,秉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育人思想,将育人目标纳入到我国的现实发展目标和未来发展方向中来,培养一批传承和发展中国优秀文化,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肩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使命的合格接班人。这就要求我们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积极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国家和民族观念,加强学生人生观、价值观的教育[4]。课程思政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应运而生的,其实质是一种新理念的教育。与传统思政课不同,课程思政是将所有课程的教学作为育人渠道,旨在将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各门课程的教学中,实现知识传授与品德养成的有效结合,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

1.2" 课程思政的理念

“怎样培养人”是教育的根本问题,课程思政其目的就是为了实现各类课程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同向同行,实现协同育人。大学究竟应当是独善其身,还是积极为社会为国家服务?这是自大学诞生以来就有的疑问。高等教育哲学以社会的需要作为高等教育存在的逻辑起点,强调知识的社会功能和政治目的。恰如德里克·博克所说:“‘走出象牙塔’是现代大学的社会责任和道德责任。”我国的高等教育必须服务于中国的发展大局,投身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宏伟事业。新时代中国大学所具备的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文化传承和国际交流等功能都必须围绕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来展开,这也就要求大学所开设的各个学科门类,尤其是理工科门类,在专业课程的教授中,积极融入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守好一段渠、种好责任田,探索出一条协同育人的新路径[5]。以农科类专业为例,虽是致力于教授农学相关知识,培养能在农业生产领域从事产业化工程设计、生产、管理和新技术研究、新产品开发的工程技术人才,然而其中隐藏着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实践探索,也包含着国家民族盛衰兴亡的奥义和文明传承延续的密码,与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主义自然观相契合。将专业知识与思想政治教育有机结合起来,润物无声地将思政元素浸润于学生心中,从而培养学生的家国情怀,健全人格。

1.3" 课程思政的切入点

课程思政应以课堂教学为切入点,将立德树人深植于讲堂,教师作为传统课堂教学的主体,应有实施课程思政的文化自觉,深入挖掘课程中的思政元素,积极探索课程改革方案,把思想政治体系有机融入到学科体系中来[6]。譬如,在农科类专业的课程讲授中,教师应在中国近现代史发展的大背景下,引导学生充分了解本门专业的发展历程,让学生深刻感受到国家、民族筚路蓝缕的改革历程,学习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科学性,增加学生的文化自信、道路自信[7]。此外,教师应深入挖掘农科类专业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和人文精神,运用课堂讲授、视频资料播放、实地参观等方式引入农学发展过程中具有科学精神和创新精神的典型事件,勇于探索、为民谋福的典型人物,如我国生物学家团结协作、攻坚克难,首次用人工方法合成结晶牛胰岛素,水稻专家袁隆平院士身上体现了我国知识分子爱国主义的高尚情操和中华民族自强不息的优良传统。以此激发学生的使命感和进取心,在学好专业知识的同时,提升综合素养。

2" 课程思政实施的难点

课程思政的实施是一项系统工程,要结合思想政治工作实际,因事而化、因时而进、因势而新。新时代,课程思政的实施方兴未艾,在国家的坚强领导下稳步实施,然而在不同的学校,不同学科中存在的阻力也不尽相同,这些阻力既有客观因素,也存在主观方面的原因[8]。就农科类专业而言,大致有以下几处难点。

2.1" 思政元素未能和专业知识实现有机结合

课程思政实施首要解决的问题是将思政元素有机地融入到专业知识的教授中。近年来,新农科建设越来越受到各个国家的重视,已被广泛应用于农林牧渔、轻工、食品和能源等领域,促进传统产业技术改造和新兴产业的形成,对人类社会生活将产生深远的革命性的影响。农科类专业的知识结构也越来越细化,这在一定程度上也造成了学科的片面与狭隘的现象,过分追求学科知识的钻研,忘记了学科知识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没有充分地挖掘农科类专业本身所蕴含的人文关怀和价值取向,忘记了农科专业的设置本身是为民造福,为国复兴的初心。片面追求学科知识的传授,将课程思政实施这一现实要求理解为在授课之余,机械地加入一些爱国、诚信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专业课程仍与思政元素泾渭分明,浮于表面,流于形式。这样的教授方式,割裂了课程思政实施的现实要求,不仅不能达到寓德于课,反而影响到学生学习专业知识的效果。

2.2" 专业课教师的思想政治水平有待提高

课程思政最终要依靠教师这一课堂主体实施,这对于专业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传授好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知识,又要深挖专业知识中的思政元素,从而达到全方位育人的效果。然而,就高校农科专业教师而言,本身的专业知识系统庞杂,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备课,而且要参与一定量的课题研究,无法深入研究课程思政的相关知识,部分教师会认为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思政教师要担负的责任,如要讲授思想政治理论,势必会挤占专业课的学时,从而不可避免地对课程思政的实施产生了不小的阻力。

2.3" 专业课程设置与思政教育的龃龉

从目前涉农专业的学科设置和课程安排来看,还难以形成完善的课程思政协同育人机制,协同育人的形成也存在一定的问题。这主要是由于目前多数学校课程体系和教学体系的构建不能满足全方位育人的现实要求。依照社会需求和生产力发展水平,学校的课程一般可以分为专业课程、思想政治课程和综合类选修课程,这些课程的安排是相对独立,割裂开来的。从涉农专业课程的安排来看,为提高学生的就业率,课程的制定者、管理者主要是面向人才市场和用人单位需求,推导式的选择某类课程的开设,并没有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由于课程思政缺乏明确的政策支持和完善的评估机制,很多学校及教育主管部门并没有深刻把握课程思政的内涵,仅仅将课程思政当做一门简单的公共课程,无法从全局来思考教书育人的目标,既未对专业教材的编写进行合理的改变,又无法在教学设计上对课程思政的实施提供支持。

3" 农科类专业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

全面实施课程思政,实现全方位、持续性立德树人,这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需要全国各个高校甚至全社会建立起一个大课程思政,强化体系化、规范化建设,科学实施考核评估与效果评价。

3.1" 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元素

涉农学科蕴藏着丰富的思政资源,但是相较于社会学科来讲,其中蕴含的思政资源已经内化到专业知识中,如何挖掘专科课程中的思政元素,成为一线教师所面临的首要问题。近年来,此类的研究也见诸于部分文献中,结合各类研究成果和自身教学实践,大致有以下几个方面的路径。

3.1.1" 发现农科类专业中的科学精神

科学精神是在实践活动中形成的共同信念、价值标准和行为规范。是由科学性质所决定并贯穿于科学活动之中的基本的精神状态和思维方式,是体现在科学知识中的思想或理念。它一方面约束科学家的行为,是科学家在科学领域内取得成功的保证;另一方面,又蕴含着为学生所能习得的包括批判精神、探索精神、奉献精神和创造精神等。这些可贵的精神都深潜于农科专业的发展历程中。

3.1.2" 领略农科类专业的人文关怀

课程思政是在课程教学中挖掘“人文素养”元素,其中重要的是人文精神,即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关怀。事实上,任何学科都能成为课程思政的载体。涉农学科不仅传授科学的农学知识,使学生获得未来工作所必备的技术,而且还蕴含着丰富的人文知识,悲悯的人文情怀,专业课教师在传授学生专业知识的同时,更应注意挖掘其中的人文精神,这对于完善学生人格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农学的产生就是人类自我关怀的集中体现,是农学先贤们出于对人类生命、价值、尊严的维护和关切而创造和发展的。

3.1.3" 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新时代,特别是在面临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情况下,信息的爆炸,国内外各种思潮的迭起,增加了意识形态工作复杂性和紧迫感。这也就要求高校教育工作进一步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学生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践行者。从农科专业角度来说,要讲好农科类学科的变迁历史,典型的人物和事迹,涵养学生的家国情怀,把农学先哲的光辉事迹融入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中,为历史存正气,为新农科的发展注入正能量,激发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文化自信心,和历史使命感,努力地培养出具有社会担当、肩负国家责任的生物学高级专门人才。

3.2" 培养一批思想政治水平高的专业教师

专业课程教师是实施课程思政最重要的一环,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最终要由教师来实现。因而,做好高校的思政教育工作,将课程思政落到实处,需要培养一批思政素养好、政治意识强、道德品质正、讲授水平高的专业教师队伍。

3.2.1" 明确专业教师的责任意识

专业课教师除了要注意本门专业课程的学习和讲授,还要注意将思政元素纳入到专业课程的讲授过程中。但是就目前的情况而言,部分专业教师并没有这样的意识,依旧采用传统的教学模式。因此,要明确专业教师课程思政的主体责任,学校和学院积极推进制度改革,出台一系列的奖惩措施,对课程思政实施好的专业教师给予奖励,不好的给予相应的惩戒,并纳入到教师的年终考核中。此外,学校还可以通过会议、讲座的形式,宣传国家的相关政策,进一步强化教师的课程思政意识。

3.2.2" 提高专业教师的思政理论素养

课程思政要求专业课程和思政元素达到有机统一,如果专业教师的思政理论素养不够,即便有主动讲授思政理论的意识,也只是机械空谈,而达不到预期的效果。只有对思政理论有深刻的理解,对思想教学方法相对熟悉的情况下,才能将思政元素融入到专业课程的讲授中。针对这种现象,学校或学院举办课程思政教师的培训活动,邀请校内的思想政治专任教师或者校外的专家学者对专业教师进行思政理论素养的培训,不仅要传授这些专业教师以思政政治理论,更要教授其思政教育的方法。专业教师也应及时向思政教师请教、交流,让专业教师以最迅捷、最科学的方法实施课程思政,真正做到专业课程和思政理论同行而行,协同发力。

3.3" 积极推进课程思政质量评价体系

人才培养效果是课程思政建设评价的首要标准,建立健全多维度的课程思政建设成效考核评价体系和监督检查机制,在各类考核评估评价工作和深化高校教育教学改革中落细、落实。课程思政能不能实施好,党和国家的政策能不能贯彻好,最终要看学生的习得效果,这也涉及到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估。目前,很多高校的课程思政教学评估还处在探索阶段,不同学校根据自身实际,也会有不同的评判标准。笔者认为应当从3个方面推进课程思政的教学评估。

3.3.1" 学生对课程思政的理解及习得效果

课程思政无论对于专业教师还是学生,都是一个相对陌生的新生事物,特别是自然学科类学生。相对于社会学科学生而言,长期接受理工科类思维锤炼的学生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较为陌生,不容易接受,甚至会产生抵触情绪。首先,可以通过问卷调查的形式对学生的主观态度进行调查,详细了解学生对于课程思政实施的态度及原因。其次,可通过座谈会的形式了解学生对于课程思政内涵的理解,这除了传统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还应包括专业课程中所蕴含的科学精神、人文精神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念。充分了解学生的思想动向,在今后的课程思政实施中做到有的放矢,甚至可以对专人进行辅导。再次,学生对于课程思政实施效果的评价,这也是检验课程思政教育能否行之有效的方法。

3.3.2" 开展有关课程思政的竞赛

学校或学院可以结合自身实际,开展一系列的课程思政的比赛,诸如说课、讲课、科研立项等活动,在全校范围内营造出课程思政实施的积极氛围,让广大师生接受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学校又能摸清课程思政的实施情况,为做好下一步课程思政的实施取得一手资料。同时,可以把教师参与课程思政建设情况和教学效果作为教师考核评价、岗位聘用、评优奖励、选拔培训的重要内容。

3.4" 加强组织领导和条件保障

学校和学院要对课程思政的建设高度重视,加强顶层设计,完善学校思想政治教育的课程体系、方法体系和教学体系,积极地推进课程思政的实施。

首先,学校可成立校党委统一领导下的课程思政建设领导小组,统筹领导学校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制定实施课程思政实施细则,明确要求,强化督查。相关的教学单位充分发挥自身的组织、协作、评价职能。促成学校统一领导,教务部门牵头抓总、相关部门联动、院系落实推进及自身特色鲜明的课程思政建设工作格局。完善教师培训机制和教学评价体系,完善课程设置管理和课程标准审核制度,使课程思政建设更加规范的开展。

其次,加强软硬件设施的支持保障,行之有效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离不开学校软硬件服务设施的支持,这就要求学校要切实保障课程思政的教学服务工作,统筹教育资金、课程思政专项资金和其他各类资源。加强学校的信息化建设,保障课程思政工程快速、高效的开展。

再次,学校要因地制宜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稳步地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这离不开党中央的坚强领导和科学决策,但是具体到不同的学校和不同的专业教师也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课程思政建设。同时,可以面向不同层次高校、不同学科专业、不同类型课程,持续深入抓典型、树标杆、推经验,形成规模、形成范式、形成体系。以安阳工学院农科类专业为例,要结合安阳地区实际,依托安阳林州的红旗渠这一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安阳工学院和专业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红旗渠这一社会主义的伟大奇迹,学习“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红旗渠秉承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人艰苦卓绝、无私奉献的高洁品格。既充满了中华民族的豪情壮志,又倡导了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是共产党员先进性的具体体现。通过学习红旗渠精神,必将激起学生极大的民族共同体意识,爱党爱国情怀,强国报国志向,也必将让学生学习到不怕困难、不怕牺牲的进取精神。从而为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坚定的信念,将自己的人生理想同党和国家的未来紧密结合,为人民服务,为中国共产党治国理政服务,为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服务。

4" 结束语

课程思政是一项系统的、科学的工程,目前仍处于起步阶段,积极稳妥地推进课程建设需要全国、全社会、各级各类高校共同努力,不断探索课程思政的教学规律,需要高校教育工作者不忘初心,砥砺奋进,坚定正确的方向,坚持科学的方法,才能落实好立德树人根本任务。

参考文献:

[1] 安吉共识——中国新农科建设宣言[J].中国农业教育,2019,20(3):105-106.

[2] 赵世杰,孙丹丹.新时代高校课程思政建设与人才培养探析[J].经济研究导刊,2019(20):106-108.

[3] 高燕.课程思政建设的关键问题与解决路径[J].中国高等教育,2017(z3):11-14.

[4] 朱秋.高校“课程思政”体系化建设内容研究[J].长春师范大学学报,2020,39(5):8-11.

[5] 付学军.“立德树人”背景下课程思政的实施路径[J].西部素质教育,2020,6(1):23-24.

[6] 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30-134.

[7] 徐国光,史军,李积珍,等.课程思政下高校育人工作融入专业课路径研究[J].福建茶叶,2019,41(9):129-130.

[8] 彭曼丽,崔梦飞.高校“课程思政”教学改革实践路径探析[J].当代教育理论与实践,2020,12(1):1-4.

基金项目:2020年安阳工学院校科研培育基金(YPY2020030)

第一作者简介:刘默涵(1988-),男,硕士,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通信作者:王琳(1989-),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生物工程。

猜你喜欢

实践教育新农科课程思政
基于“新农科”发展的《园林植物遗传育种学》课程教学改革
“新农科”建设背景下《资源昆虫学》课程教学改革
基于新农科建设背景下的《动物生理学》课程思政建设初探
新农科背景下观赏果树栽培与资源课程教学改革研究
发挥专业特色 实施“课程思政”
湖南工艺美术职业学院湘绣专业实施课程思政的可行性研究
服装与服饰设计专业实践教育模式
论研究学习小组在大学生成才转型教育中的实践意义
工科院校设计类专业实践教育的反思与出路
浅析师范生中国精神培育的路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