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与路径研究
2024-12-31蔡慧油天钰徐长志
摘" 要:红色文化作为乡村振兴的特色资源,在助推产业兴旺、汇聚人才力量、涵育乡风文明、绘就生态画卷及筑牢组织堡垒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独特功能和价值。菏泽市拥有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是鲁西南抗日根据地、千里跃进大别山的发端地、干部南下的起源地、群众路线的实践地。但当前开发仍存在着一定的不足,根本原因在于没有挖掘出属于菏泽的“红色”,整合现有红色文化资源,梳理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过程中存在的问题,结合本土乡村文化和人文历史,深挖菏泽市红色文化的精神内核和价值意蕴,激发红色文化新的生命力,蓄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关键词:乡村振兴;红色文化;价值;路径;菏泽市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5-0181-04
Abstract: As a specialty resource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Red culture has irreplaceable, unique functions and values in boosting industrial prosperity, gathering talents, cultivating local customs and civilization, painting ecological picture scroll and building a strong organizational fortress. Heze City has rich red cultural resources, which is the base of Resistance against Japanese Aggression in southwest Shandong, the origin of thousands of miles leaping into the Dabie Mountains, the origin of cadres moving southward, and the practice of the mass line. However, there are still some deficiencies in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the fundamental reason lies in the failure to dig out the \"Red\" belonging to Heze, integrate the existing Red cultural resources, and sort out 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rural revitalization empowered by Red culture. Based on the local rural culture and human history, we should dig deeply into the spiritual core and value implication of the Red culture in Heze, stimulate the new vitality of the Red culture and promote the rural revitalization in an all-round way.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Red culture; value; path; Heze City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红色文化是我们党领导中国人民在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精神文化结晶,是蕴含着丰富红色资源和厚重文化内涵的先进文化形态,是我们在前进道路上战胜各种困难和挑战、不断取得新胜利的强大精神动力。红色文化的具体内涵由物质层面、制度层面、精神层面构成。物质层面包括革命战争遗址、重大事件纪念地等;制度层面包括党在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的各个时期制定的理论、方针、政策、路线等;精神层面是指红色文化中蕴含的革命精神、革命传统、良好的作风等。
乡村振兴是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重要一环,也是文化自信、文化自觉的重要表现。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扎实推动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振兴。2024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推动实现“三个提升”,即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提升乡村建设水平,提升乡村治理水平。红色文化资源作为乡村振兴的特色资源,更是推动乡村振兴发展的内生动力。利用好红色文化资源,充分发挥“红色引擎”作用,推动红色文化资源与乡村文化振兴、产业振兴、人才振兴等方面的深度融合,从而为全面推进乡村振兴蓄力赋能。
1"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系统思考
1.1" 红色文化物质载体助推产业兴旺
产业兴旺既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手段,又是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物质基础,也是衡量乡村全面振兴的重要评判标尺。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发展乡村特色产业,拓宽农民增收致富渠道。红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革命精神的器物性展现,例如革命战争遗址、烈士遗物故居、纪念馆等[1],促进红色基地和旅游、影视、文创等产业的深度融合,可以为乡村地区带来大量的人流、物流、资金流和信息流,进而辐射带动电商行业、手工艺品、文化创意及交通运输等周边产业[2]。具体来说,红色旅游不仅为周边地区剩余劳动力创造了就业的岗位,而且为周边地区的农副产品中销售提供了一个巨大的市场,带动了周边地区经济的发展。随着红色旅游规模的不断扩大,旅游接待的对食品餐饮、农副产品、工艺品等的需求量不断加大,使得红色旅游接待村与周边地区形成了稳定的合作关系,延长了旅游的产业链,扩大了产业面,形成了产业群。不仅可以将资源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使其成为优化产业结构的有力抓手,拉动当地经济增长的新引擎,而且也为红色文化资源保护与开发提供资金支撑和人才吸引力,实现红色文化与产业振兴的双向共赢。
1.2" 红色文化铸魂育人汇聚人才力量
红色文化作为一种优质的、独特的教育资源[3],在强化人才培养中发挥着培育摇篮的作用。发挥红色文化的引领作用,通过教育培训,一方面通过“红色+教育”的教学模式,如在红色文化遗址进行教学,使青少年在沉浸式的教学氛围中接受红色文化的教育和洗礼,不仅可以从红色文化中汲取奋进的力量,自觉担负起乡村振兴和文化传承的使命,还可使青年一代看到红色文化为乡村带来的发展潜力,吸引更多优秀大学生人才返乡创业;另一方面,农民是乡村振兴的主体,其文化和技术水平影响着乡村振兴的进程,充分发挥红色资源的教育功能,加大对农民教育的投资力度,提高农民的综合素质、精神素养,培养红色基因的新式农民,可以激发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斗志,稳固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民心,也可以促进乡风文明建设,提高基层治理水平。乡村人才振兴也为红色文化传承和资源开发提供人才保障。
1.3" 红色文化精神载体涵育乡风文明
乡风文明建设水平反映了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质量,是考量乡村振兴工作成色的重要元素。红色文化对乡村振兴的重要功能不仅是在意识层面的嵌入,也是对乡村文化思维和价值的重构。乡村自古就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发源地,红色文化中蕴含许多如和善邻里、扶弱济贫的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理念,可以化解乡村矛盾,凝聚村民力量,乡村健康和谐、积极向上的新时代新风气[4];红色文化强调集体主义和团结协作的精神,在潜移默化中提高村民的爱国主义意识和集体主义意识;红色先辈们艰苦奋斗、甘于拼搏的行为也激发农民群众建设美好家园的信心和动力。“不忘本来才能开辟未来,善于继承才能更好创新。”中国共产党传承红色基因的百年历程,就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实现有机结合的充分证明。以此为根基构筑乡风文明建设的理论框架,重塑农民精神面貌,增强文化自信和文化认同,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营造和谐文化环境。乡村文明振兴也有利于红色文化传播,产生社会影响力。
1.4" 红色文化自然载体绘就生态画卷
生态宜居是乡村全面振兴的关键。生态经济学认为,经济社会的生态发展需要文化特别是红色文化的支撑[5]。发展红色旅游,必须以生态环境和资源保护为前提,在传承红色基因的过程中,为了推动旅游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吸引更多的游客,政府往往会结合新农村建设,持续增加红色旅游地环境整治和维护的资金投入,从而使红色旅游具有了促进乡村自然生态环境改进和乡村村容村貌改善的社会功能;通过引导群众积极践行“金山银山不如绿水青山”的发展理念建立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发展理念;用绿色发展理念引领推进农村生产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费方式的绿色化、生态化,促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因此,红色文化资源的合理规范开发有利于推动乡村生态环境的保护。乡村文明振兴也有利于红色文化传播,产生社会影响力。
1.5" 红色文化制度载体筑牢组织堡垒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实现乡村振兴,基层党组织必须坚强,党员队伍必须过硬”“发挥好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和党员先锋模范作用”。乡村基层党组织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风向标,党员干部是贯彻执行乡村振兴战略的主力军。红色制度文化是党在革命实践中形成的一系列规章或方式方法,展示了中国共产党的优良传统和作风[6],引领着新时代党的各级领导干部尤其是基层领导干部坚持用党的伟大建党精神作为激发乡村全面振兴的强大精神武器,积极统筹抓好各类人才队伍的培养,夯实党在乡村的执政基石,为乡村振兴战略提供组织保障,助推实现乡村全面振兴。同时,乡村组织振兴也为红色文化资源开发和传承提供制度和组织保障。
2" 菏泽市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进程中的现状
2.1" 菏泽市红色文化资源概述
中原城市群和山东半岛都市群交汇之处的菏泽市,是一座具有红色基因的城市,鲁西南抗日根据地在这里形成规模,千里跃进大别山从这里发端、全国大反攻的序幕从这里拉开,干部南下的起源地……,红色文化资源丰富,底蕴深厚。
2.1.1" 红色遗址
菏泽市拥有“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刘邓大军强渡黄河处、郓城战役遗址、鲁西银行遗址、鄄南战役遗址、定陶战役遗址、鲁西南战役指挥部遗址、冀鲁豫边区革命纪念馆、郓城传递红色博物馆和毛泽东主席像章革命馆等一批红色文化物质资源[7]。
2.1.2" 红色人物
涌现出一批英雄人物,如抗日名将赵登禹,殉国英雄朱程、袁复荣,民选县长王石钧,从热血书生到铁血将军的张向善,抗日英雄杨履谦杨授谦兄弟及铮骨铁汉秦兴体,革命先烈田位东,战斗英雄王登伦等。
2.1.3" 红色事件
发生过刘邓大军过黄河、郓城战役、潘溪渡伏击战、红三村保卫战、樊坝战斗、郓城攻坚战、鄄南战役、定陶战役、大杨湖战役、沙土战役和鲁西南战役等,为民族解放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作出了彪炳史册的贡献[8]。
2.1.4" 红色精神
菏泽红色文化蕴含的积极精神主要包括冀鲁豫边区精神和湖西精神。“冀鲁豫边区精神”内涵丰富,目前尚无统一的界定,但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爱国精神;心系百姓、牢记宗旨的奉献精神;浴血奋战、视死如归的大无畏精神;顾全大局、众志成城的团结精神。湖西精神:爱党爱国忠诚守信、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百折不挠勇往直前、包容厚德敢于担当、服从大局无私奉献和艰苦奋斗开拓进取[9]。
2.2"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进程中存在的问题
菏泽红色文化资源丰富,但打造的红色名牌知名度却不高,探究原因有以下几点。
2.2.1" 红色资源开发保护力度不足
菏泽大多数红色文化资源都在乡村,如曹县鲁西银行第四印刷所旧址、鄄北黄河滩区第二印刷所旧址、巨野县真武西村烈士陵园、牡丹区高庄镇烈士陵园、王登伦烈士陵园、“红三村”抗日联防遗址和王厂战斗遗址等,由于缺少具体可量化操作的考核标准,基层政府部门文化建设的重视程度不够,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和修葺工作不到位面临损毁风险,部分乡村村史馆、陈列馆、文化馆等规模较小,红色纪念建筑基础设施相对薄弱,亟需升级改造。
2.2.2" 红色文化内涵挖掘不深
红色文化不是红色和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将中国历史文化中红色寓意与社会历史实践的思想有机地结合[10]。地方文化不同的时代背景,不同的地域环境造就了乡村具有地方文化特色的红色文化,因此各地的红色文化资源都应该是与众不同的。但由于缺少成熟的从事红色文化资源保护和研究的专业人才,目前菏泽市对红色精神的领悟、内涵的挖掘、历史经验的总结等深度研究偏弱,研究缺乏系统性、整体性,没有与本土人文历史相结合,致使红色文化内涵仍流于表面和形式。且部分地区在开发利用上存在从众心理,致使趋同化现象严重,游客体验感差,严重影响了红色文化多元价值的开发和利用,这也是无法打响菏泽红色文化旅游的根本原因。
2.2.3" 融合发展形式较单一
一是形式单一,还是以纪念馆、烈士陵园等传统红色教育基地为主,展厅内通过展窗展示革命战斗中所用的物件,用人物铜像、墙体绘画等方式介绍革命战斗的方式缺少独特亮点,游客、参观学习人员也只能是进行参观学习,缺乏体验参与元素,文化旅游吸引力将难以得到有效提升。二是红色文化资源相对集中在菏泽市区、郓城、单县、曹县等地,周边其他区域开发和利用程度较低,且市县之间的红色资源缺乏合作交流,空间距离远、交通不便,无法实现资源共享。三是红色资源与其他产业的共生性也有待加强,相关的红色文化纪念品和文化创意产品也不多,红色文化品牌影响力不足,无法拓展产业链条。
2.2.4" 红色传承与创造主体不足
一是专业讲解人才匮乏。一些零散的革命旧址、零散分布的红色景点、景观工作人员数量较少且文化素质参差不齐,讲解员大部分是当地村民,专业知识匮乏,有些甚至没有固定的讲解员。二是传播渠道单一。在这个高度网络化信息化时代,抖音、微博、微信公众号及视频号等自媒体平台红色文化的传播力和影响力明显更大,传播的范围和效果也会更好。另外,有调查显示,青年人中通过电影、纪录片了解红色文化的占比70%。目前菏泽市已有《南下往事》《红色湖西》等一批传承红色基因的优秀作品,但影响力有待扩大。三是传承主体不足,广大农民是乡村传统文化传承与创造的主力军,是乡村文化活动的主要践行者。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乡村“空心化”现象严重,留守老人受理解和认知水平的影响,对于高科技网络技术的宣传应用不熟练,难以承担红色文化传承与创造动力的责任。
3" 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践路径
3.1" 加大红色文化资源的保护与开发
各基层党组织要重视红色遗址、革命文物、历史资料的保护工作。一是大力深入开展红色资源专项调查,建立排查档案,摸清红色村庄家底,建立革命文物大数据库。二是对于基础条件好、保护价值高的、影响力较大的红色基地如安陵革命历史博物馆进行改造和提升,打造成党史学习教育基地、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对于规模较小、年久破损的如高庄烈士陵园,进行推进遗迹遗址的修缮和扩容。三是系统梳理革命文献、档案史料等文本资料,对重要历史事件当事人进行口述历史资料记录整理,做到史迹入眼、史料入册、展陈列堂。
3.2" 加强红色内涵提炼和价值升华
地方红色文化资源有着特殊的乡土属性,通过组织动员专业力量和社会力量围绕革命、建设和改革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和历史节点对红色文化资源进行系统研究,挖掘菏泽市红色文化的内涵。一是与群众路线结合。战争初期,菏泽地处平原,一览无余的地理特点使得作战必须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取得人民群众的拥护才能取得战争的胜利;菏泽东明县1977年推行的“包产到户”的历史性改革举措比安徽小岗村土地改革早了一年多,菏泽应该成为全国群众路线学习的高地,利用红色文化进行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更能事半功倍。二是与人文文化相结合,例如渗透进菏泽人深层的精神心理层面的郓城水浒文化,对“忠义豪情”的追崇激励了一批批不怕牺牲、浴血奋战的革命烈士,形成独属于菏泽的红色基因。三是与地方人物故事相结合。大力挖掘如红色金融的摇篮——鲁西银行,大义灭子的孙祥斋、鲁西南的“刘胡兰”赵连阁,传奇女交通员朱文起等传奇人物和传奇村镇的红色资源,可通过短视频、戏曲等方式让更多人熟知并喜爱,不仅能引起村民共鸣,还能进一步拓宽思想教化的方式方法。
3.3" 激发红色文化新动力
一是基层党组织。何楼晁八寨是干部南下的出发地,建立晁八寨“南下记忆”党性教育基地,定制以“南下记忆”为主题的28天党员干部特色培训班,通过重走历史路赓续共产党人的精神血脉,增强党组织政治功能,充分发挥农村基层党组织在促进乡村振兴中的领导核心作用。二是当地村民。通过组织领导、宣传教育、价值引领等方式发动群众自发自觉保护红色文化资源,提高红色文化认同感。三是回流人才。通过开展教育活动,激发返乡大学生热爱家乡的情怀、汲取推进乡村全面振兴的信仰力量,可以引导大学生组建文明实践活动青年志愿服务队,也可以借助自媒体采用“乡村直播”的方式宣讲家乡的党史故事和红色人物,扩大红色知名度。
3.4" 整合红色文化资源
加强对菏泽红色文化资源的整合和规划,将红色文化与特色产业相融合,结合各地红色文化资源和生态特色设计红色旅游产品和路线。如“亮剑”精神的发源地之一的大黄集镇,东至安陵村西至杨湖村6 km范围内拥有极其丰富的红色文化资源,鲁西南“小延安”之称的安陵村有安陵革命历史博物馆、寇家村有卷烟厂旧址,有包装车间、造纸车间旧址,冀鲁豫边区抗日救国总会纪念碑、前张集村村内有保存完整的百年老寨墙,被誉为“百战经典”的大杨湖战役主战场在杨湖村,当地主要产业以拼板加工和种植为主。结合大黄集镇红色文化、产业优势、历史遗迹及地方风俗等多方面优势,以红色文化为核心,紧抓乡村振兴重大机遇,以“红色引领”“精神传播”“全面发展”为特色,设计大杨湖红色体验路线、安陵革命斗争体验路线、安陵古街马车游览线路、周集板材加工线路,打造集红色文化传承、教育、学习、观光、体验为一体的宜居、宜业、宜游的红色村镇,并增添具有参与性的体验活动,如在红色景区上演谍战剧本杀,实景演出、举办历史文化活动等。
4" 结束语
乡村振兴战略与红色文化资源之间是相互关联、双向互动、密不可分的关系。乡村振兴战略能够为红色资源开发利用带来历史战略机遇,为红色文化建设提供组织、物质、人才、环境等全方位保障。红色文化开发利用则能推动乡村产业升级,提高乡风文明水平,储备人才力量,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激发基层组织工作活力,为乡村的全面振兴提供内生动力,加速推进农业农村现代化进程。两者在物质、精神、组织、制度等形态的契合使得红色文化在乡村全面振兴进程中彰显出独特的优势价值,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作用。只有传承、弘扬、挖掘、创新,为菏泽红色文化赋予新时代的内涵和特质,打造独属于本地的文化品牌,才能真正传承文化精神,让红色精神转化为推进改革发展的强大精神力量,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参考文献:
[1] 史婷婷,张昊.红色文化研究的热点、演进与展望——基于CNKI数据库中CSSCI文献的CiteSpace可视化研究[J].山东开放大学学报,2022(3):67-70.
[2] 靳守姣,桑玉洁.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开封红色文化资源的开发利用研究[J].智慧农业导刊,2023,3(20):161-164.
[3] 袁成杰,于敏章,石攀峰.乡村振兴战略视野下的红色文化建设路径探讨——以达州革命老区为例[J].现代农村科技.2019(12):9-11.
[4] 田裕丹,绽小林.红色文化助力乡村振兴的影响因素与路径探析[J].邢台学院学报,2023,38(3):48-52.
[5] 郑洁琼.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高质量发展的路径研究[J].山东农业工程学院学报,2024,41(1):91-95.
[6] 曾石秀.红色文化赋能乡村振兴的价值意蕴、掣肘因素与实践进路[J].山西农经,2023(18):1-4.
[7] 王禹军.新媒体时代菏泽红色文化传播策略[J].青年记者,2017(9):125-126.
[8] 用好红色资源 弘扬红色文化[N].大众日报,2023-01-03(10).
[9] 周振宇,焦德健,贺相雨,等.新时代背景下菏泽红色文化的传承与发展研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12):41-44.
[10] 彭勃,彭志中.推进红色基因传承的路径探讨[J].党史文苑,2021(1):26-27.
基金项目:山东艺术科学重点课题(L2023Q04190384)
第一作者简介:蔡慧(1984-),女,博士,讲师。研究方向为社会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