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乡村振兴中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研究

2024-12-31李丹

智慧农业导刊 2024年15期
关键词:路径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

摘" 要:民族要复兴,乡村必振兴。振兴乡村,不仅要“塑形”,更要“铸魂”。有效培育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我国农村社会发展的根本任务。然而,由于农民的价值取向多元化不能正确把握核心价值观,农村教育落后导致农民不能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主体培育工作不到位导致不能有效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问题,这给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带来挑战。因此,要对以教育为先导、提升农民道德素养;以经济为依托、带动农民思想认同;以媒体为辅助、丰富农民精神生活;以人才为支撑、不断完善培育工作这4个方面持续发力。

关键词:乡村振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农民;培育;路径探究

中图分类号:D422.6" " " 文献标志码:A" " " " " 文章编号:2096-9902(2024)15-0173-04

Abstract: If the nation wants to be rejuvenated, the rural areas must be rejuvenated. To revitalize the rural areas, we should not only cast the \"shape\", but should also \"cast the soul\". Effectively cultivating the socialist core values of the peasant masses is the fundamental task of China's rural social development. However, due to the diversification of farmers' value orientation can not correctly grasp the core values, the backwardness of rural education leads to farmers' lack of in-depth understanding of core values, and the lack of cultivation of relevant subjects leads to the inability to effectively publicize core values, which brings challenges to the cultivation of farmers' core values. Therefore, it is necessary to take education as the forerunner to improve farmers' moral literacy; to rely on economy to promote farmers' ideological identity; to enrich farmers' spiritual life with the assistance of media; to make continuous efforts in the following four aspects: talents as support, and continuous improvement of cultivation work.

Keywords: rural revitalization; socialist core values; farmers; cultivation; path exploration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最艰巨最繁重的任务仍然在农村。通过乡村振兴,可以促进农村经济、文化、社会和生态等全面发展,提高农民的生活质量,增加农民的幸福指数,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和全体人民的思想精华,也是大家为之共同追求的价值目标,给予我们强大的精神支撑和思想指引,能够带动经济发展、维持社会稳定、丰富人们精神世界。当下,随着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农村地区的经济和文化取得了进步,但如何进一步深化和推进农民群众的精神文明建设,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设,这项关乎国家现代化发展大局的战略任务能否完成,仍然是一项挑战。本研究是在乡村振兴背景下,探讨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蕴以及存在的现实问题,旨在寻求有效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可行路径。

1" 乡村振兴背景下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价值意蕴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农村地区落地生根,不仅对农民群体思想道德水平的提高具有重要意义,而且事关乡村振兴战略全局[1]。在乡村振兴背景下,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是农村社会发展的重点工作,具有丰富的价值意蕴,不仅关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和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还关系到农民素质与能力的提升、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1.1" 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落实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明进步的成果,是实现乡村振兴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意识形态基础和思想保障[2]。它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点之一,体现了社会主义的价值内核和道德规范。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法治、规则、公正,振兴乡村需要稳固的治理和法治环境,只有保障法治和社会秩序,乡村振兴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以人为本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所倡导的,乡村振兴过程中要以广大农民群众为本,做到为农民谋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爱国敬业、鼓励学习和创新,而振兴乡村就必须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具体来说,需要农业生产方式转型升级、农业科技创新等,农业现代化是实现国家现代化必不可少的一环,这就需要人们有爱国情怀和责任心,为现代化国家建设作出贡献,这样乡村振兴才能实现农业现代化和经济发展。因此,乡村振兴取得的丰硕成果,正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得到落实的生动体现。

1.2" 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恩格斯曾说过,科学理论一旦被群众掌握,就会转化为强大的物质力量。如果农民群众能够掌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一科学理论,在其指引下,就能转化为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强大物质力量。振兴乡村通俗来讲就是弥补乡村的不足,具体来说就是为农民谋福利,在保障基本生存基础上,提高他们的收入和生活质量。随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农村地区的深入,农民思想观念和道德素质也会有所提升,从而推动乡村振兴中产业、文化、人才等进步,还有助于乡村文化的传承创新、乡村社会的和谐稳定、农民的自信自豪。在“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等价值理念的科学引领下,广大农村正一步一个脚印地向乡村振兴的目标迈进,未来的农村将会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农业更加先进、农村更加美丽、农民更加富足。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带给农民群众强大的精神动力和价值指引,有利于推动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

1.3" 提升农民的素质和能力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村地区的主体是农民,农民群众的素质和能力的高低直接影响着农村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速度和程度。在提升广大农民的素质与能力上,除了靠物质上的满足,精神上的补给也是不可忽视的。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的道德观来引导农民树立正确的社会心理,有利于形成团结友善、诚实守信、爱国敬业的道德观念,增强农民的责任心和使命感;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法治观来引导农民知法守法用法,有利于增强农民的法律意识,追求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维护自身合法权益;通过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里的其他科学内涵,有助于农民提升自身各方面的素质和能力,做到自觉抵制封建迷信、修正自身行为习惯、改变落后的生产生活方式等等。因此,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越深入,推动农村发展的积极性就越高,自身素质和能力也会得到显著提升。

1.4" 促进农村社会的和谐稳定

美国著名的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曾说过:“农村的作用是个变数,如果农民默许并认同现存制度,他就为该制度提供了一个稳定的基础,如果他们积极地反对这个制度,他就会成为革命的载体。”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农民的政治态度及其对国家的认同,对于维护农村乃至整个社会的和谐稳定至关重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强调集体利益高于个人利益,能够带动农民积极参与农村集体活动,增强农民的集体荣誉感和归属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诚信、友善、公正的道德观,能够指导农民正确处理人际关系并约束规范自身行为;它还具有强大凝聚力,有助于农民团结一心,共同面对和解决农村发展中遇到的问题和挑战,推动农村社会积极向前。因此,在乡村振兴过程中,培育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够规范农民思想观念和行为,有利于减少社会冲突和矛盾,维护农村社会和谐稳定。

2" 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存在的问题

党和国家历来高度重视农民的思想教育,尤其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期望农民能够将其内化为对自身的要求并外化于生产生活实践。但在这一探索和教育的过程中,却面临着新的挑战和困境。例如农民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农村的教育发展落后、相关主体培育工作不到位等问题都会影响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同与理解,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效果。

2.1" 农民的价值取向多元化导致不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增长,城市化建设加快,农民的价值选择更加多样且自由,价值取向由原来的相对统一向多元化发展。现代社会中的功利主义观念逐渐渗透到农村,取而代之的是利益至上,一些人不择手段地追求个人利益,甚至违法犯罪,破坏社会公平正义,从而影响农村社会稳定。传统的人际关系纽带逐渐松动,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变得越来越冷漠,邻里之间存在疏离感与不信任,留守儿童和空巢老人问题仍然很严重。攀比心理、不尊重他人等不良风气的存在,会导致一些人盲目消费、浪费资源、不注重节约,从而影响农村经济的可持续发展;不尊重法律、不尊重他人等现象的存在,会导致一些人失去对传统文化的敬畏之心,不注重道德伦理,从而影响农村文化的传承和发展。还有一些偏远山区的农民,依旧受到传统的小农思想和封建迷信思想束缚,重男轻女、包办婚姻等现象仍然存在,“读书无用论”的陈旧思想使他们不关注精神生活。价值取向的多元和不良社会风气的盛行,导致农民不能正确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2" 农村教育发展落后导致不能深入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着概括抽象、内涵丰富、层次分明的特点。它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美德,这些道德理念对于培育良好的农村社会风尚、推动乡村振兴具有重要作用[3]。但对于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的农民来说,很难理解晦涩枯燥的文字,加之纯粹的理论知识教学,不仅学习难度大、任务重,而且无法解决当下生产生活实践中的现实问题。致使农民不能深入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核以及对农村发展的重要意义,对掌握理论知识、自我提升方面缺乏认识,对参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兴趣不高,对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能力普遍不足。此外,教育的基础设施也有待加强,许多农村没有图书馆、村民教育中心等场所,有关部门对这方面投入不足,无法为农民提供精神文化场所。地方政府往往重视农民的职业培训教育,虽然这在很大程度上增加了农民的收入,改善了农民的生活质量,但是却忽视了农民精神文化的教育,导致大部分农民群众思想观念僵化和道德素质不高。因此,农村地区教育发展的落后导致农民群众受教育程度普遍不高,进而不能透彻地理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2.3" 培育工作不到位导致不能有效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进行理论培育工作的相关人员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等,但实际培育效果却成效不佳。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是有关部门的工作人员在实际工作中往往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没有打通与群众的“最后一公里”,为广大农民群众答疑释惑。例如有的人往往考虑的是“能不能干好本职工作,不被问责”,不懂得发表意见,也不反对不批评,习惯于随大流;有的人缺乏扎实的理论功底,对理论的学习停留在死记硬背上,缺乏深入的理解、交流和沟通;有的人是为了工作而工作,做不到换位思考,得不到群众的支持与理解。其次是理论宣传的形式过于单一,如报纸、横幅、宣传栏等,这种会上机械念报、拉横幅张贴标语、宣传栏画黑板报的形式过于简单,没有新意,虽然有一定的覆盖面,但缺乏互动性和吸引力,难以引起村民的浓厚兴趣。最后是进行培育工作的专业人才短缺,大量高素质人才不断外流,总体数量不足、质量不高、老龄化严重,人才总体发展与乡村振兴要求存在不小差距,许多大学毕业生更愿到基础设施较好的城市工作,不愿回到医疗卫生、教育基础设施一般的农村。因此,理论培育工作多方面的不到位,导致农村地区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达不到预期成效。

3" 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对策

世界银行的数据显示,2021年,中国14亿人口中的37%是农民。农民仍是主要群体。有效培育农民群众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任务繁琐且艰巨。在尊重、理解农民的基础上,做好相关的宣传、教育和引导工作。同时也要注意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并不是要排斥其他价值观,用一元取代多元,而是期望农民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导下自觉抵制封建落后等不正确的思想和价值观念,进而树立科学的、正确的价值观。

3.1" 教育为先导,大力发展教育事业,提升农民道德素养

要提高农民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支持和理解,必须提高农民的道德素养,而提高农民道德素养的关键在于教育。但在当前形势下,广大农村地区没有正规的平台对农民进行思想道德教育。这就要求相关部门要加大对农村发展的教育力度,充分利用各种渠道,尽可能调动一切教育资源,提升农民群众的道德素养,使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更具操作性。

大力发展农村教育事业,就必须发展农村基础教育和再教育。第一,要从基础教育抓起,减少辍学率,要继续坚持和完善公共财政对农村义务教育的保障水平,保证学龄儿童的入学率,扩大农村基础教育的覆盖范围,防止新增文盲和半文盲的出现。第二,要建设一支专业的农村教师队伍,提升教育教学质量,进一步加强对农村现有教师的定期培训,促进他们知识的不断更新,积极鼓励城市教师和大学毕业生到农村支教,努力提高教学质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念融入课本、融入课堂,帮助农民树立科学的“三观”;融入生产生活实际,让农民在提高技能、改善生活的同时,更加理解和支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第三,基层党校应充分发挥作用,整合多方教育资源,大力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立系统完整的农民思想道德教育体系,提高农民道德素养。

3.2" 经济为依托,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带动农民思想认同

实践证明,与宣传教育和自我教育的调节作用相比,经济利益为人类活动提供了更为自然且稳定的动力机制。农民应是利益的主体,因此,要充分发挥经济利益的引领作用,从根本上转变农民的思想和价值观念,唤醒农民作为利益主体的意识,而不是将其边缘化,让农民创造和强化自身利益,实现致富。

大力发展农村经济,就要求党和政府做到以下几点。第一,解决与农民自身利益相关的民生问题,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加大农村医疗合作社、基本医疗设施建设,扩大农村养老保险、低保的覆盖范围,实现有钱看病、有地治病。第二,要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科技的推广力度,促进农民收入的增加和生活水平的提高。第三,加大对农村文化建设的扶植力度,加快完善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并且强化农村文化部门的公共服务职能。第四,党和国家要提供政治支持和物质帮助,加强城乡之间的交流互动,让财富循环起来、让人才流动起来,让农民主动走出农村封闭圈,主动寻求利益表达机制、创收机制,自觉关心党和国家政策,增强主人翁意识。只有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切身利益实现了,思想政治工作的说服力就会增强,从而带动农民的思想认同。

3.3" 媒体为辅助,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在互联网时代,以往传统形式,如广播、黑板报、宣传栏等过于简单俗套,不足以满足时代发展和农民精神生活需求,难以引起农民的兴趣并产生共鸣。这就需要教育者根据农村的实际情况和农民的特点创新宣传方式,借助多媒体技术,加强公共文化建设,丰富农民精神生活。

第一,充分利用多媒体技术,如创建农村本地抖音账号、微信公众号、微电影创作等,充分利用媒体技术的即时传播特点,发挥它们的各自优势,实现线上线下联合互动,以视听结合的方式,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同时也要加强互联网在农村的推广应用和监督管理,用科学的、正确的思想引导农民,最大限度地利用多媒体技术的积极效应。第二,加强农村公共文化建设,力求乡镇地区能够建有图书馆、文化站、科教服务中心等,在村里能够建有阅览室、农家书屋等,包含党建知识、党的政策、实用技术和法律法规等。第三,用农民喜闻乐见的本地艺术文化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演绎出来并在农民中进行宣传,因为农民自幼受本地文化熏陶,本地文化已经深深地植入到了农民的思想观念和日常生活中,农民对其有深厚地感情。例如可以利用天津快板、东北二人转、安徽黄梅戏和四川川剧等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寓教于乐的方式传播给农民,这样不仅丰富了农民的精神生活,而且能够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潜移默化中得到落实。

3.4" 人才为基石,不断完善培育工作,加快乡村振兴速度

优秀乡土人才是培育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单纯依靠党、政府由上到下地推进是远远不够的,必须有一批能够代表党和政府,同时又能够扎根于乡村、时刻考虑和关注乡村人民利益的乡土人才。要组建这样一批乡土人才队伍绝非易事,一方面,开展公开公正公平的评选活动,通过群众评选、组织推选、个人自荐等多种方式选出。选出的优秀成员还要通过党和政府的进一步考核。另一方面,加强对优秀乡土人才的先进事迹宣传和报道力度,打造良好声誉,感受他们身上的卓越品质和魅力,真正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完成乡土化转变,真正与农民群众相融。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注意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日常化、具体化、形象化、生活化,使每个人都能感知它、领悟它,内化为精神追求,外化为实际行动[4]。因此在进行培育工作时,要将培育内容通俗化以及培育工作生活化。首先在其内容上,既要不失其原本内核,又要贴合生活实际做通俗化处理。在讲授和解释这些理念时,要结合实际情况进行精准把控和灵活转化,密切结合该村农民的认识水平、生活习惯、话语体系以及现实需求等。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将这些理念转化为通俗易懂、贴切生活的教育内容,使其更易于被大众接受和理解。其次培育工作要生活化,“一种价值观要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融入社会生活,让人们在实践中感知它、领悟它。[5]”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融入乡村真实生活的方方面面,融入到生产劳作、生活消费、闲暇娱乐等。这就要求相关主体要积极主动帮助乡村人民改善生活环境,全力争取更多资源,用于支持乡村人民生产、生活、教育和医疗等,切实维护好广大乡村人民的切身利益。同时,主动深入到乡村人民生活当中,按照乡村人民习惯的生活方式和话语体系来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因此,在农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上,既要有优秀乡土人才,也要将理论培育工作落实到位,这样才能跑出乡村振兴的加速度。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乡村是我国的重要组成部分,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根基所在。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实现现代化建设过程中的关键一环,振兴乡村,不仅农村的经济建设要发展,农民的精神生活也要推进。因此,必须有效培育农民群众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只有推动和促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广大乡村地区落地生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才算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普及,只有在全国农民群众脑海中树立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和社会才能够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可持续、高质量发展。

参考文献:

[1] 李彬,张振.在乡村振兴中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人民论坛,2022(6):123-125.

[2] 陆彦,孙超,阮文彪.以组织振兴促进乡村振兴的理论与实践——安徽省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经验及政策启示[J].安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1(5):24-30.

[3] 胡杨.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的农村文化建设探究[J].农村经济与科技,2020,31(15):268-270.

[4] 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

[5] 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4:164-165.

作者简介:李丹(2000-),女,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路径探究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一个高中生眼中的乡村振兴战略与农村经济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师德建设的路径探究
网络工程安全维护的新路径
在高校有效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途径探索
IP影视剧开发中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构建
高中政治教学中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机融入
企业经济管理创新现状以及路径探究
高校青年志愿者项目专业化发展路径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