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语言核心经验提升大班幼儿叙事性讲述能力实践路径研究

2024-12-20王晓华

考试周刊 2024年48期
关键词:叙事性大班幼儿

摘要:文章研究旨在通过基于语言核心经验的支架式教学策略,提升大班幼儿的叙事性讲述能力;设计了“叙事金字塔”模型和“故事骨架”工具,创新了教学方法,同时,营造了沉浸式的叙事环境;还建立了多元评估反馈机制,全面评估幼儿的进步。实践表明,幼儿的叙事能力显著提升,语言表达更加丰富流畅,自信心和兴趣也有所增强。

关键词:支架进阶;语言核心经验;大班幼儿;叙事性;讲述能力

中图分类号:G61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8-0164-03

一、问题的提出

叙事能力是幼儿语言表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幼儿的认知发展和社会交往能力有着重要影响。大班幼儿正处于语言快速发展阶段,叙事能力的提升尤为关键。然而,在日常教学中我们发现,大班幼儿的叙事性讲述能力普遍存在不足,难以连贯完整地表达自己的经历和想法。如何有效提升幼儿的叙事能力,成为亟须探索的问题。

(一)幼儿叙事能力现状分析

1.幼儿叙事内容单一,缺乏逻辑性

大班幼儿在进行叙事性讲述时,内容往往比较单一和片面。他们倾向于简单罗列事件或描述表象,难以围绕中心主题展开叙述。在叙事过程中,幼儿常常跳跃性地表达,缺乏逻辑性和连贯性。

2.幼儿叙事词汇贫乏,表达能力欠缺

许多幼儿在描述事件或表达想法时,经常出现词不达意、重复啰唆的情况。他们往往使用简单、笼统的词语,如“好玩的”“漂亮的”,难以准确传达细腻的感受。在表达因果关系时,也常常缺乏恰当的连接词,导致叙事逻辑不清。此外,部分幼儿在叙述过程中出现卡壳、停顿的现象,不能流畅地表达自己的想法。

3.幼儿叙事兴趣不高,缺乏主动性

在日常生活和教学活动中,当教师鼓励幼儿讲述自己的经历或想法时,许多幼儿表现得兴致缺缺,需要教师不断引导和提问,才能勉强完成叙述。一些幼儿甚至出现回避、推脱的情况,不愿意在集体面前进行叙事,即便是在自由活动时间,幼儿之间也很少主动分享自己的经历和想法。

(二)研究意义

1.提升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促进全面发展

通过系统的叙事能力培养,幼儿可以学会更清晰、连贯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经历。这不仅能提高他们的沟通效率,还能促进思维能力的发展。良好的叙事能力为幼儿的社交互动、情感表达和认知发展奠定基础,有利于幼儿的全面发展。

2.激发幼儿的学习兴趣,培养自信心

当幼儿能够流畅地讲述自己的故事和想法时,他们会获得成就感和自信心。这种正面的情感体验,会进一步激发幼儿主动学习和表达的欲望,形成良性循环。同时,在叙事过程中,幼儿可以展示自己的独特经历和想象力,有助于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个性发展。

二、研究设计

(一)研究目标

(1)探索基于语言核心经验的支架式教学策略,提升大班幼儿的叙事性讲述能力。

(2)设计并实施系统化的叙事能力培养活动,增强幼儿的语言表达兴趣和自信心。

(3)构建科学有效的评估体系,客观衡量幼儿叙事能力的提升情况,为后续教学实践提供依据。

(二)研究框架(图1)

三、具体实施过程

(一)构建叙事能力递进支架

1.设计“叙事金字塔”模型,分层培养能力

设计“叙事金字塔”模型,将叙事能力分为五个层次:基础描述、时序排列、因果关联、情感表达和创意延展。每个层次都要有相应的教学重点和活动设计,帮助幼儿逐步提升叙事能力。

在实践中,大班教师运用这个模型指导幼儿小明的叙事能力培养。起初,小明只能进行简单的物品描述,老师引导他关注物品的特征,如颜色、形状和功能。经过练习,小明能够清晰地描述:“我的新玩具是一辆红色的消防车,有长长的梯子和会喷水的水管。”随后,老师引导小明学习时序排列,鼓励他按时间顺序讲述一天的经历。最终,小明成功地表达出:“昨天我先去公园玩滑梯,然后和爸爸一起吃冰激凌,最后我们坐公交车回家。”通过递进式的培养,小明的叙事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2.开发“故事骨架”辅助工具,强化叙事结构

为了帮助幼儿更好地理解和掌握叙事结构,开发了“故事骨架”辅助工具,包含人物、地点、时间、事件和结局等要素的图形化模板。教师通过这个工具,引导幼儿理解故事的基本结构,并在讲述时有条理地组织内容。

在大班的一次户外活动中,老师利用“故事骨架”工具引导幼儿讲述他们的秋游经历,首先示范如何在模板上填写基本信息:人物(我和同学们)、地点(植物园)、时间(上周六)。然后,老师鼓励幼儿们回忆并填写主要事件和感受。莉莉在故事骨架的帮助下,清晰地讲述了她的秋游经历:“上周六,我和同学们去了植物园。我们先看了五颜六色的枫叶,然后玩了捉迷藏。最后我们一起野餐,我觉得非常开心。”

通过这种方式,幼儿学会了如何组织和表达自己的经历,叙事能力得到明显提升。

(二)创新叙事教学策略

1.实施“角色互换”教学法,激发多维度表达

设计“角色互换”教学法,旨在培养幼儿从不同角度进行叙事的能力,鼓励幼儿站在不同角色的立场上描述同一事件,从而丰富其表达内容和视角。

在一次“角色互换”活动中,王老师选择了“幼儿园里的一天”作为主题。她首先让幼儿以自己的角度描述一天的经历,然后引导他们分别从老师、家长和玩具的视角重新讲述。尧尧最初只是简单地说:“我今天玩了积木,吃了饭,然后睡觉。”经过角色互换后,他能够从老师的角度说:“我看到小朋友们认真地搭积木,午饭时间到了,我叫他们去吃饭。”

这种方法不仅丰富了幼儿的表达内容,还培养了他们的同理心和多角度思考能力。

2.运用“绘本重塑”策略,培养创造性叙事

“绘本重塑”策略是我们开发的另一种创新教学方法。这种方法鼓励幼儿基于已知的绘本故事,通过改变情节、添加角色或调整结局来创造新的故事版本,从而培养其创造性思维和叙事能力。

具体实施步骤如下:

(1)选择一本幼儿熟悉的绘本,与幼儿一起回顾故事内容。

(2)引导幼儿思考:如果改变故事中的某个元素,会发生什么?

(3)鼓励幼儿重新编排故事,可以改变角色、情节或结局。

(4)让幼儿讲述他们重塑后的新故事。

(5)组织幼儿分享和讨论不同版本的故事,激发更多创意。

通过这种方法,幼儿不仅能够练习叙事技能,还能发挥想象力,创造独特的故事情节。

3.开展“小小记者”活动,提供真实叙事场景

为了给幼儿创造更多真实的叙事机会,教师策划了“小小记者”活动。这项活动旨在通过模拟记者采访的形式,培养幼儿的观察力、倾听能力和表达能力。

在一次“小小记者”活动中,张老师带领大班幼儿采访了幼儿园的厨师阿姨。活动前,张老师和幼儿们一起讨论并准备了采访问题。采访中,幼儿轮流向厨师阿姨提问,如“今天的午餐有什么?”“您是怎么学会做菜的?”等。采访后,张老师鼓励幼儿们整理信息,并在小组内分享采访内容。最后,每个小组选派一名代表向全班同学报告采访结果。

通过这种形式,幼儿在真实情境中练习了提问、倾听和叙述的技能,大大提升了他们的口语表达能力。

(三)打造沉浸式叙事环境

1.创设“故事角”主题空间,营造浸润式氛围

在每个班级中设立了“故事角”主题空间,这个特别设计的区域融合了多种叙事元素,配备了丰富的绘本、各类道具、角色扮演服装,以及可供幼儿自由创作的材料。

在中班的“故事角”实践中,老师每周都会根据不同主题更新环境设置。例如,在“海洋世界”主题周,她布置了蓝色的布幔模拟海浪,摆放了海洋生物玩偶,还准备了船长帽等道具。幼儿们可以自由进入这个空间,或扮演海洋生物,或假装是探险家,创造并讲述自己的海洋故事。老师观察到,在这种浸润式环境中,幼儿们的语言表达变得更加丰富和生动,叙事能力得到了明显提升。

2.组织“叙事大舞台”展示活动,增强表达自信

为了给幼儿提供展示叙事能力的平台,增强他们的表达自信,教师需要定期组织“叙事大舞台”活动。这是一个让幼儿在全园范围内展示自己叙事才能的舞台,形式包括故事演讲、角色扮演、即兴创作等多种方式。

大班的张老师精心策划了一场“我的奇妙冒险”主题展示。在准备过程中,张老师为每个幼儿提供个别指导,帮助他们梳理故事结构,丰富表达细节。活动当天,小红自信地站在舞台上,生动地讲述了她想象中乘坐热气球环游世界的奇妙经历。她的表现不仅赢得了观众的热烈掌声,更重要的是,这次经历极大地增强了她的表达自信。这个活动不仅为幼儿提供了展示的机会,也成为激励他们持续提升叙事能力的动力。

(四)建立多元评估反馈机制

为了全面、客观地评估幼儿叙事能力的发展情况,并为教学实践提供有效反馈,要建立一套多元评估反馈机制,包括教师评估、同伴互评、自我评估等多个维度,从不同角度捕捉幼儿叙事能力的发展轨迹。在教师评估方面,设计了“叙事能力成长档案”,定期记录每个幼儿的叙事表现,包括语言流畅度、逻辑性、创造性等方面。这种长期跟踪记录能够清晰地展现幼儿的进步过程。同伴互评是另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日常的故事分享活动中,鼓励幼儿相互倾听和评价,不仅培养了幼儿的批评性思维和表达能力,也为他们提供了多样的叙事范例。自我评估则通过设计简单的自评表,引导幼儿反思自己的叙事过程,培养元认知能力。

四、成效分析

(一)叙事性讲述能力显著提升,支架式教学策略成效明显

通过实施基于语言核心经验的支架式教学策略,大班幼儿的叙事性讲述能力得到了显著提升。幼儿能够更加流畅、有条理地进行叙事,表达内容更加丰富,逻辑性更强。这表明支架式教学策略在提升幼儿叙事能力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

(二)幼儿语言表达兴趣和自信心增强,评估体系科学有效

系统化的叙事能力培养活动设计和实施,成功激发了幼儿的语言表达兴趣,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通过教师评估、同伴互评、自我评估等多个维度,客观地衡量了幼儿叙事能力的提升情况。这不仅为教师调整教学策略提供了依据,也帮助幼儿认识到自己的进步,进一步激发了学习动力。

五、思考

文章研究表明,幼儿叙事能力培养具有复杂性和重要意义,虽然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值得思考的问题。例如,如何更好地兼顾个体差异,为不同发展水平的幼儿提供适当的支持?如何将叙事能力培养与其他领域的学习有机结合?这些问题的解答将有助于进一步完善和深化我们的教学实践,为幼儿的语言发展提供更全面有效的支持。

参考文献:

[1]周鹏,王静,郭芙蓉.基于“畅谈空间”培养大班幼儿的叙事性讲述能力[J].早期教育,2024(13):46-47.

[2]林巧.大班幼儿叙事性讲述能力提升的探究[J].生活教育,2023(11):69-72.

[3]王芳.叙事性讲述核心经验下的幼儿语言集体教学策略[J].科普童话,2020(24):161.

作者简介:王晓华(1985~),女,汉族,浙江杭州人,浙江省杭州市萧山区南城幼儿园,研究方向:幼儿语言教学。

猜你喜欢

叙事性大班幼儿
叙事性景观中植物的特点及配置形式研究
幼儿倾听能力培养的实验研究
浅谈游戏数字媒体的叙事性
襄阳市郊区农村大班幼儿合作能力发展现状研究
大班幼儿感恩教育实践与探讨
增强大班幼儿美术欣赏课有效性的几种策略
“十七年诗歌”的叙事性分析及其诗学价值
编趣味绘本,绘精彩童年
大班幼儿绘画活动指导
图像志的延伸:互文语境中的叙事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