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探析
2024-12-20谢懿
摘要:小学是整个义务教育阶段的起点,而语文学习则是小学教育的起点。小学生从入学开始学习语文,在语文课堂上学习读书、写字以及人生道理等。可以说,语文与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而朗读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必不可少的部分,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课文内容理解,还可以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和能力。随着新改革的推进与实施,学校和家长对学生的语文朗读能力培养也越来越重视。由于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的朗读学习一直处于被忽略的地位,虽然新课改后有所改善,但朗读教学仍存在较多问题。文章对小学语文朗读的重要性、存在的问题及优化的策略进行了论述。
关键词: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8918(2024)48-0034-04
杜甫曾在诗中写到“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这句诗无疑就是在表明,朗读是十分重要的。语文是我们日常生活中必不可少的内容,无论是语言沟通还是文字交流等都和语文密切相关。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使得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更加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教学。学生拥有良好的语文阅读能力,不仅可以提升自己的对文章的理解,增加自己的写作能力,提升自身的语文素养,还可以为其他学科的学习奠定基石,打好基础,促进自身的全面发展。
一、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重要性
(一)有利于提升学生的普通话水平
无论是在工作、学习还是生活中,我们每天都需要说话,都需要和外界进行沟通与交流,但不管沟通的内容是什么,我们大多情况下都会使用普通话来进行沟通与交流。这就足以证明,普通话在我们生活、学习和工作中是占据重要位置的。随着新课改的推进和实施,朗读教学要求学生学习和使用普通话,以锻炼学生的交流与沟通能力。学生通过朗读课文,可以很好地提升普通话水平,可以用更准确的语言和同学沟通与交流,更好地理解课本中的内容,从而提升自己的语文学科素养。
(二)有利于提升学生表达能力
学生的表达能力在学习和生活中十分重要。教师提高对学生朗读教学的重视,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掌握更多优美和有趣的词汇,丰富学生的知识储备量;另一方面还可以通过朗读来提升学生的口头及书面表达能力,让学生可以流畅且清晰地说出自己想要表述的内容,并将其运用到写作当中,从而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促进其全面发展。
(三)有利于增强学生对课本的理解
对课文内容的理解是学生掌握相关知识的关键。教师对学生进行朗读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其表达能力,还可以让他们从朗读中完成相应的思考,加深学生对课本内容的理解,帮助他们更好地掌握语文知识,提升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四)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语文兴趣
众所周知,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有兴趣才可以更好地学习。就目前而言,小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普遍不高,他们不喜欢被束缚在课堂之中。而教师的朗读教学,则是将学生作为课堂教学的中心,让学生自己去读、自己去思考,将其由被动转化为主动,从而提高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五)有利于落实语文核心素养理念
新课改的推进与实施,将素质教育放在了首位。而发展素质教育最重要的是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实施朗读教学,一方面可以让学生更好地说话和表达;另一方面有利于培养学生的语文核心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落实素质教育的目标。
(六)有利于提升语文课堂教学质量
教师实施朗读教学,可以让学生将自身对课文内容的理解与课文的情感内容联系起来,对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十分有利。此外,大声地朗读可以使学生加深对相关内容的记忆,帮助学生和文章内容产生共鸣,从而更好地学习和理解文章,提升语文课堂教学的质量。
二、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现状
(一)教育观念落后
传统的教育观念中一直将“考试分数”和“学习成绩”作为重点,教师和家长都会将学生的成绩放在评定教育结果的首位,这样会忽视部分学生的努力,从而对学习丧失兴趣。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我国的教育体系不断发生变化,要求教师将学生的全面发展放在首位。虽然在新课改的实施中,大多教师的教育观念已经发生转变,他们已经开始关注到朗读的重要性,认识到对学生实施朗读教学其利大于弊,可以从多方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但由于过往应试教育的观念根深蒂固,他们在进行朗读教学时,依然存在许多问题,致使朗读教学很难发挥作用,甚至还有可能带来一定的负面影响。
(二)教师缺乏指导
教师缺乏对学生的指导是当前朗读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之一。在传统的语文课堂教学上,大多教师都将自己作为课堂的主体,在课堂上占用大量的时间进行讲解,导致学生没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部分教师已经认识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开始在语文课堂上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将课堂的主动权交到学生手中,让学生自己把握朗读内容。但他们也仅仅是将时间留给学生进行朗读,没有对学生进行专业的指导与培养,造成学生在朗读时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对其语文朗读能力的提升十分不利。此外,由于缺乏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学生在朗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无法及时得到解决与纠正,形成错误的朗读习惯,对后续的发展十分不利。
(三)朗读要求不完善
语文课堂上朗读要求的不完善是影响学生朗读质量的重要原因之一。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小学语文教师在日常语文教学中已经将朗读教学放在重要位置,开始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较多的时间进行朗读。但就目前来看,语文教师虽然为学生留有充足的时间进行朗读,却未对学生提出明确的朗读要求,使得学生的朗读变得笼统、混乱,缺乏明确的目标与方式,导致学生的朗读没有充分发挥作用,不利于学生语文素养的提升。
(四)缺乏良好的朗读氛围
在传统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容易忽视学生的朗读。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教师逐渐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教学,让学生可以在课堂上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朗读。就目前来看,教师虽然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进行课文朗读,但却没有和学生进行积极的沟通与交流,也没有让学生彼此之间进行朗读交流,使得学生的朗读很难发挥应有的效果。此外,由于教师没有明确的朗读要求,学生的朗读是机械的、枯燥的,缺乏趣味性与情感性,不利于发挥朗读教学对学生的促进作用。
(五)学生参与度不够
学生是课堂的主体,学生的参与度会直接影响课堂的效率与质量。就目前来看,小学语文教师在实施朗读教学时,大多都以教师自己为主体,为朗读的中心。同时,借助多媒体辅助工具进行朗读教学,使得学生对整个课堂的参与度不高、积极性不强,导致朗读教学无法得到应有的效果,不利于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三、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的优化策略
(一)转变教学观念,重视朗读教学
教师的教学观念对教学效果与质量有直接影响。传统的教学观念认为,学生需要将重心和注意力放在“学习成绩”与“考试分数”上,使得教师在课堂上只会一味地输出观点与知识,对朗读教学缺乏重视。随着新课改的实施与推进,教师开始发现朗读教学的重要性,并在课堂中采用朗读教学模式。在教学中引导学生朗读,可以提升学生的体验感,帮助学生更好地学习课文知识,体味课文中的情景,增强学生的学习效果。例如,教师在讲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课《观潮》时,教师在正式讲课前,可以先为学生讲述钱塘江观潮的相关内容,让学生了解每年农历八月十八日是钱塘江观潮的日子,对江潮来临的场景进行简单描绘,引起学生的对钱塘江大潮的兴趣,然后再让学生通读课文内容。相较于心中默念的方式,朗读的方式不仅能够放缓学生的节奏,让学生细细品读字里行间的意思,还能放大学生的观感,促进学生在文章中感受和体会钱塘江大潮的壮观景象。教师还可以在学生朗读后品味后,引导学生提出自己的想法与疑问,与教师和同学进行探讨,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同时也提升朗读这种学习方法在学生心中的重要性,转变传统教学观念。
(二)完善朗读要求
朗读要求的完善对朗读作用的发挥及课堂效率的提升有重要意义。准确地朗读、有方法地朗读,才能让朗读教学真正地发挥优势,帮助学生学习语文课程。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师越来越重视对学生朗读能力的培养,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因此,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实施朗读教学,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其对文章进行朗读,使其可以通过文章中语句的描写,增加自己对文章内容的理解与认识。但由于小学生的年纪较小,其对文章的重点还不能很清晰地划分,故需要教师在学生朗读前对其提出相应的朗读要求,让学生根据朗读要求,带着问题与思考进行朗读,从而把握文章的重点,对文章有自己的理解与认知。在小学教育阶段,教师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让学生能在思考中朗读学习,提高学生的语感能力的同时,促进学生的深度学习。例如,教师在讲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纸的发明》一课时,教师首先要提出第一点朗读要求,学生可以流利且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其次,要让学生在朗读中可以设置“在纸张发明之前,人们是将汉字写在哪里的?其发展过程是怎样的?”等问题;最后,要让学生从朗读中知道纸张是由谁发明的,其制作过程等。教师让学生带着其提出的朗读要求来对文章进行朗读,在朗读的过程中得到相应的问题答案。朗读要求契合课文内容,以问题的方式提出,一则可以师生之间有了一定的互动,利于提升学生朗读的积极性;二则在朗读要求提问中,学生带着问题朗读,对《纸的发明》这篇课文讲述的具体内容有更深的理解,便于后期学生参与课文的学习活动。从长远来看,学生朗读学习的方式在一定时间的积累中,会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朗读习惯,引导学生会读、会学,习惯朗读。
(三)教师加强对学生朗读课文的指导
教师对学生朗读的指导在提升学生朗读效率、发挥朗读效果上十分重要。随着新课改的实施,语文教师开始重视对学生的朗读教学,在课堂上为学生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其进行朗读。但由于小学生的自控能力较弱,且其注意力集中的时间较短,故会在教师为其预留的朗读时间里发散注意力,不能将全部精神放在课本上,浪费朗读的时间。因此,教师在让学生进行朗读时,需要对其进行相应的指导,让学生可以将课文内容与情感相结合,更好地对文章进行理解。好的朗读指导,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挖掘学生朗潜力的指导方式。教师在指导朗读中,也需要根据学生不同的差异,因材施教,采用针对性的方法指导,帮助学生成长进步。例如,教师在讲授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荷花》时,教师让学生进行朗读前,可以让学生先说说自己见过的荷花的样子,用自己的语言将其描述出来,并让同学之间互相交流。教师再根据学生的交流,对其进行总结,让学生对荷花产生初步的印象。然后,教师再让学生对课文进行朗读,在朗读中感受荷花的美丽,了解荷花的形态,感受作者对荷花的喜爱之情,从而将自己融入文章之中。而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教师可以走近学生、聆听学生的朗读声音、微笑鼓励学生,在恰当时机指导不同的学生。如学生朗读时声音较小、听不清楚,教师可以鼓励其大声朗读;学生朗读缺乏情感,教师指导学生在想象中朗读,想象自己见过的荷花,配合自己朗读的文字,让情感在朗读中体现出来。对各方面朗读能力不错的学生,教师可以提供展示的环节,让学生当众朗读课文片段或学生自己喜欢的片段,针对不同学生在朗读学习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指正,给学生展示的机会,进而将朗读教学的作用发挥到最大。
(四)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学生的学习兴趣对学生学习效率和教师的教学质量有直接影响。随着新课改的要求,教师对朗读教学的重视度越来越高,但由于学生对朗读的兴趣不高,故教师实施朗读教学的质量也受到一定影响。为此,教师应该将学生的朗读兴趣与教学结合起来,通过相应的方式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要从“学习主体”的学生出发,了解小学生语文学习心理、日常感兴趣的事物、学生基础的朗读情况等,结合学生的朗读特点,开展朗读教学。例如,教师在教授四年级上册《女娲补天》时,可以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播放相应的故事片段,让学生从视频中对课文有大致的了解。这一方式契合学生喜欢动态事物,喜欢热闹、喜欢体验感强烈的教学内容的特点,增加学生对课文的阅读兴趣的同时,使其在后续朗读课文时,可以将视频中的内容代入课文朗读中,将课文内容与视频结合起来,帮助学生更好地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
(五)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评价
朗读评价在朗读教学中占据重要地位。随着新课改的实施,教师在进行朗读教学时,也格外重视对学生的朗读评价。所以,教师及时对学生的朗读进行评价。朗读评价是让教师更好地指导学生朗读学习不可缺少的重要教学环节。完善的朗读评价不仅指正学生的朗读、学习语文课程的问题,还能促使教师改善自身的教学问题,不断优化个人的朗读教学的专业能力。学生方面,朗读评价可以让学生在课堂中得到相应的回应与鼓励,同时还可以发现自己的不足,并将其改正,充分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例如,教师在教授四年级上册《繁星》时,教师在学生进行朗读时,可以多一些过程性的评价。过程性评价不仅利于学生观察学生的具体朗读学习表现,还是一种利于学生能力提升的有效指导的。如教师在如学生在读“海上的夜是柔和的、是寂静的、是梦幻的”这句话时,其感情十分充沛,满是对繁星的喜爱。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微笑点赞,通过对其予以相应的表情鼓励,让学生感受到教师对其的肯定,从而增加其对朗读的喜爱,发挥朗读教学的作用,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而教师也在朗读教学评价中,发现学生容易出现的问题,以验证自己的教学存在漏洞之处,进而帮助学生完善朗读教学计划,优化语文朗读教学。
四、结论
综上所述,小学语文教师在新课标视域下实施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可以从多方面促进学生的发展。小学语文朗读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写作能力,还可以增加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提高语文课堂教学的效率和质量,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对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殷维.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课堂教学评价的实践探究[J].辽宁教育,2023(17):67-70.
[2]蒋梦了.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任务群教学的实践与探索[J].格言(校园版),2023(24):32-34.
[3]唐晓俐.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深度阅读的智慧课堂教学实践探索[J].安徽教育科研,2023(13):73-75.
[4]曹锦霞.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当代家庭教育,2022(10):142-144.
[5]邱志芳.新课标视域下小学语文高效教学策略探讨[J].考试周刊,2019(53):74-75.
[6]李志敏.新课改视域下小学语文朗读教学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快乐阅读,2015(10):46.
作者简介:谢懿(1979~),男,白族,贵州安顺人,安顺市西秀区轿子山镇大硐口小学,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育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