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以变破唯:构建高职院校中德合作办学路径探析

2024-07-10周聃严雨灵欧阳全胜

继续教育研究 2024年8期
关键词:路径探析

摘要:通过透视德国教育类型及赴德学习难点等问题,就现有高职“3+0”“3+1”“3+1+1”中德合作办学模式进行对比辨析,得出探索多主体共建体系、构建专业融合德中模式、创新质量多维合作路径等三条中德合作办学实施方法,改变高职院校与德国传统互访式简单国际交流合作的“唯一”模式,最终梳理得出关注中方学生主体意识达成价值共识、关注多主体利益应用实现协同共建、贴合学科优势落地标准路径等三条路径,具体推进高职院校中德合作办学工作高质量稳步发展。

关键词:德国高等教育;中德合作办学;路径探析;价值共识

中图分类号:G7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8-0041-06

当下教育影响力持续提升,更全方位、更多层次、更宽领域、更加主动的教育国际交流合作新格局逐步形成。德国以其“双元制”成为职业教育国际发展模板,随着同济大学中德学院、浙江科技大学中德学院等项目的成功落地,引发教育学者对中德合作办学有了深层次的思考。在此背景下,创新多维路径改变传统单一升学类国际化合作办学,大力发展中德合作办学适应新时代国际办学发展大局,并将中德合作办学项目落地中国职业教育土壤,改良高职中外合作办学水土不服的现状进行融合发展非常重要[1]。

一、问题透视:解析德国教育类型及入学等难点

按照教学模式、教学对象以及整体教学目标区分,德国高等教育体系分为综合型大学(Universitt,简称Uni)、应用科学型学院(Fachhochschule,简称FH)和职业型学院(Berufsakademie,简称BA)等三种类型[2]。在了解德国高等教育类型之后,通过采访赴德留学归国学生、德国华人等的留学经验,为赴德学习的学生梳理出了在选择留学德国时要注意的德语预科、APS个审或团审及办理相关德国留学期间手续等的难点和注意事项。

(一)德国主要教育体系

因各州教育实际及体系不同,职业型学院(BA)不是每个州都有。德国西南部的巴登-符腾堡州(Baden-Württemberg)、中部的图林根州(Thüringen)、东部的萨克森州(Sachsen)等才有职业型学院(BA),而德国东北部的梅克伦堡-前波莫瑞州(Mecklenburg-Vorpommern)、北部的石勒苏益格-荷尔斯泰因州(Schleswig-Holstein)等则没有职业型学院(BA)。因此,作为更具有普遍性的综合型大学(Uni)和应用科学型学院(FH)成为德国教育体系的最重要组成部分。

1.综合型大学(Uni)

德国的综合型大学拥有丰富的学科课程、专业齐全,特别强调系统理论知识,侧重教学和科研。综合型大学主要设有工科、理科、人文科学、医学、法学、经济学、社会学、神学、农业科学及林业科学等学科,这类学校可授予Diplom、Magister Artium及Doctor学位。就学制而言,不同专业的教学要求不同,带来的学制时长也各有不同,学制会根据具体的课程设置而定,一般专业在4~4.5年,其中,医学专业的学制一般较长,如药物学(Pharmazie)的学习时长一般在6~7年,并且需要定期通过校考、国考等不同等级的严格考核后方可毕业。

2. 应用科学型学院(FH)

德国的应用科学型学院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偏重实践性和应用性教学,主要专业有IT、工程、技术、商科、设计、护理等,一般不设文科类专业。相较于综合型大学(Uni),虽然所设专业的类型种类较少,但其专业特色极为突出,课程内容设置中除必要的基础理论以外,多偏重于具体实践应用,学生动手实操能力强,与市场衔接更为紧密。其学制为4~4.5年,学生完成专业学习后,可获得高等专业学院毕业文凭(Diplom FH)。

德国的教育体系由于专业划分较细、专业特性不同、教学要求较严等,因此要求学生在学习初始就必须根据优劣势对自身进行整体化的评估,慎重选择院校类型以及确定感兴趣的意向攻读专业。

(二)留学德国几点思考

在中德合作办学中,目前“3+0”“3+1”“3+1+1”模式较多,在众多合作模式中,因生活费成本开支等经济原因,在“3+0”模式下,选择留在中国学习的情况居多。通过其他两种模式申请进入德国留学时会有很多注意事项,由于学生们并未注意,从而导致留学不能顺利进行或者是留学后期认证就业等隐患,主要问题如下:

1.德语考试及语言预科

德语从入门到精通,按照欧标分为A1、A2、B1、B2、C1、C2等六个等级。外国留学生入学之前必须通过德国大学入学德语考试(Deutsche Sprachprüfung für den Hochschulzugang auslndischer Studienbewerber,简称DSH),此项考试是许多德语系国家或地区大学注册入学的依据之一,分为笔试和口试两个部分。DSH考试一般由大学自主命题、自主判卷,分为DSH1、DSH2、DSH3等三档(DSH3为最高)分别对应欧标的B2、C1、C2。DSH1对德语的要求为能具体描述出复杂文章中的主要内容、理解抽象的主题并能理解自己擅长领域内的专业讨论。DSH2对德语的要求为能理解各种难度较大的长文章并概括出其中蕴藏的含义,能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高效灵活地使用德语并有逻辑地表达自己的看法。DSH3对德语的要求为能毫不费力地理解所有听到以及看到的东西,可以自发地、非常流利准确地使用德语进行表达,接近于母语使用者。

在DSH考试中,根据参试者所选专业的不同,DSH成绩的等级要求也各有不同。在一般情况下,艺术类专业的语言入学要求为DSH1,医药类专业的语言入学要求为DSH3,其他专业的语言要求为DSH2。由于德语体系和中文体系完全不同,且不同于英语的语法及发音,对于中国学生而言学习难度较大,因此在确定赴德留学及所学专业后,应尽早提前进行德语学习,以增加DSH考试的通过率,缩短德语语言预科时间,提高整体学习效率。

2. APS个审和团审

赴德留学申请审核分为APS(全称:Akademische Prüfstelle Kulturreferat der Deutschen Botschaft Peking)个审和团审两种方式,如在申请留学时选择不慎或者忽视审核环节,会造成留学申请驳回、回国学历认证失败等问题,需要选择赴德国留学的学生引起重视。

APS个审,是由德国大使馆文化处和德意志学术交流中心设立的审核赴德留学人员学历材料和入学资格的官方机构。一是只有获得APS审核才可以申请德国大学。德国大使馆和德国大学均以是否通过APS验证作为签发学习签证和入学通知的必要条件,这种认证终身有效并且适用于全部德国大学。APS个审要求较为严格,一般只有在国内大学学习成绩非常优秀并对专业方向有一定研究、掌握一定德语能力的中国学生才能通过申请。按照留德审核部规定,每个申请者只有三次审核机会,如果三次审核结束还是没能拿到APS证书,则无法赴德留学。二是APS个审没有固定的审核时间,以报名缴费的先后顺序进行排队审核,排队等待时长不定,短则两三个月,长则半年及以上。如果第一次审核没有通过,则需等三个月后才能再次递交审核申请,整体时间周期会比较长,因此及时缴费是获取证书的关键。三是通过APS个审拿到审核证书的学生在申请赴德学习时有自主选择权,不仅可以选择德国境内大部分学校和专业,还能根据自身实际后期换专业甚至转学。

团审主要是由与德国院校有合作的中国院校组织完成的,整体审核相较于APS个审要简化一些。学生需要在国内参加一个德国校方来华的考试,主要是测试学生的德语水平及相关专业能力,学生通过考核并完成在国内院校的学业后就能顺利赴德留学。通过团审的学生只能选择指定的大学或与中国院校有合作项目的德国学校就读,不可自行转学就读,在选择上相对受限。除此以外,通过团审的学生到德国后必须先参加一年左右的语言班学习,在学习结束后,只有通过DSH语言考试,才能申请入学学习。

总体而言,APS个审和团审各有利弊。APS个审要求较高、难度较大且准备的时间较长,但通过后专业和学校的选择面较广。团审的整体审核流程较为简化,容易通过但只能申请指定的学校,且赴德后必须进行一年左右的语言班学习。因此,学生在前期准备时,应根据自己的语言水平、专业能力等进行整体的考量,再决定申请APS个审还是团审。无论哪种审核,都是赴德国留学必须通过的。

3. 赴德留学注意事项

需要引起重视的是部分中德合作办学高校学生通过团审赴德读书,学生出境后转读其他学校,因德国各所学校对入学团审和个审的要求不同,而造成不少留学生回国后无法在中国留学服务中心认证的问题。纵览德国高等教育现状,为进一步保障高质量赴德留学,通常会建议学生提前1~1.5年学习德语,夯实个人德语基础,减少赴德后的语言学习和适应时间,提高整体学习效率;通过APS个审或团审后,尽快申请学校宿舍或校外租房,拿到住房合同办理居住证便于顺利开展学习;赴德前提前购买保险,一般分为公立保险和私立保险两种,按月缴纳费用,以保障自身在德国的医疗就医等,并且保险证明也是办理居住证的必要条件之一;按照所学专业学制要求,认真选择每学期上课的课程,谨慎申请每学期考核科目,并在学习过程中,及时与教授和小组同学保持沟通,确保按期顺利毕业。

二、现状辨析:对比分析现有模式确保合作有效性

在当下中德合作办学模式中,主要有“3+0”“3+1”“3+1+1”等三种模式,下面对三种模式的发展现状进行对比分析。

(一)“3+0”模式

在与德国院校的中外合作办学项目中,现较为容易申请获批的是“3+0”模式,即中德共同按照四个三分之一标准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合作学制为三年,三年毕业后发放中国高校毕业证书和德国高校结业证书。“3+0”模式的优势在于:申报资料简单且易于申报成功,在比对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后,学生的学习可以直接在国内高校对应系部进行授课,或在国内高校单独设置的国际学院进行“单校园”模式国际化办学,办学模式较为简单。“3+0”模式现在是中德合作办学中高职院校用得最多的一种方式,这种方式既能提供给学生高质量的德国优质教育,又能让中国学生不出国门、低成本地拿到学历,在拓宽国际视野的同时,保障了合作办学的输出质量。

(二)“3+1”模式

“3+1”模式即在中国读书3年,德国读书1年,最后颁发中国的专科学历和德国的本科毕业两个证书。这里需要注意的是:“3+1”中德合作模式在德国继续学习1年,只能对应得到德国的BA证书,在德国是承认其本科学历并可以就业的,但中国教育部无法认定等同于国内专升本学历来使用,因此,“3+1”中德合作办学取得的本科毕业证书无法在国内通用,也就是说德国的这一本科毕业证书无法获得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的认定,即无法用于国内事业单位及其他参公考试等。“3+1”模式适合未来自主创业的同学,希望与世界多接触或想直接在德国工作的同学,在德国本科毕业也能找到相应的工作机会。

(三)“3+1+1”模式

这一模式最终取得的本科学历对应德国的FH学历,毕业时可以获得中国高校专科学历证书、德国高校本科学历证书。这里读两年获得德国的本科学历证书,在德国和中国都是可以认证的,可以在取得学历证书后网上填写资料获得中国留学服务中心的认证,拿到“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等同于国内本科证书使用,没有使用范围的限制。

在这一模式中,需要注意APS个审和团审工作一定要在赴德国学习前落实到位,个人单独申请签证赴德前需要做APS个审,团审一般是学校集体派学生赴德国读书申请使用的一种团队签证申请方式。两种审核方式均为赴德国读书前要做的一项必要工作,非常重要,如果忽视了这项工作,就会导致在申请“国外学历学位认证书”时遭到拒审,而浪费赴德学习者的时间和精力。

在开展中德合作办学的工作中,我们需要了解德国的职业教育体系,了解中国教育部相关规定,确保毕业时学生真正学习到优质的教育理念、优质的教学内容,确定毕业时证书的使用范围以及最终毕业获得证书的真实有效性。通常,“3+0”模式学生毕业可以获得国内院校专科毕业证书,但国外院校项目只能获得结业证书,仅仅是部分优秀且家庭条件殷实的学生可以获得国外升学资格;“3+1”模式一般可以获得国内院校专科证书和国外院校本科毕业证,这类证书在德国可以承认为本科学历就业,但在我国却无法得到认可;“3+1+1”模式既可以获得国内院校专科毕业证书,也可以获得德国院校本科毕业证书,这类本科证书在国内外可以同等认定。

针对以上三种中外合作办学模式对比,申请最易获批的为“3+0”中德合作模式,这一模式也最为简单,毕业时根据中德两校的合作协议,部分学校采取了语言内测的方式来帮助高职学生获得直接可以升学德国的学习机会,这也是中外合作办学给学生带来的就读福利。在申请国外院校时,语言通常是个拦路虎,但在中德合作办学协议签署中,我们可以要求对方加大语言体系类培训,将部分语言认定项目,如ESL体系等引入学校教育,即在三年的专科学历生的培养中,逐步植入语言培训,在不用语言考级的情况下,能达到国外高校入读语言要求,帮助中外合作办学学生在选择就读中外合作办学专业时能取得更多的利益,毕业时就能有机会赴德国就读,缩小高职学生社会认可度中的学历短板的劣势,迈向高职合作办学纵深落地与专科学历提升有效管理相融合的“最先一公里”。

三、方法途径:加大中德合作办学在地国际化探索力度

(一)探索多主体共建体系

高职院校探索强化内涵式建设途径要探索政府、院校和市场新型关系,强化政府责任统筹,落实院校办学自主权并发挥市场作用,为新时代高职教育发展指明方向[3]。高职中德合作办学需要探索多主体进行专业和学科的体系共建,在德国渗透式教育体系的教育模式下,职业教育和学术教育相互融通,从而逐渐找到了两类教育并行发展的独特价值,形成制度性和教育性公平的教育新秩序。德国教育体系落地中国高职不仅需要中外院校参与,更需要政府作为项目背书提供资金及地点等支持。另外,行业协会作为德国“双元制”教育模式的重要主体也可能参与到中德合作办学主体中。依托中国高职院校的优势专业,中方院校(高职)、德方院校(高职或以上)及德国行业协会等三方主体合作共建,共同探索并制定拟合作专业的行业标准。行业协会在德国高校的配合下,不断加大中德合作办学的国际化探索力度,丰富中德合作办学路径,在满足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全面提升的同时,构建两国通用的行业标准,从而创新中外合作办学行业标准,真正解决好中外合作办学落地中国后国际化教育的水土不服等问题,实现中德合作办学教育模式的有效性探索[4]。

(二)构建专业融合德中模式

推进建设世界水平的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必须开发具有国际水准、中国职业教育特色的专业教学标准。中德合作办学要将德国教育理念融入专业教学标准中,融合国际行业企业标准培养学生,使学生能够具备国际化人才的特征和竞争力,从而扩宽高职院校学生的就业选择。要从课程开发、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和考核评价标准等方面全面吸收德国教育体系的精华,制定出符合中国高职院校学生发展的“德中教育模式”[5]。目前,中德合作办学项目及机构与理工科院校开展合作较多,尤其是有机电工程类专业的院校,主要集中在机械制造和机电一体化专业。高职院校中外合作办学兴起不久,在合作模式、专业选择及先进资源引进等方面还存在不完善的情况,国际专业化发展程度低,多数学校还处在框架式的中外合作阶段,有形而无神。因此探索引进、融合德国教育的专业标准,真正做到在地国际化中德合作办学专业融合是现阶段高职教育质量内涵式发展的应有之义,亟须进一步探索。

(三)创新质量多维合作路径

在合作初期就要严格通读各项中外合作办学条例及法律法规,在政策的引导下推动课程、师资、科研等多维质量提升路径。高职中德合作办学要始终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以公益性为办学的目的,以质量为抓手,实现质量和效益融合统一的深度中外合作办学阶段刻不容缓。打造专业化评估团队,建立政府-行业-学院-企业的多元评价主体,对中德合作办学进行项目的前期评估、项目中的专业融合落地化执行、项目实施后的伴随化项目评估,从而稳步推进高质量中外合作办学评价体系建设,分析网络中可搜索的中外合作办学相关办学影响要素,并去粗取精汲取宝贵经验,为中德合作办学的办学实践提供更加丰富多元的可实施探索路径[6]。

用好教育部重点推荐的“两个平台”和“两个机制”,依托教育部涉外监管网开通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开发中外合作办学颁发证书认证工作平台;参考中外合作办学质量评估机制和中外合作办学执法以及处罚机制,对标本科中外合作办学工作要求,提升高职中德合作办学的各项工作水平[7]。定期提交中外合作办学工作报告,将自查、校评、教育行政部门督导和国家按期验收办学成效多种渠道结合,真正将中德合作办学保质保量推进,合力探索构建多主体共建体系、构建专业融合德中模式、创新质量多元合作渠道,加强中德合作办学在地国际化探索力度,确保办学质量。

四、策略应用:找出适应新时代中德合作办学发展的应用条件

在进一步探索中德合作办学在地国际化途径的基础上,找出适应新时代中德合作办学发展的适恰性的应用至关重要,在价值共识上以学生为教育主体,改变传统教育的教师本位角色。要在发展中德合作办学的同时,积极探索行业协会在中德合作办学中开发课程标准以及提供行业证书等方面的优势,让学生在中德合作办学中能够获得更多的权利及机会,从而实现人才的国际化高质量培养。同时要注意的是: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导致中德合作办学原来开展合作的一些传统专业逐渐老旧,新时代需要迎合政策、贴近中方学科优势及社会发展来制订人才培养方案,切实保障新时代中德合作办学健康有序开展,新的行业标准合理制定并切实可行。

(一)在价值共识上:关注中方学生主体知能素质提升,促进办学持续有效开展

德国人做事严谨,因此在选择合作办学院校时非常重视签订协议落地实施的真实性、有效性。对于德国高校,是否和我国高校洽谈,洽谈后是否签订协议都是非常严谨的,并非常规意义上仅仅签订协议。在与德国的院校沟通时,首先要洽谈合作意向是否可行,具体磋商合作协议的内容,只有双方在价值观上绝对达成一致,修订合作协议进而将合作一步步扎实推进,才有可能与德国高校成功实现合作办学。据相关统计,与我国高校开展合作办学的24所德国院校包括综合型大学和应用技术型大学两类,其中除了几所为德国公立综合型院校,其余均为应用技术型大学,少数为德国私立大学。起源于20世纪60年代的德国应用技术大学(Fachhochschule),旨在培养既具备一定理论学历能力又掌握专门职业技术的工程类人才,因此,我国高职院校中德合作办学选择德国应用技术大学合作较多。在此价值共识上,我国高职院校中德合作办学重视引进国内经济和社会急需的学科和专业,引进工程实习、认知实习等实习环节,并就实习环节进行在地国际化本土化建设,需要按照切实提升学生知识、能力和素质能力的要求,培养一大批能为社会服务的工程应用型人才,促进中德合作办学持续健康发展[8]。

(二)在应用实现上:关注多元主体利益诉求,促进几方协同共建

中德合作办学的实际应用有以下四点需要深入实践探索:其一,德国高等教育采用“宽进严出”政策,除了部分有录取限制的专业,不可拒绝有高考成绩的高中毕业生注册入读。这种办学思维有助于我国高职学生通过海外渠道提升学历想法的实现。其二,德国高等教育多数以公立学校为主,国际合作办学起步较晚,接受中德合作办学模式需要中方院校以及从事相关中德办学的机构及人员的开发探索。其三,在中德合作办学中,除了理工科类的机械设计制造、电气信息化及自动化、汽车工程等德国优势学科已经与中国高校联合制定了行业标准,新能源汽车等新型专业还没有现成的人才标准,因此需要协同行业、外方院校和中方院校等三者来完成行业标准的建设。其四,处理好合作中的德语授课实现度和行业协会参与中德合作办学如何参与及发证等问题,协调好行业协会、企业、中外方院校等多元主体的共同利益诉求,解决好教育引导企业行业的全面发展问题,协同共建中德合作办学。

(三)在路径选择上:贴合中方学科优势,研判人才培养方案,制定行业标准

在达成价值共识和平衡多方利益诉求进而明确合作意向后,高职中外合作办学要重视真正的优质资源引进问题。这一点也是在很多中外合作办学过程中容易忽略的,或者是努力办学却未能得到很好实现的关键。对于中外合作办学的办学质量,除了申报时办学模式的选择,影响质量的重中之重在于人才培养质量。在进行人才培养质量建设评估时,我们首先要研判中德双方院校的人才培养方案(德国称为教学方案),找出相关合作优势专业已有的行业标准作为参考,进行初期的沟通研判,判断“专业可否做”“是否有优质的理念或资源可以作为引进渠道”。之后确定课程建设团队,再共同对所开展合作专业对应的行业标准进行研讨和制定。下一步我们需要做的是紧密保持两校在课程设置上的专业核心课及公共基础课的课时安排、语言学时的具体要求、学生培养创新性,编写项目可行性分析报告,集中攻坚做好教学大纲和人才培养方案等核心申报资料,合理研判并分析确定拟开展的中德合作办学项目的各项指标的可行性,做好中德合作办学申报获批后的教学保障。从根本上,引进德国优质的理念、课程和师资资源,让教学内容等安排贴合中方学科优势,研判人才培养方案及可行性的行业标准,凝练出契合新时代中德合作办学发展的应用策略,培养出优质的国际化应用型技术技能人才。

截至2022年5月,中德合作办学机构9个,中德合作办学项目69个,均是4年本科中外合作办学模式[9]。高职院校中德合作随着疫情常态化而逐渐兴起,因此探索多元发展模式、改变传统的与德国院校的合作模式势在必行。在变化中突破传统简单国际交流合作的“唯一”模式,从高职教育实践中探索经验,从关注中方学生主体意识达成价值共识、关注多主体利益应用实现协同共建、贴合学科优势落地标准路径等三个方面具体给出了开展高职中德合作办学的优化策略,助力推动高职中德合作办学高质量稳步发展。

参考文献:

[1]怀进鹏:胸怀国之大者 建设教育强国 推动教育事业发生格局性变化[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www.moe.gov.cn/jyb_xwfb/moe_176/202205/t20220506_625028.html.

[2]唐慧,谢莉花.德国教育体系中融通机制的构建:政策、举措与经验[J].德国研究,2021(2):54-71+133-134.

[3]任占营.新时代高职院校强化内涵建设的关键问题探析[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8(19):53-57.

[4]谢莉花,唐慧.德国教育体系的渗透性:促进职业教育与学术教育相互融通[J].比较教育研究,2022(1):96-104.

[5]温国强,王青云,吴亚军.高职机电一体化国际化专业教学标准探索实践与思考[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6(23):53-56.

[6]林金辉,凌鹊.中外合作办学高质量发展:政策轨迹和政策供给[J].高校教育管理,2021(6):1-12.

[7]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 中外合作办学评估程序[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s://www.crs.jsj.edu.cn/news/index/23.

[8]萧毅,张剑.中德合作举办高职教育的探索[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04(26):47-49.

[9]中外合作办学监管工作信息平台 教育部予以资格认定的中外合作办学单位[EB/OL].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政府门户网站,https://www.crs.jsj.edu.cn/aproval/detail/1086.

Changing the Unique Model: Exploring the Path of

Sino-Germa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Zhou Dan Yan Yuling Ouyang Quansheng

(Guizhou Light Industry Technical College, Guiyang 550025, China)

Abstract:By examining the types of education in Germany and the difficulties in study in Germany, this paper makes a comparison and analysis of the existing “3+0”, “3+1” and “3+1+1” modes of Sino-Germa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ree implementation methods are proposed, namely, exploring a multi-subject co-construction system, building a German-Chinese model of professional integration, and innovating multi-dimensional cooperation paths for quality, to change the “unique” model of simple international exchange and cooperation between vocational colleges in China and Germany. Eventually three paths are put forward; drawing attention to the students’ subject consciousness and reach consensus on the value, focusing on the application of multiple interests to achieve collaborative construction, and adhering to the standard path of implementing disciplinary advantages, to promote the high-quality and steady development of Sino-German cooperative education in vocational colleges.

Key words:Higher education in German; Sino-German cooperative education; Path analysis; Value consensus

猜你喜欢

路径探析
浅析当前我国绿色发展中存在的问题及路径探究
人民银行县(市)支行国库人才队伍建设探析
地方本科高校助教制的意义和路径探析
基层检察院检委会规范化建设路径探析
新课标下的小学生数学自主学习路径探析
互联网+背景下的渝东南家庭农场发展路径探析
小学信息技术课堂教学中的合作学习路径探析
基于美国纽约与长三角地区比较视阈下的总部经济转型发展路径探析
高职金融专业课程开设现状与改革路径探析
心理学视角下的青少年法制教育路径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