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的研究与实践
2024-07-10陈艳秋孙文怡王欣昕
摘要:中国音乐史课程蕴含丰富的课程思政元素,是音乐专业课程思政建设的重要阵地。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可以深入挖掘、有效整合课程内容,确立与中国音乐三大发展阶段相对应的6个思政主题、25项思政案例和思政点,构建线索鲜明、专题突出、案例典型的“音乐+历史+现实+思政”四位一体育人体系。在课程改革中进一步探索数字赋能教学新模式,并以“思政+通识”为目标,在“三全育人”格局下打造高质量中国音乐史公共选修课和线上慕课,对音乐课程思政推进和数字化革新等具有探索、借鉴价值。
关键词: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行动研究法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9-4156(2024)08-0105-04
中国音乐史是音乐各专业本科阶段的核心必修课,具有“记忆、借镜、传承”的史教意义,课程内容丰富、应用广泛,对于音乐专业课程体系建设、人才培养以及学生学习深造、工作就业等方面,均有深远影响。在课程思政方面,中国音乐史课程一直处在改革、探索前沿,是音乐专业思政育人的重要课程之一。以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建设,是基于相关研究现状分析,结合新时代音乐教育历史使命和社会责任而开展的具有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的课程改革。
一、研究现状分析
(一)关于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课堂教学的研究
自党的二十大召开以来,相关研究以高校思政课为核心率先展开。蒲清平、黄媛媛(2022)[1]提出推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课堂,要重点将新时代取得的伟大成就、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新时代党和国家的大政方针以及最新要求等内容有机融入课程思政,在过程中要把握课程思政的系统性、有效性、学理性、实践性原则;齐卫平、樊士博(2022)[2]从“突出主题、抓住重点、丰富形式、回应时代”等四个方面,探讨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方法和路径;王刚、贾雯(2023)[3]提出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思政课要以“三个全面”“五个牢牢把握”“九个深刻领会”为基本遵循,必须根据每门思政课的教学内容、教学任务和教学目标,合理设计所要融入的内容,在过程中以“形成强大合力、加强集体备课、促进理论研究向教育教学实践的积极转化、丰富教学载体”为实施路径。以上成果对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的指导原则、主要内容、社会意义等问题进行了较为全面的剖析,从理论层面为相关研究提供参考。
继思政课之后,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专业课堂的研究和实践相继展开。邓鸿等人(2022)[4]以中山大学生物技术制药课程为例,阐述党的二十大精神在课程内容更新、教学方法创新等方面的引领作用;钱志远、张洁(2023)[5]将党的二十大报告中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国式现代化、共同富裕、乡村振兴和社会治理共同体等理论成果融入社会学概论课程,并坚持以学生为主体、以案例为载体、以实践为路径,切实提升融入的针对性、鲜活性和有效性。以上研究主要从具体课程入手,探讨了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专业课程的实施路径,在研究内容与方法等方面具有借鉴价值。
(二)关于课程思政内涵及实践研究
此类研究较为深入,成果丰富。刘鹤等人(2019)[6]认为,课程思政作为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教学实践,是彰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大学特征的重要内容,是保障“三全育人”实现的必然选择;何玉海(2019)[7]针对课程思政教育现状中存在的问题和误区,提出从课程论视域认识、研究、实施课程思政,倡导讲授、对话、交往、服务“四位一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模式;刘建军(2020)[8]从广义、狭义两个方面阐述课程思政内涵,关于思政“主渠道”这一问题,他强调习近平总书记提出“课堂教学是思想政治的主渠道”,这意味着不仅思想政治理论课是主渠道,而且所有课程都是思想政治教育主渠道。以上研究阐明课程思政的意义与方法,反思了课程思政中存在问题和误区,明确专业课程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
(三)关于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研究
在音乐专业课中,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改革实践开展较早,但高水平研究成果鲜见。吴远华(2021)[9]以“近现代音乐家王光祈”一课教学设计为例,进行高师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教学实践;康瑞军(2023)[10]以中国音乐学院“中国乐派”建设、“8+1、思政+X”课程体系建设等举措入手,提出中国音乐史教学要处理好艺术与文化、知识与观念、过程与质量等三对关系,以知识主题任务激发学生问题意识,利用全过程教学评价手段组织学生参与课堂陈述与唱奏演示,以课程思政培养学生辩证的音乐史观和文化价值观,最终发挥好“以史育人”的功能;马莉(2023)[11]从必要性、课程特点、思政元素、实施路径等四个方面,探讨以课程思政为核心的中国音乐史教学改革路径问题,提炼出爱国主义精神、工匠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等三个方面的中国音乐史思政元素。以上成果虽然体现出中国音乐史学者、教师在课程思政方面的探索,但在高水平成果数量以及论题广泛性等方面还有待提高。
" 二、研究意义和实践价值
(一)精神引领,有效整合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内容
中国音乐史课程所涉时间跨度大、内容覆盖广,蕴含丰富的思政内容。而思政元素处处闪现却易出现不深入、不系统、主题不突出、不能有效联系现实等问题,使课堂陷入处处说教、浮光掠影、千篇一律的局面。党的二十大精神高瞻远瞩、博大精深、继往开来、举旗定向,以其为引领,可以深入挖掘、有效整合中国音乐史思政内容,构建线索鲜明、专题突出、案例典型、具有现实意义的课程思政教学。课程内容与党的二十大精神实现高度融合,抓好主题主线,凸显课程学术品位、人文关怀和育人本位,对打造中国音乐史“金课”、课程思政示范课、线上慕课、一流本科课程等,都具有推动作用。
(二)四位一体,提高中国音乐史课程育人价值
“移风易俗莫善于乐”“以史为鉴”“历史是最好的老师”“一个民族的历史是一个民族安身立命的基础”——中国音乐史课程具备集“民族”“乐教”“史师”于一身的内容优势,能够实现“音乐+历史+思政”的有机融合,达到育人“润物细无声”的效果。在此基础之上,以党的二十大精神为引领,可以有效将“现实”融入教学内容,强调历史问题的现实意义,结合音乐专业知识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厚植爱国主义精神,践行树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自觉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实现“音乐+历史+现实+思政”四位一体的育人模式,切实提高中国音乐史课程的育人价值。
(三)典型示范,助力音乐专业课程思政推进和数字化革新
就音乐理论课教学现状来看,在教学模式革新方面长期、有效利用数字化平台进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的课程数量不多,与教育数字化革新趋势和人才培养需求还存在较大差距。自2020年至今,哈尔滨师范大学音乐学院中国音乐史课程已在“智慧树知到平台”进行多轮线上直播教学和线上线下混合式教学。智慧树丰富多样的数字化手段,极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生从用手机“玩”变为用手机“学”,建立了教师主导、学生主体的课堂模式,受到学生一致好评。慕课、虚实结合、AI课程、知识图谱——数字变革日新月异,本课程进一步探索数字赋能教学新模式,利用好党的二十大精神丰富的相关线上资源,为音乐专业其他课程提供经验借鉴,在课程思政和数字化两个方面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四)“思政+通识”,扩大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辐射面和育人面
由于音乐构成要素的特殊性,音乐理论课多从技术层面展开,专业性较强,对非业内人士具有较高屏障和壁垒,但中国音乐史课程的史学属性使其更具有通识性特点,既能专精深透,又可雅俗共赏,能够根据学生、受众的不同来调整教学目标和授课重点而又不失学科特色。
中国音乐史不仅是一门具备课程思政优势的专业课,还是一门具有音乐思政特色的通识课。在党的二十大精神引领下,以“思政+通识”为目标,在“三全育人”格局下打造高质量中国音乐史公共选修课和线上慕课,能够有效扩大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的辐射面和育人面,对继承、传播中华优秀音乐文化、树立文化自信、讲好中国故事、展现文化特色等方面都具有积极意义。
三、主要内容和实施路径
(一)确立思政主题,厘清与历史阶段的主要对应关系
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内容丰富却散现,在教学中需要首先明确主题,厘清主要对应关系,才能有效实现课程思政育人目标。通过深入学习、深刻理解党的二十大精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文化文艺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讲话,结合音乐专业特点,在中国音乐史课程内容中选定以下六个主题为基本线索:一是古为今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二是以文化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三是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文化;四是凝心聚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五是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音乐创作导向;六是自信自强,建设中国音乐话语体系。
以上主题是党的二十大精神中的重要内容,为音乐创作、音乐表演和音乐教育提供引领和指导,将这些主题与中国音乐发展各阶段特点相对应,进一步厘清以上各主题和中国音乐史课程三个阶段(即中国古代音乐史、中国近代音乐史、中国现当代音乐史)的对应关系,可为筛选思政教学案例奠定基础。
通过分析各思政主题内涵,可得出以下主要对应关系:中国古代音乐史部分蕴含的思政元素主要涵盖“古为今用”“以文化人”两个方面,对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等具有重要意义;中国近代音乐史的思政内容主要体现在“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文化”主题中,该主题也是近代音乐史教学的核心内容,体现出近代音乐史教学的重要目标;中国现当代音乐史思政元素最为丰富,各主题均对应大量课程内容,该部分在课程育人方面具有重要地位,但内容繁多易造成思政点散混、思政目标不清晰。在该部分研究中,细致比较、筛选典型案例,在有限教学时间内最大限度发挥育人作用是重要任务。
(二)开发教学案例,凝练思政育人点
对应关系厘清后,各部分教学目标随即清晰。在教学目标的指引下,从中国音乐史教学内容中可筛选出思政元素丰富的25项教学重点,并进一步提炼思政点,开发思政教学案例,具体如下:
一是古为今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主题教学案例和思政点,包括礼乐制及孔子的音乐思想(乐教功能)、魏晋文人与琴(家国情怀)、宋代市民音乐勃兴(立足民间)、元杂剧的创作及价值(反映社会)、魏良辅及其昆曲改革(改革创新);二是以文化人,讲好中国故事、展现中国形象主题教学案例和思政点,包括曾侯乙墓编钟的历史价值(文化自信)、隋唐时期域内外文化交流(开放交流)、朱载堉与世界最早的十二平均律(科学精神)、梅兰芳与京剧海外传播(文化传播);三是红色基因,弘扬爱国主义精神和革命文化主题教学案例和思政点,包括聂耳等左翼音乐家创作(革命精神)、张寒晖与《松花江上》(音乐力量)、冼星海与《黄河大合唱》(抗日救亡)、新秧歌运动和歌剧《白毛女》(群众路线);四是凝心聚力,弘扬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主题教学案例和思政点,包括毛主席的“双百方针”(百花齐放)、新中国音乐教育的新布局(国家在场)、音乐舞蹈史诗《东方红》(书写历史)、哈尔滨之夏音乐会(热爱家乡);五是人民至上,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音乐创作导向主题教学案例和思政点,包括王莘与《歌唱祖国》(中国气象)、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中西融合)、施光南与《在希望的田野上》(时代歌手)、王立平与《太阳岛上》(幸福生活);六是自信自强,建设中国音乐话语体系主题教学案例和思政点,包括传统音乐的传承与创新(传承创新)、谭盾与新潮音乐(接轨世界)、中国流行音乐新发展(雅俗共赏)、新时代重大主题音乐创作(历史重任)。
通过以上教学案例可以看到中国音乐史各阶段均蕴含丰富、生动的课程思政元素,各案例关系紧密、有机结合,并和其他学科、领域有大量交叉点,可以形成强大合力提高课程思政的系统化和有效性。
在实践中,以案例引导的方式展开教学,采用行动研究法①,边研究边实践、边实践边研究,将计划、行动、观察、反思等四个环节螺旋式循环操作,在实施过程及师生反馈中不断检验、反思、筛选、完善,并结合授课对象的专业方向、层次以及授课学时等,确定其中的典型案例作为课程思政教学重点。
(三)调整内容和方法,建设高质量公共选修课、线上慕课
以“思政+通识”为目标,建设高质量中国音乐公共选修课、线上慕课,需要在音乐专业课基础上调整课程内容,减少专业技术分析,增加创作背景、音乐家人生经历、作品文化内涵、音乐现象解读等人文内容;以经典作品为引导,适当增加听赏比例,丰富听赏方式、方法;突出音乐与其他学科领域的交叉交流与互鉴互促,激发不同专业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有效提高课程的普遍性和广博性。
中国音乐史各阶段特点鲜明,在音乐形态、创演群体、社会作用等方面变化显著,在教学中有以下注意事项和亟待解决的关键问题:在古代音乐史部分,要注重引导学生热爱中国传统音乐,认清其价值和作用,改变因审美西化而导致的“重西弃中”。其中,激发师范生传承中华传统音乐文化的责任感与使命感,提高其音乐传承、传播的意识和能力,是教学重要目标和关键问题。在现当代音乐史部分,课程思政内容极为丰富,如何筛选出典型案例,在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内更好地达到思政目标,如何做到以学生为中心开发第二课堂,丰富课程思政渠道,是在教学中需要进一步探索、总结的关键问题。
注释:
①行动研究法是指在自然、真实的教育环境中,教育实际工作者按照一定的操作程序,综合运用多种研究方法与技术,以解决教育实际问题为首要目标的一种研究模式。
参考文献:
[1]蒲清平,黄媛媛.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课程思政的价值意蕴与实践路径[J].重庆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6):286-298.
[2]齐卫平,樊士博.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政课教学的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22(23):8-12.
[3]王刚,贾雯.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多维透视[J].思想理论教育,2023(1):60-67.
[4]邓鸿,李依秋,张革.让党的二十大精神“带着热气”进课堂——以高校生物技术制药课程为例[J].高教学刊,2022(S1):1-4.
[5]钱志远,张洁.党的二十大精神融入“社会学概论”课程的实现路径[J].黑龙江教育(高教研究与评估),2023(3):4-6.
[6]刘鹤,石瑛,金祥雷.课程思政建设的理性内涵与实施路径[J].中国大学教育,2019(3):59-62.
[7]何玉海.关于“课程思政”的本质内涵与实现路径的探索[J].思想理论教育导刊,2019(10):130-134.
[8]刘建军.课程思政:内涵、特点与路径[J].教育研究,2020(9):28-33.
[9]吴远华.高师《中国音乐史》课程思政教学实证研究——以“近现代音乐家王光祈”一课教学设计为例[J].高教学刊,2021(14):88-91.
[10]康瑞军.中国音乐史教学的问题意识与文化价值观导向[J].中国音乐,2023(1):34-40.
[11]马莉.论课程思政与《中国音乐史》教学改革路径研究[J].音乐生活,2023(6):84-87.
Research and Practice on Integrating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nto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ed in Chinese Music History Course
Chen Yanqiu Sun Wenyi Wang Xinxin
(College of Music, Harbin Normal University, Harbin 150080, China)
Abstract:The course of Chinese music history contains rich elements in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hich is an critical position for the construction of the course of music major. Under the guidance of 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it is possible to deeply explore and effectively integrate the course content, affirming six themes, twenty-five cases and points for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rresponding to the three major development stages of Chinese music, and constructing a four-in-one education system of “music + history + reality +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ith clear clues, prominent topics and typical cases. It is suggested to further explore the new model of digitally empowered teaching in the curriculum reform, with the goal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 general education”, and to create high-quality public elective courses and online MOOCs of Chinese music history, under the pattern of “all-staff whole-process and all-round education” which has exploration and reference value for the promotion and digital innovation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ed in music courses.
Key words:The Spirit of the 20th CPC National Congress; Chinese music history;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ntegrated in courses; Action researc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