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奇谭》:中国叙事的当代演绎

2024-06-28蔡心若

大观 2024年4期
关键词:传统美学

蔡心若

摘 要:《中国奇谭》是2023年于哔哩哔哩播出的中式奇幻动画短片集,剧集将中国传统文化与传统美学符号完美结合,以奇诡、创新的视听风格和叙事风格构建了独特的中式美学意境。对《中国奇谭》的视听特征与情感结构进行分析,通过对声音、画面的具体考察,解读作品对传统美学符号的当代表达,并关注作品将文化叙事与中国当代语境相结合的特点,分析作品在中国叙事当代演绎下的创生机制。

关键词:《中国奇谭》;中国叙事;传统美学

2023年1月1日,动画短篇集《中国奇谭》在哔哩哔哩播出,得到了观众的广泛认可。作品由八个独立故事构成,分别为《小妖怪的夏天》《鹅鹅鹅》《林林》《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小满》《玉兔》《小卖部》《飞鸟与鱼》,或原创或改编,每个故事都从中国传统文化中汲取了养分,利用动画作品充满想象力的惯性书写了一部极具中式幻想和审美意趣的“妖事集”。其中题材涉猎甚广,从古代传说到科幻命题、从乡土情思到真爱故事、从思考宿命到探讨人性,八个故事从看似迥异的角度展开叙述,最终又都回归到民族情结下的文化与哲学中。

作为强原创性的国产动画作品,《中国奇谭》注重艺术性、民族性与当代的融合,将中国叙事与当下的社会语境结合,完成了一次热度与口碑双丰收的中国叙事的当代演绎。其中既有传统的动画艺术形式,如定格动画、平面动画、剪纸动画,又有现代技术提供的创新形式,如计算机动画、卡通渲染等,还有多元结合的画面风格,如将素描笔法融进水墨意蕴,是国产动画作品对中国美学的一次创新性诠释。

本文将重点关注《中国奇谭》中的传统美学符号,探究作品声画创作中表现出的视听特征,并对作品的情感结构展开分析,讨论中国叙事在动画审美注重时代表达的现状中的创新性呈现方式和表达机制。

一、声之境:民族音乐主导的情境搭建

“音”作为中国传统文化中的重要表现元素,受到文艺创作者的重视。中国叙事中对“音”的运用十分注重元素之间的平衡与和谐,强调通过声音帮助作品完成背景搭建、人物塑造与情节推进,呈现出“大音希声”的审美趋向。《中国奇谭》作为一部主张中国叙事的动画作品,在声音设计上重视中式听觉审美与作品内涵的耦合,利用传统乐器的音色、音域特点,将带有中国民族特色的音韵融入故事的叙事,为观众带来了身临其境的观影感受。

(一)传统乐器的运用

与西方乐器清晰响亮、音域广的特点不同,中国传统民族乐器的音色天然柔和且音域较窄。为让其特点得到充分展示,《中国奇谭》在音乐编排上关注传统民族乐器自身的音色特点,将不同器乐有机结合,形成了层次丰富、和谐平衡的听觉效果,将观众拉入了奇诡、充满想象力的故事情境。在《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中,音乐作为表现故事转折的叙事元素,成为故事即将进入新情境的绝妙伏笔。白雪将乡间农田覆盖,现代化建设的进程给乡村生活带来了一定的变化。主人公在茫茫白雪上点燃了烟花,唢呐与笙的组合强劲地闯入了观众的听觉,伴随着零星的烟花声效,带来了视听效果上的震撼。唢呐与笙的结合,让两种乐器的高亢音色共同营造了苍凉之感,传达出城市化过程中乡村主体精神的失落。

《中国奇谭》还将中国古乐带入了叙事之中,通过对古乐的复原与新编,构建了辽远的中国叙事情境。《林林》中的音程关系来源于莫高窟中的25份拓印谱,运用穿越千年的音乐元素将叙事氛围引入了神秘的情境。当主人公在雪林中第一次现出狼身时,带有古敦煌音乐气质的插曲《胡不归去》随之响起,而其中歌词“林下含芝,授汝长生,不见来路,胡不归去”的创作灵感源于《诗经》。创作者通过对四言体诗歌样式的学习,书写了属于《中国奇谭》的独特古风,既揭露了主人公的真实身份,又暗喻了他走向“无归”的宿命,并渲染了北方雪原中山川相连、白雪一望无际的苍茫情境。另一个故事《小满》则运用了筚篥、尺八、羯鼓、四弦琵琶、唐筝等中国古器乐,合奏出带有唐代雅乐风格的配乐,与屏风、方桌等具有传统中式气质的画面元素互相呼应,构建出一种陌生而神秘的叙事背景。

(二)音乐节奏的渲染效果

音乐可以从节奏的起伏上渲染情境。《中国奇谭》中的音乐节奏做到了与叙事节奏的互相对应,通过音乐对画面节奏的表现,在作品中融入了情绪的表达。

在《小妖怪的夏天》中,创作者用不同的乐器创造出不同的音乐节奏,并以节奏的更替表现不同的叙事情绪。如故事高潮,小猪妖被狼大人追赶,为向唐僧报信只能拼命奔跑,此时的配乐运用了贾湖骨龠、籁、埙等中国传统民族乐器,将小猪妖紧张的心情和刺激的叙事节奏通过音乐节奏的变化呈现出来。贾湖骨龠的音色明亮,吹奏时的尖利的声响与小猪妖逃跑的动势相吻合;籁的音色与狼叫相似,用以指代狼大人的形象,在与贾湖骨龠高音的相互配合中表现出狼大人对小猪妖的威胁;笛声明亮,在情绪上有着光明、释怀之感,对应着小猪妖见到师徒终于获救的情节气氛。整个段落通过对乐器的更换和吹奏技法的改变,呈现出或紧迫或轻快的音乐节奏,在推动剧情发展的同时,渲染出从紧张刺激到安心舒缓的叙事气氛。

二、画之神:中国叙事的视觉审美特征

作为动画作品集,《中国奇谭》的每集都由不同的导演制作,因此作品在画面上包含了多种动画艺术形式,为观众带来了多元的视觉审美体验。尽管各集的画风不尽相同,但其中的视觉设计观念都立足于中国叙事的意象与元素。在打破观众对动画作品视觉审美的固化偏好的同时,通过对传统艺术表现形式的化用,充分表现了独属于中华民族视觉审美的意蕴和气韵。另外,作品在画面上十分注重对国风道具的使用,以呈现中国叙事下的独特画面内涵,凸显《中国奇谭》的国风文化属性。

(一)画面设计

“凡画山水,意在笔先。”中国山水画在表现形式上有着“以形写神”的特点,画面往往突出对意境的描绘,而非对事物外形的拟真化描摹。《中国奇谭》的片头动画借用了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各种墨迹在宣纸上缓缓晕开,最终以看似杂乱无章的卷曲线条化成了“中国奇谭”四字,在每集开篇就为作品的画面设计奠定了中国叙事的基调。《中国奇谭》中的许多静态场景,都有通过水墨形式唤起民族视觉审美的画面设计细节。如《小妖怪的夏天》中主人公居住的“浪浪山”与宋代绘画作品中的山川一样,山似梦雾,画面由黄色、绿色、蓝色等颜色交织绘制而成。线条清晰的人物在略施烘染的笔墨中不显突兀,反而有着舒适、和谐的视觉效果。《林林》中对雪原山景的描绘也采用了山水画的表现手法,在画面的景深处绘制了轮廓深邃、具有朦胧感的层叠山川,渲染出大气苍茫、沉雄壮伟的中国东北部雪山景象。

与西方透视法从某处对表现对象进行定点凝视的审美习惯不同,中式审美更倾向于流动的透视习惯,不论是传统绘画的构图模式,还是卷轴式的观看方式,都指向创作者与观看者的视点移动。《中国奇谭》的画面设计将“视点流动”的传统审美特征融入动画创作,使其在画面设计上更具中国叙事气质。如《小满》中运用横移的镜头运动方式,将小满和妈妈逛市场的见闻呈现在观众眼前。当画面随着小满和妈妈的运动方向平移,以剪纸这种传统手工艺术构成的“中式市井图”被徐徐展开。横移的运镜方式与皮影戏息息相关,在这部动画中,三重中国叙事元素——传统手工艺术、传统艺术表现形式与传统审美习惯相互融合,使画面呈现出和谐统一的中式美学意蕴。

另外,《中国奇谭》精准把握了中国审美风格的内涵,将传统绘画技巧与故事风格对应,避免了画面设计在辅助中国叙事上的赘余。如《鹅鹅鹅》有着以素描水墨绘制、色彩为黑白红的奇诡特点,绘画形式体现了对古代志怪基因的延续,让贯穿水墨的独特渲染呈现出朦胧、晦涩的中国美学特征。《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的表现风格并未向中国画靠近,呈现出“线条硬、色彩明”的特点,整体画风能让观众与课本插画联系起来,并加入了柴堆、平房、土地公和土地婆石像等乡村典型元素,具有中国叙事的视觉特色。《小满》则借用了漆画的表现特征,通过高明度的“中国红”背景、绚丽的鎏金点缀、平面化的透视关系,带来了喜庆、祥和之感,同样具有中国叙事所需的审美效果。

(二)元素呈现:国风道具的辅助

《中国奇谭》的动画中隐藏着大量具有中国特色的民族物件、艺术作品、传统服饰、地方小吃,这些元素作品画面道具,既承载了中国叙事的视觉审美要求,又承担着角色与叙事场景的情感互动责任,是推进故事情节、构建中国叙事的重要元素。

在充满国风元素的《小满》中,创作者将中国经典画作形象嵌入其中,以丰富动画作品剧情、画面中的中国文化底蕴。如逛集市片段中出现的“拉车牛”与唐朝画家韩滉的画作《五牛图》中的牛形神皆有相似之处,饮茶休憩的渔翁与元代画家赵孟頫所作的《斗茶图》中的人物十分相似。

《小卖部》讲述了北京大爷离开胡同前的一段奇闻,叙事场景被设定在极具民族记忆的小卖部中,从而合理地在画面中密集使用国风元素的道具,如20世纪流行于孩童间的铁皮跳跳蛙、兔子灯、孙悟空面具,具有浓厚北京地域特色的石狮子、糖葫芦、炸酱面,上美厂的经典作品《黑猫警长》与《魔方大厦》的海报。这些国风道具中包含的民族情感是遥远而亲切的,唤起了观众隐含在民族精神文化中的记忆。当北京大爷与道具互动,将石狮子擦净、买下糖葫芦、看人下象棋时,观众也产生了不舍的情绪,构建了一段充满怀旧气息的中国叙事。

三、乡愁与乌托邦:文化叙事的情感结构

《中国奇谭》作为一部动画短片集,各分集之间有着“形散神聚”的主题特征。尽管一集一风格,集与集之间的故事内容与动画风格具有个性化的特点,但总体上都以传统志怪文学为文本参照,以妖怪为引,用各种奇谈作为叙事载体,呈现出具有中国叙事味道的文化底色。在对传统文化的解构与重建中,《中国奇谭》的创新改写将当代文化的精神内核融入其文化叙事,再造了中国动画的审美观念,在动画中实现了历史与当下的对话,诠释中国传统叙事的当代意义。

当代快节奏的生活方式,对传统的民族文化体验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这种短暂而具有偶发性的生存体验为现代人带来了一种缺乏归属的撕裂感,而人作为个体,更容易在这种群体性的焦虑中体会到精神家园的缺失。频繁的时空变迁,让“乡愁”的情感体验逐渐超越个体体验成为集体情结。《中国奇谭》的创作以此为契机,在作品中演绎着回望、寻故的审美倾向与精神皈依,作品的出现以及火爆出圈,正是中国叙事通过民族传统文化唤起“乡愁”的文化景观的体现。

在以“乡愁”为线索的情感结构中,叙事在情境维度上必然会因时空错位而指向“旧时乐土”。《中国奇谭》的八个短片都通过重现传统元素与构建现代情境,将这种情感隐藏在故事文本中。如《乡村巴士带走了王孩儿和神仙》《小卖部》《小满》重现了中式生活场景中的传统日常,《鹅鹅鹅》《玉兔》《飞鸟与鱼》运用了传统神话的叙事元素。在宁静亲切的叙事氛围中,影片将过去、曾经娓娓道来,让失落的传统、疏远的故土和民族性在《中国奇谭》中得到了审美与叙事、画面与文本的双重呈现。

“乡愁”中的怀旧情结,在追寻过去的同时,也是一种考察当下的动力,这种中国叙事语境中的历史回望被研究者称为“乡愁乌托邦”。《中国奇谭》中的当代演绎将历史融入当下,激发出传统历史在当下的震颤。如《小妖怪的夏天》中不平等权利带来的霸凌与抗争,《鹅鹅鹅》中面对丰富物质欲望时对自我的控制与释放,《林林》中现代化发展对传统生活方式的革新及其引起的身份认同危机,《小卖部》中的故土情结等。影片将当代社会问题融入传统文化叙事,通过动画作品的独特想象空间,引导观众在现实世界中搭建出多元的未来。

四、结语

《中国奇谭》展现了丰富的中式幻想和审美,其遵循中式视听审美的表现方式,为故事赋予了深厚的文化内涵,不仅唤起了观众的“乡愁”,还探讨了现代生活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和变迁,是中国叙事当代演绎的动画作品典范。中国优秀动画作品的出现,预示着中国叙事在动画领域的新发展。相信在未来,将有更多作品通过结合传统与现代元素,进一步推动中国传统文化的创新演绎,形成独特的当代中国动画风格,从而在全球范围内提升中国动画的影响力和认可度,持续为中国动画的生产和消费提供审美配方。

参考文献:

[1]朱光潜.文艺心理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

猜你喜欢

传统美学
浅析紫砂陶之美
浅谈传统审美对广告招贴设计的影响
传统美学与电影的碰撞
论包装设计的传统与创新
基于徽州文化的日用陶瓷餐具设计
现代广告设计中的传统美学理念
立足民族美学趣尚 提升旅游文化品位
中华美学精神与传统美学的创造性转化
谈“趣味”美学与传统美学的融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