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视域下民俗类非遗的内涵阐释与整合传播

2024-06-23张云鹏李柳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4期
关键词:阐释来华留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

张云鹏 李柳

摘要:民俗类非遗的跨文化背景下阐释与传播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走出去”的重要内容。为了解山东省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跨文化传播现状,该文选择国家级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祭孔大典作为研究对象,对76名来华留学生进行深度访谈。结果表明,祭孔大典的跨文化传播内容不能满足来华留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跨文化传播渠道没有充分发挥社交媒体的潜力,跨文化传播效果尚未克服文化障碍。基于以上调查结果,该文提出了从崇礼尚节的道德观、敬天爱人的宇宙观,以及尊师重教的价值观等角度对祭孔大典进行跨文化阐释。最后,该文提出通过整合多维传播内容、多个传播主体、多元文化活动来强化祭孔大典的跨文化传播效果。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来华留学生;曲阜祭孔大典;跨文化;阐释;传播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b)-0079-05

Cross-Cultural Perspectives on the Connotation Interpretation and Integrated Communication of Folklo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A Case Study of the Qufu Confucius Ceremony

ZHANG Yunpeng, LI Liu

(Binzhou Medical University, Yantai Shandong, 264003, China)

Abstract: The cro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 and communication of folklore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s an important aspect of promoting China'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ulture "going out". In order to examine the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status of Chinese folk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the Confucius Memorial Ceremony, a national-level folk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of China was selected as the subject of this paper, the issues of cross-culture communication of the ceremony were scrutinized based on in-depth interviews with 76 international student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its content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can not meet the diverse needs of international audiences, its channels of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do not fully leverage the potential of social media, and its effectiveness has not overcome cultural barriers. Based on the above survey results, a cro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 of the Confucius Memorial Ceremony from the perspectives of moral values advocating etiquette and courtesy, a cosmology respecting nature and loving people, and a shared value esteeming teachers and valuing education is proposed. Finally, suggestions such as integrating multi-dimensional communication content, integrating multiple communication subjects, and integrating diverse cultural activities are put forward.

Key words: Intangible cultural heritage; International students; Qufu Confucius Ceremony; Cross-cultural; Interpretation; Communication

民俗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以下简称“非遗”)是一个国家和民族传统文化的独特彰显和群体生活经验的历史展示,是民族历史的积淀、民族文化的结晶和民族精神的象征[1]。祭孔大典作为曲阜历史悠久的传统民俗,于2006年5月20日被列入第一批民俗类国家级非遗名录,其礼仪细节方面(包括祭服、敬献和行礼方式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虽具有一定的改变,但一些基本元素是不可少的(见表1)。随着世界性非遗保护运动的不断发展,曲阜祭孔大典成为人类共同的遗产。近年来,曲阜祭孔大典的规模越来越大,国外受众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强。由于不同种族、民族对中国文化的认知差异明显,曲阜祭孔大典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已成为重要课题。

本研究组织者与来自加纳、巴基斯坦等30个生源国的临床医学、国际经济与贸易等5个专业的76位本科来华留学生(以下简称“留学生”)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访谈提纲见表2),访谈过程在受访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后全程录音,访谈中组织者对受访者表达不清晰或者有歧义的内容进行追问,访谈结束后利用转录软件(https://www.notta.ai/en)进行转录,并人工进行校对和修正。最终版的转录文件发送给受访者进行核对,确保访谈内容能够完全反映受访者的真实想法。最后,对访谈数据进行分析和总结,考察留学生对祭孔大典的认知与评价,以期为祭孔大典的跨文化阐释与传播提供依据。

1 曲阜祭孔大典跨文化传播的问题检视

对留学生而言,曲阜祭孔大典是一种充满新鲜体验的东方文化活动,他们乐于了解该文化并做出许多尝试。但不同文化之间的转换会出现“剪刀差”,继而导致跨文化传播的“文化折扣”和文化误读现象。曲阜祭孔大典作为极具特色的民族文化遗产,提升其跨文化传播能力,需要我们反躬自省,检视共存的问题。

1.1 传播内容:差异化需求尚待满足

祭孔在中国已延续千年并不断演进。受访者都很愿意了解中国古老的神秘历史,而曲阜祭孔大典恰好迎合了他们的猎奇心理。对留学生而言,神秘的东方古国与新奇的仪式符号构成了双重的吸引力。正如来自斯威士兰的李同所述:“中国在我家人心里更像是一个遥远的传说,我希望自己可以精通曲阜祭孔大典的每个礼仪,这将会是我回国后向家人展现留学成果的重要部分。”然而,当下曲阜祭孔大典的跨文化传播内容主要集中在祭孔仪式上,对其背后的文化内涵阐释较少,尚未满足留学生多样化需求。例如:来自尼日利亚的受访者陈一心表示自己对曲阜祭孔大典的传承历史很感兴趣,但很难找到英文版本的系统论述;来自俄罗斯的受访者耶卡特琳娜表示自己很好奇孔子言行为何得到如此赞誉,但由于相关俄文文献较少而无从深入考察;来自津巴布韦的受访者木纳希表示自己想知道中国古代祭孔仪式为何会受到政府的大力支持,但是受语言的限制,自己很难进行系统学习。可见,曲阜祭孔大典的跨文化传播内容无法满足留学生的多样化需求,进而导致其跨文化传播效果被削弱。

1.2 传播渠道:“自媒体”潜力尚待激发

曲阜祭孔大典用音乐、舞蹈集中表现了儒家思想文化,当下其跨文化传播存在传播渠道匮乏、传播形式固化、文化互动交流不畅等问题。据多名受访者介绍,国外受众接触曲阜祭孔大典等儒家文化的渠道主要有三个。一是孔子学院。当地的“孔子学院”以文化互通、学术交流为主要目的,通过整合、协调各类官方与民间资源,为当地受众提供了直接了解儒家文化的平台。二是汉语培训机构。当地的汉语培训机构以儒家文化为载体传授汉语知识。三是高中历史课本。课本内容将儒家文化作为世界文化的一部分进行了简要描述。但是,国外受众对上述传播主体的倾向性较低,且接触者大都停留在初级的、感官层面的了解,没有真正领会曲阜祭孔大典的文化内涵。对于追求趣味内容、文化体验感的留学生来说,“自媒体”因其生动活泼的表达方式而备受青睐。例如:来自印度的受访者普文表示自己更愿意相信普通人描述的中国,抖音、脸书、小红书是自己认识中国的主要途径;来自津巴布韦的受访者祝福表示,相比于官方媒体自己更能接受通过趣味性较强的“自媒体”来了解中国文化;来自巴基斯坦的受访者艾木表示自己很喜欢“自媒体”中分享的内容,因为那才是普通人看见的真实世界。然而曲阜祭孔大典在抖音、小红书、脸书、微信视频号等留学生广泛应用的“自媒体”平台中出现的频率并不高,“自媒体”传播潜力尚未得到有效激发。

1.3 传播效果:文化壁垒尚待突破

所有受访者均有宗教背景,他们习惯以拜神的视角来看待祭孔仪式,将祭孔礼仪和宗教仪式混为一谈。例如,绝大部分受访者认为曲阜祭孔大典并非一种单纯的文化传统,而是将孔子当成神来敬拜的一种宗教仪式。这样的认知使留学生对曲阜祭孔大典产生了“只可远观不可近瞻”的心理隔阂,甚至认为参加曲阜祭孔大典的行为是对自己宗教信仰的背叛。除此之外,文化、价值观等方面的差异也阻碍了曲阜祭孔大典的跨文化传播。例如,有些受访者认为曲阜祭孔大典是中国人每年给孔子办的葬礼,并表示无法理解中国人用每年办葬礼的形式缅怀先人。少数受访者虽然认识到曲阜祭孔大典是一种文化传统,但对其文化内涵知之甚少,对其文化价值也存在疑问。可见留学生对曲阜祭孔大典的文化误读普遍存在,文化理解有待深入,曲阜祭孔大典跨文化传播的实效性尚待提高。

2 跨文化视域下曲阜祭孔大典的内涵阐释

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最核心的问题就是在承认文化平等性的基础上遵循共同的价值规律。跨文化传播不仅是信息的传递与知识的分享,也是情感的交流与沟通[2]。后者的良好互动对前者起到深化加持作用,促进信息知识的共同认知和理解。因此,曲阜祭孔大典的跨文化阐释应注重挖掘和连接世界人民的利益共通点、情感共鸣点和价值共同点,从根本的理念层面获得国外受众的普遍理解与认同[3-4]。

2.1 利益共通点:崇礼尚节的道德观

祭孔大典的每一个仪式步骤,包括敬献花篮、宣读祭文、乐舞表演、三鞠躬礼等都按照礼仪规范严格执行[5],乐舞表演的每一个动作都体现着谦让有礼的主题。祭孔大典把儒家思想的“礼”文化内化到民众的思想和行为中,形成了一种注重礼节的独特文化结构并渗透于民众的日常生活中[6],是中国民众道德素质的重要体现[7],对展现可信、可爱、可敬的中国形象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访谈结果表明,65.8%的受访者对祭孔大典中的“礼仪”“礼”“谦虚”表示高度认可。受访者中有19位曾经参加过祭孔大典,其中有10位受访者表示自己对“全员三鞠躬礼”这个环节印象深刻,从这个环节中切实体会到了中国的礼仪文化,并表达了对这种文化的高度认同。因此曲阜祭孔大典以崇礼尚节的道德观为基点进行跨文化阐释更容易找到与留学生的利益共通点。

2.2 情感共鸣点:敬天爱人的宇宙观

祭孔大典中,“祭祀”仪式是在敬畏天地自然的宇宙观的基础上形成的,表达了对孔子的崇敬与追缅。这种文化理念其实是在追求人与人、人与物、人与自然、过去与现在、现在与未来,以及不同时空的和谐。《礼记》指出:“夫礼之初,始诸饮食。”在孔子的观念里,人必须怀有感恩与敬畏之心。他以饭前行祭礼的方式表达对天地养育的感恩和对饮食文化的重视[8]。这些理念与留学生身在异乡而普遍向往、追求的“公平”“平等”“和谐”深度契合。例如:来自加纳的受访者麦克对祭孔大典中“敬献花篮”仪式印象深刻,认为这代表了中国人对过去做过巨大贡献的人的怀缅,是一种心怀感恩的表现;来自俄罗斯的受访者梅卉则重点关注了祭孔大典中的祭物“太牢”,认为中国人以如此高的礼仪怀念孔子,表达出对伟大先辈的尊敬。因此曲阜祭孔大典以敬天爱人的宇宙观为基点进行跨文化阐释更容易与留学生产生情感共鸣。

2.3 价值共同点:尊师重教的价值观

孔子周游列国,收徒三千,被历代皇帝奉为“万世师表”。孔子提出了有教无类[9]、因材施教[10]等先进的教育思想,汉代儒家尊孔子为“素王”。曲阜祭孔大典以庄重肃穆的仪式反映了对孔子及其思想的崇高敬意。荀子在《大略》中提到:“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而法度坏。”中国人对孔子的敬重与整个社会尊师重教风气的形成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这种价值观念与绝大部分留学生的教育观相一致。大部分受访者表示,祭孔大典的存在是因为中国人“尊敬教师,看重教育”“没有听过哪个国家用这样隆重的仪式去纪念一位教师,这位教师一定是为这个国家做过很多贡献,同时中国人对教师的尊敬程度也超乎我的想象”“希望祭孔大典能够在我的国家举行,让我的同胞们也看看这个神圣的庄重的仪式,也让更多的人看见尊敬教师的重要性,看到中国的发展离不开对教育的重视”。因此曲阜祭孔大典以尊师重教的价值观为基点进行跨文化阐释更容易找到与留学生的价值共同点。

3 跨文化视域下曲阜祭孔大典的整合传播

前文总结曲阜祭孔大典在跨文化传播内容、渠道及效果等方面存在的问题,探讨曲阜祭孔大典的跨文化阐释基点,有助于厘清曲阜祭孔大典跨文化传播的优化路径,提高跨文化传播实效。

3.1 整合多维传播内容,满足受众多样化需求

在曲阜祭孔大典与政治、教育、人伦、日常生活的关系中,来整合传播内容。祭孔之所以能在中国延续千年,与当时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对留学生而言,这些错综复杂的文化背景具有浓厚的神秘色彩,散发着独特的东方文化魅力。现代社会,祭孔以象征仪式的进行,具有浓缩性和抽象性。这些浓缩的仪式符号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是留学生的兴趣所在,祭孔如何影响现代中国民众的日常生活是留学生对曲阜祭孔大典进行价值判断的核心标准。因此可以通过生动形象的历史故事展现曲阜祭孔大典这一民俗仪式过程,并将当时的政治、风俗、教育和文化融入其中。例如,某些特定历史时期,祭孔是出于维护统治的政治需要、庙学体制的教育需求,它包含敬祭、感恩、缅怀等多重文化内涵。要在叙事中体现它的发展历程和实存状态,深挖其作为中国传统民俗在历经千百年的积淀后所蕴藏的中华民族的人生理想与主导价值观念。曲阜祭孔大典跨文化认同建构的关键也在于此。

3.2 整合多元传播主体,发挥“自媒体”传播潜力

从访谈结果来看,“自媒体”是留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主要渠道。挖掘“自媒体”在曲阜祭孔大典跨文化传播过程中的效能,需要整合网络大V、普通民众、留学生等传播主体,提高曲阜祭孔大典跨文化传播能力,推动曲阜祭孔大典在全球的渗透式传播。这可以先从普通大学生着手,促进大学生对曲阜祭孔大典和孔子思想理念的自我内化,塑造对曲阜祭孔大典及儒家文化的信念感,提升其对曲阜祭孔大典及儒家文化的跨文化阐释能力,使其自觉成为曲阜祭孔大典及儒家文化的传播者。此外,激发留学生个人“自媒体”的跨文化传播效能,有意识地引导留学生理解曲阜祭孔大典及其代表的文化精神是如何指引现代中国人的实际生活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发挥留学生弱化国外受众心理定势与文化隔阂的优势,塑造“共同创造+开放共享”的跨文化传播格局。

3.3 整合价值共通元素,突破文化差异壁垒

曲阜祭孔大典作为一套蕴意丰富的文化符号,其跨文化传播的终极价值,是唤起国外受众的情感共享和精神体验。虽然中外文化间存在异质因素,但诸如前文所阐述的崇礼尚节的道德观、敬天爱人的宇宙观、尊师重教的价值观等却不分国界,对真善美的执着追求也不分种族。曲阜祭孔大典在跨文化传播时要整合与国外受众的价值共通元素,既能完整阐释曲阜祭孔大典的文化内涵,又能被国外受众广泛接受。比如:首先,与专门从事文学翻译的专业机构开展合作,充分发挥外语人才的语言优势,为曲阜祭孔大典的跨文化传播扫除语言障碍;其次,通过与留学生交流,充分了解国外受众的社会传统、价值观念和语言习惯,力求在文化受众端达到形美和意美的有机结合。

3.4 整合多彩文化活动,构建“集体记忆”

文化交流活动是中国文化跨文化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形式。曲阜祭孔大典不应仅是一次思古的精神之旅,更应该是展示我国文化成就的重要舞台。要提高曲阜祭孔大典的跨文化传播效能,需要借助传统节日、民间习俗、旅游、学术、科技等串联起人们丰富而相通的情感世界,增加人们对中国文化的感官体验,构建“集体记忆”,增进文化认同。以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为例,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以曲阜祭孔大典为核心,融旅游、教育、学术研讨、文化、艺术、经贸、科技、人才交流等多个领域为一体,实现了对孔子和儒家文化的静态与动态、表层与深层、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的全方位立体式展示,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和魅力,在海内外产生了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访谈结果也表明,参加曲阜国际孔子文化节对促进留学生形成“集体记忆”、增进儒家文化情感认同具有重要作用。这类文化活动可以通过脸书、小红书、抖音等“自媒体”平台广泛扩散,带动国外受众间接接触、了解中国文化,从而形成对这种“集体记忆”的新理解。

4 结束语

在曲阜祭孔大典的跨文化传播过程中,本文深入探讨了传播内容、传播渠道和传播效果等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针对性的解决方案。通过挖掘利益共通点、情感共鸣点和价值共同点,致力于搭建起中国文化与国际受众之间的桥梁,促进跨文化交流与理解。通过整合传播内容、传播主体、价值共通元素和文化活动促进曲阜祭孔大典在世界范围内得到更广泛的认同和传播,成为连接中华文化与世界文明的纽带,为人类的文化交流与共融贡献智慧和力量。

参考文献

[1] 黄永林,余召臣.技术视角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发展向度与创新表达[J].宁夏社会科学,2022(3):198-206.

[2] 郝雨,马宇涵.基于共情理念的中国新叙事:出版业对外传播的一个深度理念问题[J].出版发行研究,2022(8):65-70.

[3] 杨雪.祭孔的仪式传播和地方文化建构:以2016年台北祭孔大典为例[J].新闻爱好者,2017(8):72-76.

[4] 文虹任.中国文化在东盟青年中的传播现状与传播趋势[J].传媒,2023(1):58-60.

[5] 王霄冰.试论非物质文化遗产本真性的衡量标准:以祭孔大典为例[J].文化遗产,2010(4):8-17.

[6] 李桂民.论祭孔的传统与孔子祭祀礼仪的变迁[J].东岳论丛,2019,40(1)52-61.

[7] 张佳,刘凤.孔子德育思想的时代观照[J].中学政治教学参考,2023(11):30-33.

[8] 吴壁群.《大雅·既醉》之“祝”角色分析及其“致福”对唱[J].兰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45(2):54-62.

[9] 洪澄.孔子“有教无类”思想重构及其现代意义[J].华东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3,55(2):50-60,174.

[10]刘铁芳.进退之间:从《论语》看因材施教的意涵与路径[J].贵州社会科学,2022(6):103-108.

猜你喜欢

阐释来华留学生非物质文化遗产
中韩世界遗产地(点)解读及其实践对比研究
论登慈恩寺塔诗阐释的演变
论“鲁迅阐释”的态度与方法
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推动沈阳市戏曲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生产性保护策略研究
浅论吕剧艺术的传承与传播
来华留学生跨文化适应问题研究
全英文授课临床本科留学生心理健康状况调查
《原野》的多解性:阐释与创造
全英文授课医学本科留学生防御方式调查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