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
2016-10-31白宇
白宇
【摘 要】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传统文化资源,它世代相承,在当代仍以鲜活的表现形式存在于群众生活当中。以非遗项目为载体,组织非遗项目的展示展演活动,推动非遗活动走进校园,对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核心价值观;辩证关系;意义;培树方法
中图分类号:G1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7-0125(2016)10-0278-01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涵和集中表达,它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分别概括了国家层面的价值目标、社会层面的价值取向和公民个人层面的价值准则。“以‘三个倡导为基本内容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相契合,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①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宝贵的传统文化,其中蕴含了进步的精神力量,对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积极意义。
一、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核心价值观的辩证关系
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凝结着的爱国理念,向往着的公平正义,崇尚着的向善力量,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一脉相承。尤其在当今社会生活中,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通过与民众生活密切相关的文化活动形式,对民众进行核心价值观的培养。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对培养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意义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经过历史检验而保存下来的生产活动、手工技艺、民俗活动、民间创作等内容。第一批吉林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牛子厚故事”,作为故事本身,是在民间广泛流传的口头文学,通过口耳相传的方式保存至今,它传递着牛家的传统——乐善好施、“富而好行其德”,这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所倡导的“友善”极为一致,也更是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厚德载物”的重要体现。
敬业,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一项重要内容。传统手工技艺是非物质文化遗产中的一项重要类别,吉林省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满族旗袍传统制作技艺”,是吉林地区非常优秀的非遗项目。制作一件传统的满族旗袍需要几个月的时间,襻扣儿、上领子、扦边儿,每一道工序都不能马虎,都需要匠人亲力亲为、一针一线地去完成。
爱国,是核心价值观中个人层面对价值目标的倡导,也是一个公民最基本的情怀。在吉林市现有非物质文化遗产中,体现爱国情怀的项目很多,第三批吉林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磐石革命斗争故事”,它展示了在长期的革命斗争中,磐石人民表现出大无畏的英雄气概。
三、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的主要方法
文化遗产曾经是当时历史时代的宝贵遗存,融入到当下的生活需要契机,尤其在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上,需要选择优质、典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作为载体,传播文化遗产当中的优秀传统文化。笔者认为,运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可以通过以下两个方面。
一是通过举办非遗展示展演活动,让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融入现代生活。2016年文化遗产日主题是“让文化遗产融入现代生活”,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只有融入到了现代化的生活,才能真正发挥出它的价值。突出“原生地、本真性”是吉林市非遗展示展演活动的一大特色。当听到“乌拉陈汉军旗单鼓舞”的鼓声敲响、腰铃发出清脆的响声时,观众层层围观、频频喝彩;当“满族秧歌”的舞者脚下生风,在急进中旋转扭动时,观众会感叹传统舞蹈的精彩绝伦。这些参加展演的项目都蕴含着优秀的传统文化,号召群众参与其中,可以激发群众爱国、敬业、友善的思想观念。
二是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培养广大青少年热爱传统文化、热爱祖国、热爱家乡的情感。青少年是祖国培养的栋梁之才,也是培养文化创新能力的主体,组织非遗项目走进校园,可以让学生在受到传统文化熏染的同时,提供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如:国家级非遗项目“满族珍珠球”在乌拉街满族中学建立了传承基地,使更多的学生热爱民族传统体育项目,在活动中传递友善;吉林省级项目“乌拉满族赫舍里氏刻纸与剪纸”传承人立足于学校教学多年,在课堂上传授刻纸与剪纸的技艺,既丰富了学生的学生生活,也提高了他们的动手能力。通过非遗活动进校园,将传统文化中和谐、友善的精神传递给学生,有助于培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注释:
①2013年12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关于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意见》。
参考文献:
[1]费孝通.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2]高小康.非物质文化遗产地阁:传统文化与当代空问[J].文化遗产,2008,(1).
作者简介:
白 宇(1984-),女,吉林省吉林市人,毕业于吉林大学文学院文艺学专业,现就职于吉林市艺术研究所。
基金项目:本文是2016年吉林省社科联立项课题《关于如何运用吉林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培树核心价值观问题研究》研究成果,项目编号:省联164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