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自信背景下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综述及展望
2024-06-23王蕾
王蕾
摘要:翻译作为一种促进不同文化间交流的工具,对文学的发展起到了重要的推动作用,其中就包含中国儿童文学的萌芽和发展。同时,社会整体环境的发展变换也影响着翻译,回顾中国社会的现代化历程,我们也能发现其对本土儿童文学产生了举足轻重的影响。该文旨在通过历时性研究的方法,将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发展历程大致分为4个阶段,分析在社会整体大环境的影响下,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萌芽、发展、反思及未来的展望,旨在归纳过去发展脉络,总结他国儿童文学发展经验,反思当前发展不足,为新时代中国优秀儿童文学作品外译,为新时代讲好中国故事助力。
关键词:中国儿童文学;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历时性研究;时代背景;儿童本位;儿童发现
中图分类号:H059;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b)-0184-04
The Review and Outlook on th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Cultural Confidence
WANG Lei
(Faculty of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Anhui Sanlian University, Hefei Anhui, 230601, China)
Abstract: Translation, as a tool for cross-cultural communication, has played an important role in the development of literature, including the emergence and development of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At the same time, the development of society also affects translation. Looking back at the modernization of Chinese society, we can also find that translation has exerted a significant influence on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This article aims to divide the translation process of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into four stages through a diachronic research. It presents the emergence, development, reflection, and prospects of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under the influence of society. By summarizing the development of children's literature at home and abroad and reflecting on shortcomings of current development, we could boost the translation of excellent children's literature works in foreign countries and tell Chinese stories well in the new era.
Key words: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Translation of Chinese children's literature; Diachronic research; Historical background; Children-orientation; The discovery of children
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的产生可以追溯到19世纪90年代末。伴随着社会动荡和传统儿童观的松动及国外先进思想的传入,作为独立形态的中国现代儿童文学开始出现。在此之前,中国儿童几乎被剥夺了自主权,长期被看成是父母的附属品。这一点从中国传统的三纲五常以及儒家对孝的定义上我们不难看出。因此,由于对儿童地位的忽视,导致在中国古代专门为儿童创作的读物几乎为零,因此儿童不得不将就着从当时流行的文学和娱乐中挑选出他们可以读的材料,如《西游记》。即使当时有专为儿童创作的读物,也因为其刻板说教的口吻,加大了阅读难度,且并不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总的来说,在旧中国,由于对儿童地位的忽视,导致儿童文学的发展进展十分缓慢。
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发端于1989—1919年,时间虽短,但对中国本土儿童文学的诞生和发展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898 —1919年儿童文学翻译
1.1 背景
伴随着西学东渐思潮的影响,中国也经历了从器物学习到制度学习再到文化思想学习的革新,因此中国历史上开启了一次重要的译事[1]。受社会思潮的影响,西学翻译也从自然科学翻译,过渡到社会科学翻译,再到文学翻译。1898—1919年的儿童文学翻译也潜流于该时期的文学翻译之中。借助对传统儿童观的批判,以及对外来儿童教育观思想的大力推崇,中国的儿童文学翻译在这一时期开始蓬勃发展。
但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受制于时代的影响,主要是以励志图强为主题,鼓励儿童树立远大抱负和理想,增强儿童的爱国之情。所以从整体来看,该时期的儿童文学已经取得了长远的进步,但是文学翻译的重心仍是从成人的角度出发,并且译者不管是从标题的翻译还是内容的排版上,都是以成人的视角为基准,强调儿童作品的教化和激励作用。
1.2 重要翻译作品和译者
从目前的统计数据来看,这一时期所翻译的儿童文学篇目约为120篇/部,包括佚名在内的主要译者约65人[2]。该时期较为著名的译者包括林纾、周桂笙、包天笑等。
对于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可以大致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为1898—1907年,这一阶段有两大标志性的翻译倾向。一是自薛绍徽翻译了儒勒·凡尔纳的《八十日环游记》后,国内对科幻小说的翻译掀起一股热潮,除了对法国儒勒·凡尔纳的作品进行翻译外,如《海底两万里》《环绕月球》,还包括对日本科幻小说家押川春浪作品的翻译,如《空中飞艇》《银山女王》和《千年后之世界》等。二是,除了对科幻小说的翻译热潮外,还有对几大世界儿童文学著作的翻译也是在这一时期开始,如著名翻译家周桂笙翻译的《一千零一夜》节选《渔夫的故事》,此外她还翻译了《伊索寓言》和《格林童话》等著名的儿童文学作品中的一些章节。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时期不论是周桂笙还是其他翻译家,对这些经典童话故事的翻译都更偏向于零散的章节翻译,且大多是从英文或日语转译而来,因此对于原著的忠实度还有待提高,加之时代背景的特点,因此这些作品在翻译的时候,归化的手法使用更多[3]。尽管这些作品是零散和归化为主翻译,但是由于我国儿童文学的发展脉络是先有外国儿童文学作品和理论的引入,再有本土儿童文学创作,因此从中国儿童文学发展的角度看,这些名著的翻译还是对我国儿童文学萌芽打下了前期基础。第二阶段是1908—1919年,这一时期对科幻小说翻译的热潮渐渐减退,最具代表性的翻译作品是孙毓主持编译的《童话》,这是我国最早的、成规模的儿童读物。在其编译的《童话》中,不仅有西洋民间故事,还有中国历史典故。朱自强认为“无论从量上还是从质上,支撑《童话》丛书门庭的主要是西方儿童文学的编译作品,中国历史故事的改写,因其作为儿童文学缺乏原生性、典型性而成了无足轻重的陪衬。”[4]
2 19 世纪20年代的儿童文学翻译
2.1 背景
如果将1898—1919年这段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比作是“儿童发现”,那么19世纪20年代就因“儿童本位观”的确立而带来儿童文学翻译的繁荣发展期。该时期提倡革新,在儿童文学方面,受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观和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观的影响,整个社会大力推崇“儿童中心主义”学说。在卢梭《爱弥儿》一书中,就充分证明了儿童独立人格的存在以及培养儿童独立人格的重要性[5]。因此,受这些思想的影响,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和创作不再是特定目的服务,而是注重对儿童精神世界的探索和对儿童独立人格和自我需求的发现,翻译也逐渐回归本质,不再以成人视角出发选择和叙事。
2.2 选材及翻译原则
该时期的儿童本位观的确立直接影响了儿童文学翻译方面题材、译者和文体的选择。在选择翻译什么作品方面,因童话作品贴合儿童身心发展规律,符合儿童的审美和价值取向[6],因此这一时期童话作品的翻译取得成就最为引人注意。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从选材开始就将儿童分为不同年龄段进行考虑,更有甚者将儿童作品按照类目分为9种,涉及童话、故事、传说、寓言、儿歌等。周作人是这一时期主要的翻译家之一,在其作品中就指出了童话作品对于儿童教育和儿童天性培养的重要作用,且因安徒生作品中大力渲染“儿童本位”的情感色彩,所以这一时期掀起一股“安徒生”热。周作人早在《童话略论》中就提道:“今欧土人为童话惟丹麦安兑尔然(Anderson)为最工,即由其天性自然,行年七十,不改童心,故能如此。”[17]
在这一时期,白话文逐渐取代文言文,成为文学翻译作品的主要语言形式,这种文体上的转变也让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更加通俗易懂。同时,在翻译的原则上,译者也逐渐隐形,相较于19世纪20年代前更为归化的翻译手法,之后的译者多提倡直译的方法,将主体让位于儿童,以便更好地切合以“儿童本位”为中心的儿童文学翻译。这一时期较有代表性的翻译作品包括周作人翻译的《卖火柴的女儿》和鲁迅翻译的《小约翰》等。
3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的儿童文学翻译
3.1 背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儿童文学翻译不再像二十年代单纯注重儿童本性的发掘和培养,而更加偏向政治性主题,儿童文学的总体发展也从儿童性和文学性,走向革命性和阶级性。
3.2 译介题材
这一时期,译者在选择翻译题材方面也有了较大的转变。在19世纪20年代,翻译的作品大多以童话、寓言故事和科幻作品为主,以寓教育于乐的形式,选择的作品也更加符合儿童的身心发展规律和认知水平。但在20世纪三四十年代,在民族存亡的紧要关头,儿童文学翻译的选材也更偏向于现实主义。这一时期,由于苏联儿童文学作品更加符合我国抗战时期的总体背景,因此其受到了推崇,尤其以现实主义为导向的作品更是受到青睐,如鲁迅翻译苏联作家班苔莱耶夫的中篇童话《表》等。
4 改革开放后儿童文学翻译
4.1 背景
自中国走上了改革开放的道路后,国内经济、文化、科技、贸易等领域全面开花,伴随着经济和社会发展,文学领域也取得许多瞩目的成就。此外,在国际上,1989年联合国大会决议通过了《儿童权力公约》,国内也在1991年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并在次年中国宣布加入《儿童权利公约》。这一系列举动以及中国整体开放的趋势,让儿童文学翻译得到蓬勃发展,让儿童文学翻译文本的选择再次关注到了儿童本身,让儿童文学翻译再次回归到了翻译的本质上。该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倡导:善于从儿童的角度出发,以儿童的耳朵去听,以儿童的眼睛去看,特别以儿童的心灵去体会,就必然会写出儿童能看懂、喜欢看的作品来。
4.2 主要作品和译者
由于这一时期翻译作品数量和译者数量的激增,对这一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趋势进行总体评价和定论会有些困难,但是我们可以确定的一点是,这一时期的儿童文学翻译,不管是数量还是质量上,都取得了极大的飞跃[8]。与前两个时期相比,可以注意到改革开放后,包括近些年选择的儿童文学,其中人物都有着鲜明的人物特征,这也是译者关注儿童发展,注重培养儿童个性和独立性的表现。此外,改革开放后我国儿童文学的翻译原作不再拘泥于某一特定国家或地区,各国的儿童文学选集都囊括在内,包括英国、美国、瑞典、加拿大和日本等。因此为了更好地满足儿童的需求,儿童文学的出版呈上升态势,以儿童文学出版为主的各省级出版社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同时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题材也更是多种多样[9]。
这一时期较为经典的儿童文学翻译如下。首先是对童话故事题材作品的翻译。叶君健翻译的《安徒生童话全集》,因其娴熟的翻译手法和深厚的语言功底,其译本更是被有些丹麦报纸称赞为所有中文译本中最佳。杨静远翻译的《彼得·潘》、任溶溶翻译的《木偶奇遇记》,又被称之为《匹诺曹历险记》等作品,都为现在的儿童所熟知,并且有些被改编成了电影和动画片供儿童观看。其次是对动物故事题材作品的翻译。如傅祥文翻译的《时代广场上的蟋蟀》、杨景远及乔向华翻译的《杨柳风》等。最后是奇幻作品的翻译,这一时期除了童话题材作品翻译较为出名之外,奇幻故事的翻译作品也在国内掀起不小的热潮,如英国女作家罗琳的系列长篇魔幻小说《哈利波特》等。总的来说,新时期儿童文学作品的翻译在题材和译介形式上都呈现出多元化的倾向,无论是童话、诗歌还是科幻小说,各种题材的作品都相继涌现。此外,随着科技的发展,报纸、杂志、电影、电视及互联网等媒介的出现和繁荣,也加速了这一时期外国儿童文学的翻译和传播。
5 儿童文学翻译反思与展望
中国儿童文学翻译发展至此,已经走过了一百多年的历史。在这一百多年中,儿童文学翻译从对儿童的发现,到儿童本位观的确立,到对儿童地位的忽视甚至儿童文学翻译的停滞,最后到新时期儿童文学翻译的回归,中间走过了一段较为曲折的过程。相较于国外对儿童文学翻译,国内的研究不管是从规模,还是从其地位上,都有待提升[10]。
首先,当代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广度上仍有待提升。国内对于小说之外的儿童文学形式研究仍存在空缺,如图画书的翻译、儿童电影字幕的翻译、儿童诗歌和戏剧等的翻译研究。此外,还有对于儿童文学翻译的功能,儿童文学翻译的策略,儿童文学翻译的规律和特点等的研究。另外,值得注意的是,至今还未有对我国本土的儿童文学作品外译的权威研究出现,因此对于我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的外译迫切需要关注和重视起来[11]。中国儿童文学发展至今,已经有大量的本土优秀作品,如何做好这些作品的外译也是我们需要关注的问题,增加对诸如《青铜葵花》等成功先例进行剖析和研究,让我国优秀的儿童文学作品更好地向外传播,讲好中国故事。
其次,目前市面上儿童文学翻译作品的质量上也有待加强[12]。过去一百多年间,受到社会背景和政治环境的影响,儿童文学的翻译工作很难做到独立发展,有时甚至脱离翻译的本质,成为教化和阶级斗争的工具。进入新时期后,翻译市场繁荣发展,但是儿童文学翻译的工作似乎没有跟上节奏。整个翻译市场的规范仍没有到位,翻译作品的质量良莠不齐。过去翻译大家需要花费数年乃至数十年才能翻译出来的作品,现在一年之内就可以完成,但是译作的质量让人难以信服,整个社会节奏的加快也让现在的译者无法花费太多时间琢磨一部作品,因此对于目前儿童文学翻译市场的监督还是十分有必要的,建立严格的市场审批制度,让专业的人筛选符合规范的儿童文学翻译作品进入翻译市场也是我们目前所迫切需要的[13]。此外,由于翻译市场规范的缺失,导致儿童文学作品复译的现象层出不穷。目前,我国儿童文学翻译工作中存在同一作品反复被翻译的现象,浪费了本就缺乏的优质翻译资源。因此应当对现有的国内优秀翻译资源进行合理规划,及时、准确、合理地为儿童提供多样化、全新化的翻译作品,促进儿童文学翻译市场繁荣发展[14]。
再次,儿童文学翻译缺乏科学的研究方法。目前,国内的文学翻译研究大多采用描述性翻译方法,没有形成体系化的研究方法,如语料库之类的实证研究方法仍未得到大力的推广和使用,因此关于我国儿童文学翻译的研究大多停留在描述层面,未能形成科学的理论解释和框架的建构。因此,相关研究学者应当完善研究方法,掌握多种研究方法及手段,如语料库技术,同时借鉴其他相关学科的研究方法,促进实证研究在儿童文学翻译方面的发展。
最后,对其他语种的儿童文学作品翻译的关注度不够,未能真正做到集百家之所长,融百家之所思[15]。目前,我国市面上较为流行的儿童文学译本多为英美国家作品,其他语言如丹麦作家安徒生的童话集的翻译也有很多是转译自英语译本而来。除佀楠楠的《德语儿童文学汉译策略初探》及《从<格林童话>看儿童文学翻译中的归化和异化》外,几乎所有期刊论文的研究视角都是英汉翻译,因此我国对其他语种的儿童文学翻译的关注度相较于国外来说仍有待提升[16]。可以通过开展国别研究的方式,探讨英美、日本、俄罗斯等国家优秀儿童文学作家在中国的翻译、接受和传播,从而取其精华,最终达到促进我国本土儿童文学发展和传播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李利芳.百年中国儿童文学教育学研究演进历程[J].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学报,2022(4):1-12.
[2] 李丽.清末民初(1898—1919)儿童文学翻译鸟瞰[J].三峡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5,27(1):4.
[3] 韩雄飞.回返历史与价值确认:重估1990年代儿童文学[J].文艺评论,2023(2):36-46.
[4] 朱自强.中国儿童文学与现代化进程[M].杭州:浙江少年儿童出版社,2000.
[5] 蓝红军,熊瑾如.国外儿童文学翻译研究:历史、现状与启示[J].山东外语教学,2022,43(6):98-109.
[6] 李文娜.童趣再现:对儿童文学翻译本质的思考[J].中译外研究,2022(1):28-39.
[7] 周作人.童话研究[J].教育部编纂处月刊,1913(7).
[8] 周以.中国当代儿童文学外译研究综述:基于近十年中国知网发表的学术论文统计分析[J].宿州教育学院学报,2023, 26(4):104-108.
[9] 熊丹.功能翻译理论视角下中国儿童文学英译研究[D].合肥:安徽大学,2019.
[10]胡丽娜.域外儿童文学的批判阐释与本土儿童文学的创造性生成[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47(5):77-85.
[11]董海雅,汪海岚.中国儿童文学在英国的翻译与传播:英国汉学家汪海岚访谈录[J].山东外语教学,2023,44(4):1-8.
[12]彭黎丹.从中国翻译史探析国内儿童文学英译问题[J].作家天地,2023(23):120-122.
[13]胡东平,李焱.中国当代儿童文学作品对外译介的困境与出路[J].今古文创,2023(29):119-121.
[14]刘靖,刘方华.国内外儿童绘本翻译研究:现状与展望[J].外国语文,2023,39(6):110-121.
[15]李文娜,朱健平.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现状与反思[J].外语与外语教学,2021(4):43-52,148.
[16]张群星.对2005—2010年中国儿童文学翻译研究的反思[J].安徽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28(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