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小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索

2024-06-23闫百勤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 2024年14期
关键词:中华特色小学生

闫百勤

摘要:小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是当前教育领域的重要课题,理解其内涵至关重要,涉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以及对中国文化传统的自信。目前,教育体系对小学生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育影响深远,但其也受到家庭和社会环境的影响,课外活动和实践经验也起到关键作用。考虑到时代背景和国家发展,需要关注小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策略,通过深化爱国主义教育、家庭和社会共同参与、加强实践和体验活动、丰富中华文化的教育内容等综合措施,有效培育小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从而为他们的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关键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小学生文化教育;爱国主义;教育体系;课外活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中图分类号:G1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24)05(b)-0154-05

Exploration of Cultivati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YAN Baiqin

(Deshun Primary School, Jingning County, Pingliang Gansu, 743400, China)

Abstract: Cultivating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is an important issue in the current field of education, and understanding its connotation is crucial. It involves the understanding and recognition of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lture, as well as the confidence of Chinese cultural tradition. At present, there are some practical problems in the cultural confidence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The education system has a profound impact on it, but it is also affected by the family and social environment.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and practical experience also play a key role in cultivating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Considering the background of the times and the development of the country, it is necessary to pay more attention to how to develop effective cultivation strategies. In this regard, deepening patriotic education is one of the key issues, and the joint participation of the family and society is also crucial. It is also necessary to strengthen practice and experience activities, as well as enrich the content of Chinese culture education. Through comprehensive measures,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cultural confid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an be effectively cultivated, so as to lay a solid foundation for their all-round development.

Key words: Cultural confidence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Cultural education of primary school students; Patriotism; Education system; Extracurricular activities; Excellent traditional Chinese culture

在全球化的今天,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新一代成为教育的重要任务,文化自信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对于小学生而言建立文化自信是其认识世界、认识自我,以及与外界交往的基础。本文旨在探索小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路径,通过分析现状提出策略,并探讨其成效,以期为未来的教育实践提供参考。

1 小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对于小学生而言是一个多层次、多维度的概念,其不仅涉及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认同,也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价值观、道德规范、历史成就及现代发展的理解和自豪感。这种文化自信是小学生成长过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是其建立自我认知、形成正确世界观和价值观的基础。

小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内涵主要体现在4各方面:

一是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包括对中国悠久历史、丰富的文化遗产、伟大文学艺术作品及深邃的哲学思想的学习和理解。通过故事、诗歌、历史事件、传统节日等形式,小学生能够深入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从而培养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

二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念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同,意味着小学生在成长过程中,通过教育和社会实践,逐渐形成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认识到诚信、友善、勤奋、尊重等价值观的重要性,并将其内化为个人行为的指南。

三是对国家的发展成就和现代化进程的自豪,随着中国在国际舞台上的地位日益重要,小学生通过媒体教育及家庭和社会的影响,对中国的科技创新、经济发展、文化繁荣等成就有了更直观的认识和感受。这种认识和感受增强了其对国家和民族未来的信心和期待。

四是国际视野和开放态度,在认识和自豪自己文化时,鼓励其学习和尊重其他国家和民族的文化,培养成为具有全球视野的公民[1]。

2 小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育的现状分析

2.1 取得的成果

2.1.1 文化认同感和民族自豪感增强

文化认同感的增强是小学生在接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教育过程中的首要成果。通过学习中国的历史、传统文化、革命历史及社会主义建设的伟大成就,能够从小培养小学生对自己民族文化的认同和尊重。学校通过更新教材内容,将更多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知识融入日常教学,使学生在学习语文、历史等科目时,能够自然而然地吸收这些文化精髓。而通过课外活动如参观历史博物馆、学习传统艺术、庆祝中国传统节日等,学生能够更直观、深入地体验中国文化的魅力,从而加深对这些文化的理解和认同。

民族自豪感的培养是小学阶段文化自信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成果。在全球化的今天,帮助学生建立起对自己民族和国家的自豪感,是非常必要的。随着中国在世界舞台上地位的日益提升,中国的科技、经济、文化等多方面的成就,都成为在教育中增强民族自豪感的重要内容,让学生深刻感受作为中国人的荣耀和自豪。这种自豪感的培养,不仅加强了学生的国家认同,也为他们树立了积极向上、自信勇敢的人生态度。这种文化自信的培养让小学生不仅能够认识到中国文化的独特性和价值,还能够在全球化背景下保持文化自信不失文化自我。这种文化自信和民族自豪感的培养,不仅对个人的成长发展有着重要影响,也对维护民族文化的连续性、促进文化的创新和发展、增强国家软实力等方面起到了积极作用。

2.1.2 促进文化传承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在当前中国的教育体系中,小学阶段对学生进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促进了文化传承和创新意识的培养,不仅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学习和理解,而且更深层次地影响他们对文化创新的态度和实践。文化传承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育的基础,在小学教育中通过中国历史、经典文学作品等内容的教学,学生不仅学习到丰富的知识,更重要的是学会从中汲取智慧和力量。通过学习古代诗文学生不仅欣赏到诗文中蕴含的美学价值,还能深刻理解其中反映的历史背景和文化精神,帮助学生建立起对中华文化的尊重和自豪感,为文化的深入理解和传承打下了坚实的基础[2]。

在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同时,还强调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通过开展各种文化体验活动、创意比赛等,鼓励学生在继承中发展在传承中创新。例如:学生可在学习传统剪纸艺术的基础上,尝试创作出反映现代社会元素的剪纸作品;在学习中国传统音乐的同时,尝试将现代音乐元素融入其中,创作出新颖的音乐作品。在培育过程中不仅让学生们理解到文化的多样性和包容性,也激发了他们的创新意识和创造能力。教师经常引导学生思考如何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科技结合起来,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的新表现,不仅能够增加学生对文化创新的兴趣,也让其认识到作为未来社会的建设者,有责任也有能力将中华文化发扬光大。

2.2 存在的不足

在小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育进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也存在一些不足之处。

2.2.1 文化自信理解浅显与文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

小学生对文化自信理解的深度及文化教育资源分配的均衡性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化自信培育工作的效果和深度。文化自信理解浅显问题较为普遍,一方面,与目前教育方式有关,在某些情况下学校在文化自信教育上侧重知识的灌输,而不够注重学生的理解和内化,导致学生虽然能够回答出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知识点,但对这些知识背后的深层含义和价值缺乏深刻理解,学生可能知道“四大发明”是什么,却不理解这些发明对于世界文明进步的深远影响,这种知识学习方式,难以真正培养出学生的文化自信。另一方面,学生的生活经验相对有限,缺乏足够的机会去深入接触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虽然学校和社会尝试通过组织各种活动来弥补这一点,但由于经验有限,学生对文化的认识往往还停留在表面,无法深刻感受到文化的魅力和价值,从而影响了文化自信的培养。

文化教育资源分配不均也是一个突出的问题,在不同地区尤其是城市与农村、东部与西部之间,教育资源的差异导致了学生接受文化教育的机会不平等。在资源较为丰富的地区,学生可以通过参观博物馆、艺术展览、历史遗址等多种方式,直观地学习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现代科技的发展;在资源匮乏的地区,尤其是一些偏远农村地区,由于缺乏相关设施和专业人才,学生们文化学习机会相对有限,不仅影响了他们对文化的全面认识,也限制了文化自信的培养[3]。

2.2.2 忽视文化素养与实践体验不足

对文化素养的重视程度不足及缺少实践体验机会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文化自信培育的深度和广度,对小学生形成全面、深刻的文化自信造成了影响。当前的教育环境下,过分重视成绩往往使文化教育得到的关注相对较少,在学校教育中课程设置和教学资源很大程度上侧重于数学、语文、英语等基础学科的学习,而对于历史、美术、音乐等文化素养相关科目的投入和重视程度相对较低。这种现象导致学生虽然能够掌握一定的科学知识和技能,但在文化素养和审美能力上却显得相对薄弱,学生缺乏足够的机会来深入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而影响他们的文化认识深度和文化自信的形成。

缺少实践体验机会也是制约文化自信培育的一个重要因素,文化教育不仅需要理论学习,更需要通过丰富的实践活动来加深理解和体验。在实际教育活动中由于种种原因,如时间、资源、设施等的限制,学生往往难以获得充分的文化实践体验机会,学习中国的书法、绘画、传统音乐和舞蹈等艺术形式,如果仅停留在书本知识的学习上,没有机会进行实际操作和创作,学生就难以深刻体会这些艺术的魅力和价值,进而影响他们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信。

社区和社会层面的文化活动参与也对小学生的文化素养和实践体验有着重要影响,在许多情况下学校和家庭之外的文化资源和活动能够为学生提供更广阔的学习和体验平台,但是这些资源和活动的可访问性并不是对所有学生都是平等的,特别是在偏远和资源贫乏的地区,学生参与这些文化活动的机会更是稀缺[4]。

3 小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策略

3.1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

深化爱国主义教育是培育小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重要策略之一,在全球化和信息化背景下,爱国主义教育对于强化学生的国家认同感、民族自豪感和文化自信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爱国主义教育不仅涉及国家历史和文化遗产的学习,更重要的是激发学生对国家的深厚感情,引导其积极参与国家的建设和发展。深化爱国主义教育需要在课程教学中加强国家历史和文化的教育,通过讲述中国的历史故事、英雄人物及重大历史事件,使学生了解祖国的发展历程和辉煌成就。教师可以运用多媒体教学、情景模拟等多样化的教学方法,增强教学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让学生在生动的教学活动中感受到中华民族的伟大和骄傲。

组织学生参与各种形式的爱国主义教育活动,如参观革命历史博物馆、纪念馆,参加国庆、青少年科技节等纪念活动,以及开展“我和我的祖国”主题活动等。这些活动能够让学生在亲身体验和实践中感受爱国情怀,增强其国家认同感和自豪感。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如网络、社交媒体等,拓展爱国主义教育的渠道和方式;通过制作爱国主题的微电影、微课程、电子书等,让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爱国主义教育;鼓励学生利用现代技术手段表达自己的爱国情感,如创作爱国诗歌、绘制爱国画作等,以增强其表达能力和创造力。家庭和社会也应积极参与爱国主义教育,家长可以通过讲述家族爱国故事、参与公益活动等方式,引导孩子树立正确的爱国观,社会各界也应通过举办公益活动、志愿服务等形式,营造有利于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的良好环境[5]。

3.2 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参与

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参与对于小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在这个过程,家庭作为孩子成长的第一个环境,对孩子的价值观、行为习惯及文化认同起着决定性的影响;社会作为家庭的延伸,通过各种文化活动、媒体宣传和公共教育,为孩子提供了学习和体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广阔舞台。家庭教育在培养小学生文化自信中占据核心地位,父母和其他家庭成员通过日常生活中的言传身教,向孩子传达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家庭可以定期组织阅读中国经典文学作品、观看中国历史纪录片、参与中国传统节日庆祝等活动。这些活动不仅能够增进家庭成员之间的情感,也能够让孩子从小就沉浸在浓厚的中国文化氛围中,自然而然地形成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豪感[6]。

社会环境的影响也是不容忽视的,学校、社区、媒体和各类文化机构应该发挥各自的作用,共同营造有利于小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环境;学校除了在课堂教学中传授中国文化知识外,还应该举办各种形式的文化活动,如中国传统节日庆典、文化艺术展览、诗词朗诵比赛等,让学生有机会在实践中学习和体验中国文化。社区也可以组织类似的活动,提供给孩子们更多参与社会服务的机会,通过服务学习的方式加深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解和认同。媒体和网络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的信息传播渠道,也应承担起传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责任,通过电视节目,以及网络视频、动画片等形式,生动地展现中国文化的魅力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成就。这些内容不仅能吸引孩子们的注意,也能在无形中增强其文化自信。

家庭与社会的共同参与还体现在对孩子们进行正确网络文化引导上,信息时代背景下保护孩子不受不良信息的影响,引导其积极健康地接触和利用网络资源,是家庭和社会共同的责任,孩子不仅能够更加客观地认识中国文化的独特价值,也能够在全球文化交流中增强自信,积极传播中国声音。

3.3 加强实践和体验活动

加强实践和体验活动能够让学生在实践中深入理解和体验中华传统文化,从而增强其文化自信和国家认同感。组织学生参加各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实践活动,如书法、国画、传统音乐和舞蹈课程,可以让学生直接接触和体验中国文化的独特魅力。通过亲手书写汉字、绘制国画、学习传统乐器或舞蹈,学生不仅能学习到具体的技能,更重要的是能够深刻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和审美价值,从而培养对本国文化的自豪感和自信心[7]。

通过安排学生参观历史博物馆、革命纪念地、文化遗址等,可以让其亲身体验中国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文化成就,这种亲身的体验活动能够让学生对中国历史有一个更直观、更深刻的认识,增强其历史意识和民族自豪感,有助于学生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历史渊源和文化基础,进一步增强文化自信。利用传统节日和重要纪念日组织特色文化活动,如春节、中秋节、国庆节等,通过传统节日的庆祝活动让学生体验中国的传统习俗和文化精神,通过包饺子、挂灯笼、写春联等活动,让学生在实践中感受节日的文化意义,理解中国文化的家庭观念和社会价值,从而增强对中国文化的认同和自信。鼓励学生参与社区服务和文化交流活动,如志愿服务、文化展演、国际交流等,通过这些活动学生不仅能够实践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能够与来自不同文化背景的人进行交流,展现中国文化的包容性和独特魅力。这种跨文化的交流和服务经验,能够增强学生的国际视野,加深其对自己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8]。

3.4 丰富中华文化教育内容

丰富中华文化教育内容是培养小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关键,多样化深入浅出的教育内容,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同,从而增强其文化自信。丰富中华文化教育内容,不仅要求教育内容涵盖广泛的文化领域,还要求教育方式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教育内容需要涵盖中国的历史、文学、艺术、哲学等多个方面,以全面展现中华文化的丰富多样性和深厚底蕴。通过讲述历史故事和英雄人物,可以培养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民族自豪感;通过研学古代诗词、经典文学作品,可以提高学生的文学素养和审美能力;通过教授书法、国画、传统音乐和舞蹈等,可以让学生直接体验和感受中华传统艺术的魅力[9]。

教育内容还应当注重传统与现代的融合,展现中华文化的生命力和时代感,可以通过介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现代社会中应用、创新的现代艺术作品来实现。这种融合不仅能够帮助学生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现代价值,还能激发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新和发展的兴趣。教育内容应该强调文化的多元性和包容性,让学生理解中国文化不是封闭的,而是在与其他文化交流互鉴中不断发展的,通过比较中外文化的异同,让学生认识到中华文化的独特性,也能增强其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丰富教育内容和形式,如数字化教学资源、网络课程、虚拟现实体验等,可以使中华文化教育更加生动有趣,更容易被学生接受。这些现代教育手段不仅能够提高教育的效率和效果,还能够让学生在互动和探索中深入了解中华文化[10]。

4 结束语

小学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培育不仅是多方面共同努力的结果,也是面向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教育体系的完善、家庭和社会的积极参与、丰富多样的实践活动及与时俱进的教育内容,共同促进小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这种自信不仅表现在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和传承上,也体现在对现代中国发展的自豪和对未来的积极态度上,培养具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新一代,对于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具有深远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胡紫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培育路径探索[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23,7(36):183-188.

[2] 张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及其实践路径探究[J].水文化,2023(3):31-34.

[3] 周欢.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研究[D].大连:大连医科大学,2022.

[4] 曹晶晶.新时代增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途径[J].汉字文化,2021(23):159-160.

[5] 袁晓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践路径探析[J].中共伊犁州委党校学报,2021(4):20-23.

[6] 冯诗琪,郭凤志.提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实践智慧研究[J].重庆社会科学,2021(11):29-39.

[7] 云杉.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对繁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思考(上)[J].红旗文稿,2010(15):4-8.

[8] 江传月,梁绮婷.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源泉[J].南方论刊,2024(2):81-83.

[9] 胡松林.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J].辽宁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23(1):111-115.

[10]王蕾,彭剑勇.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溯源与时代意义[J].边疆经济与文化,2022(11):84-88.

猜你喜欢

中华特色小学生
特色种植促增收
怎样培养小学生的自学能力
中医的特色
完美的特色党建
Satiric Art in Gulliver’s Travels
An Analysis of "The Open Boat"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Naturalism
On the Images of Araby and Their Symbolic Meaning
A Study of the Feminism in Mary Shelly`s Frankenstein
我是小学生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