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初中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策略探析
2024-06-21王莹莹
王莹莹
摘要:在历史的长河中,中国以文化的博大精深、文明的延续长久而闻名于世。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学科教学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提升学生人文素养的重要手段。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有效利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资源,激发学生兴趣,提高学生审美素养,使他们感受传统艺术元素魅力,增强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关键词:初中美术教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合;文化自信
《义务教育艺术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艺术课程以立德树人为根本任务,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着力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革命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坚持以美育人、以美化人、以美润心、以美培元,引领学生在健康向上的审美实践中感知、体验与理解艺术,逐步提高感受美、欣赏美、表现美、创造美的能力。为此,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应注重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把握教学深层内涵,彰显文化之美,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和文化素养,引导学生借助美术学科内容,加深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感悟。
一、感悟文化深度,提升审美能力
在初中美术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感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可使他们从中获得丰富的滋养,激发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热爱,坚定文化自信。教师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美术教学,还可以给学生带来更加唯美的意境,进而提升审美能力。
(一)有效利用艺术欣赏课形式
艺术欣赏课是能够有效提升学生审美能力的重要课型。教师要精选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美术作品在课堂上进行展示,帮助学生感悟文化,提升文化内涵,促进审美能力的提升。其中,中国画是传统文化的集中展现,中国画讲究“画分三科”,即人物、山水、花鸟,以此精准概括宇宙、人生和自然三者之间的联系。国画的魅力在于意境,能给人以充分的想象空间,让思维徜徉在艺术与哲学之间,不断升华和感悟,进而让人流连忘返、兴致盎然。
例如,人美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下册《中国画的笔墨情趣》一课是初中美术课堂上的第一节中国画课程。在中国画中,笔墨不仅是绘画的基本元素,更是表现画家个性和风格的重要手段。教师要引导学生通过欣赏大量的中国画作品,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和艺术家的审美追求,提升审美能力。
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笔墨的运用融合着传统书法艺术的精髓。中国画中的线条和墨色变化受到书法的影响,形成了独特的艺术风格。画家通过运用不同的笔法、墨法和构图技巧,表现出丰富的情感和意境。这种融合使得中国画在笔墨情趣上既有书法的韵味,又有绘画的视觉效果。
另一方面,教师要引导学生了解笔墨情趣中的文化融合还体现在历史文化的传承上。中国画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内涵。画家在创作过程中常常借鉴古代经典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将其融入自己的作品中。这种融合不仅体现了画家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也使得中国画在笔墨情趣上更加具有历史感和文化深度。
(二)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插图文化
教材中的很多插图都具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特色内涵。例如,人美版美术教材九年级下册《陶艺创作》一课中的教材插图就完美展现了我国的陶瓷艺术。中国陶瓷艺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在人类文化史上具有突出贡献,在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中占有重要位置。教师要引导学生能够深刻体会陶艺悠久的历史和辉煌的成就,除了让学生了解和掌握泥条状成型法等基本造型方法外,也要培养学生对优秀作品的分析能力,促使学生对作品的艺术风格和表现手法有深度感悟。陶艺创作课蕴含着深厚的传统艺术内涵,可以激发学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提升审美感知能力。
二、丰富学习方式,坚定文化自信
在美术教学中融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师需要创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法,以活泼多样的课程内容呈现形式,适应不同年龄阶段学生的认知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学生主动探索和研究传统文化元素,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理解传统艺术的文化价值,增强中华民族自豪感,坚定文化自信。
(一)在大单元整体教学中融入传统文化元素
大单元整体教学是新课程改革背景下的重要教学方式,教师可以在课堂上将具有相同传统文化元素的课程融合为一个大单元设计主题活动,以学习任务的形式引导学生通过分析、对比、提炼和总结,主动探索和研究单元主题中的传统文化元素,形成文化认同,坚定文化自信。教师可将具有相同传统文化元素的美术课程,如中国画、书法、民间美术等整合成一个大单元,巧妙地设计相关主题,进行大单元整体教学。教师也可以不同主题为背景,如传统节日、民间故事、民间艺术等,将其整合为一个大单元,引导学生了解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
例如,在教学人美版美术教材八年级上册《中国山水画》《中国山水画的形式美》《三位中国美术家》《如何欣赏书法作品》这四节课时,教师就可以传统文化元素“中国画的文化艺术”为中心,将四节课时整合成一个大单元进行整体教学。教师可引导学生先综合欣赏评述这四节课中共同蕴含的传统文化元素“中国画的文化艺术”,然后,再引导学生具体去寻找中国画造型表现中的中国特色。学生发现中国画中既有笔墨的运用方法,也有山水景物的表现方法,经过技法的逐渐磨练,基本可以掌握水与色的渲染运用方法,也能驾驭对于构图的各种基本要求。这样,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会了欣赏,产生了更多的创意,并在中国画技法的基础上添加自己的想象,让创作的画面更具表现力,更能体现“外师造化,中得心源”的艺术境界。进而,学生就会深度了解内涵和价值,增强文化自信。
(二)通过实地考察与体验增强文化融合意识
实地考察与体验是增强学生文化融合意识的有效途径。教师要通过组织研学活动,如参观本地的博物馆、艺术馆等文化场所,使学生亲身感受到不同文化背景下的美术作品所蕴含的不同意境。通过实地考察,学生能够更加直观地了解不同文化的艺术风格,为创作实践提供丰富的素材和灵感,同时增强文化融合意识。
例如,在教学人美版美术教材八年级下册《关注身边的美术遗存》一课时,教师可带领学生到沈阳故宫去参观。沈阳故宫是全国仅存的两大古代宫殿建筑群之一,它不仅是中国著名的历史古迹和旅游胜地,而且是优秀的世界文化遗产。行走在故宫之中,一砖一瓦都能让学生感受到悠然古韵。精美的彩画、影壁以及丰富的瓷器服饰等馆藏品则让学生不时发出赞叹。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学生增进了对中国历史文化的了解,进一步感受到中国各民族之间历史文化的不断借鉴、融合与发展,增强文化融合意识。
(三)在实践创作与展示中理解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学生创作实践是检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否真正融入初中美术教学的关键环节。教师要多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创作活动,尝试将所学文化知识运用到实际作品创作中。通过创作实践,学生能巩固所学知识,培养创新精神和动手能力。此外,教师还要通过组织展览、比赛等活动,积极展示学生的创作成果,激发其学习和创作热情。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在美术课堂上以其所了解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进行美术作品创作。例如,画一幅山水画轮廓,学生要了解所画山川的特色,先储形于心,再赋形于手,不以“肖形”为则,而以“通意”为美。山水树木、气势轮廓,都要体现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进而赋予其独特的意境。通过实践,学生能够感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魅力,提高实践和创新能力,增强文化自信。
教师也可以组织书法比赛、国画创作比赛、艺术辩论赛、角色扮演等活动,引导学生在互动中学习和交流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知识,在实践中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学习和运用传统绘画技法、图案纹样等,创作具有民族文化特色的美术作品。例如,在教学人美版美术教材八年级上册《美化生活的装饰布》一课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分析“莲花飞天藻井”中的纹饰,并通过纹样来感受石窟艺术中体现的匠人精神,理解传统艺术中体现的传统文化,增强文化自信。
三、跨学科融合教学,理解文化内涵
创造性地设计任务是跨学科教学的核心,项目驱动的学习活动可以帮助学生将不同学科的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通过所跨学科特点来进行文化渗透和融合。在美术教学中,整合跨学科资源包括与语文、历史等其他学科的融合,共同构建丰富的文化情境。通过跨学科资源整合,学生能够更全面地理解美术作品背后的文化内涵,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
例如,在教学人美版美术教材七年级上册《家园》一课时,教师可以让学生三次诵读《弟子规》中的“凡是人,皆须爱;天同覆,地同载。”第一次是在学生对故乡山水、风土人情有所了解之后的诵读;第二次是结合学生实际生活中献爱心活动的诵读;第三次是在创设了与需要关爱的人们进行真情告白后的诵读。三次诵读一次比一次更有激情,这是对学生心灵的触动,这样才能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的理解。在美术教学中结合国学经典,引导学生了解人与人之间、人与自然之间的紧密联系,让和睦相处、互相关爱成为日常,从而实现“仁爱”之美。
在美术教学中融合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符合新课改的要求。教师要梳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元素和内涵,并结合教材进行分析,最终形成相关美术课程资源。这样不仅能增强学生的鉴赏能力和动手操作能力,还能为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起到“润物细无声”的铺垫作用,使学生提升人文素养,增强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陈琳.核心素养背景下小学美术融入传统文化教育的探索[J].教育艺术,2024(1).
[2]李羽卉.核心素养下小学美术传统文化教育新探[J].美术教育研究,2019(10).
(责任编辑:赵春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