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单元整体教学视域下的初中历史教学初探

2024-06-21罗茶凤

辽宁教育·教研版 2024年6期
关键词:整体教学初中历史

罗茶凤

摘要:随着《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的颁布,基于核心素养发展要求,整合教学内容,实施单元整体教学引起了历史教师的高度关注。教师根据课程实施的单元教学目标,开发、重组相关的教学内容,设计连续性的单元整体教学,能够让课时课教学更有整体性、全局性,体现历史学科知识结构的完整性,更好地促进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落实。

关键词:初中历史;单元 ;整体教学

2022年4月,教育部印发《义务教育历史课程标准(2022年版)》(以下通称“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内容由若干个学习专题组成,这些专题是教材学习单元的组成部分。”历史教师在分析教材时,应将教材中的单元作为一个整体通盘考虑。统编版历史教材的编写提示历史教师应树立单元整体意识,从传统的以课时和知识点为中心的教学,走向以核心素养为指向的单元教学设计。基于核心素养的大单元教学设计是走向深度学习的必经之路。笔者以统编版历史教材八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为例加以阐述。

一、深入研读教材,制定素养导向目标

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是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重要课程,注重培育学生核心素养。”教师应从发展学生核心素养的高度制定教学目标,将核心素养的培育作为教学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发挥教学目标的指引性、规定性作用。第三单元“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包含4个课时的内容,主要讲述与辛亥革命相关的史实,学习主题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笔者通过解读新课标,分析教材,对教材内容进行整合后,把这个单元的素养导向教学目标设定为:

1.了解本单元基本线索和重要的事件、人物,知道重大史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原因和结果,让学生初步养成历史时序意识和历史空间感。

2.了解孙中山早期的革命活动,理解孙中山创建同盟会以及提出三民主义思想的合理性和先进性。分析武昌起义成功的原因,认识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通过阅读教材,了解二次革命、护国战争等史实,理解二次革命是辛亥革命的延续,感悟孙中山等革命派作出的顽强努力和坚定的革命精神。

4.结合语文、地理等学科知识,尝试阅读近代的文献材料、图像材料,观察实物材料,查阅地图,分析、概括并提取其中的历史信息。通过探究与讨论,强化国家认同、民族认同、文化认同;尝试运用可靠的、典型的史料对历史问题进行论证,有根据地说明自己对历史问题的看法。

二、立足单元主题,设计单元整体教学

基于对新课标和教材的分析,笔者把本单元的教学主题定为:通过展现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民主共和的追寻历程,认识辛亥革命的成功与失败。围绕该教学立意,把本单元4个课时的内容作为广义上的辛亥革命来看待,提炼大概念“资产阶级革命派对民主共和的探索”,对单元教学内容进行整体教学,课时分配如下:

第一课时:探索的准备,革命旗帜“三民主义”。内容主要包括第8课“革命先行者孙中山”以及第9课“辛亥革命”中的第一部分“革命志士的奋斗”。

第二课时:探索的成果,清朝统治终被推翻,民主共和深入人心。内容主要包括第9课“辛亥革命”中的“武昌起义”以及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中的“中华民国的建立”以及《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第三课时:探索的失败,窃国大盗逆潮流,军阀割据民遭殃。内容主要包括第10课“中华民国的创建”中的“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以及第11课“北洋政府的统治与军阀割据”。

第四课时:单元复习(见图1)。

三、注意“点—线”结合,形成历史学科结构

历史课程内容的基本结构是根据时空顺序,通过精选基本的、重要的、典型的史事,采用“点—线”结合的方式加以呈现,强调“点—线”结合,以“线”穿“点”,以“点”连“线”。

(一)以“点”连“线”成结构

“点”是具体的历史事件,“线”是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点”是“线”的枝叶,厘清“点”才能凸显“线”的清晰。“线”是由“点”构成的,是历史课堂教学的灵魂与主线,彰显单元主题的教学意义与价值。

例如,针对第一课时,笔者先确定了“革命”这条“线”,然后用“革命”这条线把孙中山的早期革命活动、同盟会与三民主义、革命志士的奋斗三个主要历史事件“点”串起来,形成了脉络清晰的主线:走上革命道路—成立革命政党—提出革命纲领—进行革命斗争。

(二)精选史料优化“点”

历史事件及人物与当下时代环境差距较大,学生难免感到抽象、枯燥,历史教师需要在课堂上精选相关的典型视频资料或文本材料,让学生感知历史,引起思考,最终去认识历史。例如,对于“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这个教学点的处理,笔者展示了以下史料。

材料一:共和政体成,专制政体灭;中华民国成,清朝灭;总统成,皇帝灭……新官制成,旧官制灭;新教育兴,旧教育灭;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天足兴,纤足灭……鞠躬礼兴,拜跪礼灭——摘编自1912年3月5日《时报》刊载的文章《新陈代谢》

材料二:(辛亥革命)没有从根本上摧毁封建制度和封建文化的根基……在此后的几十年中,中国社会一直在更为复杂的矛盾漩涡中挣扎和沉浮,在封建传统与近代文明的双向拉力中艰难迈步——摘编自曾宪义、郑定《中国法律制度史研究通览》

师生通过共同分析史料得出结论: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虽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但宣告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的终结,拉开了中国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序幕,极大推动了中华民族的思想解放。

这个结论的得出,需要教师带领学生把这一单元内容学完以后才能有更加深入的理解。教师通过创设情境引导学生从史料中提取关键信息,并进行归纳梳理,培养学生“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历史学习方法。

四、强调生本实践,聚焦历史核心素养

新课标指出,“历史课程的教学以学生为本”“体现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实现历史课程育人方式的变革”。教师应充分选择多样化的教学资源,创设有利于学生探索与交流、发现与迁移的学习情境,培育学生的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笔者在单元教学中为学生创设了如下教学情境。

活动情境一:以历史发展时间为轴,编写简要的历史大事年表。

活动情境二:观察并识读《武昌起义和全国各省独立形势图》《二次革命形势图》《护国战争形势图》,从历史地图中辨识、获取重要的历史地理信息,了解历史事件的过程。

活动情境三:通过解读教材中孙中山、章炳麟、邹容和《革命军》、陈天华和《猛回头》《警示钟》,以及三民主义、秋瑾、黄兴绝笔书、黄花岗七十二烈士墓、湖北军政府、用手枪逼出来的都督、孙中山与临时参议院议员合影、袁世凯就任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后与北洋将领合影、《中华民国临时约法》部分条文、宋教仁遇刺、1914年底北洋政府在北京举行祭天活动等图文资料,获取有效信息,并通过材料研读,学会论从史出的史学方法,认识到图文资料是了解历史的第一手资料。

活动情境四:搜集辛亥革命历史事件相关的图片,将图片进行分类并配上文字说明。在此基础上,开展“图说历史”活动,让学生以黑板报、手抄报、历史图集等方式进行交流。

活动情境五:观察并绘制近代历史地图。根据不同的学习主题,观察形势图(如《二次革命形势图》《护国战争形势图》),绘制示意图(如《二次革命中支持革命党的省份示意图》),展示绘制出的历史地图,解说图中的历史信息。

活动情境六:观看相关历史题材的影视作品,如《临时大总统》《武昌起义》《秋瑾》《宋氏三姐妹》《十月围城》《辛亥革命》等,撰写观后感并进行交流。

总之,整合历史线索和历史知识展开单元整体教学思考和教学设计,是基于历史逻辑和教学逻辑,由统编版教材特点和新课标决定的。教师整合教材实行单元整体教学,不仅可以加深学生对历史发展脉络的认识,增加历史课堂的广度,也有助于联系历史教科书中的相关内容,从而增加历史课堂的厚度,实现学生历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和提升。

参考文献:

[1]余根平.大单元视域下初中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探微:以“西欧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为例[J].中学课程辅导,2024(2).

[2]汤雪辉,张芬芳.初中历史大单元教学寓“育”于“教”的路径探究[J].中学历史教学参考,2023(36).

(责任编辑:赵静璇)

猜你喜欢

整体教学初中历史
实施整体教学 落实语用训练
整体教学:儿童数学教学的智性建构
译林版小学英语story time板块整体教学的探索
关于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探讨
巧用单元课文整合有效实施群文阅读
历史故事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历史探究能力, 促进课堂自主学习
初中历史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探析初中历史教学中小组合作学习的教学模式
初中历史反思性教学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