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思考
2016-11-10喻春龙
摘要:文化自信是一个政党、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对其文化传统、价值理念和精神追求的充分肯定。新闻媒体是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建设者与推动者,坚定文化自信,既是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立身之本,也是践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要求。新闻媒体若不坚定文化自信,舆论引导效果就会打折扣。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需要抓好切实可行的着力点。
关键词:新闻媒体 文化自信 舆论引导
习近平总书记反复强调“文化自信”的重要性,认为“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说到底是要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国有坚定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本质是建立在5000多年文明传承基础上的文化自信”。作为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重要建设者与有力推动者,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既是实现自身科学发展的立身之本,也是践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的要求。
新闻媒体不讲文化自信,舆论引导效果令人堪忧
2016年8月15日,是日本宣布无条件投降71周年纪念日,里约奥运会赛事正在进行中。然而,影视明星王宝强此前一天凌晨自曝离婚声明的一条微博,连续数日引发国人围观,媒体大量报道甚至盖过奥运风头,与抗战胜利日的冷清氛围反差鲜明,让人不免有“主流媒体边缘化,边缘媒体主流化”之叹。主流媒体代表主流文化与主流价值观,历来为新闻舆论风向标,故称“议题设置媒体”。王宝强离婚的娱乐效应,竟使新闻媒体议程设置功能跑偏、主流媒体舆论风向标失灵,这是媒体浮躁的表现。老报人范敬宜先生曾经批评说:“媒体的浮躁源于文化的缺失。”①文化缺失,文化自信当然无从谈起。新闻媒体不讲文化自信,舆论引导必然令人堪忧。
历史表明,缺乏文化自信,“不忘初心、继续前进”也就失去了“更根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新闻媒体必须走在前列,正确引导社会舆论,否则,难免被网民情绪牵着鼻子走而成为“网民的尾巴”,尤其在“人人都有麦克风”的新媒体时代。
这些年,每逢雨季城区受灾就有新闻媒体带着刻板成见,跟风吹捧所谓的百年前德国人设计青岛排水系统,而无视“青岛排水,中国制造”的客观事实,对堪称排水系统经典之作的江西赣州福寿沟则置若罔闻。如热炒子虚乌有的“不管你身处何方,美国政府和军队都是你强大的后盾”美国护照,以及简单对比中外地铁上乘客表现(外国人爱读书而国人玩手机)等,也是媒体受网民情绪左右罔顾事实、妄自菲薄使然。虽说报道主观而肤浅,却因病毒式传播而蚕食着国人的文化自信。就这样,有的新闻媒体除在新闻传播活动中自愿充当“网民的尾巴”,还不自觉地沦为西方在华推行文化侵略、精神殖民的“二传手”。
2015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访美时明确指出:“世界上本无‘修昔底德陷阱,但大国之间一再发生战略误判,就可能自己给自己造成‘修昔底德陷阱。”中国社会科学院学部委员程恩富研究员认为,“中等收入陷阱”实际上并不成立,它是美国新自由主义经济学家在拉美地区鼓吹新自由主义并把拉美经济搞乱后杜撰的一个概念。②如今,诸如此类似是而非之说又漂洋过海来到中国混淆视听,从不同角度动摇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摧毁国人文化自信。诺贝尔经济奖得主布坎南有个判断:中国改革开放实践依据西方经验可能“看上去不合理,可是却管用”。在新闻传播活动中,有的新闻媒体不肯在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方面下真功夫,所以难以做到用专业精神、正确逻辑引导人们进行理性思考。
缺乏文化自信在舆论引导上的突出表现
新闻媒体缺乏文化自信,难免对早已认准了的正确事情失去“长期坚持、永不动摇”的定力与耐心,问题意识、创新精神也会大打折扣,并且更为突出地表现在舆论引导工作中。
一是人云亦云,不辨是非。新闻媒体肩负舆论引导职责,本当理直气壮地澄清谬误、明辨是非,但有时并未守土尽责。《沈阳居民家中剁饺子馅 整个阳台掉下楼》《一游客看风景眼球转动太快 致视网膜脱落》《成都男子爬树偷窥女邻居被判强奸罪获刑一年》之类虚假报道屡见不鲜,就是个有力证明。
新闻媒体人云亦云和不辨是非还可能使舆论引导走向反面,无意中带来美化欧美、自我丑化的负面效果。譬如,谈到创新有的新闻媒体刻意放大华人在美国靠“三刀”(菜刀、剪刀、剃头刀)发家,盲目为美国“三片”(薯片、大片、芯片)或“三果”(伊甸园禁果、“启发牛顿发明万有引力定律”的苹果、乔布斯“苹果”)点赞,折射出文化自卑心态。这既违背常识,也不符合文化比较研究逻辑,因为文化比较不能简单归结为高下优劣之分,而应“使我们认识它们的丰富多彩,认识它们的价值,认识它们在人类发展中所占的地位。”③
事实上,人们对美国“三果”津津乐道,却忽视了伊甸园禁果不过为基督教世界一个传说,牛顿因苹果落地而发明万有引力定律也是“早已过时了的传闻”,我国科技史家杜晓庄先生20多年前曾专门撰文打假。④至于乔布斯的“苹果”,近年来有人刻意模仿“李约瑟之问”命名了一个“李光耀之问”:“为何苹果手机不是在中国发明的?”⑤此问通过主流媒体广为传播,虽说初衷仍为寻找破解“李光耀之问”路径,但本质上还是文化自卑心理在作怪。我们并不否认,包括苹果手机在内的诸多高新发明都在国外,但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创新驱动后来居上,也是有目共睹的,“尽管世界上第一台计算机不是在中国发明的,最好的核心处理器也不是在中国,但中国有可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真正把计算变成公共服务的国家,这对将来二十年、三十年的发展,乃至对世界的影响都是巨大的。”⑥这才是需要新闻媒体以高度文化自信与文化自觉,多多益善传播的正能量。
二是创新乏力,跟风模仿。主要表现在玩文字游戏和简单拿来主义。关于玩文字游戏,一个典型案例是有些主流媒体,至今仍好以“中国智造”取代享誉世界的“中国制造”(Made in China),可谓自毁长城,恰恰暴露其对历久弥新的“中国制造”品牌缺乏应有的文化自信。⑦
美国记者萨拉·邦焦尔尼曾经专门做过实验,决定一年不用Made in China任何产品,结果发现自己无法做到而不得不使用如初。她根据亲身经历写成文章《离开“中国制造”的一年》,后来又出版了同名著作,在太平洋彼岸引起巨大反响。⑧“中国制造”海外影响力可见一斑。目前,我国正通过实施“一带一路”战略和“中国制造2025”计划,向世界制造强国迈进。善待“中国制造”就是讲好中国故事,新闻媒体应有此高度文化自觉。
关于简单拿来主义。在欧美地区,每个国家必有一两家发挥舆论风向标作用的新闻媒体引导舆论,如美国《纽约时报》、法国《世界报》等,其他媒体则根据其议题设置跟进报道。香港《文汇报》郑若麟先生观察发现,目前我国尚无一家风向标媒体,国内很多媒体和新闻人都是“看着FT(英国《金融时报》中文网)报道去写他的外国报道和中国报道”!⑨国内新闻媒体唯FT马首是瞻,不啻充当西方在华推行文化侵略、精神殖民的“二传手”,何谈文化自信与舆论引导?当然,更多的跟风炒作是有的新闻媒体出于收视(听)率、发行量、点击率等自身利益考量,主动放弃舆论引导职责使命,踩红线破底线,使得有偿新闻、虚假报道、低俗之风、不良广告有禁不止。
三是用力过猛,有宣无传。用力过猛源于自信欠缺,表现在新闻报道中就是“你想说的都说了,我想知道的你都未说”,传者与受众无法同频共振,即有宣无传。
以典型报道为例。新闻媒体报道先进人物典型有种倾向,即“生前不闻,死后新闻”。因为报道对象无法开口,新闻媒体作为代言人便将好话说尽,用力塑造“高、大、上”的“完人”,却不知“不完满才是人生”(季羡林先生语)。用力过猛,看似“完美”塑造典型,实则成功将其毁灭给人看。笔者撰写此文时,适逢官方舆论场与民间舆论场各在聚焦一人,受众反应与传播效果却反差悬殊:前者通过江西主流媒体及其新媒体平台力推新近病逝的省委第三巡视组组长李泉新,后者则关注26岁上海姑娘张丽君,她婚后不到一年怀孕五个月时查出身患胰腺癌晚期。
2016年8月中旬,《江西日报》、江西广播电视台同日推出追记李泉新同志的连续报道。江西卫视新闻官微连续推送的《他用担当诠释忠诚》《带您认识能有效发现问题的“泉新工作法”》《自身硬的“打铁匠”》三篇文字版报道中,后两篇都只有40多人阅读,无点赞和留言,虽说首篇读者520余人,但仅见两个网民留言,包括逝者生前故友刘金胜记者。此役由主流媒体集中两三天报道完毕便戛然而止,网上网下始终未形成有效互动,网民受众甚至“呵呵”一下的兴趣皆无。其实,李泉新身上不缺鲜活故事,不乏可亲可敬一面,有刘金胜记者留言为证:“北大才子,一身正气,却又温润如玉,让人在不知不觉中对泉新主任多了一份钦佩和亲切……后来,泉新主任成了省纪委常委,进而成为巡视组组长。每次因公见面,依然如兄长般主动招呼、询问,不曾有些许生分。”但主流媒体还是以习惯思维把他塑造成了不近人情、不食人间烟火者,甚至在“病重住院时,拔掉输液针头,赶往巡视一线”,明显用力过猛、目中无人,没把故事讲好。
更多人关注张丽君,是观看了当地电视台为她拍摄的医疗纪录片《爱》,以及网民“虎皮妈”2016年8月8日在个人微信公号推送的观后感《爱,就是在绝望里,依旧成全彼此最好的样子》等开始的。“虎皮妈”文章被朋友圈大量转发,迄今有29278位网民阅读,点赞339次,精选留言46条。另一条由“上海全知道”8月17日跟进微信《爱的奇迹——〈人间世〉感动无数人的上海姑娘张丽君回来啦!》,阅读量迅速飙升“10万+”,网民点赞1947次,精选留言99条,满满都是感人至深的正能量。人们关注张丽君的热情持续升温,传统媒体与新媒体已然良性互动,相关信息呈裂变式传播扩散。
海明威说:“所有人其实是一个整体,别人的不幸就是你的不幸,不要以为丧钟为谁而鸣,它就是为你而鸣。”张丽君向死而生的故事,就达到了引人共鸣之效,因为击中了网民受众的痛点,即“虎皮妈”文章所说:“谁能保证一生幸福?谁能保证一生不抽到烂牌?可贵的是,这个故事除了观众感受到对命运无常的恐惧,更增长了心底对爱和生命的信念,相信千疮百孔的人生里,总有一点阳光值得我们拼尽全力去争取。”除了《爱》的主创人员致力于用真情打动人外,“虎皮妈”等又接力用真情感染了更多网民,共同为生命讴歌,激发了人们共鸣。
国家权威机构最新发布数据显示,我国网民总数已逾7亿之众,互联网早已成为新闻舆论工作主战场。新的形势需要新闻媒体自觉适应新常态,树立高度文化自信打好主动仗,继续开创新闻传播与舆论引导工作新境界。
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的着力点
没有文化自信,文化自觉则无从谈起,新闻舆论工作难免跑偏甚至误入歧途。新闻媒体如何坚定文化自信?笔者认为有两个着力点:以我为主,为我所用;与时俱进,与世偕行。
新闻媒体只有坚定文化自信,才会有以科学的理论武装人、以正确的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的精神塑造人和以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的高度文化自觉。否则,在工作实践中迷失自我和前进方向是早晚的事,2015年“全国两会时间”《穹顶之下》视频病毒式传播的教训就极为深刻。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现在,我们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接近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比历史上任何时期都更有信心、有能力实现这个目标。”所以,新闻媒体还要用中国崛起的成功实践,去验证西方学说理论的正确性。用西方逻辑对中国指手画脚,或者说喋喋不休炒作学术讨论范畴的“李约瑟之问”“李光耀之问”和“三大陷阱”,用一种自卑心态和外人质疑口吻作自我否定,非但不合时宜,缺乏建设性,而且误导舆论。
当然,新闻媒体坚定文化自信与树立文化自觉,并不是说要放弃问题意识。坚持问题导向与坚定文化自信双管齐下,才是新闻舆论工作前进方向。同样是坚持问题导向,新闻媒体为何不多来些“富兰克林·金之问”“利加乔夫之问”呢?⑩同样是阐释中国实践,为何不多推介“张载命题”“费孝通主张”,而非要落入外人设置的“陷阱”?{11}源远流长的中华文化是中华民族独特精神标识,历来是国人固本开新的力量源泉,新闻媒体要向世界讲好中国故事,离不开这份文化自信。在这方面,习近平总书记就为我们做出了很好的表率。他常常引经据典,用中国经典讲中国经验,用中国道理说中国道路,用中国方法谈“中国方案”,彰显着高度的文化自信。
坚定文化自信,还需要新闻媒体与时俱进、与世偕行。文化自信源于古成于今。时代在发展,世界在前行,新闻媒体岂能空谈文化自信而固步自封?只有与时俱进、与世偕行,才能不断增强文化自信,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创造性做好舆论引导工作。目前,传统媒体与新媒体相互排斥现象仍未得到有效扭转,唱衰传统媒体与贬损新媒体之声不绝于耳,而忽视了全球范围内媒体融合大趋势。传统媒体自我定位为宣传工具而非新闻传播平台,长期固守传统话语体系高高在上,网络媒体谣言满天飞,标题党误导舆论等等,也使得一些媒体舆论引导工作长期游走于低层次境界,未能紧跟时代步伐。
与时俱进、与世偕行,需要新闻人加强学习,不断获得新知与提升职业素养,以适应新形势下新闻舆论工作需要。否则,无法及时掌握各行各业新动态,导致新闻不新人云亦云,还会把中国故事讲砸。譬如,中英翻译领域屡见不鲜的现象:运动员姚明的名字被译成Ming Yao;京剧被译成Beijing Opera,有的外国人说就是中国人演的图兰朵或卡门吧;相声被翻译成cross talk,一查字典是电话串音之意;饺子被翻译成pudding(布丁),等等。国务院新闻办公室原主任赵启正同志为此不无感慨:“这就是我们没有文化自信,好不容易有几个宝贵的中国象征性的文化符号非得去附会人家!”{12}
结语
对上述现象,新闻媒体不能置身事外,无所用心,因为新闻舆论工作赋予的“联接中外、沟通世界”的职责使命。以语言文字凝聚文化自信,向世人讲好中国故事,也为国人坚定文化自信提供力量源泉,新闻媒体责无旁贷,义不容辞。这无疑是更高层次要求的新闻舆论工作。
坚定文化自信,是办好中国事情、讲好中国故事的基础。对新闻媒体来说,这是未来坚定自身发展方向,切实履行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与使命的不竭动力。随着民族复兴脚步加快,文化复兴已然成为时代主题和不可逆转的潮流。新闻媒体只有紧跟时代步伐与世界潮流,坚定文化自信并以无需提醒的文化自觉,切实履行职责使命,才能不断提升新闻舆论引导力传播力,卓有成效地开创新闻舆论工作新局面新境界。
(作者单位:江西财经大学)栏目责编:邵满春
注释:①范敬宜:《媒体的浮躁在于缺少文化》,《人民日报海外版》,2007/09/17。
②程恩富:《学习和贯彻新常态下的五大发展理念——解读2016年政府工作报告》,江西省领导干部学习网,http://www.jxgbwlxy.gov.cn/student/course!
③戴 逸:《关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几个问题》,沙莲香主编《中国民族性(一)》,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9年版。
④杜晓庄:《“苹果落地”的传闻可靠吗?》,《光明日报》,1980/03/17。
⑤张 贺:《如何破解“李光耀之问”》,《人民日报》,2016/05/26,第19版。
⑥王 坚:《从计算机时代走向计算时代》,《人民日报》,2016/08/08,第10版。
⑦{11}喻春龙《切实提高新闻舆论传播力引导力的三大着力点》,《声屏世界》,2016(3)。
⑧刘少华《中国呼唤工匠精神》,《人民日报海外版》,2015/04/28,第7版。
⑨郑若麟:《如何抵御西方精神殖民》,江西省领导干部学习网,http://www.jxgbwlxy.gov.cn/student/course
⑩前苏共中央书记E·利加乔夫曾经提出这样一个问题:“为什么我国的所谓改革导致一个世界大国解体,使千万人民陷入贫困,处于无权地位,把我们俄罗斯抛到了资本主义一边;而中国的经济改革却能把国家引导到建设、进步、改善人民生活的道路上,使中国进入了世界大国的行列呢?”他认为:“第一个也是最重要的因素是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作用。”美国的中国问题专家罗伯特·劳伦斯·库恩也证实了利加乔夫的判断,他说:“在对中国的所有误解中,有关中国共产党的问题列为首位。许多人不了解中国共产党,特别是不了解中国共产党从一个‘革命党到‘执政党的角色转变过程。现在,世界对中国的兴趣正在增加,只有理解了中国共产党,才能真正理解中国。”参见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教授张宏毅《国际视野中的中国共产党》一文,2016年6月26日《人民日报》第7版刊发。又,一百多年前,有位名叫富兰克林·金的美国农业土壤局局长访问了中国、日本和朝鲜,并于1911年出版了一本名叫《四千年来的农夫》的书,书中以自问自答的方式提出了一个问题:为什么中国的农夫耕种了4000多年的田地,其土壤还是照样的肥沃?答案是以粪为肥。中国农夫是全世界最早知道粪肥用处的人,这个知识让中国在并不富饶的土地上养活了如此多的人口。参见袁越著《热新闻的冷思考》第四辑《农业的未来·氮的问题》,北京,三联书店2013年版。
{12}赵启正:《公共外交与跨文化传播》,甘筱青主编《香溢濂溪》第三辑,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2014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