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途径

2024-06-15杨一新

数理天地(初中版) 2024年11期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杨一新

【摘要】新课改的实施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挑战.如何在新课改的指导下,提高初中数学教学质量,是当前教育工作者亟待解决的问题.本文从“以教学理念为指引,明确主体地位”“以方法创新为核心,激发学习兴趣”“以教学评价为抓手,促进全面发展”“以数学作业为延伸,拓展教育空间”等多个方面着手,探讨初中数学教学创新路径,继而以青岛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圆”为例,展开多维分析,旨在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关键词】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在新课改的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势在必行.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组织者、引导者,应该突破传统教学模式的桎梏,在教学过程中切实关注学生的主体地位,尊重学生的个体差异,以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为出发点和落脚点,衔接科学、多元的教学手段,多维度、多层面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一定程度而言,以新课改为导向加强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创新是一道紧迫且重要的时代课题.

1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途径

1.1 以教学理念为指引,明确主体地位

理念是行动的先导,教学理念指导着教学行为.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应该以新的教学理念为指引,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基于此,教师应该明确自身的角色定位,从传统的知识传授者转变为学生的引导者和合作者,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需求,设计符合学生实际的教学方案,以此全面提升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让学生真正意义上成为学习的主人翁[1].

1.2 以方法创新为核心,激发学习兴趣

教学方法是影响教学效果的关键因素.在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应该以方法创新为切入点,衔接多样化的教学方式和手段,为课堂注入更多新鲜的“血液”,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使课堂彰显别样的生机和活力.如教师可以采用生活化教学、任务式教学、跨学科教学等,引导学生全身心地参与学习全过程,增强学习体验和自信心.此外,教师还可以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将抽象的数学知识转化为形象生动的图像、动画等形式,增强教学的趣味性、立体性,以此为学生学科核心素养的形成与发展保驾护航.

1.3 以数学作业为延伸,拓展教育空间

数学作业是课堂教学的扩展和延伸,是帮助学生巩固基础知识、培养数学综合能力的重要载体.新课标对初中数学教学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标准,基于此,教师可以从数学作业切入,对作业内容、形式进行优化调整,为作业“赋能”,使其成为学生数学学习道路上的“最佳拍档”,引领学生走向更广阔、绚丽、多彩的数学世界[2].

2 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途径——以青岛版七年级下册“圆”为例

2.1 引领-更新教育理念

教学理念是驱动教学活动的动力源,是教师进行教学设计和实施的导向.以学为主,促进思考的深度和广度,这是现代教学的核心理念.在青岛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的“圆”这一单元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这一理念,让学生成为学习过程的主角.

在具体实施上,教师需要从传统的知识输入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领者和合作者,将教学焦点放在引发学生针对“圆”的属性、关系、性质的探索与思考上,让学生在亲自动手、实践探究的过程中,洞察圆与其他图形之间的内在联系和差异,以及它们的性质和特点,理解和掌握知识点.同时,教师应注意尊重每一位学生的学习节奏和方法,提供有针对性地指导和帮助,满足学生不同的学习需求.

基于教学理念的指引,教师的教学定位更加明确、教学目标更加清晰、教学过程更加有序,真正做到以新的教学理念指导教学方法的改革,引导学生自我发现、自我理解和自我创新,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从学习的接受者变为学习的主人翁,感受学习的乐趣,实现自我发展.

2.2 核心-创新教学方法

2.2.1 生活化教学方法

数学源于生活,同时应用于生活.然而,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数学是一门抽象性较强的学科,理解和掌握起来存在一定的难度,由此则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将数学知识与生活实际相结合,构建生活化情境,让学生在广阔的生活天地中更全面、深刻地理解数学知识,提高学习兴趣,增强数学应用能力.

例如 以“圆”为例,一方面,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日常生活中的物品,如电话、闹钟、煎饼等,从中观察圆的形状和特性,理解圆形结构的合理性和普遍性.另一方面,教师通过组织系列活动,让学生展开实践操作,进一步认识和理解圆的性质.比如,让学生尝试用铁丝围起一个圆形的“篱笆”,然后引导他们思考:如果篱笆的长度固定不变,那么如何调整圆的直径才能圈住最大面积?基于问题的引导和启发,学生可以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思考、交流、探索,实现“圆”相关知识、技能的自主构建,深度体验数学在实际问题中的应用价值[3].

2.2.2 任务教学法

任务教学法是指通过设置环环相扣、层层递进的学习任务,基于任务的驱动,使学生能够结合所学知识,对知识进行转化、消化和应用,于无形之中提升数学核心素养.

任务1 “制造圆”.教师首先应该让学生理解圆的定义,并指导他们使用圆规等工具绘制圆.然后,学生可以利用纸张,并使用剪刀、胶水等工具,制造出一个三维的圆形模型.这一任务不仅可以辅助学生了解什么是圆,而且可以让学生实际操作,观察和理解圆的形状和性质.

任务2 “测量圆”.学生可以使用量角器、卷尺等测量工具,测量圆的直径、半径、周长和面积,了解和掌握圆的性质、公式等知识.完成这项任务,可以让学生进一步理解圆的直径、半径、周长和面积等概念,以及圆周率的计算和应用.同时,也可以在实践中训练学生的测量技巧,培养学生的细致观察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任务3 “探索圆的应用”.在这一任务环节,教师可以让学生寻找生活中圆形的应用实例,以及为什么要使用圆形,体验圆的实际应用、设计和美学特性等,进一步连接数学和生活,理解数学的意义,提升学习的兴趣.

任务4 “关于圆的任务报告”.在任务探索的基础之上,教师可以要求学生写一份“关于圆的任务报告”,其中包括他们在每个任务中学到的知识,以及他们对关于圆相关知识的理解,以此实现对所学知识的回顾和总结.

2.2.3 跨学科教学

跨学科教学法通过充分挖掘各学科间的内在关联性,帮助学生掌握和运用多元化的知识,提高综合素质.在教授“圆”这个单元时,教师不仅需要引导学生理解圆的数学属性,还可以借助其他学科知识,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和欣赏圆,以此打破学科界限,让数学学习与生活、社会、其他学科紧密相连.

其一,将物理知识引入数学课堂,对圆形物体的滚动进行解释.例如,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思考“为什么轮子是圆形的?”这一问题,让学生结合物理中的力学知识,探究圆形的特性,让学生明白为什么圆形被广泛应用于生产、生活中.

其二,与艺术学科结合,让学生欣赏和分析把圆形作为设计元素的画作或雕塑,比如马蒂斯的《舞》、达利的《永恒的回忆》等,在欣赏的基础之上,引导学生尝试用圆元素进行创作,理解和体验到圆的美学价值.

2.2.4 信息化教学

现代信息技术手段的应用可以极大地提高教学的效率和效果,使抽象的数学知识形象化,让学生更直观地理解.针对“圆”,教师可以使用动画或模拟软件解释和展示一些抽象的概念.比如,用动画展现一个固定圆心和一条线段的动态变化过程,生动形象地描绘出“圆是平面上以一个点为中心,到此点距离相等的所有点的集合”的定义;通过动画让学生观察一个圆沿着直线滚动,形象展示圆周率[4].

此外,教师可以引入在线教育资源,借助信息化平台上与“圆”相关的视频及课程,或者利用在线工具和软件进行“圆”相关的模拟实验和实践操作,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主动学习能力和自主探索能力.

2.3 延伸—创新作业设计

在七年级的数学教学中,圆作为几何的重要组成部分,展现了数学的独特魅力和严谨性.以作业为延伸,教师可以采取多样化的作业模式,拓宽学生的数学视野,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和好奇心.

作业1 问题情境作业.教师可以让学生尝试用尺和圆规画出一个特定的圆,再计算出其周长和面积等,以此动手实践和体验“圆”的特性.这类作业不仅让学生运用到所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使他们真切感受到数学的实用性和趣味性.

作业2 分层化作业.分层化作业主要是基于学生的认知基础、学习水平、兴趣爱好等要素,设计基础层、提升层、优化层作业,以促进学生的个性化发展.

基础层作业主要针对基础相对薄弱的学生,以帮助他们掌握基本概念和技能为主.例如,(1)请绘制一个半径为3cm的圆,并标出圆的半径和直径;(2)已知圆A的半径为3cm,圆B的半径为2cm,请计算两圆的圆心距.

提升层作业主要针对具有一定基础,但需要进一步提高的学生.例如,(1)已知圆C的半径为5cm,圆D的半径为3cm,两圆相交,请计算公共弦的长度;(2)以点O为圆心,分别以2cm、3cm和4cm为半径画圆,比较这三个圆的面积大小[5].

优化层作业主要针对优秀学生,以拓宽他们的思维和视野为主.例如,请你证明圆周角定理(即在同圆或等圆中,同弧或等弧所对的圆周角相等,都等于这条弧所对的圆心角的一半).

通过以上方式,以作业为延伸,着力拓展数学的教育空间,充分发挥数学作业在学生全面成长中的关键作用,激发和引导学生在广阔的数学世界中体验探索、发现和创新,享受学习的乐趣,从而实现全面发展.

3 结语

总而言之,新课改要求教师将教学理念作为行动的指引,明确学生主体地位,继而通过方法创新,激发学生对数学的热爱和探索兴趣.同时,正确的评价机制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勇于挑战自我.最后,借助于数学作业,有效地扩展课堂教育的边界,在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中提升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运用青岛版初中数学七年级下册“圆”这一具体实例,可以层层细化,从不同维度进行深入的教学分析,从而把理论付诸实践,走出一条行之有效的教学路径.这些发现和实践的结晶,希望可以为新课改背景下初中数学教学改革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为我国的教育事业贡献力量.

参考文献:

[1]洪贵兴.浅谈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考试周刊,2023(03):77-81.

[2]黄静.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C]∥廊坊市应用经济学会.对接京津——新的时代基础教育论文集.西藏林芝市米林县中学,2022:3.

[3]田宝丰.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试题与研究,2022(32):121-123.

[4]高亮荣.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分析[J].数学学习与研究,2022(28):23-25.

[5]魏道琪.试论新课改下初中数学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创新[J].安徽教育科研,2022(21):62-63.

猜你喜欢

新课改初中数学教学方法
初中英语写作教学方法初探
新课改下关于学生减负的几点思考
教学方法与知识类型的适宜
新课改下的幼儿教育策略初探
例谈数学教学中的“顿悟”
初中数学高效课堂的创建策略
学案式教学模式在初中数学教学中的应用
培养团精神,开展合作学习
初中数学教师不可忽视的几种教学方法
新课改对立德树人的思考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