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述问题的创设遵循由浅入深、由具体到抽象、由特殊到一般的原则,通过操作、对比、联想等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了新知的学习. 这些问题既体现了数学知识间的关联性,又凸显了学生的主体性,将学生的思维推向了高潮,提高了教学有效性.
逻辑清晰,避免设计松散
在新知教学中,教师常将目光聚焦在新知的理解与记忆上,忽视了思维的训练,这样不仅会限制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还会影响学生可持续学习能力的提升. 要知道,数学教学的实质是数学思维的教学,若教学中忽视学生思维的训练将影响其数学学科核心素养的发展.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设计问题链时,应重视强调问题间的逻辑性和递进性,通过由浅入深、环环相扣的问题让学生的思维能力螺旋上升.
案例2 在“排列”的教学中,为了让学生理解并掌握排列的解法,教师甲和教师乙分别设计了如下问题链.
教师甲:
6人按照如下要求站成一横排.
①若6人随意排列,有多少种排法?
②若A,B两人相邻,有多少种排法?
③若A,B两人不相邻,有多少種排法?
④若A,B两人相邻,但不与C相邻,有多少种排法?
⑤若A,B两人中间有2人,有多少种排法?
⑥若A,B,C三人按从左到右的顺序排列,有多少种排法?
教师乙:
(1)二次函数y=ax2+bx+c的系数分别在集合{-4,-3,-2,-1,0,1,2,3}中取值,且a,b,c各值互不相等.
①有几条抛物线是开口向上的?
②有几条抛物线是过原点的?
③有几条抛物线是原点在其图象内的?
(2)从1~9这9个整数中任意取6个数组成一个六位数.
①偶数位上是偶数的数有几个?
②若取出的偶数仅可以放在偶数位上,这样的数有几个?
教师甲探讨的是一个主题,问题环环相扣、层次清晰,且基本涵盖了排列问题的所有解法,这样通过问题解决使学生的思维变得更加有序,可引导学生的思维能力逐渐提升. 教师乙设计的问题虽然新颖别致,但是缺乏链接性和层次感,给人凌乱分散的感觉. 另外,教师乙设计的问题在同一层次有反复的态势,解法单一,不能体现排列问题解法的多样性. 显然,教师甲的设计优于教师乙的设计. 可见,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切勿“天女散花”,应遵循环环相扣、一脉相连的规则,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问题链的引领下逐渐攀升.
围绕重难点,直指问题核心
在数学教学中,为了突破教学重难点,教师常常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围绕教学重难点设计目标指向明确的问题链,让学生在问题的驱动下积极思考、积极探索,以此通过问题的深度探究突破教学重难点. 值得注意的是,教师在设计问题链时,要认真分析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结合教学实际制定指向明确的目标,体现问题的核心,通过问题的解决帮助学生突破教学重难点,提高教学有效性.
案例3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
利用基本不等式求最值既是基本不等式教学的一个重点,也是一个难点. 为了凸显重点、突破难点,在解题教学中,教师设计了如下问题.
上述问题的设计遵循由浅入深的原则,从单一的知识应用开始,通过条件的变化,最终走向综合问题的解决. 上述问题紧紧围绕“不等式的应用”这一核心内容,让学生体会不等式在求解最值中的重要价值,并归纳总结具体的解题策略,提高了解题效率. 例如,对于“知和求积”的最值问题,首先要明确“和为定值,积有最大值”,在解决此类问题时需要注意两点:一是“正数”,二是“相等”. 对于“知积求和”的最值问题,首先要明确“积为定值,和为最小值”,在解决此类问题时虽然可以直接应用基本不等式求解,但是要注意基本不等式求最值的条件. 而对于含有两个变量的代数式的最值问题,一般通过“常数1”替换法或“变量替换”来构造不等式. 另外,在应用基本不等式解决问题时,“一正、二定、三相等”这三个条件缺一不可.
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和思维能力的发展是难以靠“灌输”来达成的,需要在日常学习中不断积累、不断感悟. 因此,在实际教学中,教师既要结合教学实际创设有效的问题链诱发学生思考,又要预留时间和空间让学生去归纳、去总结、去感悟,以此引导学生逐步将知识内化为能力和素养. 在上述教学活动中,教师顺应学生的认知规律,递进式地改变条件,扩大知识范围,让学生通过“低起点、小坡度”问题的解决获得成功的体验,激发探究热情,从而提高教学有效性.
总之,好问题可以激活思维、点燃课堂,但好问题需要教师去发现、去设计. 在教学中,教师要认真研究教材,准确把握教学大纲和教学目标,从学生已有认知水平出发,精心设计具有启发性、层次性、探究性的好问题,以此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让数学教学更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