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在数学交流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意义及方法

2024-06-12朱一心

数学教学通讯·高中版 2024年4期
关键词:数学应用意识

朱一心

[摘  要] 数学建模作为数学六大核心素养之一,其在高中数学教学中的地位及价值日益凸显. 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教师要结合教学内容和学生学情认真研究、仔细打磨,为学生提供一个合适的学习氛围,引导学生积极思考、主动交流,从而优化学生的认知结构,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关键词] 数学建模素养;数学应用意识;数学建模方法

在新课程的推动下,数学建模与数学探究活动已经成为高中数学教学的重要课程内容. 在数学教学中,不仅要让学生“学数学”,还要引导学生“用数学”,树立“学以致用”的学习理念. 当下,如何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已成为数学教学的热点话题. 数学交流作为数学教学的重要手段,其有利于发挥学生的主体性,有利于提高学生的数学水平和教师的教学质量. 另外,通过有效交流还可以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笔者结合教学經验及教学实践,谈谈在数学交流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意义及方法,供参考.

在数学交流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素养的意义

1. 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深化,发展学生的应用意识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数学交流就是师生或生生之间通过文字、图形、符号等语言来表达自己对数学知识、数学思想和数学方法等内容的理解. 师生、生生通过有效交流,将实际问题转化为数学问题,然后建构合适的数学模型高效地解决问题. 同时,师生、生生通过有效交流,教师可以更好地了解学生,学生可以更好地了解数学,有利于促进学生的数学知识的深化. 另外,不同的学生看待问题的角度、思考问题的方向、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所不同,这样学生在交流和表达中容易碰撞出思维的火花,从而达到拓宽学生视野、升华学生认知的目的,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

2. 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

大多数学生都感觉数学是枯燥的、乏味的,若教学中采用“强灌式”的教学模式,一定会增加数学的枯燥感和乏味感,这样势必影响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信心. 而数学建模问题一般有多种解题思路和方法,若教学中能够提供机会给学生各抒己见,定能让所有学生都有所收获、有所发展. 在数学交流中的数学建模教学能改变传统教学中的“生搬硬套”,使师生和生生的关系更加密切,不仅有利于和谐自然的师生和生生关系的建构,而且有利于激发学生的主体性,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进而让学生更好地展现自我、成就自我. 另外,学生在数学交流中亲身参与数学建模,不仅可以摆脱对教师的依赖,还可以发展创新意识,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3. 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发展学生的建模能力

数学交流作为合作学习的重要表现形式,其在培养学生团队意识,提高学生数学应用能力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合作中,学生不仅可以自由表达自己的见解,还可以吸取他人的思考方法和建议,从而在相互赞赏与争辩中更好地理解知识,建构数学模型. 虽然教师的建模能力和建模意识优于学生,但有时难免陷入思维定式,从而影响教学效果. 在课堂教学中,开展合作学习,可以充分发挥高中生个性活跃、思维奔放等特点,让他们提出自己的见解和解法,这样也能为建模教学提供帮助,有助于实现“教学相长”.

在数学交流中培养学生数学建模的方法

1. 巧借交流情境,挖掘建模素材

情境教学是数学教学的重要教学模式之一. 运用合适的教学情境不仅可以启发学生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学生数学交流提供动力. 在情境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建模意识,教师需要为学生搭建一个平等、自由的学习环境,充分挖掘建模素材;教师既要合理应用教材资源,又要勇于突破教材的禁锢,结合教学实际引入一些具有开放性、探究性和应用性的数学题目,为学生提供一个自由的探究环境,在观察、思考、合作、交流中培养学生的建模素养.

为了让该题更有生活味,笔者对例1进行了如下改编.

变式:某厂食堂每天供应500名员工用餐,每星期一提供A,B两种菜供选择. 凡星期一选A菜的,下个星期一会有20%选B菜;而星期一选B菜的,下个星期一会有30%选A菜. 如果本周有428人选了A菜,那么7周后选A菜的人数是______.

原题虽然是生活问题,但里面有着浓浓的数学气息,学生很容易发现该题是数列问题,只要根据已知列出关系式,问题便迎刃而解. 为了使问题更具探究性,更有生活味,笔者将原题进行了改编. 在解决改编问题时,学生需要从题目的全局去把握,通过对文字信息的加工与提取逐渐发现隐含其中的数量关系,由此建构数列模型. 问题改编后,难度略有增加,为了便于学生顺利解决问题,笔者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合作交流,帮助学生厘清问题的来龙去脉,不仅培养学生文字和语言的转化能力,还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2. 巧借说题教学,培养建模意识

在高中数学教学中,部分教师为了“赶进度”,常将课堂打造成“以师为主”的课堂. 这样的课堂虽然能够顺利完成预设计划,却因缺少学生独立思考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使得学生思维能力的发展和学习能力的提升受到了影响. 因此,在数学建模教学中,教师要重视说题教学,通过换位交流让学生更加深刻地理解建模问题,既让学生知道怎么做,又让学生理解为什么这样做,帮助学生建构良好的认知结构.

其实,在传统说题教学中,教师也会与学生互动交流,不过大多数是让学生简单地呈现解题过程,说题教学依然停留于“就题论题”的层面,不利于学生认知结构的优化和学习能力的提升.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多问几个“为什么”,不仅要使学生知晓这道题为什么这样解,还要使学生思考这道题具有怎样的意义,引导学生有效沟通数学与生活之间的内在联系,以此挖掘问题的应用本源,提升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建模素养.

3. 巧借书面交流,提升建模能力

众所周知,数学课堂是动态变化的,教师有些精彩的预设可能在有限的课堂教学中难以很好地呈现出来. 基于此,教师不妨采用书面交流的方式来完成. 例如,对于一些精彩的解法,学生可能并未发现,教师不妨在作业评价时给予一定的启发和引导,鼓励学生从不同角度去思考、探索、发现,以此提高数学建模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建模能力.

例2 如图1所示,汽车自东向西行驶,在A处时测得山顶D在北偏西30°的方向上,汽车行驶600米后到达B,此时测得山顶D在西偏北75°的方向上,仰角为30°,求山高CD.

该题是笔者结合课堂教学内容精心设计的一道课后练习. 研究学生的解题方法时发现几个典型错误:根据已知“在A处时测得山顶D在北偏西30°的方向上”,得到∠BAD=30°;根据“测得山顶D在西偏北75°的方向上”这一条件,判定∠BCD=135°,等等. 在作业评价时,笔者不是简单地给出勾差,而是针对学生的问题或困惑给出相应评价. 另外,对于给出正确答案的学生,笔者让他们进一步思考:“你是怎么确定∠BAC大小的?是否还有其他方法呢?”通过书面交流,越来越多的学生发现A,B,C在同一平面上;通过书面交流,学生想到了多种解题方法. 在练习讲评时,教师可以将“舞台”交给学生,让学生展示自己的突发奇想. 这样生动活泼的课堂,有利于提高学生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总之,教师要将学生的建模意识与建模能力的培养融于日常的数学活动中,合理运用数学交流来发展学生的学习能力,提升学生的数学素养.

猜你喜欢

数学应用意识
新课改背景下高中数学建模教学的对策
培养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教学实践探索
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和应用能力培养策略探析
演绎活动精彩培养应用意识
高职高专学生数学应用意识与应用能力探究
研读斐波那契数列,强化数学应用意识
谈学生数学应用意识缺失的原因及解决策略
运用简单经济问题发展高中生数学应用意识的一些建议
关于“数学应用意识”的若干思考
怎样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